全国妇联课题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称: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
五大风险
学界与舆论界普遍关心留守儿童现象,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下述五大问题/风险。
(1)营养与健康问题。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常常由祖父母作为监护照料者,这些老人往往缺乏营养、健康与卫生常识,加之劣质代乳品与劣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这些因素令其孙子女面临暴露于营养不良及健康卫生方面的风险之中。
(2)学习与认知问题。照料的老人往往没多少文化,缺乏辅导孙子女学习的能力;年老体衰,缺乏管束孙子女的精力;隔代抚育,往往过分溺爱孩子,缺乏督促孙子女学习的动力,这些因素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
(3)心理与性格问题。由于父母言传身教较少及与父母情感交流较少,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能会两极化:或者有孤独倾向、过分敏感倾向与自卑倾向及社交障碍,变得过于内向与孤僻,在学校里缺乏朋友或被大孩子欺凌,或者因为缺乏管教而变得非常任性,叛逆心理特别强,甚至有暴力倾向,成为欺凌者。
(4)行为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正常的道德观念,成为问题儿童,乱纪、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缺乏照看的留守儿童更容易成为刑事犯罪受害人,留守儿童被拐卖、被杀害,留守女童被性侵的案件时有发生。
照料与生存资源的权衡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一般是问题导向的,多少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基本假设:“留守儿童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等。这是一种宏观视角。但首先要理解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然后才能回答留守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哪些对策是有效率的。
那么,在(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境况是否真的要比与父母同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呢?留守儿童真的是农村中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吗?
2015年,来自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及斯坦福大学等研究机构的11名学者,在《Health Affairs》34卷第11期发表论文《中国留守儿童:父母外流对其健康、营养与学业的影响》。
2009-2013年,研究者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10省份14.1万个农村儿童样本。高样本容量令该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公共政策价值。研究设置了9个指标,来衡量非留守儿童群体(对照组)VS留守儿童群体(实验组)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打工的为留守儿童。研究结果如下:
贫血率,这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27%。在身高与体重这两项指标上,农村非留守儿童得分均略低于留守儿童,经统计检验,对照组表现等同于或劣于实验组。土源性蠕虫感染率,非留守儿童(39%)要高于留守儿童(25%)。屈光不正率,非留守儿童(17%)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13%)。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不差于甚至优于非留守儿童。
初中辍学率,两个群体的比例均为19%。将数学、语文与英文成绩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那么,农村非留守儿童这三门功课的成绩(-0.015,-0.005,-0.180)均略低于留守儿童(0.018,0.040,0.030),经统计检验,对照组的学业状况等同于实验组。简单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并不比非留守儿童差。
研究者还发现,在3-5岁阶段,农村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与体重指标及BMI均要显著低于留守儿童,不过到8-10岁阶段,这两个群体的差异就不显著了。
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是略优于至少不逊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的。也就是说,留守儿童并非农村最弱势、最易受伤害的儿童群体(注意,这绝非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非常令人满意)。
这是非常反直觉的,但却符合经济学的逻辑。家长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出去打工的。由此,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以享受较少关爱照料为代价,享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上述研究表明,外出打工的家长在赋予子女关爱照料与生存资源之进行的权衡(Tradeoff),总体上有利于提升农村儿童的福祉,因而是有效率的。
研究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比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年轻,受教育程度也更高;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规模更大。前者意味着这些家长外出打工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后者意味着留守儿童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照看。
总体上,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从中也看出了注意力资源与公共政策资源分配的某种不公平与无效率。农村留守儿童得到了媒体与学界的大量关注,政府也多次出台了多种关爱政策,但上述研究表明,享受了与父母同住之福的农村非留守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并不优于留守儿童,但显然媒体关注就少多了,成为一个几乎被媒体遗忘的边缘群体。
这一序列揭示了问题解决的方向是继续向前攀升而不是向后退转。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借用一句用滥了的话来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这个方向就是后面将要阐释的赋予农民工市民权。
自由选择与风险控制
必须说明,上述研究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不逊于甚至略优于非留守儿童群体”,绝不能解释为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对留守儿童的(1)营养健康与(2)学习认知没有负面影响。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在父母收入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儿童不再留守而随父母一起生活在X,那最可能的结果是:在更年轻、学历更高的父母照料与管教下,这些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多少会有提升。
这个X如果是农村老家,那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劣势,这些儿童学业的提升幅度可能会低一些。只是父母回到农村,要收入不下降几乎不可能,所以是纯思想实验。但这个X如果是父母工作所在的城市,那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这些儿童学业提升幅度可能会高不少,上面的序列已经显示了这一点。总之,父母照料与管束对儿童学业有提升作用,在大概率上是成立的。提升幅度的高低是高阶问题。
到这里,农村留守儿童的微观发生机制就昭然若揭了。家庭是最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单位,基本功能有二:对子女的抚育,对收入与财富的适当安排。收入财富的积累对子女的抚育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子代的生存优势与竞争优势。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例如家长对子女投入精力进行家庭教育,多多少少会牺牲一些收入。全职妈妈代表着母亲与家庭对孩子的牺牲:少一个人的收入,以增加对孩子的关爱照料管束,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不妨把家庭看作一个双变量函数(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家长的目标是家庭利益最大化,但这不等于家庭收入最大化。一开始,增加收入让子女有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源,对孩子成长有利,这两个变量在某个区间是正相关的;但并非总是正相关,由于时间与精力的稀缺性,到一定阶段,就要牺牲对孩子最基本的关爱照料管束才能实现收入的增长,这对孩子成长不利,这两个变量在该区间会负相关。家长必须在抚育子女与赚取收入之间有一个权衡,以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把农村留守儿童等同问题儿童是不对的。农村留守儿童公认面临的五大问题/风险,可以理解为在缺乏父母关爱照料管束时,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五方面面临比一般儿童更高的风险。风险是概率性的,是可能发生,但未必发生。风险=发生概率*严重程度,所以风险是可以成本化的。
农村家庭要在管控这五大风险与赚取收入之间进行权衡。原则上,如果家长外出打工额外增加的收入高过这五大风险成本,就选择外出打工,否则就选择在家务农。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是家长选择的结果,并且做了收益-风险的权衡,因而是有效率的。
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两种类型也可以观察到家长的风控措施。
被广泛引用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之说,来自2010年六普样本数据的推断,定义是0-17周岁,父母至少有一方外出。其中,双留守/真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比例为46.74%,单留守/准留守儿童(父母只有一方外出)占比为53.26%。
而上述14.1万样本的调查显示,真留守儿童的占比为15.7%;准留守儿童占比为29.6%;与父母住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占比为54.7%,超过生活在农村儿童的半数,这些儿童的健康营养与学业状况甚至比留守儿童还要略差一些。
但是,所谓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主要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准留守儿童的家长一个出去打工挣钱,一个留守下来照料管束子女,这种安排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儿童面临的风险。这种安排与城里人父亲上班挣钱、全职妈妈照料子女的家庭分工是同构的。
一些学者把准留守儿童家庭类比为单亲家庭是有问题的。家长A已经过世或者对子女不闻不问的单亲家庭,家长B必须既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子女,境况比留守家长还要差。离异造成的单亲家庭,即使脱离这个家庭的家长A给孩子支付生活费,家长B恐怕仍不得不要挣钱养家;如果家长A另组家庭,那孩子享受到家长A的关爱能有多少?准留守儿童还要好一些,外出家长还是家庭成员,平时会给子女打电话,过年还会回家。总之,准留守儿童的境况整体上是要优于单亲家庭的儿童。
可见,一个出去打工、一个留守照料子女的准留守儿童家庭分工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风控安排。
政府最应做什么
政府出台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任何公共政策,应该符合效率原则:施行该公共政策所动用的公共资源+该公共政策所引起的新的问题<留守儿童尤其是真留守儿童面临的五大风险,即社会成本最小化。
这样的政策应该会有很多,这里只谈最关键的一条。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亲子暌违导致的五大风险。
首先,是废止一切不利于城市化的权利安排与制度安排,给城市化松绑。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这是朝着赋予农民完整土地权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2014与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分别为54.8%与56.1%,比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仍低10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要继续向城市转移。一是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留守成员也要进城,让留守儿童享受城里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像城市儿童一样。二是意味着举家生活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家庭的家长也要去城里打工生活,这会暂时性地产生新的留守儿童,但儿童的营养健康与学业境况会有改善,然后逐步在城里安家,让这些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
其次,要赋予农民工以市民权利。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人口从中西部向沿海转移、从农村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是基本趋势。但农民工愿意落户的城市与愿意给农民工市民权的城市并不匹配。2015年4月,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讲演中指出:“公共服务资源应该随着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其中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卫生和医疗等。财政部和教育部合作,推行终身学籍制度,正在探索义务教育资源随着学籍流动。户籍制度改革现在已经开始了,但是不理想,2014年7月份户籍制度改革文件下发,到现在为止有14个省市出台了落实的方案,而人们最愿意落户的那些省份一个也没有。”
2016年3月17日新华社受权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大挂钩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如果这三大挂钩机制落到实处,那地方政府就有积极性给农民以市民权,甚至会展开抢人大战,这将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福祉,有助于提升境况比留守儿童还要差的农村非留守儿童的福祉。农村留守儿童理应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渡态,不算最惨,还能更好;解决之道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迈向未来;不是家长退回到农村,而是儿童与家长一起进城。
201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家庭 教育 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据当地村支书透露,在该地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五是安全问题:另根据网上公安部门有关调查显示,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占第二位。有些地方出现的女童被xx的恶性案件中,也是留守女童居多。据报道,在XX年湖南洪灾遇难的12名儿童中,11名都是留守儿童,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九嶷洞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了以上诸多的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幼儿园教育管理机制。幼儿园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一、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置及意图
本问卷共设计有8类问题:留守儿童的吃、住、用;与父母联系频率;双休日安排;父母不在家的困难;学习情况;老师的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16个小题。题型为封闭选择和开放问答两类。目的在于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现状。
2、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一、二年级共16个班,每个年级按成绩分为两层。调查中随机抽了两个年级、两个层次的8个班级的52名学生。分别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作答。并另卷调查了全校“留守儿童”等情况。
二、现状分析
1、数据的汇总
回收答卷52份,52份答卷均有效。为了便于统计,只随机统计50份。统计具体结果见附表。
2、现状的分析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12.1%;父母一方外出打工:51.8%;单亲和孤儿:6.2%。
[简析]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18.3%,加上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总共就占总数的70.1%。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简析]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3)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32%的留守儿童双休日的生活水平与在学校寄宿差不多;人均每周包括乘车的零花钱6.28元;
[简析]吃穿住是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从上述数据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满足需求。
(4)父母亲情淡薄。36%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18%;父母经常给我打电话只占4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现在的父母,由于没有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有的因为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甚至连电话就不与孩子联系。这样孩子就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
(5)家务劳动繁重。80%的留守儿童在双休日要做家务劳动;52%的留守儿童要在双休日做饭。90%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服。
[简析]本来让孩子们劳动可以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孩子做家务劳动都是在被动进行,因此对家务劳动大多感到厌倦。同时,有孩子也的确由于学习时间紧而没有劳动时间,有的孩子还真的有很多家务劳动不会做。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6)老师关注太少。本期以来,46%的留守儿童还没有老师找他谈过话。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从调查看,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竟有46%的留守儿童在将近两个月的教学时间里没有与老师谈过一次话,即使是批评也是如此。
(7)学习压力很大。5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简析]本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留守儿童的压力一是来自多方面,二是压力太大。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8)心理压力太大。60%以上的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16%的留守儿童为今后的生活着急,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烦恼,既要照顾自己,还要为家里弟妹、外婆的生活安排,家里的大小事务由自己处理;得不到同学不理解;有时遭别人歧视等。
[简析]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虽然具有了独立意识,但毕竟经历不够、能力不足,对父母还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然而,这些留守儿童不会做饭洗衣,遇事拿不定主意,思念父母,感到孤独、失望、烦恼、得不到理解,遭人歧视,甚至为今后的生活着急,等等。显然,对同样一个十二三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所担当的负荷肯定是超载的。
三、对策探悉
1、成立自立组织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于是觉得,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我们认为,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要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查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每期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全是共性问题,不同儿童往往其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从组织的角度,以集体的活动形式去解决个性问题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别个问题和个性问题,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一是便于作个别心理疏导,二是便于为遇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出谋划策,三是保证了专门途经,如:设立“学生请教处”(或者“独立儿童办公室”),成立“独立儿童热线”,确定接待时间(如课外活动),委派热心且懂心理的老师负责接待。
5、师生互结对子
按笔者调查统计,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一共为18.3%,班额以60人计算,每班不超过11名。因此,要保证对这些儿童的关怀真正落实,我们不妨通过师生一对一的互结对子,实施帮扶。现在的中学,一般都是按20:1的比例配备的教师,而且大多数学校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因而,按这样计算,实际上每位教师结对的留守儿童都不会超过3名。也就是说,这种做法是既实际又能保证每位留守儿童得到帮助关怀的最后防线。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都应做为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去研究去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1-15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计划10-08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范文01-16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1-01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01-0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01-13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01-17
农村教育与留守儿童调研学习总结01-04
农村教育与留守儿童现状学习总结01-04
走访留守儿童简报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