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

2020-09-15 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9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从零用钱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父母对子女消费的态度展开调查,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做出公布,使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中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针对消费经济来源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中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中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中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花钱买东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时,我们中学生的消费也越来越大。高消费意识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然而,学校及社会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研究,也未对中学生的广泛流传的猎奇心理加以改正。学生在消费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了50位同学,来探讨中学生消费观念。中学生每个月都会有零用钱,每天都会用钱,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现在的每个中学生几乎都市独生子女,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父母的溺爱是避不了的。因此,父母都顺着子女的意愿,以至于造成中学生心中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欲望。中学生避不了的挥霍如土,把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为了出风头,就会不惜千金买名牌,为了更了解中学生消费的内容,这儿我们列举了一个表格,即中学生消费的内容。

  我们也还调查了中学生的零用钱是否足够。按理说,中学生的零用钱应是绰绰有余,但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父母给子女零用钱。理所当然,也应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但事实正好相反。请看下面的数据。

  由图表可知,父母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只占20%,而父母很少问子女的消费情况要占70%,不过问子女消费情况的也要占10%。这就表明:导致学生的猎奇心理有一半是父母的缘故,父母对子女消费情况的不闻不问,导致了中学生的高消费理念的蔓延,使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满足感,觉得钱是很容易得来的,以至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在暂时的满足感中,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纠正它,不能让它蔓延。

  我们调查学生是否管理每年的压岁钱,结果有100%的人都是自己管理的。我觉得这是造成学生的满足感的因素之一,促使他们追求高消费。

  通过分析以上的情况,我们向广大学生,家长及校方,提出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大力宣传要合理利用零用钱,使中学生认识到,钱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勤俭。

  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

  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深刻的认识到钱来之不易。

  父母不应给学生太多的零用钱,应教育他们,让他们走出误区。父母也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促使他们不要乱花钱。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越来越厉害。而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关键阶段,相 比于高中阶段,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都比之前困难很多。因此很多人都陷进了矛盾,而且会经常感到压抑、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而 且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可是却没找到任何措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 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这次调查也是为了深进大学之中发现一些,从而能进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26日~12月13日

  (三)、调查地点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四)、调查对象

  在校本科生

  二、报告正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的大学生经常陷进个人压力等等。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的压力,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是指“事件或环境,包括个体在与这些事件或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个体的认知与评价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简称为“压力”。而学习压力的实质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特殊反应,是个体和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状态。

  有调查表明,学习压力在当今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中,是高于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婚恋压力等诸多压力的,这表明大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而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中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这些大学生当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感到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感觉自己的进步不如他人明显,对测试学业技能水平的筛选考试缺乏信心,对专业前途感到忧虑。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许多学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和学习障碍,接受信息、掌握技能的速度明显减慢、学习效率降低。

  由此可见,学习压力在我们学生中扮演的角色就不是无可轻重的事了,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0%的同学认为谈论学习压力是一件必要的事,只有20%的同学不看重这件事;另外,

  对于“学习压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则显示有95%的同学认为这个多多少少还是会有所影响;还有,大家对“学习压力对学习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有65%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又有85%的同学在思考自己对待学习压力的态度时,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一般般而已,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没能很好的找到解决学习压力的好方法。确实,只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压力的实质,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学习压力的好方法,从而化压力为动力。

  既然学习压力的实质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特殊反应”,是个体和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学习压力的产生和持续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难易、数量、时间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判断,都会导致学习压力的变化,即,学习压力的产生和持续取决于受到影响或威胁的个体对外部环境(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认知和评价,而大学生的这种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当学生知觉到的学习任务难度与知觉到的自身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大致相等时,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当面临难度很大的学习任务时,一些学生会由于自认为任务难度超出自身智力水平、无法完成而选择放弃,从而逃避了压力;而当面临的学习任务难度很低时,学习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从而构不成学习压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知觉到的学习压力的大小。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不同个体所感受的学习压力存在着巨大差异,知觉到任务难度与自身学习能力大致相等的个体,由于怀有完成任务的希望,而完成任务的不确定性也最高,因而承受着最大的心理压力。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同样会影响他们对于压力的体验,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抱负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压力的认知和评价。

  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渴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他的学习会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挑战而乐此不疲,这一类型的学习者一般就不会感受到过重的心理压力;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由对专业知识本身的兴趣引发的,而是指向外界刺激物,如考试过关、获奖学金、拿文凭等,一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

  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渴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他的学习会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挑战而乐此不疲,这一类型的学习者一般就不会感受到过重的心理压力;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由对专业知识本身的兴趣引发的,而是指向外界刺激物,如考试过关、获奖学金、拿文凭等,一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出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些学习压力。回结如下: 压力之一:所学非所爱

  很多人在进大学的时候选择志愿是根据父母老师或者亲友的意见,或者因为都不了解就随便填了一个志愿,或者是因为调剂而到了原本根本都没有想去读的专业。开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学非所爱,于是想学的东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去学,而要学的课程要参加的考试又都是令人厌烦和头疼的。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先需要注意对学习保持比较理性的态度,因为每个专业无论如何都可以教会人一些东西,包括思维方式,在保证本专业的学习都合格的情况下,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别的专业。这时比较重要的是理智地对待自己更想进入的专业。试着和那个专业的同学老师联系一下,再通过职业倾向测验,看那个专业是否自己真的喜欢以及那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如果真的喜欢,可

  以有两种办法,一是试着转专业(包括通过考研转专业),二是自学,包括自己看书和旁听课程。

  压力之二:找不到学习方法

  大学的时候多半是自习,课外阅读量增大,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各个专业又有各专业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要求。许多同学来到大学之后,看到别的同学学得那么好,不得要领,这成了苦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

  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多去向别人学习,和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多聊聊,多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也 向 老师和师兄师姐多请教,许多好的技巧就是那样学到的。但是,单纯地学习别人的也不行,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你是听觉型、视觉型还是触觉型的?是单纯的学习效果更好还是在实践中学习效果更好?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来找到更好的学习办法。

  压力之三:自我期望太高

  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很高,想把自己的各专业门功课学好,多做项目,多写文章,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另外一些同学想拿到双学位,或者拿到各类证书,还有一些同学在托福,雅思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这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时候,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做许多另外的事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所以,需要

  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也不必拿永远要当 No.1 来证明自己。只要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足够好了。

  压力之四: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单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在高中以前的阶段都是相对优秀的,可一等进了大学校门,才知道优秀人才多的是,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 “ 鹤立鸡群 ”。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要么 “破罐子破摔 ” ,要么加倍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性格变得极端、敏感、偏狭。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对策

  缓解大学生过重的学习心理压力,调节他们由学习任务、环境引起的紧张、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以较为平稳、积极的心态有条不紊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当学生体验到学习压力的威胁时,通过改变对压力情境的评价和解释,就可以改变其对学习压力的体验和反应。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是调节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学生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时,学习动机的满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他专注于学习活动以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因此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压力,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钻研,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某些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然

  能够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自信地面对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心理上不过多地被任务以外的因素(如考试、文凭等)所干扰和控制,是一种调节压力的有效方式。

  2、改善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生尚未完全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注意尽量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速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集体特征、个别差异等,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活动,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使学生在遇到困难遇挫折时,不是一味地退缩和逃避,而是持积极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而要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内心形成一股激励力量,这是产生积极态度内在源泉,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常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归因,这是促使大学生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外在激励。

  4、面对压力时倾诉对象

  我们可以找身边亲近的朋友倾诉,或是寻找老师的帮助,总之,不要让压力困扰着我们,使得我们消极沮丧。

  5、自我应对压力的方式

  在压力眼前我们可以选择转移和自然调整,也可以选择顺其自然,但就是不要选择压抑,压抑会使我们整天郁闷不已,生活态度逐渐消沉,这对我们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三、建议

  从上述分析得出的对于大学生如何缓解学习压力的建议:

  1、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多跟别人交流、沟通,碰到心理压力问题时要及时跟别人沟通,尽量不要压抑。假如发现自己有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找专家进行辅导,避免悲剧发生。

  2、大学生要学会自我缓解压力,不要把所有的压力压抑在内心,适当的发泄是必要的,可以找个适合自己的发泄方法适当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

  3、多多关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从中获取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用处的信息,对症下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当。

  4、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没错的,但家长要留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少打击、多鼓励,经常谈心,及早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否过大了。

  5、身为学生群体的一员,当发现身边人学习压力过大时,要主动关心。同学之间多交流、多互相帮助。

  6、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建设,安排师资专门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学习座谈会或者举行一些趣味性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因为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有过滑雪经历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滑雪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刚开始学滑雪时如果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会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可事实是如果你穿上滑雪板一下就滑下去结果肯定是从山顶滚到山下,摔很多跟头,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只有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才叫学会滑雪了,才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只要你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学习也一样,你只有知道了何时放松自己,学会让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停止,你才算会真正的学习。 总之,大学生学习压力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结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于客观的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调控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寻求应付的对策。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it行业仍是年薪老大

  调查显示,xx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青岛、杭州、西安十大城市涉及16类行业和11类职业的网民的平均年薪为27060元人民币,大学生寒假行业调查报告范例。其中,9.1%的人年薪在5000元以下; 13.7%的人年薪在5000~10000元; 19.4%的人年薪在1万~2万元; 15.3%的人年薪在2万~3万元; 13.6%的人年薪在3万~4万; 7.4%的人年薪在4万~5万; 8.2%的人年薪在5万~6万; 3%的人年薪在7万~9万; 0.8%的人年薪在9万~10万; 3.1%的人年薪在10万以上。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远远大于高收入者,两端人数均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间档次,从1万~5万元的收入者占55.7%。

  薪资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it业年薪排在第一,其值为29948元。xx年是it业寒冷的冬天,其行业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冬天来了,春天将会更辉煌。排在第二的是媒体/广告业,其平均年薪是28239元,后面行业及其平均年薪依次排行为金融/保险(28218元)、商业/贸易(25840元)、咨询/法律(24404元)、建筑/房地产(23049元)、医药/保健(22799元)、教育/研究(19746元)、机械/仪表(19379元)、其他类行业(19041元)、政府/公用事业(19023元)、石油/化工(18945元)、矿产/冶金(13931元)、餐饮/旅游(11613元)、纺织/服装(11181元)、交通/运输(9250元),调查报告《大学生寒假行业调查报告范例》。

  经营管理者收入最多

  调查显示,从事经营和管理类的职业年薪为最高,其平均值为41208元。其次分别为技术(36220元)、销售(35965元)、编辑/记者/翻译(23598元)、律师/法律工作者(10340元)、公关/市场/广告(21360元)、后勤/物流(13756元)、财务/审计(13223元)。

  按城市划分,从事销售工作的,深圳的平均年薪为最高,高达68000元。经营和管理工作者,广州排名第一,约为63083元 ,深圳紧跟其后,为62083元。公关/市场/广告职业者,广州以50833元胜于北京(35050元)。编辑/记者/翻译职业者,北京当仁不让,其年薪为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财务/审计的高薪收入还是产生在经济中心上海市,其平均年薪为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此次调查深圳和上海分别以52630元和50215元的平均年薪分列前两名,北京则以47356元身居第三位,广州(43362元)名列第四位。而其余6城市均低于4万元。

  在被调查者最多的四大城市中,各城市最高收入的行业不一样。北京地区收入最高的行业为it业,平均年薪为50125元;上海地区“咨询/法律”行业高居榜首,平均年薪水平为53254元;广州薪金排在首位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行业的年薪超过50000元。在深圳,薪水最高的行业是“教育/研究”和“医药/保健”业,其年薪平均高达60000元以上。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原本应该是学习的上课时间,玩手机,却成为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一大杀手。以下是“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大学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数的比赛活动,浪漫的恋爱,日上三竿的懒觉,大家似乎只看到大学课外生活的“逍遥多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是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调查与分析

  引言:大学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只顾观赏风景而忘记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奔跑。我们要始终坚信高科技能够引领我们前进,而不是倒退。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际派发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8份。

  一.令人震惊八成多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调查的对象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46.6%和53.3%。果显示,在被访问的大学生中,竟有82.5%的同学承认每天上课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其中,40%的学生经常上课玩手机,40%的学生每节课都在玩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上课玩手机原因数据分析

  据调查44%的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无聊;4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累了,想放松一下才玩的。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受其他同学的影响;20%的学生是因为.需要查阅资料而39.9%的学生习惯了;在时间上,有24%的学生能玩整堂课。由此可知,寂寞无聊,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时间,成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

  三.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具体内容分析

  42.8%的学生选择聊QQ看空间;44.6%的学生选择上人人网上微博;24%的学生用来发短信。33.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看小说看电影,只有5%的学生是用来查资料看书的。由此可见,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只有少部分同学学会利用手机。

  四.对于大学生玩手机时的上课科目的数据分析

  24%的学生选择了在思想政治课上玩手机,32%的学生选择了在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44%的学生选择在选修课玩手机。由此看来,不管上什么课,玩手机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因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心理反应的数据分析

  据调查有54%的学生会感到愧疚但还是禁不住会玩,仅有6%的学生不会感到愧疚,有18%的学生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56%学生认为虽然觉得不妥当,但还是忍不住;2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找点乐子。调查还显示,52.3%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并不认为有什么愉快的感受。由此可见,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习惯性”,即使心里有愧疚,但还是很难改正,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效率与效果。

  六.对于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

  考虑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对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机明确,消费欲望强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求质量与实用的购买动机。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

  2、求新款式新功能的购买动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5%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其次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

  3、求方便的购买动机。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用人单位联系。

  4、求价格廉价的购买动机。当价格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他们会选择购买他们中意的新款手机。

  (二)、大学生对品牌的概念

  这也是手机商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根据我们的调查,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牌子是——诺基亚,调查显示一共有57%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三分之一,即总人数的19%,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6%,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其他品牌则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二。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

  80%以上使用诺基亚手机的大学生还表示,下次还选诺基亚。

  (三)、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6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00——20xx元之间,11%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在1000元以下,16%愿意考虑20xx——3000元的手机,其余9%则能够接受更高的价格。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为1000——20xx元。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加深,对于“新潮”的追随比起改革初期显得理智、透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统一!科技的发展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手机这一科技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品牌上的选择则是各自需求,品牌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质量与信誉的合。大学生属于纯消费群体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手机的购买与消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由于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生产产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手机的功能,外观在不断的完善。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相对提高,为适应社会主流,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手机的使用不再是单单的打电话,90年代的手机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社会发展着进步着,实践证明了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人们开发利用,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前进。但是殊不知,真是由于对新手机的好奇心,才造成一部分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摸索“与”研究“。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到面试时,学校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灭了。”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严钰一直想到高校当老师,如今已经投出去40份简历,唯一一次参加一所师范学校的面试也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东人才网进行了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社会关系不多”占8.2%。

  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是隐性存在。

  3月30日,山东人才网联合当地都市女报举办了一场女性专场网络视频招聘会。当天共有152家单位参会招聘,为女大学生提供了2800多个岗位。排在前三位的热门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技术、贸易行业,热招职位主要为销售、生产/营运/工程、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人事/行政/后勤、公关/广告等。

  新闻专业的白雪峰今年本科毕业,她说,她们班级90名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班里20多名同学前几天从兰州跑到西安参加人才招聘会,但“很多理工类岗位明确不招女生”,有个文秘岗位也注明只要男性,“可能觉得女生比较麻烦吧”。据了解,她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经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里的关系。

  对于性别歧视,去年毕业的王宝却有不同看法。她说她并没有感觉在应聘过程中受到歧视,应聘成功后在参加单位新员工培训时,她发现200多名新员工中,女生比男生还多,“领导也曾直言招聘时不想要女生,但几轮考试下来,很多女生很优秀”。王宝认为大单位大公司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的就少很多,男女生同场竞技拼的都是能力。她说女大学生就业时要总是考虑歧视问题,就会给自己带上无形的紧箍咒,不利于找工作。

  此外,调查还显示,“稳定、没有风险”仍是女性求职者比较看重的因素,有72.2%的被调查女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分别占19.4%和52.8%。从调查和招聘现场看,女大学生对薪酬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求职最关心的6个问题中,该因素仅以12.3%的比例排在第四位,而“晋升深造机会”位列第一。刘谦分析认为,这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说明她们对待就业更理性了。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普遍,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xx年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从地区、高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人意向等方面对专业对口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已经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生的就业意向两方面综合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一)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xx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xx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二)接受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口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工作满意度

  (一)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认为就业面广,对未来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生认为就业面窄,对未来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三)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图3)。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对口的期望越高,已就业者对口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长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口的影响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现有工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一)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

学生调查报告 篇7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外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旅游群体当中,青年旅游者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而在青年旅游者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青年学生(主要指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青年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另外,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旅游选择之外,受青年大学生影响而做出的家庭旅游的选择,在我国国内旅游活动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出游意向(动机)、出游地点和时间、出游态度和偏好、出游次数、旅游的方式(包括交通工具、同伴等)、旅游花费来源、旅游消费状况、旅游信息渠道来源和学校对大学生旅游的影响等。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它具有以下几点旅游的行为特点:

  1. 在旅游态度及偏好方面,大学生对旅游持有非常有定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的偏好值最高。

  1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寻找乐趣,所以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

  2 .经济支出方面,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满足中低端旅游产品的消费,因为家长的供给依然是大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学生可支配的经济支出有限,不可能支付得起大酒店高昂的住宿费用,个人小旅店虽然价格便宜,但小旅店经营的不规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使得大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

  3 .大多数学生出游时选择不定时间,不大喜欢受约束,乐意与同学一起游玩,并且在旅游的吃、住、行、购物、游玩中,相当多的学生都选择乐意把钱用在游玩上。

  4 .目前学校没有过多重视大学生旅游,旅行社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学生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目的

  讲话不文明

  二、调查时间

  XXX

  三、调查范围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50名。

  四、调查方法

  1)观察法:仔细观察不文明语言何时出现及内容。

  2)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有些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并分析原因。

  五、调查结果

  1)小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

  (1)由于与别人的矛盾而产生愤怒情绪,说话会口不择言,一般都是发生在男生身上。

  (2)由于他人的行为、举止或是衣着相貌而取笑别人,说一些不雅的绰号。

  (3)很多小学生说不文明语言都是出于一种反抗的情绪,对某件事情不满的时候,甚至难过的时候。

  (4)还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文明语言是从长辈、周围人的嘴里听来的,有的是看电视、电影学来的,不自觉就讲出来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2)小学生讲不文明语言后心理表现或想法:

  (1)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2)有时边说边大笑,作为一种发泄的方式。

  (3)听到周围的人讲过文明语言,所以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3)小学生什么时候会说话不文明:

  (1)玩的时候:做游戏时有些人会赖皮,然后互相用语言攻击。

  (2)公共场合:一个同学在很多人面前让另一个人出洋相,被讥笑的那方就开始了语言攻击。

  (3)暗地里:和某人关系不好,不敢当面说,就在背地里说有损于他的话。

  六、分析

  1)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不文明语言是从家里、社会上听来的,还有的是从同学那里学来的。在不文明的环境里,小学生的语言、举止都会受到影响。

  2)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表现为用一些不太雅的语言表达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发泄的方式。有时并无恶意,但造成的影响很不好。

  3)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讥笑同学,这也是讲不文明语言的原因之一。

  4)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脾气、度量不算大、吃了亏,嘴上一点也不饶人,这也是原因之一。

  七、思考

  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现代中国人,应该发扬光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担负起建设文明、繁荣祖国的重任,必须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我觉得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首先就要做个文明的小学生。我建议我们的长辈们,所有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请你们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起榜样来,让我们一起营造文明的氛围。

学生调查报告 篇9

  30名参加过网购的被调查者中9名表示没成心见及建议,占参加过网购被调查者的30%,另外21名被调查者提出以下意见及建议,占70%。

  1、希看网上商家提供的商品应当与实体店中的商品有所差别,多提供些性价比高的商品,体现网络购物的便宜实惠性。

  2、希看商家提升信誉度,改善服务,确保提供的商品质量、款式或型号等名不虚传。

  3、针对部份卖家要求买家违心提出好评,以提升其信用度,有被调查者提出希看商家事实求是,不要欺骗消费者。

  4、部份被调查者以为商家应当主动承当其错误责任,如承当退换货物来往的运费等。另外针对花卉等商品的特殊性,有被调查者希看商家能够针对不同的商品,其退换货期限应当有所差别,如花卉的退换期限应延长至6个月。

  5、有被调查者反映部份物流公司和商家服务态度不好及部份商家自律性较差等题目,希看网站加大对物流环节和商家的监视力度。

  一、调查目的

  现今的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加上大学生青春阳光、寻求时尚的心理特点,而网络购物的时尚性和快捷性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为了了解现今青年大学生的网上消费的情况,更好的发展大学生良好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了解大学生网购行为和他们对网购的看法,对在校大一到大三的大学生进行了网购情况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本次调查共发出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其中女生26人,男生14人。相干数据显示:其中大一学生中有9人进行网购,比例为22.5%;大二的有15人,占37.5%;大三的有11人,占27.5%。只有5人从没有过网购经历,占12.517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20xx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2、本次调查中,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数据显示,每个月一次的有9个,占总数的25.7%,有19个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占54.3%,每一年一次的同学有5个,占14.3%。还有2个,5.7%的网购达人均匀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均匀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5%,其他金额范围散布较少。

  3、经调查,大学生网购商品中,服装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5%,其次是数码产品27.5%,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5%。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题目),却几近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4、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60%的同学以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所有同学都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80%的人以后会尝试网购。

  5、在网购人群中,由于购物方便快捷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0%,还有一部份同学以为网购产品种类多样,可以对照从而挑出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在众多大学生选择的购物网站中,有57.1%的大学生会把网站商品是不是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0%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6、在网购进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写不清楚,到达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有些商品质量较差,占30%。

  7、同学们网购为了安全性斟酌,付款方式一般都采用支付宝,占比例的60%,货到付款占22.9%,网上支付占17.1%。

  三、大学生选择网购的缘由:

  1、大学生的寻求时尚性,他们跟随时代趋势。而且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购物使大学生寻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一般没有过量的闲置资金,所以总想在网上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网购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上亲身买要便宜;

  3、网上卖家更多,选择余地更大,能够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4、大学生大多熟练使用计算机,对网购轻易接受,而且引导潮流,如今网购就是时尚的潮流;5、网购方便,不往自己花太多时间逛商场,很轻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四、网上购物存在的题目

  1、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网上购物平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就使得同学们在网上购物时轻易被欺骗,有时候会买到赝品,得不偿失。

  2、大学生的金钱大部份都来自于父母,由于网上购物的便捷性和时尚性,使有的同学花更多的钱更频繁往网上购物,乃至构成“网购瘾”,造成生活费的高度开消。

  3、网络上的商品有可能描写不清楚,当事人不能够亲身了解商品的质量,当买到的商品与自己期看的不一致时,较轻易构成心理落差。

  五、对策分析

  1、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购物,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里面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当在网上购物平台购物时要仔细谨慎,留意对商品的真假鉴定,避免被骗。

  2、在网上购物时,要货比三家,了解每个细节,购买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商品;当购买比较珍贵的数码产品时,应当往实体店购买20xx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工作报告。

  3、网上购物平台管理方也应当加强对网络购物环境的整理,营建一个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让广大买家更能安心淘宝

  六、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已构成一种流行趋势。只有一小部份的大学生不选择网上购物。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以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青年大学生具有寻求时尚和轻易从众的心理特点,而网上购物的快捷性、时尚性,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这就使得大部份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在网上购物。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的弊端,网上购物存在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若操纵不当或碰到非法份子,就会遭到欺骗,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6篇

2.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5篇

3.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十篇

4.【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九篇

5.【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八篇

6.【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10篇

7.【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5篇

8.关于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五篇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九篇

学生调查报告

2020-09-15 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调查报告9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为了研究和分析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从零用钱的分配和利用状况,购物心态,父母对子女消费的态度展开调查,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做出公布,使学生认知自己的行为的对错,提高意识且提出适应的政策。

  另外我们也对中学生消费的状况以及心理因素作了相应的调查,并针对消费经济来源做了分析,并从社会原因分析了中学生消费的外在因素。最后,由于中学生属于心理,生理,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正确引导他们的消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我们希望能给广大的中学生消费者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和指导。

  消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花钱买东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使消费成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时,我们中学生的消费也越来越大。高消费意识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然而,学校及社会尚未对“消费”这一活动进行研究,也未对中学生的广泛流传的猎奇心理加以改正。学生在消费中还有许多有待规范。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了50位同学,来探讨中学生消费观念。中学生每个月都会有零用钱,每天都会用钱,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们现在的每个中学生几乎都市独生子女,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父母的溺爱是避不了的。因此,父母都顺着子女的意愿,以至于造成中学生心中的满足感和强烈的欲望。中学生避不了的挥霍如土,把钱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为了出风头,就会不惜千金买名牌,为了更了解中学生消费的内容,这儿我们列举了一个表格,即中学生消费的内容。

  我们也还调查了中学生的零用钱是否足够。按理说,中学生的零用钱应是绰绰有余,但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父母给子女零用钱。理所当然,也应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但事实正好相反。请看下面的数据。

  由图表可知,父母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只占20%,而父母很少问子女的消费情况要占70%,不过问子女消费情况的也要占10%。这就表明:导致学生的猎奇心理有一半是父母的缘故,父母对子女消费情况的不闻不问,导致了中学生的高消费理念的蔓延,使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满足感,觉得钱是很容易得来的,以至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在暂时的满足感中,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纠正它,不能让它蔓延。

  我们调查学生是否管理每年的压岁钱,结果有100%的人都是自己管理的。我觉得这是造成学生的满足感的因素之一,促使他们追求高消费。

  通过分析以上的情况,我们向广大学生,家长及校方,提出以下几点:

  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大力宣传要合理利用零用钱,使中学生认识到,钱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要勤俭。

  学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

  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深刻的认识到钱来之不易。

  父母不应给学生太多的零用钱,应教育他们,让他们走出误区。父母也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促使他们不要乱花钱。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越来越厉害。而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关键阶段,相 比于高中阶段,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都比之前困难很多。因此很多人都陷进了矛盾,而且会经常感到压抑、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而 且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可是却没找到任何措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 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这次调查也是为了深进大学之中发现一些,从而能进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11月26日~12月13日

  (三)、调查地点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四)、调查对象

  在校本科生

  二、报告正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的大学生经常陷进个人压力等等。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的压力,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是指“事件或环境,包括个体在与这些事件或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个体的认知与评价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简称为“压力”。而学习压力的实质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特殊反应,是个体和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状态。

  有调查表明,学习压力在当今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中,是高于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家庭压力、婚恋压力等诸多压力的,这表明大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而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中的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这些大学生当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习心理障碍,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感到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感觉自己的进步不如他人明显,对测试学业技能水平的筛选考试缺乏信心,对专业前途感到忧虑。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许多学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和学习障碍,接受信息、掌握技能的速度明显减慢、学习效率降低。

  由此可见,学习压力在我们学生中扮演的角色就不是无可轻重的事了,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0%的同学认为谈论学习压力是一件必要的事,只有20%的同学不看重这件事;另外,

  对于“学习压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程度”的调查则显示有95%的同学认为这个多多少少还是会有所影响;还有,大家对“学习压力对学习的作用”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有65%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又有85%的同学在思考自己对待学习压力的态度时,觉得自己的做法是一般般而已,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没能很好的找到解决学习压力的好方法。确实,只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压力的实质,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学习压力的好方法,从而化压力为动力。

  既然学习压力的实质是“个体面对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特殊反应”,是个体和学习任务、学习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学习压力的产生和持续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难易、数量、时间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判断,都会导致学习压力的变化,即,学习压力的产生和持续取决于受到影响或威胁的个体对外部环境(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认知和评价,而大学生的这种认知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1、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当学生知觉到的学习任务难度与知觉到的自身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大致相等时,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当面临难度很大的学习任务时,一些学生会由于自认为任务难度超出自身智力水平、无法完成而选择放弃,从而逃避了压力;而当面临的学习任务难度很低时,学习者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从而构不成学习压力。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知觉到的学习压力的大小。面对相同的学习任务,不同个体所感受的学习压力存在着巨大差异,知觉到任务难度与自身学习能力大致相等的个体,由于怀有完成任务的希望,而完成任务的不确定性也最高,因而承受着最大的心理压力。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同样会影响他们对于压力的体验,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抱负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压力的认知和评价。

  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渴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他的学习会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挑战而乐此不疲,这一类型的学习者一般就不会感受到过重的心理压力;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由对专业知识本身的兴趣引发的,而是指向外界刺激物,如考试过关、获奖学金、拿文凭等,一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

  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渴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他的学习会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挑战而乐此不疲,这一类型的学习者一般就不会感受到过重的心理压力;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由对专业知识本身的兴趣引发的,而是指向外界刺激物,如考试过关、获奖学金、拿文凭等,一旦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很可能产生消极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从而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出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些学习压力。回结如下: 压力之一:所学非所爱

  很多人在进大学的时候选择志愿是根据父母老师或者亲友的意见,或者因为都不了解就随便填了一个志愿,或者是因为调剂而到了原本根本都没有想去读的专业。开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学非所爱,于是想学的东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去学,而要学的课程要参加的考试又都是令人厌烦和头疼的。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先需要注意对学习保持比较理性的态度,因为每个专业无论如何都可以教会人一些东西,包括思维方式,在保证本专业的学习都合格的情况下,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别的专业。这时比较重要的是理智地对待自己更想进入的专业。试着和那个专业的同学老师联系一下,再通过职业倾向测验,看那个专业是否自己真的喜欢以及那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如果真的喜欢,可

  以有两种办法,一是试着转专业(包括通过考研转专业),二是自学,包括自己看书和旁听课程。

  压力之二:找不到学习方法

  大学的时候多半是自习,课外阅读量增大,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各个专业又有各专业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要求。许多同学来到大学之后,看到别的同学学得那么好,不得要领,这成了苦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

  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多去向别人学习,和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多聊聊,多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也 向 老师和师兄师姐多请教,许多好的技巧就是那样学到的。但是,单纯地学习别人的也不行,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你是听觉型、视觉型还是触觉型的?是单纯的学习效果更好还是在实践中学习效果更好?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来找到更好的学习办法。

  压力之三:自我期望太高

  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很高,想把自己的各专业门功课学好,多做项目,多写文章,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另外一些同学想拿到双学位,或者拿到各类证书,还有一些同学在托福,雅思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这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时候,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做许多另外的事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所以,需要

  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也不必拿永远要当 No.1 来证明自己。只要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足够好了。

  压力之四: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单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在高中以前的阶段都是相对优秀的,可一等进了大学校门,才知道优秀人才多的是,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 “ 鹤立鸡群 ”。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要么 “破罐子破摔 ” ,要么加倍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性格变得极端、敏感、偏狭。

  二、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对策

  缓解大学生过重的学习心理压力,调节他们由学习任务、环境引起的紧张、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以较为平稳、积极的心态有条不紊地高效地进行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当学生体验到学习压力的威胁时,通过改变对压力情境的评价和解释,就可以改变其对学习压力的体验和反应。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是调节大学生学习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学生对专业学习感兴趣时,学习动机的满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他专注于学习活动以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因此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压力,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钻研,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某些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然

  能够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自信地面对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本身,心理上不过多地被任务以外的因素(如考试、文凭等)所干扰和控制,是一种调节压力的有效方式。

  2、改善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在学生尚未完全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仅应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注意尽量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速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集体特征、个别差异等,不断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活动,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使学生在遇到困难遇挫折时,不是一味地退缩和逃避,而是持积极心态化压力为动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而要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内心形成一股激励力量,这是产生积极态度内在源泉,也是促使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常常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归因,这是促使大学生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外在激励。

  4、面对压力时倾诉对象

  我们可以找身边亲近的朋友倾诉,或是寻找老师的帮助,总之,不要让压力困扰着我们,使得我们消极沮丧。

  5、自我应对压力的方式

  在压力眼前我们可以选择转移和自然调整,也可以选择顺其自然,但就是不要选择压抑,压抑会使我们整天郁闷不已,生活态度逐渐消沉,这对我们有着很不好的影响。

  三、建议

  从上述分析得出的对于大学生如何缓解学习压力的建议:

  1、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多跟别人交流、沟通,碰到心理压力问题时要及时跟别人沟通,尽量不要压抑。假如发现自己有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找专家进行辅导,避免悲剧发生。

  2、大学生要学会自我缓解压力,不要把所有的压力压抑在内心,适当的发泄是必要的,可以找个适合自己的发泄方法适当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

  3、多多关注社会上的就业问题,从中获取一些对自己专业有用处的信息,对症下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当。

  4、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没错的,但家长要留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少打击、多鼓励,经常谈心,及早发现孩子的学习压力是否过大了。

  5、身为学生群体的一员,当发现身边人学习压力过大时,要主动关心。同学之间多交流、多互相帮助。

  6、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建设,安排师资专门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学习座谈会或者举行一些趣味性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求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因为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有过滑雪经历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滑雪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刚开始学滑雪时如果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会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可事实是如果你穿上滑雪板一下就滑下去结果肯定是从山顶滚到山下,摔很多跟头,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只有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才叫学会滑雪了,才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只要你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学习也一样,你只有知道了何时放松自己,学会让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停止,你才算会真正的学习。 总之,大学生学习压力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结合的结果,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于客观的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调控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寻求应付的对策。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it行业仍是年薪老大

  调查显示,xx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青岛、杭州、西安十大城市涉及16类行业和11类职业的网民的平均年薪为27060元人民币,大学生寒假行业调查报告范例。其中,9.1%的人年薪在5000元以下; 13.7%的人年薪在5000~10000元; 19.4%的人年薪在1万~2万元; 15.3%的人年薪在2万~3万元; 13.6%的人年薪在3万~4万; 7.4%的人年薪在4万~5万; 8.2%的人年薪在5万~6万; 3%的人年薪在7万~9万; 0.8%的人年薪在9万~10万; 3.1%的人年薪在10万以上。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收入者的比例远远大于高收入者,两端人数均较少,而大部分人收入基本在中间档次,从1万~5万元的收入者占55.7%。

  薪资收入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it业年薪排在第一,其值为29948元。xx年是it业寒冷的冬天,其行业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冬天来了,春天将会更辉煌。排在第二的是媒体/广告业,其平均年薪是28239元,后面行业及其平均年薪依次排行为金融/保险(28218元)、商业/贸易(25840元)、咨询/法律(24404元)、建筑/房地产(23049元)、医药/保健(22799元)、教育/研究(19746元)、机械/仪表(19379元)、其他类行业(19041元)、政府/公用事业(19023元)、石油/化工(18945元)、矿产/冶金(13931元)、餐饮/旅游(11613元)、纺织/服装(11181元)、交通/运输(9250元),调查报告《大学生寒假行业调查报告范例》。

  经营管理者收入最多

  调查显示,从事经营和管理类的职业年薪为最高,其平均值为41208元。其次分别为技术(36220元)、销售(35965元)、编辑/记者/翻译(23598元)、律师/法律工作者(10340元)、公关/市场/广告(21360元)、后勤/物流(13756元)、财务/审计(13223元)。

  按城市划分,从事销售工作的,深圳的平均年薪为最高,高达68000元。经营和管理工作者,广州排名第一,约为63083元 ,深圳紧跟其后,为62083元。公关/市场/广告职业者,广州以50833元胜于北京(35050元)。编辑/记者/翻译职业者,北京当仁不让,其年薪为56000元,第二名深圳被甩到30000元。财务/审计的高薪收入还是产生在经济中心上海市,其平均年薪为43333元。

  各城市收入差距大

  此次调查深圳和上海分别以52630元和50215元的平均年薪分列前两名,北京则以47356元身居第三位,广州(43362元)名列第四位。而其余6城市均低于4万元。

  在被调查者最多的四大城市中,各城市最高收入的行业不一样。北京地区收入最高的行业为it业,平均年薪为50125元;上海地区“咨询/法律”行业高居榜首,平均年薪水平为53254元;广州薪金排在首位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行业的年薪超过50000元。在深圳,薪水最高的行业是“教育/研究”和“医药/保健”业,其年薪平均高达60000元以上。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原本应该是学习的上课时间,玩手机,却成为了学生认真听课的一大杀手。以下是“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大学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就像江湖里的种种传说,大把大把的空余时间,无数的比赛活动,浪漫的恋爱,日上三竿的懒觉,大家似乎只看到大学课外生活的“逍遥多彩”,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是学习。

  关键词:大学生;上课玩手机;调查与分析

  引言:大学是人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不能只顾观赏风景而忘记我们的任务是坚持奔跑。我们要始终坚信高科技能够引领我们前进,而不是倒退。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实际派发问卷的方法。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8份。

  一.令人震惊八成多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调查的对象男女性别比率分别为46.6%和53.3%。果显示,在被访问的大学生中,竟有82.5%的同学承认每天上课都在玩手机,而无心听课;其中,40%的学生经常上课玩手机,40%的学生每节课都在玩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上课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上课玩手机原因数据分析

  据调查44%的学生玩手机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无聊;40%的学生是因为上课累了,想放松一下才玩的。有一小部分学生是受其他同学的影响;20%的学生是因为.需要查阅资料而39.9%的学生习惯了;在时间上,有24%的学生能玩整堂课。由此可知,寂寞无聊,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时间,成为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

  三.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具体内容分析

  42.8%的学生选择聊QQ看空间;44.6%的学生选择上人人网上微博;24%的学生用来发短信。33.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看小说看电影,只有5%的学生是用来查资料看书的。由此可见,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只有少部分同学学会利用手机。

  四.对于大学生玩手机时的上课科目的数据分析

  24%的学生选择了在思想政治课上玩手机,32%的学生选择了在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44%的学生选择在选修课玩手机。由此看来,不管上什么课,玩手机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因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对于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心理反应的数据分析

  据调查有54%的学生会感到愧疚但还是禁不住会玩,仅有6%的学生不会感到愧疚,有18%的学生认为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56%学生认为虽然觉得不妥当,但还是忍不住;20%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找点乐子。调查还显示,52.3%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并不认为有什么愉快的感受。由此可见,玩手机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习惯性”,即使心里有愧疚,但还是很难改正,这种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效率与效果。

  六.对于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的分析

  (一)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

  考虑经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对大学生的手机消费动机明确,消费欲望强化,大学生逐渐形成了具体的购买动机。大学生的消费动机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1、求质量与实用的购买动机。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最注重的还是质量与实用功能: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好用与耐用是最重要的;此外,还有部分的人认为手机的售后服务质量是关键的。

  2、求新款式新功能的购买动机。学生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首先考虑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同时,有65%的学生希望拥有为“大学生量身订做的手机”。其次手机的内部功能,如是否支持中文输入、是否支持WAP、是否支持语音拨号、是否具备免提功能等。且多数被调查者均明确表示,选购时会优先考虑质量可靠、设计轻巧、款式新颖、色彩时尚、功能够炫的手机。

  3、求方便的购买动机。调查得知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在于方便与家人、朋友、同学、用人单位联系。

  4、求价格廉价的购买动机。当价格在他们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他们会选择购买他们中意的新款手机。

  (二)、大学生对品牌的概念

  这也是手机商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根据我们的调查,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牌子是——诺基亚,调查显示一共有57%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三分之一,即总人数的19%,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6%,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其他品牌则仅占总数的百分之一二。可见诺基亚这一世界手机销售商果然不负众望,霸占了头位。

  80%以上使用诺基亚手机的大学生还表示,下次还选诺基亚。

  (三)、大学生对手机价格的敏感程度

  64%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区间在1000——20xx元之间,11%的大学生能接受的价格在1000元以下,16%愿意考虑20xx——3000元的手机,其余9%则能够接受更高的价格。以上数据表示,大学生普遍接受的价格区间为1000——20xx元。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产品的认识与购买不再是盲从,而是自主的选择,随着认识的加深,对于“新潮”的追随比起改革初期显得理智、透彻,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统一!科技的发展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手机这一科技产品在实践中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品牌上的选择则是各自需求,品牌的建立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质量与信誉的合。大学生属于纯消费群体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手机的购买与消费。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由于人们对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得生产产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手机的功能,外观在不断的完善。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也相对提高,为适应社会主流,科技不断向前发展,手机的使用不再是单单的打电话,90年代的手机已经被人们所遗忘。社会发展着进步着,实践证明了手机这一科技产品为人们开发利用,并将随着社会进步而前进。但是殊不知,真是由于对新手机的好奇心,才造成一部分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摸索“与”研究“。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到面试时,学校才明确提出不要女生,我的希望一下破灭了。”今年研究生毕业的严钰一直想到高校当老师,如今已经投出去40份简历,唯一一次参加一所师范学校的面试也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她是女生。

  近日,山东人才网进行了一次女大学生求职及择偶意向网上调查,4天时间共有7311名女大学生参加了本次调查。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就业上遭遇性别歧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被调查者中,认为“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为何难这一问题,42.4%的女生认为“岗位少,求职者多”是主要原因,其他依次为“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生”占24.8%,“自身素质不够强”占24.6%,“社会关系不多”占8.2%。

  山东人才网人力资源师刘谦认为,近年来明确提出“不要女性”的单位和岗位越来越少,性别歧视是隐性存在。

  3月30日,山东人才网联合当地都市女报举办了一场女性专场网络视频招聘会。当天共有152家单位参会招聘,为女大学生提供了2800多个岗位。排在前三位的热门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子技术、贸易行业,热招职位主要为销售、生产/营运/工程、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人事/行政/后勤、公关/广告等。

  新闻专业的白雪峰今年本科毕业,她说,她们班级90名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班里20多名同学前几天从兰州跑到西安参加人才招聘会,但“很多理工类岗位明确不招女生”,有个文秘岗位也注明只要男性,“可能觉得女生比较麻烦吧”。据了解,她们班有三分之一的女生已经找到工作,但大多是靠家里的关系。

  对于性别歧视,去年毕业的王宝却有不同看法。她说她并没有感觉在应聘过程中受到歧视,应聘成功后在参加单位新员工培训时,她发现200多名新员工中,女生比男生还多,“领导也曾直言招聘时不想要女生,但几轮考试下来,很多女生很优秀”。王宝认为大单位大公司存在性别歧视问题的就少很多,男女生同场竞技拼的都是能力。她说女大学生就业时要总是考虑歧视问题,就会给自己带上无形的紧箍咒,不利于找工作。

  此外,调查还显示,“稳定、没有风险”仍是女性求职者比较看重的因素,有72.2%的被调查女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其中,选择“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分别占19.4%和52.8%。从调查和招聘现场看,女大学生对薪酬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求职最关心的6个问题中,该因素仅以12.3%的比例排在第四位,而“晋升深造机会”位列第一。刘谦分析认为,这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生涯长远规划,说明她们对待就业更理性了。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普遍,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xx年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从地区、高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人意向等方面对专业对口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已经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生的就业意向两方面综合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一)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xx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xx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二)接受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口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工作满意度

  (一)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认为就业面广,对未来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生认为就业面窄,对未来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三)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图3)。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对口的期望越高,已就业者对口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长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口的影响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现有工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一)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

学生调查报告 篇7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外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旅游群体当中,青年旅游者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而在青年旅游者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青年学生(主要指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和追梦遐想,这些促成了大学生旅游热。因此,青年大学生作为一支旅游生力军的地位确实不容忽视。另外,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旅游选择之外,受青年大学生影响而做出的家庭旅游的选择,在我国国内旅游活动中,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出游意向(动机)、出游地点和时间、出游态度和偏好、出游次数、旅游的方式(包括交通工具、同伴等)、旅游花费来源、旅游消费状况、旅游信息渠道来源和学校对大学生旅游的影响等。

  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它具有以下几点旅游的行为特点:

  1. 在旅游态度及偏好方面,大学生对旅游持有非常有定的态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的偏好值最高。

  1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旅游,其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散心,寻找乐趣,所以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和民族风情区;

  2 .经济支出方面,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满足中低端旅游产品的消费,因为家长的供给依然是大学生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大学生可支配的经济支出有限,不可能支付得起大酒店高昂的住宿费用,个人小旅店虽然价格便宜,但小旅店经营的不规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使得大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

  3 .大多数学生出游时选择不定时间,不大喜欢受约束,乐意与同学一起游玩,并且在旅游的吃、住、行、购物、游玩中,相当多的学生都选择乐意把钱用在游玩上。

  4 .目前学校没有过多重视大学生旅游,旅行社对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学生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目的

  讲话不文明

  二、调查时间

  XXX

  三、调查范围

  某小学六年级学生50名。

  四、调查方法

  1)观察法:仔细观察不文明语言何时出现及内容。

  2)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有些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并分析原因。

  五、调查结果

  1)小学生为什么说话不文明:

  (1)由于与别人的矛盾而产生愤怒情绪,说话会口不择言,一般都是发生在男生身上。

  (2)由于他人的行为、举止或是衣着相貌而取笑别人,说一些不雅的绰号。

  (3)很多小学生说不文明语言都是出于一种反抗的情绪,对某件事情不满的时候,甚至难过的时候。

  (4)还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文明语言是从长辈、周围人的嘴里听来的,有的是看电视、电影学来的,不自觉就讲出来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2)小学生讲不文明语言后心理表现或想法:

  (1)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2)有时边说边大笑,作为一种发泄的方式。

  (3)听到周围的人讲过文明语言,所以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3)小学生什么时候会说话不文明:

  (1)玩的时候:做游戏时有些人会赖皮,然后互相用语言攻击。

  (2)公共场合:一个同学在很多人面前让另一个人出洋相,被讥笑的那方就开始了语言攻击。

  (3)暗地里:和某人关系不好,不敢当面说,就在背地里说有损于他的话。

  六、分析

  1)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不文明语言是从家里、社会上听来的,还有的是从同学那里学来的。在不文明的环境里,小学生的语言、举止都会受到影响。

  2)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表现为用一些不太雅的语言表达心中的不满情绪,作为发泄的方式。有时并无恶意,但造成的影响很不好。

  3)高年级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讥笑同学,这也是讲不文明语言的原因之一。

  4)现在的独生子女的脾气、度量不算大、吃了亏,嘴上一点也不饶人,这也是原因之一。

  七、思考

  中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现代中国人,应该发扬光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担负起建设文明、繁荣祖国的重任,必须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我觉得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首先就要做个文明的小学生。我建议我们的长辈们,所有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请你们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起榜样来,让我们一起营造文明的氛围。

学生调查报告 篇9

  30名参加过网购的被调查者中9名表示没成心见及建议,占参加过网购被调查者的30%,另外21名被调查者提出以下意见及建议,占70%。

  1、希看网上商家提供的商品应当与实体店中的商品有所差别,多提供些性价比高的商品,体现网络购物的便宜实惠性。

  2、希看商家提升信誉度,改善服务,确保提供的商品质量、款式或型号等名不虚传。

  3、针对部份卖家要求买家违心提出好评,以提升其信用度,有被调查者提出希看商家事实求是,不要欺骗消费者。

  4、部份被调查者以为商家应当主动承当其错误责任,如承当退换货物来往的运费等。另外针对花卉等商品的特殊性,有被调查者希看商家能够针对不同的商品,其退换货期限应当有所差别,如花卉的退换期限应延长至6个月。

  5、有被调查者反映部份物流公司和商家服务态度不好及部份商家自律性较差等题目,希看网站加大对物流环节和商家的监视力度。

  一、调查目的

  现今的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加上大学生青春阳光、寻求时尚的心理特点,而网络购物的时尚性和快捷性正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为了了解现今青年大学生的网上消费的情况,更好的发展大学生良好健康的消费观念,和了解大学生网购行为和他们对网购的看法,对在校大一到大三的大学生进行了网购情况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本次调查共发出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其中女生26人,男生14人。相干数据显示:其中大一学生中有9人进行网购,比例为22.5%;大二的有15人,占37.5%;大三的有11人,占27.5%。只有5人从没有过网购经历,占12.517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20xx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2、本次调查中,同学们的网购消费水平数据显示,每个月一次的有9个,占总数的25.7%,有19个的同学每季网购一次,占54.3%,每一年一次的同学有5个,占14.3%。还有2个,5.7%的网购达人均匀每周一次。每次购物的均匀交易金额在100以下和100~500之间的人数都占总数的45%,其他金额范围散布较少。

  3、经调查,大学生网购商品中,服装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5%,其次是数码产品27.5%,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5%。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题目),却几近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4、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60%的同学以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所有同学都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80%的人以后会尝试网购。

  5、在网购人群中,由于购物方便快捷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0%,还有一部份同学以为网购产品种类多样,可以对照从而挑出性价比高的商品。而在众多大学生选择的购物网站中,有57.1%的大学生会把网站商品是不是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0%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6、在网购进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写不清楚,到达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有些商品质量较差,占30%。

  7、同学们网购为了安全性斟酌,付款方式一般都采用支付宝,占比例的60%,货到付款占22.9%,网上支付占17.1%。

  三、大学生选择网购的缘由:

  1、大学生的寻求时尚性,他们跟随时代趋势。而且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网上购物使大学生寻求更便捷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一般没有过量的闲置资金,所以总想在网上淘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网购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上亲身买要便宜;

  3、网上卖家更多,选择余地更大,能够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4、大学生大多熟练使用计算机,对网购轻易接受,而且引导潮流,如今网购就是时尚的潮流;5、网购方便,不往自己花太多时间逛商场,很轻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四、网上购物存在的题目

  1、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网上购物平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这就使得同学们在网上购物时轻易被欺骗,有时候会买到赝品,得不偿失。

  2、大学生的金钱大部份都来自于父母,由于网上购物的便捷性和时尚性,使有的同学花更多的钱更频繁往网上购物,乃至构成“网购瘾”,造成生活费的高度开消。

  3、网络上的商品有可能描写不清楚,当事人不能够亲身了解商品的质量,当买到的商品与自己期看的不一致时,较轻易构成心理落差。

  五、对策分析

  1、大学生要学会理性购物,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里面的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当在网上购物平台购物时要仔细谨慎,留意对商品的真假鉴定,避免被骗。

  2、在网上购物时,要货比三家,了解每个细节,购买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商品;当购买比较珍贵的数码产品时,应当往实体店购买20xx最新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工作报告。

  3、网上购物平台管理方也应当加强对网络购物环境的整理,营建一个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让广大买家更能安心淘宝

  六、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已构成一种流行趋势。只有一小部份的大学生不选择网上购物。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以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青年大学生具有寻求时尚和轻易从众的心理特点,而网上购物的快捷性、时尚性,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这就使得大部份的在校大学生选择在网上购物。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存在的弊端,网上购物存在安全隐患是不可忽视的,若操纵不当或碰到非法份子,就会遭到欺骗,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6篇

2.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5篇

3.精选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十篇

4.【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九篇

5.【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八篇

6.【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10篇

7.【精选】学生调查报告锦集5篇

8.关于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锦集五篇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 下一篇: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