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2023-10-16 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民增收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20xx、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xx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xx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xx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xx年增长820元。同时20xx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xx年、20xx年、20xx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xx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4、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规范税费征收行为,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切实管理好农村财务和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营运规范、保值增值。完善“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镇机关干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5、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加快乡镇企业和城镇化步伐,吸引农民就地转移的同时,引导农民布点加工,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导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小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进厂入镇就业,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支持农民自主创业。二是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拓展增收空间。三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使用“双带一争”型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地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农份额,促进农业开发园区建设,编报项目上争国资,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2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3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中共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平方米,砖木结构147平方米,土木结构680平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平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支出口粮4770公斤,种粮145公斤,饲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结余6575公斤。

  6、债权债务累计17.1万元,其中债权7万元,债务10.1万元。

  (二)种植业结构与效益。

  1、种植结构:10户累计20xx年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188.9亩,其中粮食作物65.3亩,经济作物116.5亩,蔬菜0.6亩,油料5.5亩。

  2、经营收入:10户累计经营收入144317元,其中粮食27254元,经济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经营支出;10户累计经营支出71081元,其中粮食4394元,经济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净收入。10户累计净收入72460元,其中粮食22464元,经济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净收3.09元,亩平净收入392元,每工净收27.8元。

  (三)家庭纯收入。

  1、总收入。10户累计267238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4218万元,工资性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

  2、纯收入。10户累计189025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84105元,工资性纯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20xx年人平纯收入3685元。

  (四)家庭总支出。

  累计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34720元,家庭经营支出72937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9000元,税费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纯收预测。

  20xx年家庭纯收10户累计187271.4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97451.4元,工资性纯收21820元,转移性纯收68000元。20xx年人平纯收预计4458元,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长21%。

  二、制约因素。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平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径与对策。

  10户调查结果,20xx年总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2418元,占总收入的60.8%,转移性收入104820元,占总收入的.39.2%。由此可见,其主要增收途径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回了票子,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调查实事也充分证明了打工经济在近期内仍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农民脱贫致富,改造居住条件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捷径。

  2、认真做好耕地资源开发。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绝抛蔬、撂荒现象;三是要调整好作物布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要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切实抓好旱地农业开发;五是要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耕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农民增收水平的稳定提高。

  3、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一是要对25度以上宜退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抓好茶叶、干鲜果、生态林、用材林、药材、魔芋为主的基地建设;二是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

  4、认真做好养猪业的发展。调查结果10户中,养猪的20头,养鸡62只,户平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人平养殖业纯收在380—400元,占年人均纯收的10%以上。可见养殖业对人均纯收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养殖业上下大功夫,实现户平4头猪,10只鸡的养殖目标,立争养殖业步入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我们X乡调研组遵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采取听汇报、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村到户,广泛接触群众,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乡的基本概况:

  X乡共有12个行政村,区域面积28.5平方公里,有5465户、20110人,耕地面积2103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3002元,是个人多地少、工业企业比较发达的乡镇。

  在种植结构方面,全乡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小麦面积11000亩,总产4194吨,亩产360公斤。玉米面积5029亩,总产3021吨,亩产量601公斤。蔬菜面积10210亩,总产25000吨。复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类为主。

  在养殖业方面,全乡牛存栏1774头,其中奶牛1413头,55头以上养殖户69户。猪存栏7146头,100头以上养殖户3户。鸡存栏174790只,300头以上养殖户115户。羊存栏达到2565头,50头以上养这植产24户。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全乡有 加工企业134个,从业人员352人,其中:产值在20万元以下的81个,产值在20——100万元48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5个,产品主要销往本县和周边县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乡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卖改制机井128眼;节水管道109.5公里,节水面积17000亩,连片2000亩以上节水片的有南社、河湾、王村、祁城五个村。全乡有造林面积2134亩,其中木材林979亩,经济林1155亩。有大型收割机20台,播种机90台,旋耕机62台,基本实现机播,道路硬化31条、19824米,10个村安装路灯760盏。

  农民收入比例构成情况是:全乡种植业收入2238万元,养殖业收入3208万元,林果业收入18万元,工业收入24335万元,建筑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28万元,其它收入1119万元,农业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7%。

  农村劳动力分配情况是:全乡现有劳动力8721个,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劳力达4237个,从事第二产业4008个,第三产业的476个,县外劳务输出人员91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X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在农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与其它行业相比,存在非常明显的反差。我们分析认为,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X乡共有土地21030亩,有机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平均每眼机井担负200余亩灌溉面积,灌溉周期长,况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机井就占到近二分之一,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价格和成本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不断下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对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种植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民依靠种植业来实现增收十分困难。

  三是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乡农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尽管近年来该乡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有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但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滞留在传统种植业中,这种结构必然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残酷竞争。

  四是种植、养殖业结构单一、品种不良。全乡的主要粮食品种以小麦、玉米和复播油料为主,蔬菜品种主要是茴子白、西红柿、豆角和白菜、胡萝卜、大葱等大田大路菜,反季节蔬菜面积较少,且不集中、不连片、规模小、没有市场。总体上讲,粮、菜生产品种单一,规模偏小,分散经营,市场狭小,科技含量很低。养殖业主要是牛、鸡、猪,养牛业大户少、规模小、园区建设落后,养鸡业呈萎缩状态,流通经纪人基本为零。

  五是农产品加工档次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该乡的农产品加工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产品加工大企业少,小企业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产的少,季节加工的多,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企业的市场占有地为本县及邻近县。

  六是资金、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该乡人多地少,再加上近几年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农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人才急需注入。

  三、今后的应对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收为目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观念,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施“六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上求突破。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发展。要不断完善投入机制,特别是税费改革后,针对农村建设资金溃乏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努力创新农村筹资、筹劳渠道。要认真把握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对农业十项投资倾斜的机会政策,把投入重点放在争取和引进项目上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个户投资办项目。重点完成南社、河湾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投资30万元启动王村高标准节水化园区建设;全乡新打井12眼,配套机井17眼,埋设灌溉18公里,新增节水面积5000亩,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设,在推动产业化升级上求突破。要紧紧结合本乡实际,合理布局,推进特色农业建设,重点实施“百、千、万、万”工程。一是争取100万元,建设秦村百亩综合养牛基地,以此来带动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力争年底规模养殖园区发展到8个,牛饲养量突破3000头,其中奶牛达到1800头,猪饲养量达到25000头,鸡饲养量达到22万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线六个村千亩防护林建设基地。巩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12万株;三是续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万亩精细蔬菜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生产和绿色食品开发,发展蔬菜面积1.2万亩;四是实现大运线秦村、高村、圪垛为中心的万吨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业的发展,转化油料达到2000吨,抓好高村现代化屠宰场和圪垛酸奶厂建设,力争年内肉类加工达到6000吨,牛奶加工达到2000吨;要通过体制创新的`政策倾斜,引进资金100万元,规划占地14亩,新建圪垛村蔬菜储藏保鲜库一座,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 工产业链条。

  (三)狠抓品质提升,在提高比较效益上求突破。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工作。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开发,确实解决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加大与涉农部门的挂靠联系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巩固同发饲料市优势产品品牌,抓好惠明乳业酸奶、秦村粉丝、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万亩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专业村品牌建设。通过文艺宣传、专题报告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增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实力。

  (四)狠抓龙头培育,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运线沿线万吨加工基地的同时,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有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农产品的转化面。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尽快做大做强农产品加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在增加服务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各项配套政策,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服务上,要大力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强化科技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同时要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在人才服务上,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和报酬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和流通经纪人队伍建设,指导巩固完善蔬菜协会和油料协会建设,成立奶牛协会,充分发挥群众性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深层次、大规模、远距离、强辐射。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5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97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农民苦苦寻求致富项目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却因信息不灵,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极少,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许多农民想发展却没门路,找着门路却又愁销路,常常劳而无效。老支书李光辉改种杜仲100余株,长势良好,然而拿到市场上连0.5元/斤也难卖,除去成本后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了。陈万兴家承包了20余亩园艺场栽种板栗,板粟连年增产,而价格却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运费等开支后,基本所剩无几。他们说,外地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养的、种的就是推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滋味,我们想增收怎么就这么难?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20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3、突出本地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突出四个可发展优势。即突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6

  20xx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市场周期性规律影响,我市农民增收形势严峻。日前,市委农工部就今年农民增收问题组织人员深入xx等地进行调研。

  一、不利因素

  1、农民工大量返乡,务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纯收入的40%。从20xx年9月份开始,沿海地区一些外向型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导致我市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外务工农民75.8万人,同比减少4.2万人,返乡农民工减收10.2%。预计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农民工返乡将持续增加,这将极大地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

  2、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农民存在“惜售”心理。进入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农产品价格几乎呈“普跌”态势。我市主要农产品平均收购价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黄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猪13元/公斤,下跌28%。农产品价格下跌,造成部分农民对农产品“惜售”。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基本冲抵种粮补贴。20xx年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虽然补贴力度有所增加,但难以冲抵农资上涨所产生的'价差。如奉新县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亩95元上涨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农药成本由每亩50-70元上涨到70-80元,增加10-20元。该县农民仅农药、肥料两项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的上涨,与每亩100多元的补贴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农业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预计补贴资金将增长10%以上。同时,还将增加产粮大县、油料大县的奖补资金,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和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并逐步完善补贴办法。

  2、粮食最低保护价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决定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去年的基础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项政策有望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扬。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各级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交通、人畜饮水、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将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

  三、几点建议

  1、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农业各项补贴政策,确保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2、加大水稻“单改双”力度,增加播面,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单产。

  3、规范农资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建立农资信息网络,推进农资连锁配送。

  4、加大“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转岗再就业技能。

  5、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可侧重考虑使用农民工和下岗再就业职工。

  6、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7

  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期,为深入了解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更好地满足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需要,调查队对镇、镇、镇及镇等重点旅游观光镇的215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同质化等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一、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市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序地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截止20xx年底,共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度假区1处、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农家乐5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20xx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年画产业基地,打造了年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年画街坊,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积极打造集生态观光、游乐休闲、文化博览、文创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年画村农民小区建设时与年画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近30家特色农家乐、农家居、农家茶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年画乡村旅游风景线,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画村共发展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三)品牌建设逐步成形

  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成功推出以“画境”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年文化内涵,先后打造了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剑南老街国家3A级景区、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厢轻奢乡村旅游度假酒店,连续20年举办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营销品牌。同时,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年文化小镇、麓棠玫瑰温泉小镇、童话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产业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确定了将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xx年11月,市入围“20xx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情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在215户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6%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后,本户家庭总收入有增长,其中133户家庭总收入较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了10%以上,36户增长了30%以上。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20xx年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旅游业可支配收入为163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为10.6%,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637元,占83.6%、财产性收入957元,占5.9%。

  (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相关的自主经营,仅有5%的农户为景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发展新的就业方向搭建了极佳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4个镇中,有3个镇通过村民参股的方式发展了乡村旅游有关项目,如冷水鱼养殖、帐篷露营等,每年按参股数每户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每年分红所得多数在100元左右,占受调查农户的50.8%,分红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区间的农户有30.4%,200元以上的农户仅有18.9%,财产净收入增收力度较小。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少,留不住客。20xx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经营的餐馆、旅店没能从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分来更大的客流量,85%的农户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农户占47%。一是旅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景区游览项目、娱乐项目少,游客把景点都逛完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留下继续消费。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受访户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山水风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娱乐项目只有大人感兴趣,缺少儿童娱乐项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动的儿童,孩子吵着要走,家长也只好打道回府,无法留住游客带来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头率较低。景区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兴趣,不具备长期的吸引力。三是对长期疗养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多数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对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乡村长期疗养的游客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在医疗、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脚步,也就无法产生更多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旅游项目单一,吸引力不足。从农户从业情况来看,多数从事包含餐饮和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以品农家菜为主,娱乐活动以打牌、喝茶、聊天为主,提供的服务、游览的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户相对较少,且多为采摘水果等观光体验项目,娱乐项目单一,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受调查农户中,从事住宿、餐饮或食宿结合农家乐的农户占86%,从事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农户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曝光度不够。经营农户均为当地农民,雇工来源也多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阶段,缺乏系统的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处于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没有树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品牌的意识,招徕游客多数靠朋友介绍等口碑效应手段,营销手段老旧、单一,市场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从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揽来的占比仅有30%左右,未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

  (四)土地政策、经营场所限制,扩大规模存在困难。调查显示,市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农户多为当地农民,用来经营的场所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间大小,餐饮接待人次、床位等数量有限,规模小,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调查中,多数经营户想要延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扩建厨房、餐厅、住宿等,但目前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基本批不了建设用地指标,如果触碰红线,风险很大。调查中有经营户本来打算扩大规模的',就因为建设用地指标没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影响了农户收入增长。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进行深挖,发掘市年画、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房屋外观、色彩、风格等进行统一规划,保留文化独具特色的风情,进一步提升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让游客方便游。市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沿山一带,部分特色景点如“萤飞谷”“里”等,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或班数较少,非自驾游的游客面临去了不知道怎么回来的困扰,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数是“全家总动员”,景区游乐设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长”们感兴趣的爬山、钓鱼、棋牌等娱乐,儿童们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老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视,完善娱乐、公共厕所、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顾虑,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户融资、贷款难度,适当放宽土地政策,帮助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净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二)系统培训旅游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要将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农户家中,增加农民收入,就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代表着游客对这个城市的感观,也是市旅游行业发展最佳的名片,决定了游客能否转变成为“回头客”,并通过亲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杜绝农户在景区内为赚取游客消费进行违规经营、恶意竞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宰客等行为,扰乱景区秩序、破坏景区的观赏性,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二是要组织农户参加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会,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礼貌礼节、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识等旅游相关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鼓励农户进行适当的创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节目,提高游览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联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扩大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使农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是要融入“互联网+”。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将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风貌有效地宣传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综合运用网络平台,将依靠口口相传的农家乐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呈现在每位游客眼前,不仅农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游客也能通过网上订餐、订票、订购房间,网络平台明码标价,解除游客担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处等后顾之忧。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通过政府的总体规划,改变各景区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势,进行统筹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铸成市独有的旅游品牌。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8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xx、xx、xx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x个县市中有x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xx榜上有名。去年在xx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平,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9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20xx年至20xx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略)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00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xx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xx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0

  xx镇是xx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xx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xx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xx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3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3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1

  今年十月中旬,我们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先后在全镇9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和年报、问卷等多种形式,围绕农民收入现状,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径、举措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力求找到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种困难,破解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虽然经受了去年“7.28”水灾的影响但我镇农民收入还是大幅度提高。

  1、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xxxx镇辖9个行政村,136个村民,4027户16021人,现有耕地9311.5亩,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270.9万元,人均纯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净增203元11.7个百分点,继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长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从20xx年我镇经济发展状况的组成机构看,劳务输出收入为1009.3万元,净增119.8万元,增长13.7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4097.2万元,净增803.6万元,增长24.4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增速明显加快。二、三产业收入也明显增加,尤其是马蜂沟和黄龙洞农家乐开张营业,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提高。从调查户的收入分组情况看,农民的整体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低收入户的比例在逐步缩小,高收入户的比例继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由于镇政府强化减负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承包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提高村务公开水平、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也就是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制约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成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素质不提高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已外出务工,更使得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如何应对发展外出务工和当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摆在政府面前。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制约农民增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就会上升,农业效益必然下降,从而制约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化肥、农药、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推动下,我镇农资价格上涨很快,这使农户生产性费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大大超出部分农户的承受能力,直接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减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会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3、土地集中困难制约了规模化经营。我镇耕地面积为9311.5亩,而乡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由于我镇地理地形的影响,我镇耕地分布零散,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作业。土地相对集中困难较大,难以实行规模经营,给发展规模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调研中我们感觉到,基层干部对此认识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在当前的种植水平下,没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突破,增产、增效是很难的,所以必须在扩大规模和调整结构上下功夫,走规模种植和集约经营的路子,小农的粗放经营对于人力和农资都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必须走节约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多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还有很多设施已经严重老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去年我镇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灾更是对我镇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极大损毁,虽经镇政府积极努力、多方筹资现已将大部分水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资金缺乏,还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急需恢复。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不紧密,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弱,这些制约着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6、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乡镇直接服务农民的基层站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乡镇农技人员普通年龄较大、知识老化、部分乡镇缺员严重。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力承担服务的职能。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也无力开展必要服务,村级统一服务的水平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与保障严重不足。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农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业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了解甚少,获取信息的手段还比较单一。

  三、我镇农民增收的建议和对策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一方面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培训范围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层次的、更能贴近富余劳力的“实际、实用、实效、实惠”的实用科技培训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做好各类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要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要正视农民素质的差异,加大宣传教育,推动观念更新,给农民讲市场经济,讲外面的世界,让群众看到差距,奋起直追,树立发展的决心和信念,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农民增收创造主观条件。

  2、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调控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要严格控制涉农物资的价格水平,侵吞因农产品价格上涨所给农民带来的利益。首先,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坚决稳定农资价格,抑制农资价格不合理上涨。其次,加大对农资价格的检查力度,组织不定期开展农资专项检查,建议由政府牵头,物价、工商、供销、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行为,坚决维护正常的市场供求秩序。第三,加强化肥市场和价格的监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化肥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全面掌握化肥生产、库存和化肥成本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持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以土地股权化等方式分离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土地入股、抵押、技术承包和土地融资等多种办法拓展土地流转途径。二是引导农户将承包土地统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三是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工作,支持鼓励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推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一是针对我镇实际状况,将全镇工作重点和政策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迅速恢复灾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奖代补”、“以钱养事”等形式搞好农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调动农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和服务领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四是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

  5、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特色产业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农业新格局。二是坚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培育名特优农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序。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农产品名牌和驰名商标,加强安全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申报成功的建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四是加快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探索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的新型经济,走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积极吸收以前本镇优秀项目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6、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由于农业是弱质性、公益性的基础产业,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支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整合乡镇基层站所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和充实乡镇基层站队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积极争取各级的偿债资金,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集体组织压力。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内适当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力度,把新技术、新品种带进来。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2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为了更好的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成立同志任组长,让副组长,各台站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牧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农牧民增收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使全县农牧民增收进程始终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健康发展。

  二、以职能职责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按照县委的安排,我局根据工作职责要求有序开展“村村通“工作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工作,全县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村村通”方面

  今年,我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安装任务为44套,其中舍联乡20套、吉居乡24套。目前已完成吉居乡20套设备发放安装,剩余4套正在由新都桥广播电视站安排配发,舍联乡20套待乡镇分配方案确定后庚即实施。

  (二)乡村有线电视网建设方面

  我局在姑咱、雅拉、新都桥、金汤站四个站点有有线电视网用户约420户。因电信网络的介入,我局有线电视网的.用户有减少趋势。下一步,将通过努力扩大用户。

  (三)宣传报道方面

  积极配合县农办、发改局、人社局、农牧和科技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相关单位开展好农牧民增收工作的宣传报道。6-9月份,对农牧民增收工作的相关报道30余条。

  虽然我局的农牧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和农牧民民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已任,将其作为发展民本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最大努力帮助我县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3

  一、现状与问题。

  通过大力营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加强结构调整,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促增收。通过调优结构、调高效益,全区初步形成了奶牛奶业、时尚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名优茶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特色优势产业面积9.23万亩,存栏奶牛8788头。通过不断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积极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全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效益快速提高,其中奶牛业前三季度实现销售4414万元,蔬菜业销售10190.7万元,花卉苗木和茶果业分别实现销售3031.8万元和6723.9万元,水产业实现销售3770.9万元。

  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品附加值促增收。通过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扶持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区粮食生产出现了可喜局面。今年夏粮平均单产比去年增加了46.6,亩均效益增加了一倍;秋粮单产比去年增加一成以上,亩均效益增加300元左右。

  三是加强产业化经营,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促增收。重点培育带动能力强、辐射效应显著、产业化市场前景好的各类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实现了农户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全区现有较大规模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2家,带动农户2575户,实现销售1.66亿元;一定规模农产品市场经纪人88人,农产品批发市场4家,各类行业协会16个。

  四是加强园区建设,增强示范辐射作用促增收。通过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结构,推进项目入园,培育园区特色,促进了园区健康发展,增强了园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全区现有各类农业园区26个,规划建设面积2.06万亩,引进种养项目119个,实现销售6824.1万元。丽安村观赏苗木示范园区建立了优质苗木驯化繁育基地,带动了周边130户农民发展苗木种植,今年已为农户外销苗木85万株,获利255万元。

  五是加强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增收。通过大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大科技应用转化力度,提升了农业科技含量。利用新技术,改良茶叶品种结构,提高了茶农收入,去年茶叶亩均效益近8000元。今年以来,全区引进和推广新品种67个、新技术21项,举办区级科技培训班32期。随着“三项更新”工程的深入开展,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额进一步加大。

  六是加强质量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增收。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突破口,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通过狠抓农产品质量建设,打造品牌,取得了明显效果,去年鱼鳖混养池每亩纯利润3000元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区累计制(修)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27项;无公害生产基地28个,面积10.2万亩;注册农副产品商标3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省、市级名牌农产品19个。质量建设带来的优质优价使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业效益不断提高。

  七是加强招商引资,增添农业发展动力促增收。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大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引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邹志敏个人投资400万元,兴建了我区规模最大的奶牛园区,设计饲养规模1250头。目前,园区建设已基本结束,入园奶牛已有千余头。去年以来,我区农业“三资”投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三资”投入农业总额2.56亿元。随着“三资”投入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

  八是加强生态建设,优化环境质量促增收。通过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加快绿化造林步伐,推行循环式生态模式,优化了发展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如斗山村农民陆正初种植86亩茶园,采用茶园间种银杏的办法,吸引鸟类栖息,利用鸟类治虫,建成真正的无公害茶园,被列入省茶叶科技示范园二期工程之一。今年茶园收入已达10万元。

  九是加强服务监管,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增收。积极做好依法监管工作,净化市场秩序,加强动植物检疫和护林防火,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通过开展全区性农业行政专项执法检查,同农资经营单位签订农资守法经营责任书,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深入开展“农技110”活动,大力实施“123”工程,认真组织“三下乡”服务,建立健全挂钩镇、园区(基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作用。今年,全区已受理农技“110”电话3582个,技术人员实地指导5723人次,解决技术难题778个。目前,我区有农民自办的讲习所50多个,如农民葡萄专家冯金狗自办致富讲习所,讲解葡萄栽培技术,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是加强政策落实,发挥政策效应促增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制定了“一免二补”、鼓励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今年,我区减免农业税1340.8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47.09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办法,对12个园区建设项目,区财政已落实扶持资金24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步伐还不快。二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形成。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

  二、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程,我们考虑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抓好示范项目建设。依照xx市都市农业规划,我区通过建设一个体系、三大都市农业主题片区,构筑农民新型致富框架。一个体系是城市绿地生态体系,重点建设市际生态隔离带、环城绿带、沿主干公路和主航河道的防护林带、大型生态片林等,形成三纵三横、六路四河的森林体系。三大片区是: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重点建设优质稻米产业化示范园、现代高科技设施蔬菜园、两个千头现代化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示范园,与设施花卉园等一起构筑现代气息浓郁的设施农业高地。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重点在沿山地区开发建设集生态、防护、观光、度假、居住于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特色精品型农业片区,重点建设精品葡萄、鹅湖特色水产养殖以及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等农业精品园。同时,着力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如万亩优质水稻xx示范园区、精细蔬菜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海浪奶牛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优质高效葡萄生产示范园区、渔业示范园区。

  (二)积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在尊重承包户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使现有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确保土地流转稳定有序推进,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加快培育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构筑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企业和农民“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利益紧密型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加快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切实抓好“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时,注重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优质农产品,依托名牌优质农产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四)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增添农业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积极吸纳“三资”投入。充分依靠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投入。尽快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三资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农民增收增添动力。

  (五)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快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进一步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切实加强依法行政,积极落实考核措施,努力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规划、引导、管理、服务,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4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福山村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结合福山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成立领导小组,对村里定单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和研讨交流。调研小组深入到甜菜种植区对有关调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调研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种植户,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开展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服务对象及设施农业大户座谈会3次,累计参加人数达78人,深入到甜菜种植区走访甜菜种植户97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按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已具备的优势,就如何发展定单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隆昌镇福山村位于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大营子。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52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5850亩,现有林地面积5500亩,草牧场面积13985亩。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030人,共有党员36名,福山村现任“两委”班子由4名常设干部和一名非常设干部组成,现有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和各类产业协会3个。

  二、现状和优势

  福山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以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作为重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集中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工作力度,使全村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一)打造农业定单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在镇党委政府和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种植甜菜达到600多亩,实现60多万元的订单农业收入。,在特殊之年,为使农民稳定增收,隆发村积极大胆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使甜菜种植扩大到了4000多亩。同时,为确保甜菜种植户取得更好收益,我们为甜菜种植户聘请技术员实现甜菜的纸筒育秧栽培,保证了甜菜更高的成活率,减少投入之初的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尝到了种甜菜甜头的福山村农民,开始规模化种植甜菜,通过村领导牵线搭桥,与林西糖厂签订甜菜种植合同,协调在我村建起了甜菜收购站。今年全村种植甜菜4000多亩,产量达XX吨。,仅甜菜种植一项全村实现收入达到560万元,人均增收2758.13元。今年大灾之年我村实现了“灾年不减产”,确保广大种植户收益。

  (二)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资源优势

  福山村地处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周边与多个地区相邻,这为甜菜能够对外运输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能够打开属于自己的销售市场创造的基础条件,使往来于此的'客商愿意在此购买甜菜。同时,全村有耕地面积5850亩,为甜菜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福山村根据村实际情况村委会与其他地区糖厂积极联系,在福山村建立甜菜收购站,这样既方便了村里4000多亩的甜菜就地销售问题,也解决了群众因为甜菜外销路程远费用高的难题,为群众的甜菜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甜菜品种优良,为打开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福山村生产的甜菜含糖量可以达到最高水平,纯度达85%左右,整个地块有80%以上植株。块根重和含糖均达到制糖标准要求,块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纯度达到80%以上。根据每块地甜菜的具体情况福山村合理地确定收获期,安排收获顺序,使甜菜可以获得较高的产糖量,提高甜菜质量。合理的技术耕作与收获时间安排使福山村收获了可以酿造出糖色洁白、有光泽,水溶液透明无杂质糖的优质甜菜。优质的甜菜为福山村打开属于自己的甜菜市场奠定了最基础的条件。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弱。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目前,除少数有条件的种植户采用机械挖掘外,一般都采用畜力收获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牵引的铲镗犁或翻地犁将甜菜垄行镗15~18厘米。机械收获甜菜,主要采用拖拉机牵引摘掉犁壁的四铧犁或五铧犁进行挖掘,犁铲入土深度20~22厘米,但这种机械化收获方式在村里还是极少数的。这些现状都大大阻碍了甜菜收获的效率。

  (二)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农村建设不明显,农村劳动力素质依然还比较低下。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村组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难以应付农村工作。

  四、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它当成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福山村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通过与相邻的其他地区协调沟通,通过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将福山村4000多亩甜菜的收获进行外包,不仅解决福山村农民因收获效率低问题,也为能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甜菜收获,降低甜菜含糖量损失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加大农村文化和技术知识培训力度

  切实重视“新农民带头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新农民带头人”队伍,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突破口,“星星之火”必将形成“燎原之势”。一是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一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返村任职,使之成为现代知识、市场观念、文明意识的传播者。二是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回乡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队伍,成为先进文化、传统道德、社会公德的倡导者。三是精心扶持一批农民技术员、农村骨干、农民企业家、农村经济人、“能工巧匠”等,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着眼未来,宜积极倡导和大力培养“学习型农民”、“知识型农民”。村级领导及群众应转变观念,把提高群众知识化、现代化、文明化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广泛深入的下乡、帮扶、服务活动,在农村大力倡导学习的风气,形成学习的氛围,为农民积极创造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环境,帮助农民群众树立自觉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夯实提高农民素质的知识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农村民生建设上台阶

  农村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根本组织保障。福山村积极组织全村党员通过开展学习活动调研,制定村级组织章程,加强村级组织的核心领导与带头致富作用。另外,通过“进村入户”形式,进行走访调查为能够使村两委班子能够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最为迫切的难题提供最新的依据,保证村两委班子能够和谐与群众相处,建立友好福山村,促进福山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5

  一、现状

  (一)全县农业人口基本情况:

  1、从年龄结构看,我县农村劳动力目前处于中壮年时期

  在全县16万人中,属于农村劳动力范围的共有万人。其中20岁以下有xx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20岁至35岁有xx人,占x%;35岁至50岁有xx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50岁以上xx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岁—岁,处于时期。

  2、从性别结构看,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女性有人,男性有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x%,x%。

  3、从文化结构看,我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县农村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x%,x%,x%,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达到二分之一以上。

  4、从就业渠道来看

  我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县外)务工的有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在本县从事农业的有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从事第二产业的有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从事服务业的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x%。

  (二)我县农民人均收入的现状及构成

  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元增加到20xx年的xxx元,年均增加%,20xx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xxx元,年均增加xxx元,年增长率为x%,增速。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构成中种植业收入占x%,养殖业收入占x%,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收入占x%,商饮服务业收入占x%,劳务输出收入占x%。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占x%,非农产业收入占x%。

  二、全县工业发展情况

  1、工业发展规模,三次产业比例

  去年我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1亿元,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实现利润3300万元,实现税金3108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x%,三次产业比由20xx年的45.65:26.53:27.82调整为20xx年的37.06:36.43:26.51。

  2、工业行业分类、轻重工业情况

  我县的工业分三大产业,一是水电载能产业,二是矿产建材产业,三是农特产品加工业。

  3、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对县财政的贡献等。

  三、我县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一)直接吸收农民工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

  20xx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共吸收就业人员人,中小企业共吸收就业人员人,有效的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以我县的建诚木业来看,该厂常年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其所在的银定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在该厂打工,每年可取得80-100万元的劳务收入。

  (二)农业产业化带动种养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县规模较大、带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家,带动农户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x%。

  ①茶叶产业:我县现有茶园6.5万亩,全县1.9万户茶农户平拥有茶园2.7亩。茶叶平均年产量达900吨,茶农每年茶叶收入已达800万元,人平收入也有250元。

  ②木材加工业:主要有建诚木业,对木材进行深加工,带动农户户,每户增收xxx元。

  ③养殖业:如果大禹pic公司达到10万头规模后,可带动养殖户上千户,户平按100头计算,可以增加收入9万元左右,利润8000-10000万/户,按每户4人计算,可人均增收2000-2500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多人。

  (三)工业发展带动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交通、通讯、商业贸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6

  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面对的重大课题。就这一课题,笔者做了一些调研,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对农民收入现状的一次典型调查

  就农民收入现状情况,我们到新铺乡东湾村做了一次典型调查。东湾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状况在新铺乡属中等水平。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195个农户,662人,耕地面积489亩,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调查过程中,我们选择了30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户进行了面对面地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3%;年收入7000—12000元的有18个户,占60%;年收入12000元以上的有5户,占17%。调查表明,这些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占家庭总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为主的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左右;三是养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20%左右。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三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一是农民贷款难。由于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直接向农民提供贷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额贷款,还款期限也较短。调查中,就有一个农户这样反映,他准备利用自己的一处空闲的场地,加盟双佳公司养殖肉鸡,这本来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但他根本无法筹集到1万元的启动资金,找信用社贷款,最多只能贷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二是教育负担重。据反映,现在农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学杂费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学费至少要2500元,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只读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开支1.2万元。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1.2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这个孩子再读完四年大学,则至少还需要4万元,到了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债来维持了。我们这次调查的农户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该农户几年前家里还有存款,自从他的女儿读完四年大学之后,他家不仅存款没有了,反而欠了近3万元的债务。三是医疗费用高。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整个东湾村大约有10%的农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贫困。这些农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结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较长,每年要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同时,疾病还导致了他们的劳动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该村有一个农户,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开支近2万元的医疗费用,现在家里不仅一贫如洗,而且还欠着几万元的外债。

  二、造成农民增收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上述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可以说是一组相互交织、缠杂的矛盾,分析其深层次根源,笔者认为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一)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风险的“先天不足”导致农民无法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生产临着其他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的,由此决定了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无法预测的农业自然风险,即: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可预测性与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与影响到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的条件下,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往往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命运。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而且极大地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灾、虫灾以及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些灾害的损失,最终都将降临到农民的头上——农业欠收甚至完全失收,这种灾难对农业生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经济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在传统计划经济环境中,农业生产经营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挑战与风险。但是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轨,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正面迎接各种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与产品销售在时间上被人为分割,因此当市场上一些大宗农产品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时,必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单家独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主体却无法有效掌握市场信息,价格好时他的农产品生产不多,等他生产多了,价格却又跌了,总是走不出那种“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导致农民获得非农收入的难度加大。

  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正遭遇三大“瓶颈”制约。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太大。据不完全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高达1.8亿人,同时每年将还有600万人成为新增加的劳动力。问题还在于,一方面从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却存在青年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近阶段在广东沿海城市出现的“技工荒”现象便说明了这一问题。其次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国家统计局1997年和20xx年两次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达8.5%,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1.3%,这些都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选择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脏活,劳动强度大而工资却相对较低。其三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缓慢而艰难。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各种控制人口迁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本质上讲也没有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纳,绝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始终游离于现代化城市之外,他们把20-40岁黄金的时间奉献给了城市,到了40岁,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们,他们只好又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把养老的包袱又甩给了农村。

  (三)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偏向。资料显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间,我国政府对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在45%-62%之间,而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从未超过8%,最少年份为3%,这种工业偏向运行格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农业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后劲的不断弱化。其次是城乡发展中的城市偏向。长期以来,城市公共物品几乎全部由国家负担,如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农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却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与自主解决,这种不均衡的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从根本上引发了农村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国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构成,保障项目齐全而且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试点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我们还可以从城乡居民之间的税负比较中看出城乡居民的严重不平等。在税费改革以前,城市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月税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内不纳税,按照这一标准,可以说95%以上的农民不应当纳税。即使把农民与城镇个体工商户进行平等纳税比较,工商户年应交税所得额如不超过5000元,适用于5%的税率,农民也最多也就适用5%的税率,但农业税的实际税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反过来,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事业进步的差距,又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现在农村孩子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会使城乡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开。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由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坚持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立足当前,四措并举提高农民现实收入。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用政策促农增收。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一是要在稳定土地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二是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产业收入。当前农业生产要避开重复生产大宗农产品而带来的相对过剩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大力开发安全、优质、专用、有特色的农产品,通过抢占市场来赢得发展先机。具体到我们xx县,就是要紧扣消费市场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资源,充分放大现有优势,突出做好生态文章,重点打造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家禽、生猪六大拳头产业。

  3、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通过引进、发展劳动密集性企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同时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事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增加农民就业渠道。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增收“轻装上阵”。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为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条件。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支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要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着眼长远,四管齐下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要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要特别注意走出农业结构调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误区,着重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是要在优势区域中培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业中选育优势产品,在优势产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城乡的差距,实质上是知识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从现在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实现高质量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努力保证不出现一个农村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二是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农民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优势。三是要加强上岗技能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做到扩大总量与质量并举,向大中城市输出与向县城和中心集镇转移并重。加强对农村劳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家政服务和导游人员,打造劳务品牌。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松散型向组织型转变。

  3、立足于城乡联通,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一是要以扩展就业为突破点,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让农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经济比较利益合理地向城镇有序流动。同时要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将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为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择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和优化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三是要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扩大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农产品结构不提高,农民收入也会上一个新台阶。所以,从长远来看,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还取决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为今后实现农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7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 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18

  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

  要把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农民留在农村,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民专职从事农业生产,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一、职业农民必须有执业证书,起点高

  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主渠道作用,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如养殖业、蔬菜业)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二、职业农民必须有政策保障,效益好

  职业农民应该是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具有专业化分工、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人员,由于农业收入水平低、风险大,愿意以农业为职业的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

  三、职业农民必须有安全保障,心底实

  我国农民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很低。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了农民个人要求,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延伸。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

  四、职业农民必须有法律保障,社会稳

  只有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流转法》、《土地继承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法》等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让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菜篮子安全、米袋子的安全。

  五、职业农民必须有组织保障,群体强

  建立专业服务组织,摆脱弱势群体的尴尬境地,当高素质的人才愿意留在农业从事这一职业,就像工人中的工会,职业农民是否也可以考虑成立自己的农会,提出自己的代言人,将来可以在农产品定价、职业农民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取得发言权,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六、职业农民培训必须有适用性,模式新

  一是培训模式要活。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等培训模式。二是培训手段要活,传统的讲解、现场讲授、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等。三是培训方法要活。可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讨论、经验交流与现场观摩、座谈讨论与岗位竞赛相结合等培训方法。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0-26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05-23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3篇)10-26

XX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05-08

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报告04-03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08-09

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07-24

三农工作思路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06-27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总结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