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22-08-30 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民增收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xx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xx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xx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xx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xx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xx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xx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三)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促增收。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等生态造林工程建设。20xx年以来,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 1万亩,发放现金补助1176.6万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1176.6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13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xx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xx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四、今后的工作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2

  20xx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乡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20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3元,至20xx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4116元,与20xx同比增长10%。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我乡重点围绕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生态林业建设促增收。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经济林改造等生态工程建设。20xx年以来,全乡天然商品林集体和个人禁伐补助12万亩,每亩4。5元,农民从中增加收入54万元,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207元;

  (二)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乡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xx年,全乡累计务工人员500余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39元以上。

  (三)抓好旅游产业促增收。做好我乡旅游产业发展,20xx年我乡农家乐共计32户,总收入为312万,人均收入1197元。

  (四)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xx年,我乡全面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xx年,我乡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方面:一是农民思想认识较低,对旅游发展认识不到位,旅游投资大见效慢,相关设施配备不齐全,导致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二是我乡属于退耕还林全退乡,在农业发展上相对滞后。三是我乡养蜂技术不够成熟,加之今年气候影响导致养蜂收入大大减少。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工作计划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旅游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旅游产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建设。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养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

  (四)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旅游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安山企业在XX关脚基坪,我乡要加强与企业协调,就近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来,我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和《天全县XX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农民增收目标任务,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推我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全力推进我乡“竹海渔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将我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明确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确定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究会、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xx年,我乡力争到年底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12244元。

  二、突出重点工作,强化助农增收

  (一)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我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流转闲置土地,为做好茶叶、笋用竹、丁糖李、黄柏和重楼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截至目前,我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涉及百家村、团结村、黍子村、大河村、太阳村、劳动村、百家村等7个村,发展茶叶种植900余亩,丁糖李种植320亩、重楼种植80余亩,刺梨种植50亩和羊肚菌种植5亩。年内还将发展丁糖李500余亩。

  (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引进农旅融合发展企业四川林源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大河村、互助村和黍子村各1家,发展劳动村农村电商1家,成立XX农贸综合服务中心1个。积极培育川牛膝农产品品牌,我乡川牛膝代表天全成功参加20xx第十六届中国(长沙)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支持汇美农业和润兆渔业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产品质量新认证,润兆渔业产品获“最喜爱农产品奖”。积极探索盘活农村资源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目前团结正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产业,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以“美丽渔村”创建为契机,建设大河、XX、团结村农旅融合休闲观光茶园。

  (三)着力抓好新村建设。完成XX村省级“四好村”申报,百家村、劳动村市级“四好村”申报和小沟村、劳动村等2个县级“四好村”申报,劳动村省级卫生村创建。深入推进《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确保《条例》在新村聚居点管理中发挥作用,实现我乡大河、民主两个新村聚居点的有序管理和健康运行。

  (四)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建设3个,劳动、百家、大河村均建有村级资产管理公司。截止目前,劳动村通过投资润兆渔业公司和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收入15000元,人均33.18元;大河村通过出租集体茶园和老活动室、投资润兆渔业公司和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集体土地费用征收等收入150555元,人均148.33;百家村通过投资天全县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出租农业产业展示平台,收入34300元,人均37.94。3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人均26元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乡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二是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使我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单一,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三是农民增收途径的宣传不到位,需进一步拓宽渠道采取多样化 的宣传方式让农民知晓增收途径,部分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缺乏自力更生的想法。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与县级各部门主动联系,争取资金,进一步推动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好的增收途径与方式,乡村两级干部加强互动,切实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出谋划策。

  二是抓好茶叶、笋用竹、冷水鱼、中药材、李子等特色产业的种植培训,积极培育全乡各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参与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政务短信平台、宣传画册及“院坝会”等渠道,宣传助农增收政策,促进群众思想转变,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强化助农增收。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4

  今年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抓重点、破难点、增亮点,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保供增收”为核心,农村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持续增长

  (一)粮油产量稳定增长。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保供给”的发展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高产创建为抓手,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高标准建成了杨柏—诺江镇—三溪、诺江镇—长坪—空山、诺水河—涪阳—陈河3个玉米高产示范片,全县春玉米种植面积38万亩(地膜玉米25万亩);建成了以火炬唐村坝、三溪金碑村为中心的2.13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带动全县种植水稻28万亩;建成了以民胜新场村为中心的小麦万亩示范片,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油菜标准生产示范区2.15万亩、集中育苗200亩,示范带动全县种植优质油菜21.97万亩。全年农作物总播面148.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28万亩,总产量38.27万吨,超目标任务0.39万吨。油菜籽播种面积21.97万亩,产量3.3万吨,超目标任务0.07万吨。

  (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一是食用菌产业。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提升“xx银耳”金字品牌。围绕“一带两园五区”食用菌产业带,大力实施银耳“倍增计划”,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万亩,种植规模达5.2亿袋(其中:段木银耳1.2亿袋、木屑银耳0.5亿袋、段木木耳1亿袋、香菇1.5亿袋、其它食用菌1亿袋),产量21万吨(鲜品),产值22.7亿元。二是茶叶产业。 围绕“一带三片”茶叶产业带,突出“高山、生态、富硒”,巩固提升了龙虎山、火天岗、苏家坪、文峰金山、烟溪文家河等6个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了永XX县坝、文胜文溪口茶叶万亩示范区,新建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无性系良种茶苗基地1000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7.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万亩,良种茶园面积21.5万亩,机修机剪面积15万亩,绿色防控23万亩,为全市茶叶产业“双百工程”流动现场会提供了高标准的参观现场。全年鲜茶产量9100吨,产值11.4亿元。基地村内的农户户均茶叶年收入达28000元。三是马铃薯产业。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500万粒的空山马铃薯种源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良繁体系,探索出了一所(马铃薯研究所)一场(马铃薯原种场)一社(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一社三返三支撑”的富民机制。形成了以空山种源基地为核心的“一心三环”产业发展格局,在空山、火炬新建马铃薯生产基地5万亩,全县春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2万亩。四是巴药产业。以道地中药材为发展重点,走特色有机的发展道路,围绕“两带三片”(大xx河流域、小xx河流域、至诚—洪口—沙溪、诺江镇—广纳—铁佛、大兴—火炬),大力实施巴药产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在广纳、民胜、龙凤场、烟溪、泥溪、空山等地新建百合、玄参、桔梗、白术、川乌等中药材基地,新建了烟溪万亩中药材示范区,新增中药材基地5万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2万吨,产值10亿元。五是生态养殖业。新建标准化养殖场9个、林下养殖示范场8个、生态养殖带5个、地方畜禽品种保育场3个,新建现代畜牧产业园2个,生猪规模养殖面达44%。全县出栏生猪98万头,肉牛7.1万头,山羊24.5万只,家禽246万只,同比增长6.5%、5.7%、5.4%、6.4%。肉类总产量8.44万吨,畜牧总产值达34.28亿元。巩固提升了5万亩水产生态养殖带,新建水产园区3个,新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投放各类鱼种2345吨,繁育各类水花鱼苗2500万尾,水产品总量达1.7万吨,产值3.5亿元。六是柞蚕产业。以柞蚕种场为核心,在陈河乡建成了6000亩柞蚕产业基地,高标准改造柞林1000亩,发展柞蚕1500亩,其中农户1000亩,柞蚕种场500亩。保育继代母种6个,微粒子为0,原种2个,微粒子为1.6%,引进实验繁育新品种6个,全年产茧21.3万粒以上。七是特色果蔬产业。巩固提升了新场蔬菜万亩示范区,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400亩,连片建设500亩以上的商品蔬菜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3850亩,新增“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20xx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产值11.5亿元,蔬菜自给率达75%以上。新建“乌龙山—东郡—大木树—方山”蜜柚基地20xx亩,新建“金堂—鹦哥嘴—清江—新春—七家沟”猕猴桃基地3000亩,在诺江镇元顶、杨柏双凤垭新建李子基地500亩,在鹦哥嘴扩建葡萄基地500亩,在两河口龙头寨村新建李子基地3200亩,全县水果生产面积4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4亿元。

  (三)产业扶贫精准到位。选派13名懂技术、善管理、基层经验丰富的年轻党员深入我局挂联的13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培训157名专业技术员担任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指导产业扶贫。争取省农业厅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全系统为贫困村捐款40余万元,捐赠种子(苗)、农药、肥料、机械等物资折资130余万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8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基本实现了惠农政策强农、产业富农、扶贫助农的良好格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10元,同比增长14%。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发展方式在探索创新中不断转变

  (一)农村产权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农业特色产权开劈融资新渠道。全县40个乡镇10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登记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验收等次为优秀。全县49个乡镇分别建成了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累计流转土地16.53万亩,新增3.5万亩,新发展土地股份制专业合作社11个,新增农业特色产权证书11本,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6本。通过特色产业所有权和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在金融部门融资总额1.96亿元,从而激活了专业合作社静态资产,解决了资金难题。四川农村日报头版头条以“一个绿本本,快颁快盘活”为标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二是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拓展助农增收新门路。完成了22个乡镇278个村1493个社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清查资金214万元、资产13.46亿元、资源45.35万亩、财政资金形成资产9.42亿元。通过量化股权,颁发股权证书,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成股东,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火炬镇石门子村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村流转土地520亩,发展苗木、果树种植200亩,发展中药材种植220亩,建商品蔬菜基地100亩,户均增收1300元。流转集体和私人山林面积50亩,建石材厂一家,实现农民就地就业16人,人均创收5.3万元。三溪乡张家山村经过股权改革,成立了xx县三溪乡张家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展青花椒1300多亩,产值达21万多元,实现利润7万余元。

  (二)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计划5年投资10亿元对xx银耳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的招商引资企业古林公司已投资2000万元在陈河老鹰嘴村建成了500亩银耳产业园,建成了xx银耳菌种研发中心和产品研发中心;四川宏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两河口龙头寨村建成了3200亩李子园;万峰科技投资500余万元在民胜方山村新建的中药材烘干房开工建设,千方药业在春在工业园建成了集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仓储物流于一体产业园,并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引进了四川锐嘉医药食品设备有限公司入驻工业园;山霸王公司新增深加工流水线一条;罗村茶业新建加工厂1000平方米,引进茶叶精制加工机械15台;龙虎山茶业、绵阳生化林地、巴蜀白茶等茶叶公司分别新建了加工厂房,购置了初、精加工机械,金山茶业新建了茶文化展示中心、扩建了茶叶加工生产线,全县涉农龙头企业达82家。新培育专业合作社189个,累计达49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8个、市级示范社2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11 个);新增家庭农(林、牧)场86个,累计达158家;新增专业大户337户。

  (三)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凸显。为缓解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而面临的成本和价格“双重挤压”,我局立足县情、农情,坚持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火炬唐村坝、大兴曲水坝通过集约土地,以100亩为标准,发展粮油种植大户14户,户均增收4.5万元。成功承办了全市粮油适度规模经营及小春生产现场会,xx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陈河陈家坝村、老鹰嘴村、诺水河梓橦村等通过林地流转,发展种植规模1000袋段木银耳大户3000户,户均增收5.8万元;兴隆、烟溪、泥溪等通过流转林地、荒山、荒坡,发展50亩以上茶叶专业户35户,户均增收3.8万元;发展小家禽养殖规模1000只以上的大户33户,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5户,2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66户。

  (四)社会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火炬塘村坝建成了全市首家集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于一体的“一府三乡”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中心建成了全市首个智能化育秧工厂和日烘干能力150吨的烘干设施,购置各类大中型作业机械30台套,在有条件的核心示范区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有偿服务。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植保专业合作社49个,新增各类农业机械500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34.7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38%。依托政府购买植保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项目,陈河、东山、祝源等植保专业合作社在陈河、新场、广纳等10个乡镇实施了10000亩植保病虫害社会化服务;依托全省农业机械化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涪阳、广纳、民胜、铁佛等乡镇实施10000亩水稻机收服务。金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火炬等乡镇开展水稻机播全承包服务,各乡镇植保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开展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劳动力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五)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一是科技应用率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驻村活动,实现科技到田间“零距离”,“四新”示范“六良”配套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率达100%,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率达30%,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0%,农业机械化率达38%。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率达100%,抗体综合检测合格率达87.6%。我局代表xx县在全国科普示XX县创建验收工作会上交流经验,得到与会同志和专家的肯定。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断提升。82人参加了省级知识更新调训,330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了市级知识更新培训,新增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3人 。组建了农业部科技网络书屋个人馆49个,其中获四川省、同方知网联合开展的20xx年农业科技网络应用竞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农技站高级农艺师郑光跃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农技员”。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及实用技术培训到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20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专项技术人员培训26.8万人次,开展劳务扶贫培训150人,劳务品牌培训100人,培训拖拉机驾驶员52人。三是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发展。银耳科研所选育的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柞蚕种场选育的青蚕1号,正在进行种性鉴定。柞蚕种场代表省蚕业主管部门起草制定的《柞蚕良种繁育质量监督技术体系规程》、《生态高效柞园修整技术规程》等6项柞蚕技术规程,探索出的“一化二放”柞蚕保种技术领先全国。xx银耳药用质量标准收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六)品牌推介更加有力。新增“三品一标”12个,xx柞蚕蛹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霸王、裕德源、巴山牧业等11家农特企业获权使用“巴食巴适”商标。组织食用菌、茶叶、畜牧、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农博会、渝洽会、西交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金山茶业成功举办了首届金山茶文化乡村旅游节,巴山牧业举办第二届巴山年猪文化节。13家省内外知名企业与县内33家农业企业以光彩事业老区行活动为载体,达成多项商贸协议。xx银耳品牌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 “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活动中,品牌价值为8.75亿元,“xx银耳”获中国驰名商标。

  (七)互联网+“农业”势头强劲。开通了“农技宝”基层农技推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户、专业技术员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罗村、山霸王、裕德源、千方、巴山土猪、梨夫牧业、巴山娃等农业企业分别在京东、淘宝开设了网店,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xx达海专业合作社在淘宝开设网店,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入驻了麦味网。

  (八)休闲文创农业相融发展。围绕“xx银耳”建设的梓潼食用菌产业园,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示范农庄”、围绕“生态渔业”建成的广纳水产科技园,被命名为“全国休闲渔庄示范基地”、围绕“有机水果”建成的鹦哥嘴葡萄庄园,被命名为为“四川省休闲农业理事单位”。鹦哥嘴、贾家梁果蔬基地作为全省美丽幸福新村流动现场会参观点位,受到与会领导高度评价;广纳铜钵山—独柏树百合基地,火炬唐村坝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河口龙头寨李子基地在全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与会县区的一致好评。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5

  今年我乡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上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召开了乡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我乡农民增收工作,召开了乡、村、社三级干部大会安排布置农民增收工作,制定了乡农民增收工作方案及其他相关文件,细化了农民增收具体措施。经过自查,现将今年一季度我乡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乡狠抓脐橙产业销售工作,实现脐橙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608元,增加128元,同时狠抓柑桔春季管理,为今年脐橙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今年我乡在抓好农户蔬菜生产的同时,在黄金村新发展了钢架大棚蔬菜50亩,全乡实现农民蔬菜产业人均纯收入60元,增加15元。

  三、狠抓畜禽和水产养殖。由于去年秋季补栏工作抓得扎实,今年一季度出栏猪、兔、鸡、鸭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增加48元,水产养殖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1元,增加10元。

  四、狠抓劳务开发工作。我乡今年一季度举行了2次农民工培训,参加培训的有530人次,请了本乡的养殖大户、种植能手、企业老板、创业能人、农技和畜牧技术人员授课,一季度实现劳务开发县外务工人均纯收入1727元,增加57元。

  五、培植小微企业。培养乡土创业人才,引回务工青年,实现小微企业及县内务工方面人均纯收入230元,增加40元。

  六、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惠农政策,认真抓好救灾救济、良种补贴、柑桔幼林果园管护补助资金的发放,到龄老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益,高产农业创建的农用物资补助等转移性收入带动全乡人均纯收入300元,增加60元。

  以上合计一季度实现全乡人均纯收入3886元,同比增加261元。

  另外,我们扎实抓了粮油生产、林业工作、土地流转等,为全年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6

  按照《关于分解落实20xx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xx委发〔20xx〕27号)和《关于印发xx县20xx年农村居民增收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xx农领〔20xx〕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乡20xx年全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20xx年,县委、县府下达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8420元,增长16%,可支配收入9544.5元增幅16%,财产性收入157.2元,增幅20%。乡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召开了村社干部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了到各村(社区),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政府也按时将任务分解情况和实施方案上报县级部门。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把农民增收工作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农村常规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突出助农增收工作的精准性。针对石桥村、向阳村等贫困村农户重点帮扶,对照考核要点,着重在基础设施上花大力气,把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大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乡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加快了4个平坝村1000亩科技示范片建设;整合扶贫资金9.6万元,投入到全乡种养业产业发展,兑现全乡村产业发展奖补到户资金35万元,全乡发展竹菌401亩,木耳117万棒,中药材593.7亩,种植魔芋933.6亩,羊肚菌90亩,发展生猪预计年出栏8千多头,家禽出栏9万多只。整合项目资金20余万元对农业增收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善。

  三是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新农合等工作任务,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今年各驻村干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分阶段对各村的增收进度、农民增收项目进行了如实统计,以此作为增收考核依据,做到了应统尽统,并如实上报相关表册。乡政府按要求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提交每月的统计报表,我乡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38.8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82.14万元,林业收入598万元,牧业收入2059万元,工业收入175万元,渔业7万元,建筑业收入1161万元,运输业收入228.69万元,商饮业收入99.94万元,服务业收入11.63万元,其他收入16.46万元,总费用4364.3万元,务工收入837.42万元,农民所得总额3511.98万元。人均纯收入8420元,增长16%。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乡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实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对各村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把重点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增收项目不落实,抓的不紧,年终考核不能评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组织全乡农民学习培训技能。二是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7

  一、基础环境

  XX乡辖10个村子行政村子,77个村子民小组,共3008户,10380人,现有劳动力5398多人,此中富余劳动力1080人。XX乡20xx年农民增收计划目标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45元,比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3元增加1772元,增长12%。

  二、主要做法

  (一)增强领导,精心组织。

  (二)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三)鼎力扶持种养专业互助社组织,进步农民生产组织化水平。

  (四)增强农业技巧培训,巩固好传统财产财产。

  (五)加大外出务工经济推动力度,增加农民收入。

  (六)培育农村子致富带头人,建立范例,以点带面,充分调动群众争当致富能手的积极性。

  (七)充分施展县机关单位的挂钩作用,以匆匆民增收工作队为带动,引导农民增收。

  三、完成目标任务

  1、主要经济指标:我乡第一财产值1397万元,增加值796万元,农民增收增加1346元,增幅9.5%。

  2、特色财产成长:新成长笋用竹780亩。

  3、培育新行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丛林人家2家(四川省康养中心、秋枫山庄丛林人家)。

  4、新村子扶植:扶植幸福标致新村子10个,创建绿美新村子10个,,创建省级“四好村子”1个,市级“四好村子”8个,县级“市好村子”8个,规范治理新村子聚居点示范点1个,打造田园综合体1个。

  5、村子级集体经济成长:已全面打消“空壳村子”。每个村子都有必然的村子级集体经济收入。

  四、工作责任

  1、落实责任。成立由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业财产化办公室、各村子包村子组长、村子支部书记、村子主任、村子文书为成员的农民增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财产化办公室。

  2、增强阐发。乡党委班子每季度末召开1采集农民增收专题研究阐发会。

  3、树立台账。订定了本想农民增收、实施,树立完善工作台账。

  4、增强记账治理。我乡龙门村子有10户记账户,乡财产化办公室、统计站工作人员按期不按期到记账户家中指导记账户规范记账,进步了记账质量,督匆匆按时上报县统计局。

  5、增强档案治理。增强对农民增收刚在的材料搜集和档案治理,规范树立年度农民增收工作档案。

  6、强化稽核治理,认真做好省、市抽检和年度稽核工作。

  7、增强信息上报。按时上报农民增收工作相关资料,按时上报本想农民增收工作半年总结和年终自查申报。

  五、存在的问题

  固然我乡在匆匆进农民增收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引进龙头企业的力度不敷快,项目征地租地等政策办事等方式较慢;

  2、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是造成农民增收滞后的一个紧张原因,改变农民的思想不雅念,进步农民的生产技能任重而道远;

  3、我乡的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主要是寄托经济产品和家庭饲养业,没有农副产品加工包装附加值增值收入,财产布局调剂还有待增强。

  六、往后的工作偏向

  一是推广先进的生产技巧和经营理念,鼎力打造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品,专业互助社组织,进步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改变农民不雅念。充分应用长途电视教导系统,鼓吹党的富农政策、今世农业生产技巧和经营理念,改变“传统小农思想”,共同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鼎力图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选送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培训技能。

  三是加快引进企业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争取为我乡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四是扶植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张增收渠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实现农民增收。

  五是充分应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立异经济增长方法,成长区域特色财产,变资源优势为财产和品牌优势,逐步成长具有区域特色的财产链或财产集群。

  六是增强设施农业扶植力度,鼎力吸引域表里企业在我乡投资扶植设施农业,在巩固现有设施农业大户的根基上,充分施展大户的先导作用、带头作用,以奏效益、显造诣来加强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七是加大打工经济推进力度,继承开展农村子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增强治理维护务工人员的正当权益,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司法律例咨询办事,赞助办理劳务、劳资胶葛,使劳务输出朝着康健有序的偏向成长。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8

  20xx年,我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优化,着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我镇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今年全镇人均增收1417元,涨幅达14%,人均纯收入达10920元,我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今年由于受特殊气候的影响,春茶采摘的时间比去年同期推迟10天开采,但今年天气风调雨顺,气候适宜有利于茶叶迅速生长,加之夜雨多白天晴有利于茶农采摘,致使茶叶产量与去年同期比较有所上升,但茶叶价格与去年同期比较持平,产值只有小幅增长,正因为4—9月雨晴天气适宜,造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很快形成,单芽比例偏小;部分茶农忙于灾后重建,投入到茶叶生产的精力不足,另有部分茶农没有请或请不到采茶工,劳力少,只得降低采摘标准,以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为主,导致鲜叶均价降低(比去年低2.1元/斤)。以上诸因素造成产量和产值增幅比例不对等,即产量增幅较大,产值增幅很小。截至现在,我乡共产名优茶82万公斤,细茶107万公斤,粗茶75万公斤,已全面完成区上下达的任务。茶叶产值达8883.5万元,仅茶叶一项就增收581元以上,茶叶已成为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支柱,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xx年我镇的投产茶园已达15606亩,春茶采摘时,春茶采摘时,用工矛盾十分突出,用工价格达40元每公斤。另外春茶采摘完后外出务工较多,主要输出地有西藏、新疆、青海等,用工价每天都在200—300元左右。由于我镇及附近乡镇农房改造较多,工程也较多,技工工价每天在150—200元左右,杂工工价每天也在80—120元左右。截止12月份,全镇共输出劳务人员2350人,劳务收入达1550万元,此项人均增收585元,今年劳务用工是农民增收的已达亮点。

  20xx年,全镇粮食生产大336万公斤,总产量与20xx年持平,总收入293万元,由于种植成本增加,包括人工费、肥料费等,人均纯收入较20xx年下降10元。

  养殖业增收形势有所下滑,主要体现在商品猪和仔猪价格方面,但我镇生猪以自繁自育为主,总体形势并没有减收,价格有所下降,养殖成本增加,使养殖户利润有所降低,1—12月份出售生猪2.3万头,产值1739万元,除去养殖成本,人均纯收入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15元。

  1、进一步加强引导做好计划,加强增收工作的预测和分析,为全年农民增收工作指明方向,措施上给予保证。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收入,主要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外出务工技术培训,同时提供各类招工信息。

  3、生猪市场价格较波动,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鼓励养殖专业户稳扎稳打,利用价格回落期增加存栏数。通过充分发挥生猪协会的带动作用,帮助养殖专业户解决好技术、销售问题,让其放心发展,为下半年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4、抓好茶叶无害化种植、管理,任务落实到人,保证今年万亩以上优质示范园的建设顺利完成。

  总之,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再好的计划也还是赶不上实际的变化。因此我们只有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让为人民服务不成为一句空谈,将各项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才能促进我们__镇的整体发展。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9

  农民增收致富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两聚一高”目标,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富民的重点,全面推进富民工程的实施。近期,我们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重点,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深入调查,认真思考,提出建议。

  一、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18年我区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同比增长8.7%,净增加1562元。

  (一)劳动力转移不断加快,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企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以务工经商为主的工资性收入迅速增长,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2018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9930元,占比51%,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1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自2013年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每年均增9—10%。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我区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工业企业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工业开票销售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长15%,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辉丰股份、金风科技、联鑫钢铁、博汇纸业、丰山集团等规模企业吸收的农民工均在2000人以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二)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我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7145元,同比增长8.4%,占比36%。在措施上,重抓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全区建成高效农业125万亩,设施农业25万亩,高效水产养殖40万亩,村村有特色,户户有项目。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建成了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新丰镇荷兰花海,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万亩郁金香农业旅游示范园,其中核心区3000亩,去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门票收入4000多万元。据统计,2018年,我区乡村旅游人数突破了600万人次,带动了2万农民就业增收。

  (三)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所增长。2018年我区农民财产性收入299元,同比增长8.7%。我区建立了区镇两级产权交易市场,建成了农村产权交易站14个,2018年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0宗,交易金额1.4亿元。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共流转土地面积11.38万亩,新办家庭农场285家,每年为农民增加土地租金1.64亿元。大中镇光明村共有土地45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90%,户均获得流转收入3650元。

  (四)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明显增长。近几年,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农民得到了实惠,2018年全区获得农村地力保护补贴、农机综合补贴等2.6亿元。实施精准扶贫,对“一有三缺”人员实施结对帮扶工程,争取各类扶贫资金500多万元,使27%的贫困人口脱贫。我区还通过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增加低保边缘户专项补助、对特困农户托底补助等,扩大对困难群众的补贴面,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781.7元、1950.9元、2106元,同比增长7.2%、9.5%、8.0%。

  二、农民增收致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增收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表现为:种植业增长潜力已到极限,种田效益难以提高;企业转型较快,用工逐步减少,农民务工收入下降;农村产权颁证还没有完全到位,贷款融资难度较大;农民创业热情不高,政策环境还不宽松等,导致农民增收乏力、缓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农民创业致富缺乏内在动力。农民的致富欲望强烈,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怕苦、怕出门、怕上当受骗。有的农民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小富即安,小难则退,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怕担风险,创业没资金、没门路、没技术,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有的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其就业和收益。

  (二)镇村经济比较薄弱,支持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强。镇村债务包袱影响了村级功能的发挥,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据调查,前几年,村庄环境整治、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宣传专栏、报刊杂志、秸秆焚烧、房屋刷白等超过了村级承受能力,因而通过举债的办法,应付各种活动,造成了村级负债严重。xx区村级负债面达70%,多的村几百万元,少的几万元。镇村负债严重,使村级功能难以发挥,修路、造桥、环境整治、水利建设等无法顺利进行,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减少,农民出门、运输等受到限制,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影响了农民增收。

  (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业的比较效益明显下降。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区粮食、蔬菜、肉类、果品等大宗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棉花价格连续三年下降了46%,棉花面积三年前18万亩,现为5000亩;小麦的价格2018年同比下降35%,水稻价格下降了8%。我区有关部门在跟踪20个农产品三年的价格变动中,发现有涨幅的7个,占35%,主要是畜禽、水产类;持平的5个,占25%,主要是蔬菜、果品类;下降的8个,占40%,主要是粮食、棉花、大豆、油菜等。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近三年内,化肥、农药、饲料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受到制约。去年下半年至今,我区加大了畜禽治污力度,出台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管理办法,一批无治污能力、规模小的养殖户限令关闭,对我区养殖农户收入带来很大的影响。据分析,全区养殖户减少了28%,养殖总量下降了15%。今后,对规模养殖的要求将愈来愈高,总量还将持续下降。同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排污不达标或治污设施不到位,将会停业整改,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推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建议

  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农业谈农业、抓农业,是很难实现富民目标的,必须跳出农业圈子,谋求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研究农业、发展农业、提升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就业空间,推进以工增收。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工业兴,企业旺,则农民富。一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加快推进镇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在电力、道路、用地指标、规划空间、污水处理、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支持,解决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瓶颈,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二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租赁、转包等多种方式,使土地逐步向种植、养殖专业大户集中,形成规模,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使农民在获取租金的基础上,到大户、企业打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鼓励农民全面创业,加快农民转变为创客工人。围绕农业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农村电商、植保、机耕、贸易、家政、旅游等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在发展三产中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抓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增收。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发展的短板主要是交通不完善、水系抗灾能力差、信息网络不健全等。一要以村通水泥路、镇通一级路、县(区)通高速(高铁)路为目标,加快公路网络建设,满足农村发展要求。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民生工程,大交通需要大投入,仅仅依靠县镇级的有限财力无法进行,建议把农村公路提升纳入国家、省级财政支持项目,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二要以提高农村抗灾能力为重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省市的水利项目要向农村倾斜,农村水利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要向薄弱村倾斜,努力建成功能完备、能灌能排、独立封闭、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三要以户通光纤为重点,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各通讯营运商要以社会效益为己任,加快光纤网络全覆盖,特别是经济薄弱村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挖潜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植农民致富典型,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网上销售、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业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和发展力度,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把农业家庭式的小生产融入到工业化发展的大链条中。三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的崛起,是近几年来农村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农民增收的新业态。要出台政策,扶持发展、鼓励发展,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为重点,发挥优势,积极引导,创建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实现农旅结合,以乡村旅游业推动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实现保障增收。一要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继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救助服务制度。二要提高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目前,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因病致贫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建议建立新农保新农合的增长机制、大病救助机制,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强化村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三要完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四要深入实施精准脱贫。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结对帮扶、产业带动等帮扶模式,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五)培植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为农服务合力,完善机制增收。一要明晰农村产权。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量化农村集体资产、农民房屋资产,为农民提供信贷、租赁、担保支持,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二要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依托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更多农民入社、入股增收。三要加大惠农补贴。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整合惠农资金、项目资金、补贴资金,严防多头发放、重复发放、延期发放、过时发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四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点、驻村服务,方便群众。健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产品保险的范围,提高理赔效率,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10

  20xx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我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思路,根据区委政府的年度增收目标任务,巩固提升第一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茶叶,合力攻坚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抓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农民增收工作。

  一、农民增收情况

  我镇行政区域面积27.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1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2476户,总人口8508人,农业人口8315人,农村劳动力5501人,20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7960元。比2017年同期增加510元,同比增长9.5%,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预计可达110万元。茶叶总产量预计可达xx00吨;较好的实现了增收目标。

  1.力争平稳发展第一产业,保证产量,提升产值。一是茶叶品质升级,镇花大力气推广优质茶叶种植,改良茶叶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单位产值。茶叶同比去年同期产量稳中有升,产值人均预计比去年同期增收近510元。二是粮食产量力争比去年不减。

  2.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引导茶叶加工企业规范化。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煤改气清洁能源生产,逐步向从粗加工逐步向茶叶精加工转变。

  3.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镇20xx年上半年劳务输出预计可达380人,收入预计110万元,比20xx年有所提高。

  4.积极引导部分农民向休闲旅游业方向发展。

  5.我镇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区的要求,积极稳妥的完成了地力耕地补贴、茶叶补贴、农资农机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能繁母猪补贴、及其各项救济补贴放工作任务。20xx年上半年发放2017年退耕还林补贴723226.25元,发放低保204032元,优抚200000元,高齡津贴73000元,困难残疾人补贴23520元,发放医疗救助42060元。发放农机补贴15900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制度。今年我镇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着力研究并督促落实好农民增收工作,始终坚持将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全镇工作重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定期召集驻村负责人及干部汇报会和主要领导不定期下村检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驻村干部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意识,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3.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增收条件。

  三、住户调查户工作

  区统计局、镇、村定期对记账户进行培训、指导、走访。定期将农户调查记录交回区统计局,镇住户调查工作正有序顺利进行中。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11

  xx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与湘、鄂、赣三省九县毗邻,县域面积4504平方公里,为全省之最,辖36个乡镇,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山地面积530万亩,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水田43万亩,境内土壤、资源和生态等条件优越,适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今春以来,为了全面贯彻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我县高度重视农业工作,把农民增收这一工作放到首要地位来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稳桑、扩粮、促增收”的思路,大力实施“1116”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大幅度和全面增长。今年我县农民人平收入可达到1576元,比去年1423元增加153元。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产值增加

  我县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粮食生产的精神,全面兑现优惠政策。一是落实减税政策。我县在省定减免农业税43%的基础上,再核减2%,全县共调减农业税1228.5万元,调减农业特产税617万元。二是补贴发放到位。今年的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发放全部到位,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948万元。一减一补,全县农民人均可相对增加收入42.3元。

  通过兑现优惠政策,加上粮食价格升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为51.5万亩,比去年增加9.8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73189吨,比去年增产36111吨,增长26.5%。粮食大户增多,全县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有30多户,种植水稻30亩以上的大户有300多户。三都镇三都村熊秋生今年种植水稻60余亩,全部采取免耕直播技术,其中早稻和二晚各7亩,早稻亩产402公斤,二晚303公斤;一晚53亩,亩产463公斤。减去各项成本,今年种粮为他带来了2.1万元的纯收入。

  二、大力实施“1116”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必须依靠产业化的经营。我县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实施以蚕桑为主的“1116”工程,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1、蚕桑。xx县是我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现有桑园面积9.3万亩,其中投产桑园4.6万亩,万亩蚕桑乡镇1个,3000亩以上的蚕桑乡镇10个,5亩以上的养蚕大户300户,2004年蚕桑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养种9.1万张,产茧6.5万担,农民售茧收入达到5200万元。由于茧丝绸价格回升,生产技术提高,养种量、产茧量和蚕茧价格比2003年分别增长1.1万张、1.3万担和2元/斤,蚕桑效益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1830万元,增长35%,为全县人均纯收入净增25.2元。

  由于茧丝市场好转,蚕农生产积极性高涨,涌现了一大批养蚕高产大户和专业村组,杭口镇杭口村邱育民家庭人口6人,种植桑园40亩,全年养种85张,产茧69.02担,售茧收入56257元,比2003年增加10585元,人均纯收入净增1764元。西港镇西港村6组梁正财桑园面积9亩,家庭人口7人,全年养种30张,产茧26.1担,蚕茧收入21140.5元,比2003年增收3020元。人均净增431.4元。漫江宁红村1组是我县重点专业组,全组124人,有桑园面积165亩,全年养种488.5张,产茧435.25担,农民售茧收入384020元,比2003年增收97500万元,人均净增收786元。征村乡洲上村是全县最大的蚕桑基地村,全村13个村民小组,1518人,耕地面积1500亩,栽桑户数317户,现有桑园面积1240亩,占耕地面积82%,户平桑园3.9亩,2004年全村养种2815张,比去年增加893张,增长47%,亩桑养种2.27张,全年产茧2280担,比去年增加1040担,增长84%,蚕桑产值达182万元,户平蚕桑收入可达5753元,人平蚕桑收入达1200元。

  2、茶叶。2001年,我县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我县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一是制订xx茶叶发展规划,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茶叶投资主体多元化,基地建设规模化,品种结构良种化;二是编印《xx县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技术要求》,提供技术指导;三是申报注册宁红茶原产地,充分发挥“宁红”、“神茶”、“双井绿”等品牌优势;四是建设茶叶生态科技园。2003、2004两年共扩茶园面积亩,低改亩,至目前为止,全县有可供采摘的茶园万亩,建立了54个茶叶示范基地。今年茶叶生产出现产量产值同步增长,专业户信心增强,投入增加的好形势,扭转了自98以来茶叶产量、产值逐步下降的趋势。今年茶叶总产担,其中机制茶担,手工茶担,产值万元,分别比03年增加%,%,%。现时还培育了大批种茶大户,个私老板谢建民在海拔为1376米眉毛山种植的2000亩茶园,茶叶品质上乘,市场销路看好。

  3、药材。目前,我县中药村种植面积达5.5万亩,品种30余个,今年中药材产值达2500万元,逐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如古市的花椒、大桥的白术,路口的百合、马坳的黄姜,是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来源。药材专业户取得的效益明显,如大桥镇山口村朱均宝种植花椒70余亩,年纯收入3万余元,又如马坳镇十甲村龙世共种植黄姜500亩,年收入20余万元。

  4、畜牧业。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山羊、牲猪及水产品等养殖业。2004年全县山羊饲养量达60万头,出栏22万头,养羊收入达3500万元;牲猪饲养量达49万头,出栏23.7万头,养猪收入达4500万元;水产品总量达8000吨,养鱼收入达7900万元。全县涌现了一大批养羊、养猪和养鱼大户,马坳镇东津村徐万年同志实行猪鸡鱼立体养殖,年可创利税200余万元;高丰水库李岗明饲养母猪120头,公猪4头,年出售仔猪2400头,年创利税70余万元;三都镇梁口村余云健养羊200余头,养鱼20万斤,年收入50余万元;西坳村王方勇养猪年出栏100余头,稻田深挖养鱼32亩,产量6万斤,年收入15万余元,还有渣津镇长仓村匡才仁同志饲养山羊200余头,出栏120余头,年收入2万余元;特别是我县义宁镇西名村的农户绝大多数养猪均有30头以上,成了名符其实的养猪专业村。另外,今年,我县银鱼公司在东电水库养殖的淡水银鱼大获丰收,专家估计,可捕捞银鱼30-50吨,产值可达60余万元。

  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我县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全县有加工茶叶、蚕茧、山羊、药材和大米等农业龙头企业20余家,其中宁红集团和龙腾高科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神茶集团、裕发河粉厂祥辉丝业有限公司已向市申报市级龙头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祥辉、五星、德水等3家丝业有限公司年可消化蚕茧7万担以上,可全部吸收我县全年蚕桑鲜茧,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县内蚕茧市场;以宁红集团、神茶集团为龙头的茶叶龙头企业的茶叶产品和大椿"双井绿"茶一直受到国内外市场消费者的青睐,带动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龙腾企业生产羊肠生物缝合线,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推动了我县山羊养殖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裕发河粉有限责任公司,年可消化稻谷2万吨,大大带动了粮食种植业的发展;上奉板鸭厂年加工水鸭20万余尾,创收20余万元,带动了1000余户农户致富。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县大力引导和支持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产品流通。全县有专业合作组织13个,其中专业协会8个,涉及茶叶、药材、蚕桑、养殖、加工、营销、运输等行业,拥有会员1700多户。今年五月成立的山羊产业协会,经过4个多月的运作,目前在广东和香港每月有固定销售山羊订单近8000头。县农经信息网、县委农工部信息网、县农业局信息网,不定期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今年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额2000万元。全县100多户个体贩销大户不但带动了农产品的流通,同时自身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大桥朱溪村樊德保和王参贵两同志今年贩销牲猪创收4万余元,西尹村陈新华和姚义付两同志今年贩销药材创收5万余元;渣津镇徐国全,今年贩销牲猪800余头,年创收15万余元;马坳镇峡口村赖海山同志贩销药材,今年创收10万余元。

  四、搞好今冬农业开发

  今年的冬季农业开发工作是近几年来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10月1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冬季农业开发动员大会,县主要领导在会上提出,今年的冬种工作要达到"三个100%",即要求全县所有能够播种冬季作物的水稻田要100%种上油菜、蔬菜和绿肥(黑麦草);不宜栽种冬季作物的冬闲田要100%实行翻耕;病灾区的发病稻草、病粒、病枝和田边杂草要100%用石灰集中深埋堆沤处理。全县落实冬种面积31.5万亩,目前已播5.6万亩,其中油菜3万亩,小麦、两豆和黑麦草2.6万亩。如何市镇已落实种植黑麦草面积2000亩,蚕桑已整地1000亩,该镇郭城村机翻面积已达200亩;又如西港镇的周家庄村已落实种黑麦草200亩;庙岭乡、义宁镇分别落实冬季商品蔬菜面积300亩和500亩。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篇12

  近年来,xx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潮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xx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xx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xx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xx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xx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xx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xx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xx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xx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

  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xx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xx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常

  从2001年起,xx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xx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xx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xx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常目前,xx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xx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xx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xx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农民增收情况报告08-09

关于农民增收工作总结09-14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0-26

促进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09-13

乡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08-24

XX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08-30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3篇10-26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3篇)10-26

我市农民增收情况调查报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