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2021-09-26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6.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上一篇: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调查报告 下一篇: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2021-09-26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墩滩是一个生态移民区,辖区内现有居民8261人,均为凉州区张义镇、古浪县、天祝县等不同县区的移民,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里。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这些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最为社会各界与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为此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和研究相关问题。调查对象来自全滩5个村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留守儿童,从收回的问卷中,获得的资料基本上可以作为描述全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依据。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心理特征,具体情况可从调查的数据中看出:留守儿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爱打骂架、烦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独感、被抛弃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烦恼郁闷、忧虑感等10多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以自我为中心、性情孤僻、怪异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研究证明,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在此次调查中,有自我为中心想法的留守儿童有57%,自感是个爱挑剔别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讨老师和其他孩子喜欢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异倾向有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容易导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于不完整的家庭造成这种现象。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较难提供规范化的互动模式。完整家庭是长幼有序、相互妥协的互动模式,这中间应该学会妥协、学会忍让、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否则会受到惩罚,但是留守儿童往往因为其身份特殊,临时监护人往往不忍用强制手段迫使他们遵守相关的规范,从而使其骄纵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共同分享利益与情感,从而为大众所孤立、抛弃。

  二、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儿童的成长方向与亲子沟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儿童向亲近社会的行为发展,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有73%出现过烦恼、郁闷倾向,有72%的留守儿童有过忧愁、焦虑的倾向,有6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怒、爱发脾气,有4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父母亲的打工行为的评价是较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愿父母远行;另一方面,由于自己上学等家庭开支费用的负担,父母又必须出去打工。留守儿童对于这一现象的评价是充满矛盾的。同时面对矛盾时,心里也是充满压力的。他们对于学习感兴趣的比例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倾向性要低出许多。因此学习成绩又比非留守儿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师依据平时成绩判定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在访谈中留守儿童往往陈述自己面对着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屈辱时,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在调查中发现,正是这种道德焦虑的影响,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后悔与不安时时折磨着他们,对学习、生活及未来缺乏自信心。

  三、孤独感、自卑感、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有59%,有自卑倾向的留守儿童有65%,有被抛弃感的留守儿童的比例为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留守儿童普遍陈述自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面对同学、邻里的时候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儿童认为因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离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责之中。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在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当留守儿童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后在接着再犯错的状态之中。

  教师在访谈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关爱,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当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似乎并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会向老师与同学强化自己是个正常的孩子。

  四、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此次调查中,有5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有58%的.留守儿童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有48%的留守儿童有过说谎的经历,有6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过较为冲动,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举动,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临时教养人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于是,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临时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在面对自身问题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6.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

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上一篇: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调查报告 下一篇:素质教育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