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实习报告

2021-09-20 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1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

  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这次报社实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让我对报社的具体营运与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报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事与接人带物,以及对群众的耐心以及对新闻的责任心,更重要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经验的缺乏,也让我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差距,让我对记者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2

  一直以来,我对实习二字都充满向往,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锻炼人、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大二暑假,在老师和学长的介绍下,我有幸进入Xx经济开发区记者站实习,可结果却远远不如想象中如意。

  也许是理论知识不足,一直以来我学习的都是报纸知识,尚未接触电视摄影和视频剪辑。第一次实习就是自己一点也不懂的电视领域,难免会觉得手足无措。

  看到三四十斤重的摄像机架在跟自己差不多高的三脚架上,我连开机都不会。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摸清了哪个是开关,哪个是白平衡,哪个是回看。也接触了一些拍摄基本步骤,怎样调节白平衡,怎样对焦,什么样子是最自然的光度,等等。相信只有亲手接触,才会有如此深的记忆,这书上的理论要有用得多。

  酷热难熬的正午,经常是我们接到电话通知外出采访的时间。不知道出何意图,越是炎热的天,领导就越喜欢去工地上视察视察,难为的是他那一群小跟班和我们这些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了。

  每次看到瘦成电线杆的老师扛着三十多斤的摄影机跟在领导后面一路小跑,额头上的汗一路流到脖子后面打湿衣服的时候,我对记者这个职业都会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觉得他辛苦令人敬佩,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从此以后我与白皙的皮肤还有高跟鞋是绝缘了。

  实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给视频配的新闻稿一般都是拍摄视频的记者自己写的,后期的视频剪辑也是记者一个人做。一个熟练的记者在拍摄和采访的过程中一般在心里已经打好腹稿了,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稿子来拍摄自己想要的景物。这样才能保证有时在稿子中仅仅是一笔带过的事物,也能有相应的图像与之匹配。

  在我眼里,配同期声是最繁琐也是最枯燥的活儿,特别是遇到吐字不清晰、说话也没什么条理的采访对象的时候,配同期声就成了一项折磨人的.工作。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只有反复的听,结合语境来揣摩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由于摄像机没有音量调节的设置,每次听录音的时候只有插上耳机才听得清,但往往戴上耳机听的时候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就变得很刺耳,一般听不了几分钟耳朵就会很疼。

  同时,如何把握那个度也是一项学问。过多的主观修改,就无法和电视上人物说的话契合,但如果是直接配上对方说的原话,那一些病句错句就会展现出来,观众理解起来也很难。

  一段几分钟的采访,也需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给它配同期声,可最后真正在节目中与观众见面的,一般也只有十几秒而已。

  以上是我在记者站实习所收获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很多问题的出现也促使我没有坚持下去。

  Xx经济开发区记者站是Xx电视台和Xx日报在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新闻点,专门报道开发区新闻。

  由于地域和报道内容的限制,开发区新闻的受众是一群特殊并且固定的人,基本就是在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和新闻报道的相关人物。最后剪成的节目,也仅仅是在开发区网站上与观众见面。

  受众少,受众所覆盖的新闻面积也随即减小,因此每天得到的采访任务也仅仅是帮助宣传某个品牌或者是报道领导慰问企业或是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

  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敬意,让我实在不愿意仅仅成为政府的喉舌以及利益链条上的广告商。“某月某日某领导参观指导了某企业企业并和该企业领导”,诸如此类的格式化语言,既不接地气,也对广大观众没有什么指导性意义。

  更有甚者,在采访某个企业的时候,为了维护企业的形象,公司领导们都会事先安排工作人员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回答的内容也是提前通知,不会有任何一句对公司不利的话,而因此呈现出来的新闻真实性则会大打折扣。

  也许是经验的不足或者加上其他客观原因,我外出跟随采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每天早上来到记者站做完一些卫生工作之后,我一般能做的是坐在25度恒温的空调房间里,一边喝着“无限续杯”茶水,一边玩电脑。中午还用老师的饭卡在食堂吃饭,晚上搭顺风车回家。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原文不记得了,只想起了一种感觉——没有贡献的时候,吃着单位的盒饭也觉得是罪恶。

  带着这种罪恶感以及对工作的困惑,实习了26天之后,我告别一向待我不错的老师,离开了记者站。这其中的收获是也喜忧参半,为世人所评价吧。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体会】

  通过在电视台的实习,认识到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在镜头前和被采访者的沟通还是在背后和人们的沟通都非常重要,有助于记者更好的掌握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会得到更及时准确的报道,才会出现优秀的新闻。

  新闻不是坐着等出来的,是靠双脚走出来的。主动的去采集新闻,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坐,只有坐以待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一个电视台的工作者,不可能以教导实习生为主,所以任何让自己得到成长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发现、请教,且事无巨细。诚意,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勇敢面对错误,错误是大树枝繁叶茂最好的肥料。刚开始进入电视台实习,很害怕犯错误,导致做事瞻前顾后,什么也做不好,但细想,作为一个实习生如果没有错误就不可能叫做实习生了,任何错误都会比之前的成功更记忆深刻,错误是完善自我的良方,感谢那些给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的人和事。

  【实习认识】

  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深刻含义,作为新闻很多时间都会都会走进农村,和农民朋友们打交道,学会走农田道,学会融入村民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树立团队精神。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和不遵照上级的安排,自顾自的行动。

  【学习经验】

  <一>在实习中了解到作为记者不仅是要写要说,也要懂基本的摄像,一下是在实习中学习到得摄像技巧:

  1. 画面不能 “七扭八歪”;

  2. 整体构图要和谐,不要“面壁思过”;

  3. 不要“横线切脖”,即是说物体位置安排的合理性。避免“横线切脖” 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

  4. 画面不能过满或者“缺边少沿”,造成画面不协调;

  5. 忌“顾此失彼”,合理安排画面每一个事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6. 画面的重心要稳,忌“头重脚轻”,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

  7. 忌“刀光剑影”,摄像时要注意光的合理;

  8. 画面事物合理安排,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丛生”;

  9. 忌“哆哆嗦嗦”,要求画面的连贯稳定,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10. 忌画面的“空洞无物”,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11. 画面的起落要稳;

  12. 不要随意的运动镜头,特别是电视新闻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13. 忌“或快或慢”,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影的一条基本原则;

  14. 忌“主体游移”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

  <二>在实习中很高兴能有一次出境经验,也学习到作为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

  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到: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纸上,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常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依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情绪也是现场感,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不要准备整段的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不要霸住镜头,让所有镜头集中在自己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出镜背景,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头发和化妆,女记者如果披头发,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也都不合适。

  透明伞,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语速,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4

  大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决定了在报社实习,也为将要踏上社会的一点资本,积累一些经验。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却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的起点。

  实习的生活和感受

  七月始,我就在**日报报业集团争取到了一个实习生的资格,在《**星期三》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刚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新奇和刺激。但在刚开始的几天,总编却一直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让我觉得有点郁闷,原本想着记者的生活不是一直在外跑的吗?怎么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呢?

  终于在几天的读报生涯后,总编说带我们去荻港(一个江南古镇)采访。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终于可以实战了。到了荻港,采访开始,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当然只能站在旁边听听记记,听着总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镇书记的回答却让我一头雾水。因为镇书记讲的都是**的方言,而我却并不是**人,所以对他讲的都不能听懂,信息当然是流失了一大半,这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在回到报社后,看着自己的笔记,回想着书记讲的一些话,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敲出一个字。

  这是第一次的采访,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因为这是我实习生涯的第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听不懂方言,写不出稿子。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而真正的实践才是最困难的。正如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在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

  第二次正式的采访,没有了老师的带领,编辑部的苏老师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四名实习生。从联系采访人,采访问题的准备到最后稿子的写作,都让我们自己搞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采访的主题是关于湖城的寄托生,我们采访了多名老师、同学、心理专家,采访方式也有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qq采访。历史一个多星期稿子才出炉。在采访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现在是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难联系,在采访时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特别叮嘱没有把实际的想法告诉我们等等。我们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的主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学校联系不到老师,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或在电话联系后与老师约定去登门拜访等等。

  当我们的稿子变成铅字在《**星期三》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实。在那个时刻,先前遇到了一切困难、一切付出再也算不上什么了。通过这次的采访也让我们明白了,记者除了会问会写,更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

  实习过程中主持活动的感受

  在《**星期三》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跟着记者们一起去采访,去拍照,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活动,都是针对周报在校园的那些小记者的一个采风活动。第一次是去**陈英士故居,第二次是在湖笔博物馆,这两次的活动也是由我们实习生来负责的。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经过仔细的商讨后决定的,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知识竞赛和游戏等的版块,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担任了活动的主持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虽然很累,但看着学生们高兴的表情和家长们满意的情景,真的很有满足感。

  报社的苏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写作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搞一些活动,写一些策划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次的活动虽然很累,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以前都觉得搞一次活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经过这次的锻炼才明白,想要把一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写的策划不止一个,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把一切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人员的安排,时间的分配,场地的布置等等,都是我们经过几次三番的思考后得出来的。我们的策划也是经过了一改再改。

  在活动结束后,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这两篇稿子也由周报刊登了出来。

  实习总结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个月中收获很大,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自己还欠缺许多东西,像采访时候问题的准备,对待不同的采访者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还有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采访结束后资料的整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里无法学到的。明白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对时事政事也要了如指掌,不然你就会失去许多的机会更深一步的去了解被采访者。

  作为一个实习生,你的姿态也必须是谦虚、勤快的,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有时候毛遂自荐需要的一股勇气,它可以帮你争取到一些锻炼的机会,遇到不懂的事情时,一定要向那些资深的记者请教,而且在办公室的时候也要表现的活泼点,多与那些记者聊聊天,向他们咨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话题。

  实习期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实习生之间的较量也别有风趣,大家会各自表现自己,希望可以争取到去采访的机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这样的比赛、较量也让我明白了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之大,在实习生之间的较量就已经如此这般,若是真正的面对岗位的竞争时,我们的压力将会是现在的几倍。而我们的素质、学历等等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时的资本。我们真的必须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精华】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相关文章:

1.【精华】记者的实习报告3篇

2.记者实习述职报告

3.记者的实习报告四篇

4.新闻记者实习报告

5.【实用】记者的实习报告三篇

6.精选记者的实习报告三篇

7.记者的实习报告集锦五篇

8.【热门】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

9.关于记者的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车厂实习报告 下一篇:机械生实习报告
【精华】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

记者的实习报告

2021-09-20 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1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

  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

  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

  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这次报社实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让我对报社的具体营运与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报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还需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事与接人带物,以及对群众的耐心以及对新闻的责任心,更重要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经验的缺乏,也让我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差距,让我对记者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2

  一直以来,我对实习二字都充满向往,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锻炼人、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大二暑假,在老师和学长的介绍下,我有幸进入Xx经济开发区记者站实习,可结果却远远不如想象中如意。

  也许是理论知识不足,一直以来我学习的都是报纸知识,尚未接触电视摄影和视频剪辑。第一次实习就是自己一点也不懂的电视领域,难免会觉得手足无措。

  看到三四十斤重的摄像机架在跟自己差不多高的三脚架上,我连开机都不会。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摸清了哪个是开关,哪个是白平衡,哪个是回看。也接触了一些拍摄基本步骤,怎样调节白平衡,怎样对焦,什么样子是最自然的光度,等等。相信只有亲手接触,才会有如此深的记忆,这书上的理论要有用得多。

  酷热难熬的正午,经常是我们接到电话通知外出采访的时间。不知道出何意图,越是炎热的天,领导就越喜欢去工地上视察视察,难为的是他那一群小跟班和我们这些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了。

  每次看到瘦成电线杆的老师扛着三十多斤的摄影机跟在领导后面一路小跑,额头上的汗一路流到脖子后面打湿衣服的时候,我对记者这个职业都会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觉得他辛苦令人敬佩,另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从此以后我与白皙的皮肤还有高跟鞋是绝缘了。

  实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给视频配的新闻稿一般都是拍摄视频的记者自己写的,后期的视频剪辑也是记者一个人做。一个熟练的记者在拍摄和采访的过程中一般在心里已经打好腹稿了,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稿子来拍摄自己想要的景物。这样才能保证有时在稿子中仅仅是一笔带过的事物,也能有相应的图像与之匹配。

  在我眼里,配同期声是最繁琐也是最枯燥的活儿,特别是遇到吐字不清晰、说话也没什么条理的采访对象的时候,配同期声就成了一项折磨人的.工作。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只有反复的听,结合语境来揣摩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由于摄像机没有音量调节的设置,每次听录音的时候只有插上耳机才听得清,但往往戴上耳机听的时候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就变得很刺耳,一般听不了几分钟耳朵就会很疼。

  同时,如何把握那个度也是一项学问。过多的主观修改,就无法和电视上人物说的话契合,但如果是直接配上对方说的原话,那一些病句错句就会展现出来,观众理解起来也很难。

  一段几分钟的采访,也需要花一个小时左右给它配同期声,可最后真正在节目中与观众见面的,一般也只有十几秒而已。

  以上是我在记者站实习所收获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很多问题的出现也促使我没有坚持下去。

  Xx经济开发区记者站是Xx电视台和Xx日报在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新闻点,专门报道开发区新闻。

  由于地域和报道内容的限制,开发区新闻的受众是一群特殊并且固定的人,基本就是在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和新闻报道的相关人物。最后剪成的节目,也仅仅是在开发区网站上与观众见面。

  受众少,受众所覆盖的新闻面积也随即减小,因此每天得到的采访任务也仅仅是帮助宣传某个品牌或者是报道领导慰问企业或是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

  对于记者这一职业的敬意,让我实在不愿意仅仅成为政府的喉舌以及利益链条上的广告商。“某月某日某领导参观指导了某企业企业并和该企业领导”,诸如此类的格式化语言,既不接地气,也对广大观众没有什么指导性意义。

  更有甚者,在采访某个企业的时候,为了维护企业的形象,公司领导们都会事先安排工作人员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回答的内容也是提前通知,不会有任何一句对公司不利的话,而因此呈现出来的新闻真实性则会大打折扣。

  也许是经验的不足或者加上其他客观原因,我外出跟随采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每天早上来到记者站做完一些卫生工作之后,我一般能做的是坐在25度恒温的空调房间里,一边喝着“无限续杯”茶水,一边玩电脑。中午还用老师的饭卡在食堂吃饭,晚上搭顺风车回家。

  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白岩松在《幸福了吗》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原文不记得了,只想起了一种感觉——没有贡献的时候,吃着单位的盒饭也觉得是罪恶。

  带着这种罪恶感以及对工作的困惑,实习了26天之后,我告别一向待我不错的老师,离开了记者站。这其中的收获是也喜忧参半,为世人所评价吧。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3

  【实习体会】

  通过在电视台的实习,认识到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比什么都重要,无论是在镜头前和被采访者的沟通还是在背后和人们的沟通都非常重要,有助于记者更好的掌握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才会得到更及时准确的报道,才会出现优秀的新闻。

  新闻不是坐着等出来的,是靠双脚走出来的。主动的去采集新闻,做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坐,只有坐以待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一个电视台的工作者,不可能以教导实习生为主,所以任何让自己得到成长的机会都要靠自己主动去寻找、发现、请教,且事无巨细。诚意,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

  勇敢面对错误,错误是大树枝繁叶茂最好的肥料。刚开始进入电视台实习,很害怕犯错误,导致做事瞻前顾后,什么也做不好,但细想,作为一个实习生如果没有错误就不可能叫做实习生了,任何错误都会比之前的成功更记忆深刻,错误是完善自我的良方,感谢那些给了自己犯错误的机会的人和事。

  【实习认识】

  在工作中感受到了中国是农业大国的深刻含义,作为新闻很多时间都会都会走进农村,和农民朋友们打交道,学会走农田道,学会融入村民生活都是很重要的。

  在工作中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树立团队精神。不能逞个人英雄主义和不遵照上级的安排,自顾自的行动。

  【学习经验】

  <一>在实习中了解到作为记者不仅是要写要说,也要懂基本的摄像,一下是在实习中学习到得摄像技巧:

  1. 画面不能 “七扭八歪”;

  2. 整体构图要和谐,不要“面壁思过”;

  3. 不要“横线切脖”,即是说物体位置安排的合理性。避免“横线切脖” 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

  4. 画面不能过满或者“缺边少沿”,造成画面不协调;

  5. 忌“顾此失彼”,合理安排画面每一个事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决不能把两旁的人物拍成“半拉身子半拉脸”;

  6. 画面的重心要稳,忌“头重脚轻”,主体上方留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

  7. 忌“刀光剑影”,摄像时要注意光的合理;

  8. 画面事物合理安排,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丛生”;

  9. 忌“哆哆嗦嗦”,要求画面的连贯稳定,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10. 忌画面的“空洞无物”,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却缺乏实在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11. 画面的起落要稳;

  12. 不要随意的运动镜头,特别是电视新闻片,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13. 忌“或快或慢”,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影的一条基本原则;

  14. 忌“主体游移”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

  <二>在实习中很高兴能有一次出境经验,也学习到作为出镜记者应该掌握的一些技能:

  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

  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到: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纸上,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常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依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情绪也是现场感,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不要准备整段的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不要把话铺得太满,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不要霸住镜头,让所有镜头集中在自己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出镜背景,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头发和化妆,女记者如果披头发,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也都不合适。

  透明伞,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语速,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记者的实习报告 篇4

  大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假,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决定了在报社实习,也为将要踏上社会的一点资本,积累一些经验。这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暑假,却是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的起点。

  实习的生活和感受

  七月始,我就在**日报报业集团争取到了一个实习生的资格,在《**星期三》编辑部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刚开始接触真正的新闻报道,充满了新奇和刺激。但在刚开始的几天,总编却一直让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这让我觉得有点郁闷,原本想着记者的生活不是一直在外跑的吗?怎么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呢?

  终于在几天的读报生涯后,总编说带我们去荻港(一个江南古镇)采访。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终于可以实战了。到了荻港,采访开始,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当然只能站在旁边听听记记,听着总编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问,镇书记的回答却让我一头雾水。因为镇书记讲的都是**的方言,而我却并不是**人,所以对他讲的都不能听懂,信息当然是流失了一大半,这让自己很有挫败感。在回到报社后,看着自己的笔记,回想着书记讲的一些话,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敲出一个字。

  这是第一次的采访,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因为这是我实习生涯的第一次采访,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听不懂方言,写不出稿子。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概念,而真正的实践才是最困难的。正如老师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在学校里学的,远远不够。”

  第二次正式的采访,没有了老师的带领,编辑部的苏老师把全部的工作都交给了我们四名实习生。从联系采访人,采访问题的准备到最后稿子的写作,都让我们自己搞定。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次采访的主题是关于湖城的寄托生,我们采访了多名老师、同学、心理专家,采访方式也有面对面采访,电话采访,qq采访。历史一个多星期稿子才出炉。在采访期间,也碰到了许多问题,比如现在是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比较难联系,在采访时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特别叮嘱没有把实际的想法告诉我们等等。我们也想过要放弃这次的主题,但是最后我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学校联系不到老师,我们就通过电话采访,或在电话联系后与老师约定去登门拜访等等。

  当我们的稿子变成铅字在《**星期三》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激动,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果实。在那个时刻,先前遇到了一切困难、一切付出再也算不上什么了。通过这次的采访也让我们明白了,记者除了会问会写,更重要的是会发现问题。

  实习过程中主持活动的感受

  在《**星期三》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跟着记者们一起去采访,去拍照,我们还组织了两次活动,都是针对周报在校园的那些小记者的一个采风活动。第一次是去**陈英士故居,第二次是在湖笔博物馆,这两次的活动也是由我们实习生来负责的。从活动的策划,到活动的安排都是我们经过仔细的商讨后决定的,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知识竞赛和游戏等的版块,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我还担任了活动的主持人,三个多小时的活动,虽然很累,但看着学生们高兴的表情和家长们满意的情景,真的很有满足感。

  报社的苏老师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记者,写作只是一个很小的一部分,搞一些活动,写一些策划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次的活动虽然很累,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以前都觉得搞一次活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经过这次的锻炼才明白,想要把一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写的策划不止一个,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把一切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在发生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关系到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人员的安排,时间的分配,场地的布置等等,都是我们经过几次三番的思考后得出来的。我们的策划也是经过了一改再改。

  在活动结束后,都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这两篇稿子也由周报刊登了出来。

  实习总结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个月中收获很大,明白了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自己还欠缺许多东西,像采访时候问题的准备,对待不同的采访者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还有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采访结束后资料的整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里无法学到的。明白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对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一点,对时事政事也要了如指掌,不然你就会失去许多的机会更深一步的去了解被采访者。

  作为一个实习生,你的姿态也必须是谦虚、勤快的,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有时候毛遂自荐需要的一股勇气,它可以帮你争取到一些锻炼的机会,遇到不懂的事情时,一定要向那些资深的记者请教,而且在办公室的时候也要表现的活泼点,多与那些记者聊聊天,向他们咨询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话题。

  实习期间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处还是比较愉快的,但实习生之间的较量也别有风趣,大家会各自表现自己,希望可以争取到去采访的机会,可以多学一些东西。这样的比赛、较量也让我明白了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之大,在实习生之间的较量就已经如此这般,若是真正的面对岗位的竞争时,我们的压力将会是现在的几倍。而我们的素质、学历等等就是我们进入社会时的资本。我们真的必须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精华】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相关文章:

1.【精华】记者的实习报告3篇

2.记者实习述职报告

3.记者的实习报告四篇

4.新闻记者实习报告

5.【实用】记者的实习报告三篇

6.精选记者的实习报告三篇

7.记者的实习报告集锦五篇

8.【热门】记者的实习报告4篇

9.关于记者的实习报告四篇

上一篇:车厂实习报告 下一篇:机械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