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021-08-12 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价格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价格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任务重、范围广、基础弱的现状,如何理清思路,明确作法,是我们价格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近期,海门市物价局由局长顾惠祥带队,选择了3个乡镇进行了典型调研,调研中,就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价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管理的具体意见,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和农民等不同对象、层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倾听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呼声、问计于民,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二、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乡村干部及农民群众对价格和收费反映强烈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民种粮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市场风险的压力。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粮食的增收部分大多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冲抵了。20xx年与20xx年相比,我市的尿素价格由1.8元/公斤上涨到2元/公斤,复混肥等上涨30%,农药价格普遍上涨。农民普遍对化肥涨价不理解,认为化肥生产者既得了政府的各种补贴又涨了价,获得了双重利益;

  以前虽然粮价不高,但农资价格也低,现在粮价较以前上涨了,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农民反映强烈。

  2、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重。一是“乱收费”,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涉农收费的减少与规范化管理,农民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其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特别是农民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费支出较高。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教育负担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我市农民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后,乱收费现象减少,其教育负担减轻了,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仍然偏高。对一般农民来说,子女考上大学不是喜而是忧。在邢柏村调查时,农民普遍反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收费太高,子女考得上学校却读不起书。现在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杂费超过20xx元,加上吃饭、住宿,读三年高中开支近2万元,这对年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个沉重负担;

  高等院校每年的学杂费都在5000-6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等,平均在10000元以上,一些农民家庭全年收入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因读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3、医院乱检查、药价虚高,医风医德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费用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我市农民反映,现在看病虽然比以前方便多了,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但药价偏高,农民有病看不起。有一农民说,他们村因病致贫的农户占全村5%-10%,不管有多少人在外打工,只要有人生大病,就会返贫。

  4、部分惠农政策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国家取消农业税使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而粮食直补政策更是由于采取直接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的操作方法,使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得到普遍赞誉。但也有意见反映:目前各级政府对我市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总额超过50%,购置农机的这部分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他们在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并没有汇报广大农民,相反却以柴油涨价为由,大幅提高农机作业费标准,大部分农民并未从国家的农机补贴中受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用电、运输、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对化肥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但是化肥价格却仍然大幅上涨,农民并没有直接享受到其中的优惠。

  5、农村价格工作力量薄弱。我市的乡村物价工作网络前两年已经建立,乡镇有了价格监督管理站(兼职)、村里有了价格义务监督员,然而价格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及村物价义务监督员既非专职,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加之人员培训不到为,经费无着落,致使管理手段欠缺,工作难以开展。

  三、价格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我们从调查中感到,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群众反映就相对的少,如我们调查的正余镇邢柏村,全村4573个劳动里中外出主要劳动力有2200个,其中73%在二、三产业,二产主要在靠近镇区的企业,更主要的是从事室内装璜和蔬、荤菜配送,全村共有蚕桑1030亩,亩产3000多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采取大棚、露地同步进行的方法,年收入20xx-3000元/亩,象刀豆之类的大棚作物,每年都是以销定产。去年全村人均收入9360元。我们所调查的农户基本没反映什么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打造和谐社会之基,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之本,发展是建设新农村之源。为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将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我们认为价格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1、在农民建房方面:合理确定农民建房用地的土地基准价格,会同国土部门在搞好土地基价测算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宅用地的土地价格给予适当优惠,减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对集中居住统一建造的农民新居做好房价成本的审核工作,对配套设施费用按下限收取。对入住农民新居的用户,建立物业管理机构,从严核定物业管理收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水、电、道路等相关配套费用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相关建设费用。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中所需建材价格的监控,适当控制利润率,必要时建立集中供货机制,降低建材结算价格。

  2、农村改水方面:严格农村改水中所需材料的价格管理,控制材料差价,规定结算办法,降低原材料及人工费用。适当调整水价,疏导价格矛盾,采取水厂省一点,政府挤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办法,筹措农村改水费用,加快推进农村改水进程。在农村水价中设立管网维护费用,确保今后供水管网改造的实际需要。

  3、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中所需材料价格的监管,对供应农村修路的各类材料实行临时性价格措施,确保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对新造的农村公路及时会同交通部门增设公交站点,适时搞好农村延伸公路运价成本审定工作,既方便农民出行,又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

  4、农村大病医保方面:完善农村医保类用药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列入农村医保的各类药品从严核定其市场零售价格。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药价格管理,严格价格公示制度,统一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价格。加强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大病医保方面的价格监管,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药品医疗价格的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根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完善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完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适时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和常规检查收费标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实施干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取消向乡镇医务室、卫生院收取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收费,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整顿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使农民有病看得起。

  5、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水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利工程水费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加强对农村沟河疏竣中工程费用结算价格的审核,对高估冒领及乱收费行为从严予以查处。

  6、改善农居环境方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统一改厕的农户给予价格倾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逐步实行无害化有偿处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7、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并变临时性措施为长效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省局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制订种子价格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管理品种,控制合理差价,维护农民利益。(特别象我们海门地区油菜、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价格部门一是充分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搞好价格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准确、新颖的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有效组织生产、经营,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以及“种啥啥便宜”、“啥贵啥没种”现象的出现。二是注重价格引导,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养结构,拓宽创收渠道。三是坚持农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快捷、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食、生猪、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供求、价格信息,切实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提高生产效益,规避生产风险。

  8、涉农收费公示方面:按照“读得懂、留得住、看得清、跟着变”的要求,加强对镇、村、部门公示的涉农收费公示栏动态监督管理。针对农村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农民建房费用、抗旱排涝费等农民意见较大的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反映面广量大的农村市场各类价格、收费动态,通过监测网络向上级价格管理和监督部门反馈,敦促相应管理、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9、在农资价格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价格,规定的化肥出厂价格要落实,对省内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价格和产量的监管,确保基层经营者能以规定的出厂价拿到货。并通过减少经营环节来防止层层加价,切实降低零售价格。同时适量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积极筹备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以增强政府调控化肥市场和供应的能力。

  10、教育收费方面:深化教育收费改革,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进城农民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

  加强对中小学教材价格的监管,加大非义务教育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议上级部门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研究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使农村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2

  根据安排部署,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到镇村实地调研,通过与干部群众座谈,入户实地察看等途径,了解了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与及当前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注的改革,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村455户共1887人,耕地3200亩。党员54人村“两委”班子9名,交叉任职2名,拥有大面积沙荒地,可以进行项目开发;土壤肥沃,适合优质品种种植。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马铃薯。有种植蔬菜的优良传统。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组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目前我村的党员只有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

  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村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发挥作用,正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该村基本没有集体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我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

  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三、今后农村发展的建议

  1、紧抓政策机遇。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支持农村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的政策,寻求各方支持,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2、提升农民素质。

  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本地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带动村的经济效益。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村主导产业培育、示范项目和整治项目的补助。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5、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3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殊镇调研材料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文殊镇近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牢固树立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的观念,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规模生产,实现“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使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扩大暖棚圈舍建设规模,年内计划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大力推广良种体系建设,以肉羊胚胎繁育基地为中心,实施扩繁示范和与改良品种,年末力争实现牛羊改良任务头只。上半年畜禽存栏达到29438头只,同比增长8.6%,出栏33185头只,同比增长26.4%。以养殖业为主的“万元院”达到406户。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工作,特别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免疫不留死角。今年我镇春季防疫工作进展顺利,防疫率达到98%,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种植业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经济作物。一是充分发挥制种基地优势,大力引进花卉、番茄、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等名优蔬菜品种,今年全镇蔬菜花卉制种面积达到1779亩。二是正确引导日光温室建设,努力提高种植效益。年内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50亩,目前已落实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为主的“万元室”588.5亩。三是落实订单作物面积9600.7亩。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冯家沟村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业通过一年多的发展,今年初见成效,平均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有效的带动了全镇林果业的发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在巩固去年造林成果的基础上,补栽、新栽造林285亩,4月10日-15日全体机关干部对嘉肃公路两侧树木进行补植补栽,完成造林面积120亩。同时加强造林工程管护,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镇以育苗为主的“万元田”面积达173.6亩。

  二、积极培植支柱产业,全面提高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半年全镇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55期,完成培训人数2113人,发放培训资料、宣传单3581份,举办驾驶员培训班2期,完成技能培训56人,首期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班已报名40人,将于6月5日开班。上半年全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1162人,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纯收入1123元。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积极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发展以肉食品加工,蔬菜脱水加工等优质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水泥生产和空心砖制造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利用河口度假村及冯家沟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全镇以农家乐园为主的“万元园”达13亩。三是以双泉开发区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及启动民间投资力度,年内计划完成招商引资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的空心砖项目,建成了6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5月中旬计划试车成功投入生产。同时计划投资500万元的恒丰建材项目,落户在开发区内,已完成立项批复、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手续,计划建成年产新型墙体材料10万平方米、机械加工1500件的建材厂一座。民间资金起动顺利,完成民间投资102万元。四是切实加快流通组织建设。着力支持3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培育扶持2个农产品购销流通公司,实现加工与运销为一体企业的滚动式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与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农家店加盟,改造商业网点8处,全面实现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建设农村经营服务网络。

  三、以项目带动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点完成六大工程:一是全镇的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对全镇的干、支、毛渠进行改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暖棚圈舍350座,沼气池200户;三是小城镇建设,年内完成镇区供、排水工程规划;四是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计划完成河口村务活动中心建设;五是小康样板村住宅建设抓一个示范村;六是完成文殊镇中心小学至冯家沟村五组4.8公里道路建设工程。为了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效果和总体推进工作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有科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镇党委、政府将严格跟踪落实,项目建设纳入年终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思想保守,开拓增收渠道的闯劲不够;二是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急需加强;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要审时度势、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努力推动文殊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完成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实施农家“一池三改”工程,抓好日光温室建设和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

  二是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应用、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继续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手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促进市场、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有机联系,集信息、储藏、包装、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作好洋葱等农产品的销售。鼓励并组织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双赢基础上与农民签订农业生产订单,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依托双泉经济开发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实现农民收入由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向经营性收入转变。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全面启动体现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业,牵动旅游产业逐步升温,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高新农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推进全镇“两品一游”农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切实可行的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村生产项目,全面发挥各项先进专业技术作用;努力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上开拓创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大进步。

  五是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环境。一是要继续作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证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二是要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要加强民政救济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卫生创建、环保创建活动,按照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标准,集中整治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问题,保持村容整洁,改变农村面貌。六是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贯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创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新局面。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为农民讲实话、办实事,努力开创文殊镇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5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影响农村农产品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贺州市由于天然条件优越,可以生产许多富有特色、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如富川脐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腻,鲜艳饱满;贺州马蹄个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叶清香泌人、口感甚佳。还有信都红瓜子、八步李子、钟山贡柑等无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气,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从生产和发展角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以上问题,使得贺州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场所占份额很小,或是有市无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纵深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品牌富农”着手,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下面,我就凉州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基本情况

  凉州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总人口10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26万人。辖19镇19乡,448个行政村,3765个村民小组。XX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8.55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4.6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63.1万吨,肉类总产量7.39万吨;大口径财政收入达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二、凉州区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按照“二十字”方针和省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委托省社科院编制了《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细则》,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关于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指导,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发展畜牧蔬菜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农业内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瓜菜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草食畜为主的“三为主”调整方向,农业结构更趋合理。目前,粮、经、饲比例达到76.7:20.2:3.1。全区蔬菜正茬种植面积21.38万亩,同比增长6.47%,制种面积25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类规模养殖户达5.82万户,形成了34.2万头牛、62.2万只羊、56.5万口猪、690万只鸡的畜禽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同时,食用菌、花卉、中药材、饲草等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三)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现建成42.38万亩加工型小麦种植基地,20.3万亩加工玉米种植基地,3万亩酿造葡萄基地,6万亩专用马铃薯基地,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环节,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过100多万吨的面粉加工业、50万吨的玉米淀粉加工业、25万吨的啤酒麦芽加工业,年产1万吨熏醋、2500吨酱油的调味品加工业,1万吨白酒、9万吨啤酒、2万吨葡萄酒的酒类酿造业,年外销蔬菜70万吨的蔬菜业,年制种能力达5.5万吨的制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体系。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85户;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2户,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达到7户

  (四)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73万亩,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83万亩,“天梯山”牌人参果、“发放”牌辣椒等15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红太阳面粉厂等22户企业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益民公司等5家企业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证书,“天梯山”牌人参果顺利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加快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高坝、张义两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绿色认证,我区已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五)服务产业化经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调查报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目前,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2个,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产业化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渠道建设1068公里,推广常规节水面积65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沙)育林(草)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万亩,建设乡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万亩,其中生态林1万亩,核桃、红枣等小杂果0.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建设0.9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面积5.5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0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531万株。结合生态工程建设、义务植树等重点工作,全区完成通道绿化100公里

  (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务输转步伐加快。现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劳务输转。截止目前,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19.0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22万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长3.9%,其中有组织输转6.1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的73.5%,同比增长12%。创劳务收入3.3亿元。已组织搬迁安置移民351户、1368人,占计划任务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农宅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个建制镇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修和评审。出台了《凉州区村庄规划编制纲要》,完成清源王庄村、长城岸门村等2个省级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规划。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镇整体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区1个省级、6个市级、43个区级,共5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已全面启动。止目前,已落实标准化住宅示范点52个,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设1240户,正在动工2634户,备料5931户,全区累计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户

  (九)创新工作思路,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截止XX年底,张义山区建成人参果日光温室2195座,年产量达到2300万公斤,产值6500万元,日光温室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药材、亚麻、制种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XX0亩、2500亩、2500亩、1020亩。规模养殖户已累计发展到1220多户。近年来共实施各类项目近50个,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1404.4万元,协调银行贷款300多万元,启动民间资金2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净增734.7元

  (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把农民教育培训同劳务输转结合起来,同优势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同推广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推进农民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训人员2.5万人(次),科技入户达95%以上。区上建立20个重点农业科技园区,各乡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片185个

  (十一)坚持统筹协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三、凉州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需进一步加快。资源性缺水严重;地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日益升高。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宣传、教育和培训仍需加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户协会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价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加快发挥。

  二是农业人口多,农村摊子大,农村道路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有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达产达标,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一些市场前景好、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由于融资困难,迟迟不能建成投产,特别在蔬菜、奶产品加工领域缺乏龙头企业。

  四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层次还不高,经济发展中“三高一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的支撑和辐射带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乡村债务重、化解难,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直接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就凉州区而言,全区448个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六是农民增收乏力。种养业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外出务工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七是水利设施老化,生态环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讯跟不上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按照区委、政府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做强六大产业(蔬菜、畜牧、制种、酿造葡萄、加工型马铃薯、劳务),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温室、节水、小康住宅、道路、绿化、清洁),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实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立足长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依据《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配套产业、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社会事业等专业规划。尽快完成区级试点示范村的规划。所做的规划须经群众充分讨论,确定后向群众公示,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将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乡镇行政一把手责任工程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包乡部门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所包乡镇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情况列入包乡部门实绩考核的范围,年底进行考核。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决具体问题。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量,强化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发挥好对部门和乡镇的综合协调、信息交流、服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村干部优先解决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

  (三)落实政策,加大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各项扶持资金和项目。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实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绑使用,对试点示范村优先予以扶持。将农牧、水利、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扶贫、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整合,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要紧密联系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等重点工作和“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定规模”的要求,组织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一道认真研究结构调整问题,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农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特别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农业大项目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重点区域和路段规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并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着力发展以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积极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加快沿山冷凉灌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走出一条以产业开发不断富裕农民、以农民持续增收来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鼓励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

  (五)政府主导,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试点示范村优先给予考虑。“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投资用于试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制定政策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策效应,逐步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坚持农民是受益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统一,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村镇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让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六)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围绕水来做文章,盯住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开了、节水意识增强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才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草畜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产业上,加快日光温室建设进度,重视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领域增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市场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化的科技装备农业,用品牌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用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全力抓好重点小城镇、重点集镇和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要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示范乡镇,把重点放在区、乡、村、组道路两侧,集镇、居民点周围,以及农户院落的卫生上,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带动农民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村风民风好转。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产业群体,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重点规划好渠、路、林、田、沼、水、电等基础设施,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继续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通讯等信息服务,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工程,通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九)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建制镇中心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文化网络,配套改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它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严格执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规范理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7

  1、贫困户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人口老少人口数量多,有专长和一技之长的人缺少。二是家庭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普遍缺乏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三是家庭居住条件简陋、屋内摆设简陋,占全村一半的农户还住在土房中。四是家庭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少、现金纯收入比重少,收入主要来源和支柱还是单靠纯农业的收入。五是家庭消费食品消费支出偏高、人均食品消费量偏少,不少家庭开支入不敷出,而尤为明显的事如果有学生要供养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外债累累。

  2、贫困户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生产能力较低。贫困户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很少,比全村户均平均值低很多,同时又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观念淡薄,制约生产发展。二是缺乏增收渠道,结构调整进程较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另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落后,限制了其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少数贫困户既无劳动力,也无特长,只能靠政府和其他乡民的救济。三是经济效益较低,抗灾自救能力很差。在有天灾的年份很多农户都无法偿还生产贷款,而这样又为第二年的在生产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 13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

  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乡风建设,加快文化站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9

  QQ镇镇域面积19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10200人。政府下辖4个居委会,62家工商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和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必然组成。我们QQ镇在改善全镇生产、生活、生存环境,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全镇的开发建设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保护,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繁荣、资源有效利用、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发展之路。

  一、清洁生产,节约资源。

  实施资源节约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资源节约措施关键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探索发展资源综合再生利用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我们在实施节约资源与再生利用中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改革工艺,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QQ耐火材料厂以前的产品全部是烧结砖,由于烧结砖能源消耗较大,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多,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考虑,都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QQ耐火材料研究院的指导下,改变生产耐火材料的传统工艺,将烧结工艺改革为不烧结工艺。这样减少了煤炭使用和因发电、输电而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废水、废渣等环境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加强管理,提高成品率,减少对资源的使用量。QQQQ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QQ庆州耐火材料厂、磨料磨具厂近几年先后进行了GMP和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成品率大幅度提高,成品率由原75%上升到95%左右,降低了废品率,减少了对原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有限的资源。三是减少运输量和废弃物,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QQ制药厂为扩大生产能力,减少原材料的运输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河南省中药材产地卢氏县建立了植物药材种植、收购和有效成分提取基地。卢氏县与QQ镇相距约250KM,就近建立新的药材收购和提取基地,可以减少90%以上的运输量,同时也减少了90%的汽油消耗量,这样可以减少因运输而产生资源使用。五是治理粉尘,再生利用。为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我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治理水泥厂、磨料磨具厂和耐火材料厂的粉尘污染,引进了治理技术和除尘设备,对燃料采用二级脱硫,大大降低了SO的污染指标。投资500万元购进袋式除尘器、电子除尘器,对生产工艺中的微细粉尘进行吸收,变废为宝,在物料回收过程中又获得不少经济效益。同时做好废物再利用,如QQ集团生产的药品QQ,其原料QQ提取后剩余的废渣是有机肥,就作为肥料给土地施肥。

  二、合理规划,节约资源。

  为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加强对国土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严格的矿山、土地利用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保证了矿山的有序开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自然林木和近年新栽树种得到有效保护。QQ克服严重缺水的困难,完成引黄河水入QQ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和荒山育林,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全镇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无耕地,退耕还林和绿化山区3平方公里,培育小林场10个,栽种竹子200多亩,种植草坪10万平方米。对企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均按照花园式要求布局兴建和改造。同时,为了节约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居民居住情况建成了6个住宅小区,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从而实现了工业、农业、商业、居住和生活娱乐区的合理配置,全面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面转化。

  三、发展高效农业,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结合QQ地少土薄的`实际,我们从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出发,成立了以QQ公司为龙头的集养殖、种植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集团,下属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基地、粮食基地、饲料基地等。所有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均为“安全养殖”,猪和鸡的饲料全部为天然营养源,猪和鸡的粪尿全部作为有机肥,我们投资40万元建成大化粪池6个,对猪粪、鸡粪等用高温化粪的方法,经过化粪池发酵后,通过管道输到大棚菜地作为肥料。这就简单地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治理了环境污染。治理蚊蝇我们采用高效药物定期喷洒,猪圈、鸡舍及时冲刷,保持干净控制蚊蝇孳生的方法。

  四、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一是改变居住方式。为了节约土地,QQ近年一改过去建造独家小院别墅式楼房做法,由镇里统一规划,建造居民集中家属楼,节约了公用设施,减少了土地占用,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排放。二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天然降水集水工程,减少环境排放。QQ地下水源奇缺,为节省和充分利用水资源,20xx年,我们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QQ镇雨水综合利用模式示范”。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接水、植树造林涵养水份、示范和推广节水型厕所、建造水坝储藏水份等方面。全镇80%居民都建有水窑,收集雨水主要用于洗衣、浇菜、搞卫生等;我们还建成了总蓄水量15万立方米左右的华泉水库、龙王池水库,收集雨季山上流下的雨水,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灌溉林木等;我们还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的推荐指导下,引进国际先进的节水型厕所技术,建立了若干个粪尿分离式卫生厕所,减少人粪尿污染排放,减少了因水冲而造成的水源浪费。

  术等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社区环境得到绿化美化,污染得到彻底治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活动的能耗降低到最小限度,资源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我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外地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我镇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和市有关部门深入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0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

  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

  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

  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典型乡区乡镇,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XX镇作为农业乡镇,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烤烟和粮食,但调查表明,不少烟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栽烟或只种点玉米,因为不少农民表示:一株烟从每11月就得开始操劳,要用近10个月的时间才能变成经济收入,除了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外,其实所得到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但除了烤烟和核桃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棵烟,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ィ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核桃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镇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全镇51%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本自治不了,自治就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希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オ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 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 向上的群 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 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2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xx年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 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xx年,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xx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 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xx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xx年来先后有朱张桥

  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 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 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xx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 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x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3

  一、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4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月10日--17日,**省水利厅派出八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省水利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厅长亲自带队赴**县、**县、**县进行调研,**副厅长带队赴**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水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水利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并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总结和梳理水利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在调研的基础上,省水利厅形成了《江西省水利厅关于水利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并开始组织编制《江西省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为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一蓝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使水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5月10日-17日,我厅派出8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孙晓山厅长亲自带队赴南昌县、修水县、武宁县进行调研,朱来友副厅长带队赴吉安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一是现场了解全省各地水利发展情况;二是进一步了解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对水利的需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共同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就水利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

  一、水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我省水利在实现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xx年底,对2162座大、中、小型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的安全保障;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完成“十五”10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2.74万千瓦,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农村水电年均发电量45亿千瓦时;对6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21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2.11多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4;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8.16万公顷,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5万座(处);20xx年,我省启动了对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县的机电排灌泵站应急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8711.4万元。20xx年5月,省财政又列出专项资金2亿元,计划用2年时间对全省1980年以前投入使用的农村中型机电排灌泵站共117座进行应急更新改造,20xx年已完成71座10.9万KW的泵站更新改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水利的发展,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调研当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表示出由衷的感激,群众对调研组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解决我们农业生产条件”等言语是对水利与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

  (二)水利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水利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生活宽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研当中,农

  民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带动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已喝上卫生、方便自来水的村民告诉调研组,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过问过我们喝水的问题,现在党和政府不但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还用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也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水利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近年来,通过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门塘建设、渠道整治等工程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调研组在赣州市兴国县调研时,江背村农民万耀宗给调研组回顾了他自己亲历的农村水利发展变化的历程。他说:“当年我们农民是靠水利部门解决‘命脉水’,才解决了生存问题,今天又是水利部门解决‘干净水’,让我们走上文明生活的道路,我们还盼望水利部门进一步搞好渠系配套,搞好农业灌溉,让‘致福水’帮我们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大量生动的事例表明,农村水利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客观上承载着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水利人要有高度认识,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水利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主动参与,当好参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水利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水利部门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给政府当好参谋,是做好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赣州市水利局在新农村规划之初,及时组织调查摸清了全市水利设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联合市村建设办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农村建设改水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

  (二)通过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的主体作用。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明确凡是经镇农业服务中心立项验收的工程,统一按工程总造价的30-50%给予奖励和补助,取得了明显效果,20xx年,镇财政投入90多万元,吸引和带动了社会和农民投入230多万元,对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建立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德安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革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政策,成功引导和发挥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主体,落实了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宜春市召开的座谈会上,万载县、潦河灌区工程管理局等介绍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宜春市针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不落实、水费征收难的难题,已出台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讨论稿),计划在5月下旬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维护和水费收取等工作。

  (四)发挥村组集体的带动作用,开展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宜春市袁洲区寨下乡白沙村,原来是个村容脏、乱、差的村组,在20xx年开展文明村建设以来,村组干部带领村民,通过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政府帮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了自流引水自来水工程,使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流经村内的200多米渠道进行三面砼衬砌,并修建了排污渠网和化粪池;在乡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新建了400多平方米的门塘。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村容整洁了,卫生条件好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当前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水利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的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问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是调研组听到的最多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农村巨大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渠道淤塞破坏,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得不到保障;三是小型电排(灌)站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已瘫痪多年,农田灌溉与排涝得不到保障;四是还有众多的病险水库,还有大量没有加固除险的万亩圩堤,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健全;五是水利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六是蓄水工程特别是山塘水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衰减;七是渍害田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仍需加强;八是农村水环境亟待治理。

  (二)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投入机制。一方面,我省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建设管理和维护投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水利的投入,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两工”的全面取消,“一事一议”制度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办水利仍处于滑坡状态。据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报表数据显示,20xx年与20xx年相比,政府投入增幅达到60%,群众投入却减少了23%。而我省农建投入的大头仍然是靠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仍是水利发展的根本难题。二是管理机制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资金短缺是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管理。面对工程管理的问题,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仍然希望国家包办。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没有形成一套良性的管理机制,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

  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

  (三)水利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多龙治水,群龙无首”是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难题,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没有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加上20xx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管理站全部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受到削弱,农田水利建设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造成许多水利工程无序建设、盲目建设、工程质量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四)当前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当前水利工作如何更好地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是这次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与当地政府、水利部门和群众代表的座谈,调研组了解到了一些在工作衔接上存在的困难。一是试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个需要长久持续推进的工作,水利工作也是如此。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以示范点为推进,示范点多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这样一来,一些原安排在相对贫困落后地方的资金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可能造成农村新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农村的平衡发展。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问题。由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主要在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规划工作早已完成,而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新模式,选择在交通、住房、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客观上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结合的难度。据这次调研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相符的只有5%-30%,同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示范点相对分散,这样就必然造成今年大部分农饮安全项目不在规划范围内,且工程规模较小,影响工程效益和管理,并造成水价过高,工程难以长期有效地运行。

  四、对策和建议

  (一)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对策

  我省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整个地势由外及里,自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筲箕形地形。省境中、南部地形复杂,低山、丘陵、岗地与盆地交错分布。北部以平原和水域为主,间以丘陵、岗地。调研当中,在不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普遍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和农村水环境问题,赣南山区反映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治理,丘陵地区的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湖区排涝泵站的改造等问题。归纳起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提高农村饮水保障程度为着力点,把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放在第一位。“十五”期间,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人口180万人。据20xx年调查评诂,截止20xx年底,我省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340.41万人。调研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代表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已解决饮水特别是喝上自来水的地方,为改善村容环境和树立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群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在饮用不干净、卫生不达标水的村民,大多数表示,群众积极性很高,希望能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早日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为此,水利要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以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为着力点,坚持继续搞好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大病险水库和圩堤除险加固的推进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重视中小河流防洪建设和地质灾害防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防洪安全。各调研组了解到,在全省各地,圩堤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需要治理、排涝泵站老化失修、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形成地质灾害等问题均不同程序地存在,严重威胁到防洪的安全。

  三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坚持继续加大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加大对我省中部丘陵山区提灌泵站工程、湖区易涝易渍地区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同时,完善农村小型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

  四是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继续抓好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治"工程农发水保项目、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一期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及科技示范园建设。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高度重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五是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为着力点,积极科学地发展农村水电。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解决部分无电地区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改变广大山区农村烟熏火燎以柴做饭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是以农村水利改革为着力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良性机制和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实行民主决策、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尽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镇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建设,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

  力的组织保障。

  (二)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使农村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真正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新农村建设应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应以点带面、重在面上,要达到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目标,要尽早地拿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来,避免出现农村新的发展不平衡。水利工作要根据水利的流域特性、区域特性,在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前提下,同时注重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按照国家有关项目投资和建设要求,推动整个面上水利建设。即要符合国家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要求,又要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建议省级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在按照使用原则的情况下,由市、县统筹安排。

  3、加强宣传,建立水利建设新机制。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是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作中要加大对国家五部委关于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和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意见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改革,切实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投入、运行和管理体制。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管理主体的作用。针对我省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要实施工程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善的工程体系是基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省级应加大水利投入,承担一些基层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做一些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

  5、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我省农村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水利在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强调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尽快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赣南山区,应重点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打造生态赣南,减少地质灾害;在中部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抓好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而在北部湖区,要着力解决好排涝泵站改造和重点圩堤的建设。

  6、建立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水利工作量大面广工作任务繁重,且技术性强,在乡镇建立一级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省政府出台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参照林改等改革措施,切实解决乡镇水管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使得乡镇水管机制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进,进来能够留的下,以稳定乡镇水利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5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跟踪调查xx村,从xx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xx村地处坝区和山区结合部,距县城9公里,有 6个村民小组,670户,262 人。xx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xx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xx村地缘优势突出,守着一方热土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xx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xx村呈丘陵地貌,相对山区来说,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问题。

  痛定思痛,xx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中老板捐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投资 4万元,建成2 3国道至村委会3.24公里的村级柏油路,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投资 8万元,建成全长8.4公里“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 400亩;三是投资 33.55万元,改造了通向各自然村的 0余公里电网,实现了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 26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 00;五是投资 0余万元,种植和改造茶园 600亩。四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温泉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新村,打牢了xx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xx村地处县城近郊,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喝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都较突出,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xx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xx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xx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

  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温泉文明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xx年 2月xx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二、狠抓产业支撑,树强支柱求发展

  xx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xx年以来,全村以树强茶叶和生猪生产主业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村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快发展。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34万元,比xx年367.75万元增长60.53,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元,比xx年的886元增长6 .85。

  (一)、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链条增效益

  面对着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xx村打起了细算盘。全村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连接发展好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主养殖业,树强支柱,促进产业关联,实现循环发展、高效发展。

  xx村是xx市能源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沼气250口,覆盖面在40左右,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种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带动了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沼气为中心枢纽,xx村初步串起了“生猪养殖 生猪贩卖 屠宰经营”、“茶叶种植 茶叶加工 茶叶营销”、“生猪养殖 沼气 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沼气 青饲料、蔬菜种植”等几个简单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了各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xx年,全村肉猪出栏3340头,户均5头,仔猪出栏 3564头,户均xx年出栏xx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 68.75万元、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 0. 万元,分别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59、 8.65,两项合计占47.24,支柱产业真正地被树强。xx年,全村计划实现沼气建设 00覆盖(除五保户),计划新植茶园500亩,xx村种养殖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广纳资金技术提速度

  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通病。近年来,xx村以环境吸引发展资金,以资源撬动发展资金,以效益留住发展资金,成功引进个体投资者 0人、公司 家,引资近500万元进行产业建设,加快了发展速度。

  引进个体老板xx,投资上百万元,改造提升碎石厂的生产能力,为全村带来近xx年发展,也仅建成600亩左右的茶园,而且低产老茶园居多,招商引资使全村茶园面积在较短时间内增长了5倍,优质高产茶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引进了xx有限公司,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xx年完成了62亩xx年公司计划发展xx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xx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xx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xx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xx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xx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xx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调研报告

3.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4.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5.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6.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7.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8.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上一篇:咖啡市场调研报告 下一篇:咖啡市场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021-08-12 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价格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价格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任务重、范围广、基础弱的现状,如何理清思路,明确作法,是我们价格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近期,海门市物价局由局长顾惠祥带队,选择了3个乡镇进行了典型调研,调研中,就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价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管理的具体意见,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和农民等不同对象、层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倾听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呼声、问计于民,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

  二、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乡村干部及农民群众对价格和收费反映强烈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民种粮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市场风险的压力。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粮食的增收部分大多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冲抵了。20xx年与20xx年相比,我市的尿素价格由1.8元/公斤上涨到2元/公斤,复混肥等上涨30%,农药价格普遍上涨。农民普遍对化肥涨价不理解,认为化肥生产者既得了政府的各种补贴又涨了价,获得了双重利益;

  以前虽然粮价不高,但农资价格也低,现在粮价较以前上涨了,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农民反映强烈。

  2、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重。一是“乱收费”,从总体上来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涉农收费的减少与规范化管理,农民负担虽有所减轻,但其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仍然较重,特别是农民子女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费支出较高。

  “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教育负担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我市农民认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实行一费制后,乱收费现象减少,其教育负担减轻了,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仍然偏高。对一般农民来说,子女考上大学不是喜而是忧。在邢柏村调查时,农民普遍反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收费太高,子女考得上学校却读不起书。现在一个高中生每年的学杂费超过20xx元,加上吃饭、住宿,读三年高中开支近2万元,这对年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个沉重负担;

  高等院校每年的学杂费都在5000-6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等,平均在10000元以上,一些农民家庭全年收入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因读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3、医院乱检查、药价虚高,医风医德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费用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我市农民反映,现在看病虽然比以前方便多了,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但药价偏高,农民有病看不起。有一农民说,他们村因病致贫的农户占全村5%-10%,不管有多少人在外打工,只要有人生大病,就会返贫。

  4、部分惠农政策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国家取消农业税使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而粮食直补政策更是由于采取直接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的操作方法,使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得到普遍赞誉。但也有意见反映:目前各级政府对我市农民购置农机的补贴总额超过50%,购置农机的这部分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但是他们在提供农机服务的同时,并没有汇报广大农民,相反却以柴油涨价为由,大幅提高农机作业费标准,大部分农民并未从国家的农机补贴中受益。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用电、运输、税收等诸多优惠政策对化肥生产企业进行补贴,但是化肥价格却仍然大幅上涨,农民并没有直接享受到其中的优惠。

  5、农村价格工作力量薄弱。我市的乡村物价工作网络前两年已经建立,乡镇有了价格监督管理站(兼职)、村里有了价格义务监督员,然而价格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及村物价义务监督员既非专职,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加之人员培训不到为,经费无着落,致使管理手段欠缺,工作难以开展。

  三、价格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应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我们从调查中感到,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群众反映就相对的少,如我们调查的正余镇邢柏村,全村4573个劳动里中外出主要劳动力有2200个,其中73%在二、三产业,二产主要在靠近镇区的企业,更主要的是从事室内装璜和蔬、荤菜配送,全村共有蚕桑1030亩,亩产3000多元。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采取大棚、露地同步进行的方法,年收入20xx-3000元/亩,象刀豆之类的大棚作物,每年都是以销定产。去年全村人均收入9360元。我们所调查的农户基本没反映什么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打造和谐社会之基,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之本,发展是建设新农村之源。为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将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我们认为价格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1、在农民建房方面:合理确定农民建房用地的土地基准价格,会同国土部门在搞好土地基价测算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住宅用地的土地价格给予适当优惠,减免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对集中居住统一建造的农民新居做好房价成本的审核工作,对配套设施费用按下限收取。对入住农民新居的用户,建立物业管理机构,从严核定物业管理收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水、电、道路等相关配套费用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相关建设费用。强化对新农村建设中所需建材价格的监控,适当控制利润率,必要时建立集中供货机制,降低建材结算价格。

  2、农村改水方面:严格农村改水中所需材料的价格管理,控制材料差价,规定结算办法,降低原材料及人工费用。适当调整水价,疏导价格矛盾,采取水厂省一点,政府挤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办法,筹措农村改水费用,加快推进农村改水进程。在农村水价中设立管网维护费用,确保今后供水管网改造的实际需要。

  3、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中所需材料价格的监管,对供应农村修路的各类材料实行临时性价格措施,确保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对新造的农村公路及时会同交通部门增设公交站点,适时搞好农村延伸公路运价成本审定工作,既方便农民出行,又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

  4、农村大病医保方面:完善农村医保类用药的价格管理工作,对列入农村医保的各类药品从严核定其市场零售价格。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药价格管理,严格价格公示制度,统一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价格。加强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大病医保方面的价格监管,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药品医疗价格的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根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完善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完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适时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和常规检查收费标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依法实施干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工作;

  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取消向乡镇医务室、卫生院收取的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收费,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整顿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使农民有病看得起。

  5、农村水利建设方面:加强对农村水利工程水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水利工程水费用于农村水利建设。加强对农村沟河疏竣中工程费用结算价格的审核,对高估冒领及乱收费行为从严予以查处。

  6、改善农居环境方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对统一改厕的农户给予价格倾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条件的逐步实行无害化有偿处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7、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并变临时性措施为长效管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省局结合我省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制订种子价格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管理品种,控制合理差价,维护农民利益。(特别象我们海门地区油菜、玉米种植面积比较大),在这方面,我们价格部门一是充分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搞好价格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准确、新颖的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有效组织生产、经营,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以及“种啥啥便宜”、“啥贵啥没种”现象的出现。二是注重价格引导,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养结构,拓宽创收渠道。三是坚持农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快捷、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食、生猪、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供求、价格信息,切实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提高生产效益,规避生产风险。

  8、涉农收费公示方面:按照“读得懂、留得住、看得清、跟着变”的要求,加强对镇、村、部门公示的涉农收费公示栏动态监督管理。针对农村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农民建房费用、抗旱排涝费等农民意见较大的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反映面广量大的农村市场各类价格、收费动态,通过监测网络向上级价格管理和监督部门反馈,敦促相应管理、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9、在农资价格方面: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的价格,规定的化肥出厂价格要落实,对省内化肥生产企业要加强价格和产量的监管,确保基层经营者能以规定的出厂价拿到货。并通过减少经营环节来防止层层加价,切实降低零售价格。同时适量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积极筹备建立化肥淡季储备制度,以增强政府调控化肥市场和供应的能力。

  10、教育收费方面:深化教育收费改革,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进城农民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

  加强对中小学教材价格的监管,加大非义务教育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建议上级部门对高等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研究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使农村贫困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2

  根据安排部署,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到镇村实地调研,通过与干部群众座谈,入户实地察看等途径,了解了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与及当前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注的改革,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村455户共1887人,耕地3200亩。党员54人村“两委”班子9名,交叉任职2名,拥有大面积沙荒地,可以进行项目开发;土壤肥沃,适合优质品种种植。主导产业是小麦、玉米、马铃薯。有种植蔬菜的优良传统。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组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目前我村的党员只有人,平均年龄达到57岁,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

  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村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发挥作用,正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该村基本没有集体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主要表现在: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我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

  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三、今后农村发展的建议

  1、紧抓政策机遇。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支持农村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的政策,寻求各方支持,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2、提升农民素质。

  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本地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带动村的经济效益。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村主导产业培育、示范项目和整治项目的补助。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

  5、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强化管理,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促进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3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3.47万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7万亩,林地1.5万亩,水田1.85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年全镇gdp总量9.5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02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5.3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2.3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16.7万平方米,年产蔬菜2.44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次),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年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殊镇调研材料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文殊镇近期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牢固树立市场农业、高效农业的观念,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强化规模生产,实现“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使优势产业更优,特色产业更特。以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扩大暖棚圈舍建设规模,年内计划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个,大力推广良种体系建设,以肉羊胚胎繁育基地为中心,实施扩繁示范和与改良品种,年末力争实现牛羊改良任务头只。上半年畜禽存栏达到29438头只,同比增长8.6%,出栏33185头只,同比增长26.4%。以养殖业为主的“万元院”达到406户。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和检疫监督工作,特别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免疫不留死角。今年我镇春季防疫工作进展顺利,防疫率达到98%,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种植业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经济作物。一是充分发挥制种基地优势,大力引进花卉、番茄、洋葱、脱毒土豆、四季豆、优质西甜瓜等名优蔬菜品种,今年全镇蔬菜花卉制种面积达到1779亩。二是正确引导日光温室建设,努力提高种植效益。年内计划新建日光温室150亩,目前已落实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食用菌培育为主的“万元室”588.5亩。三是落实订单作物面积9600.7亩。林果业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林和经济林同步发展。冯家沟村高新日光温室林果种植业通过一年多的发展,今年初见成效,平均亩收入达到万元以上,有效的带动了全镇林果业的发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在巩固去年造林成果的基础上,补栽、新栽造林285亩,4月10日-15日全体机关干部对嘉肃公路两侧树木进行补植补栽,完成造林面积120亩。同时加强造林工程管护,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镇以育苗为主的“万元田”面积达173.6亩。

  二、积极培植支柱产业,全面提高二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及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半年全镇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155期,完成培训人数2113人,发放培训资料、宣传单3581份,举办驾驶员培训班2期,完成技能培训56人,首期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班已报名40人,将于6月5日开班。上半年全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达1162人,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纯收入1123元。二是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充分挖掘乡镇企业的潜力,寻求发展路子及多种经营的模式。积极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发展以肉食品加工,蔬菜脱水加工等优质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农产品加工业;以水泥生产和空心砖制造为主的建筑建材业,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利用河口度假村及冯家沟村的育苗基地等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全镇以农家乐园为主的“万元园”达13亩。三是以双泉开发区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及启动民间投资力度,年内计划完成招商引资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00万元的空心砖项目,建成了600平方米办公楼及职工宿舍,5月中旬计划试车成功投入生产。同时计划投资500万元的恒丰建材项目,落户在开发区内,已完成立项批复、土地规划、建设规划等手续,计划建成年产新型墙体材料10万平方米、机械加工1500件的建材厂一座。民间资金起动顺利,完成民间投资102万元。四是切实加快流通组织建设。着力支持3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培育扶持2个农产品购销流通公司,实现加工与运销为一体企业的滚动式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步伐,与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农家店加盟,改造商业网点8处,全面实现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建设农村经营服务网络。

  三、以项目带动发展,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点完成六大工程:一是全镇的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对全镇的干、支、毛渠进行改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暖棚圈舍350座,沼气池200户;三是小城镇建设,年内完成镇区供、排水工程规划;四是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计划完成河口村务活动中心建设;五是小康样板村住宅建设抓一个示范村;六是完成文殊镇中心小学至冯家沟村五组4.8公里道路建设工程。为了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效果和总体推进工作的目的,每个项目都有科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落实。镇党委、政府将严格跟踪落实,项目建设纳入年终考核,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思想保守,开拓增收渠道的闯劲不够;二是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急需加强;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要审时度势、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全面完成既定任务,努力推动文殊镇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完成农田渠系改造工程、实施农家“一池三改”工程,抓好日光温室建设和河口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

  二是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应用、开发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继续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放手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经纪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建设促进市场、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有机联系,集信息、储藏、包装、运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市场,作好洋葱等农产品的销售。鼓励并组织加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在双赢基础上与农民签订农业生产订单,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

  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依托双泉经济开发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加速实现农民收入由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向经营性收入转变。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全面启动体现农家生活的生态旅游业,牵动旅游产业逐步升温,加快发展。

  四是加快高新农业的发展,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加快畜禽品种的改良,推进全镇“两品一游”农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切实可行的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村生产项目,全面发挥各项先进专业技术作用;努力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上开拓创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谋求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大进步。

  五是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农民持续增收的新环境。一是要继续作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证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二是要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三要加强民政救济工作,确保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卫生创建、环保创建活动,按照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标准,集中整治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问题,保持村容整洁,改变农村面貌。六是增强服务意识,践行“执政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贯彻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基层民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创有秩序、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新局面。加强对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转变和改善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思路,为农民讲实话、办实事,努力开创文殊镇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5

  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贺州市的情况看,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上不去,其中原因,并不完全是生产上不去,更主要的首先是农民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及其商品附加值的提高,二是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笔者现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影响农村农产品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贺州市由于天然条件优越,可以生产许多富有特色、质量上乘的农产品,如富川脐橙糖料充足,甜面不腻,鲜艳饱满;贺州马蹄个大皮薄、味甜、渣少;昭平茶叶清香泌人、口感甚佳。还有信都红瓜子、八步李子、钟山贡柑等无公害蔬菜等也小有名气,在珠江三角洲占有一席之地。但从生产和发展角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品牌,包装跟不上市场需要。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进行商标注册的产品和商品只有100多项,而农产品注册商标寥寥无几。贺州马蹄,钟山贡柑等即使有一定规模,也没有进行商标注册,树立品牌。运输销售也以散装或用普通纺织袋包装。没有品牌,包装跟不上,商品的价格就提不上来。

  (二)产业化低,没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全市的产品,除脐橙等几个品种外,大部分没有完善的购销网络。贺州的无害蔬菜在广州江南批发市场占有一定份额,但也没有形成专门的购销网络,商贩经常是在贺州收到什么,就拉什么,一部车拉的货很杂,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低,因此也没有产生品牌效应。

  (三)以原产品销售多,没有实现深加工。

  由于本地没有发展相应的加工企业,因此生产的农产品虽然质量上乘,也只能直接以原产品外销,没有工业增加值。同时,由于外销的运输费用等问题,使得农民生产的原产品价格偏低,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散销居多,“订单农业”少。

  贺州的农产品,相当部分以散卖形式销售,外销部分也由商贩直接到生产地收购,而通过合同订单的交易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规模,影响生产发展。

  以上问题,使得贺州的农产品市场状况不佳,尤其在市外、省外市场所占份额很小,或是有市无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几点:

  一是农民以及农产品的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创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增收所起的重大作用,对创品牌提高产品、商品的附加值不够重视。

  二是宣传和引导工作还做得不够,在农村工作中,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生产什么,发展什么,而在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实施“品牌富农机制”上相对欠缺。

  三是小农意识在农村、农民中还比较严重,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纵深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从“品牌富农”着手,宜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利用注册商标实施品牌战略。要将商标注册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从工业产品延伸到农产品。特别对富有特色、生产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大引导力度,提高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意识。要积极采取扶持和鼓励的措施,如采用财政补贴办法,对大宗质好的农产品先行注册商标,再组织农民、涉农企业使用,创出品牌。

  二是要引导发展“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模式,切实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积极作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包装五花八门,品质再好、规模再大也难形成品牌。通过实施“公司+农产+商标”的经营方式,组织农户、销售大户对同一类农产品使用统一品牌和包装,才能真正促进本地农产品牌战略的纵深发展,开拓市外、省外市场。在这方面我们已作了尝试,去年由我局征集适合贺州农产品使用的共用商标,如“八步香”商标等,并印制统一的包装袋,包装箱,供有关农户和涉农企业共同使用,同创品牌,这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已初显成效。

  三是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将发展“订单农业”与创品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品牌作为发展“订单农业”的基础,以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拓宽市场份额。对本地大宗的农产品,如马蹄、柑、橙等,尤其要建立和创新合同帮农机制,以更有利地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生产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关键在于宣传和引导,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增强品牌富农的意识,积极使用农产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生产、流通,最终实现增收的目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下面,我就凉州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基本情况

  凉州区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6万亩。总人口10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26万人。辖19镇19乡,448个行政村,3765个村民小组。XX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8.55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4.6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63.1万吨,肉类总产量7.39万吨;大口径财政收入达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二、凉州区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按照“二十字”方针和省委《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委托省社科院编制了《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细则》,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和《关于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指导,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突出发展畜牧蔬菜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农业内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瓜菜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草食畜为主的“三为主”调整方向,农业结构更趋合理。目前,粮、经、饲比例达到76.7:20.2:3.1。全区蔬菜正茬种植面积21.38万亩,同比增长6.47%,制种面积25万亩。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类规模养殖户达5.82万户,形成了34.2万头牛、62.2万只羊、56.5万口猪、690万只鸡的畜禽产品养殖生产基地。同时,食用菌、花卉、中药材、饲草等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三)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现建成42.38万亩加工型小麦种植基地,20.3万亩加工玉米种植基地,3万亩酿造葡萄基地,6万亩专用马铃薯基地,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环节,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年加工能力超过100多万吨的面粉加工业、50万吨的玉米淀粉加工业、25万吨的啤酒麦芽加工业,年产1万吨熏醋、2500吨酱油的调味品加工业,1万吨白酒、9万吨啤酒、2万吨葡萄酒的酒类酿造业,年外销蔬菜70万吨的蔬菜业,年制种能力达5.5万吨的制种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体系。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85户;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22户,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达到7户

  (四)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73万亩,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83万亩,“天梯山”牌人参果、“发放”牌辣椒等15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证,红太阳面粉厂等22户企业取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益民公司等5家企业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证书,“天梯山”牌人参果顺利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加快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高坝、张义两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绿色认证,我区已被列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五)服务产业化经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调查报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围绕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目前,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3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82个,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产业化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区共完成渠道建设1068公里,推广常规节水面积65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封山(沙)育林(草)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万亩,建设乡村道路600公里。XX年上半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万亩,其中生态林1万亩,核桃、红枣等小杂果0.1万亩,酿酒葡萄基地建设0.9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面积5.5万亩;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50万人(次),栽植各类苗木531万株。结合生态工程建设、义务植树等重点工作,全区完成通道绿化100公里

  (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务输转步伐加快。现已同新疆、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30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有效促进了劳务输转。截止目前,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19.0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22万人次的86.6%,比上年同期增长3.9%,其中有组织输转6.15万人(次),占计划任务的73.5%,同比增长12%。创劳务收入3.3亿元。已组织搬迁安置移民351户、1368人,占计划任务XX人的68.4%

  (八)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农宅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目前已有18个建制镇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修和评审。出台了《凉州区村庄规划编制纲要》,完成清源王庄村、长城岸门村等2个省级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规划。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力度,大大提升了小城镇整体形象和功能。今年我区1个省级、6个市级、43个区级,共5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已全面启动。止目前,已落实标准化住宅示范点52个,已完成小康住宅建设1240户,正在动工2634户,备料5931户,全区累计新建改建小康住宅51016户

  (九)创新工作思路,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截止XX年底,张义山区建成人参果日光温室2195座,年产量达到2300万公斤,产值6500万元,日光温室收入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地膜洋芋、中药材、亚麻、制种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XX0亩、2500亩、2500亩、1020亩。规模养殖户已累计发展到1220多户。近年来共实施各类项目近50个,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1404.4万元,协调银行贷款300多万元,启动民间资金29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883.3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净增734.7元

  (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把农民教育培训同劳务输转结合起来,同优势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同推广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培训资源,推进农民培训的经常化、规范化、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训人员2.5万人(次),科技入户达95%以上。区上建立20个重点农业科技园区,各乡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片185个

  (十一)坚持统筹协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大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三、凉州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干旱缺水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需进一步加快。资源性缺水严重;地下水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日益升高。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民参与,宣传、教育和培训仍需加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已成立的用水户协会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价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加快发挥。

  二是农业人口多,农村摊子大,农村道路交通、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欠账太多,老的投入没有完成,新的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同时,由于缺乏长效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缺口大。

  三是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达产达标,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一些市场前景好、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由于融资困难,迟迟不能建成投产,特别在蔬菜、奶产品加工领域缺乏龙头企业。

  四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层次还不高,经济发展中“三高一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的支撑和辐射带动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乡村债务重、化解难,且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债务,直接影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新农村,集体经济是基础,就凉州区而言,全区448个行政村,基本上是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六是农民增收乏力。种养业增收难,产业化带动难,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外出务工农民综合素质低,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七是水利设施老化,生态环境脆弱、能源、信息、通讯跟不上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凉州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按照区委、政府确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做强六大产业(蔬菜、畜牧、制种、酿造葡萄、加工型马铃薯、劳务),狠抓“六大工程”(日光温室、节水、小康住宅、道路、绿化、清洁),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方式,切实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立足长远,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依据《甘肃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武威市凉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配套产业、村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卫生、社会事业等专业规划。尽快完成区级试点示范村的规划。所做的规划须经群众充分讨论,确定后向群众公示,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将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作为乡镇行政一把手责任工程来抓,实行一票否决制。包乡部门一把手要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所包乡镇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情况列入包乡部门实绩考核的范围,年底进行考核。建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协调各成员单位定期研究、部署和解决具体问题。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量,强化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发挥好对部门和乡镇的综合协调、信息交流、服务指导、督促检查作用。建立村干部工作目标责任激励机制,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村干部优先解决养老保险等待遇问题。

  (三)落实政策,加大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尤其要落实好直接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村低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协调沟通,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的各项扶持资金和项目。有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实行“扎口”管理、集中捆绑使用,对试点示范村优先予以扶持。将农牧、水利、林业、交通、教育、卫生、扶贫、能源、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整合,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倾斜,用足、用活、用好政策。

  (四)培育现代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要紧密联系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等重点工作和“以水定产业、以水调结构、以水定规模”的要求,组织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一道认真研究结构调整问题,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农作物向高效益、低耗水方向发展。特别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农业大项目来抓,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重点区域和路段规划建设一批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并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努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着力发展以酿造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积极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产业,加快沿山冷凉灌区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走出一条以产业开发不断富裕农民、以农民持续增收来引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三是提升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加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加快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推广,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鼓励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

  (五)政府主导,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试点示范村优先给予考虑。“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中央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上级投资用于试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在制定政策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挥政策效应,逐步营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制度环境。坚持农民是受益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的统一,在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村镇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让农民的事情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六)促进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基础。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围绕水来做文章,盯住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不放,只有水权水价制度改革推开了、节水意识增强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才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才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为下一步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和草畜产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突破口放在草畜产业上,加快日光温室建设进度,重视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领域增收。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市场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化的科技装备农业,用品牌化的思路经营农业,用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全力抓好重点小城镇、重点集镇和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要制定符合本乡镇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特别是示范乡镇,把重点放在区、乡、村、组道路两侧,集镇、居民点周围,以及农户院落的卫生上,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带动农民生活观念、卫生习惯和村风民风好转。积极培育和发展支撑城镇经济的产业群体,配套、完善和提高城镇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把小城镇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后劲。重点规划好渠、路、林、田、沼、水、电等基础设施,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继续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实现所有乡镇、行政村道路硬化的目标;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通讯等信息服务,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工程,通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九)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建制镇中心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认真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文化网络,配套改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深化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它各项改革,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严格执行“大稳定、小调整”的土地政策,探索规范理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7

  1、贫困户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是家庭人口老少人口数量多,有专长和一技之长的人缺少。二是家庭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低、文化程度低,普遍缺乏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三是家庭居住条件简陋、屋内摆设简陋,占全村一半的农户还住在土房中。四是家庭收入非农产业收入少、现金纯收入比重少,收入主要来源和支柱还是单靠纯农业的收入。五是家庭消费食品消费支出偏高、人均食品消费量偏少,不少家庭开支入不敷出,而尤为明显的事如果有学生要供养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外债累累。

  2、贫困户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一是经营规模偏小,农业生产能力较低。贫困户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很少,比全村户均平均值低很多,同时又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观念淡薄,制约生产发展。二是缺乏增收渠道,结构调整进程较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另一方面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落后,限制了其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少数贫困户既无劳动力,也无特长,只能靠政府和其他乡民的救济。三是经济效益较低,抗灾自救能力很差。在有天灾的年份很多农户都无法偿还生产贷款,而这样又为第二年的在生产带来的负面的影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县政府办《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XX镇,辖8个村,农业人口7533户2.96万人,农村劳动力1.2万人,全镇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万亩,农业生产总值 13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有五个“新农村”试点,分别分布在碧石、沙田、十六都、溪头四个行政村五个试点自然村。这些试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六都村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我镇新农村建设虽取了一定成效,但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除了十六都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1、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2、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虽有所改善,但通达深度、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问题。且镇村都面临通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紧缺的困难。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镇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文化、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要根据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要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上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注重与自然相和谐。重点整治脏乱差,加大宣传力度,转变镇村干部工作作风,耐心做好引导、疏通工作,认真按照“三清、三通、三改、三规范”的要求,进行一次村庄整治建设。成立“村民理事会”,并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快“六改四普及”步伐,集

  中力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净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三)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四)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制度,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加强乡风建设,加快文化站建设,继承发扬农村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9

  QQ镇镇域面积19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总人口10200人。政府下辖4个居委会,62家工商企业。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红旗单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和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必然组成。我们QQ镇在改善全镇生产、生活、生存环境,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全镇的开发建设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高度重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保护,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展繁荣、资源有效利用、生活质量提高的协调发展之路。

  一、清洁生产,节约资源。

  实施资源节约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资源节约措施关键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探索发展资源综合再生利用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我们在实施节约资源与再生利用中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改革工艺,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QQ耐火材料厂以前的产品全部是烧结砖,由于烧结砖能源消耗较大,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多,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考虑,都不利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QQ耐火材料研究院的指导下,改变生产耐火材料的传统工艺,将烧结工艺改革为不烧结工艺。这样减少了煤炭使用和因发电、输电而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废水、废渣等环境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二是加强管理,提高成品率,减少对资源的使用量。QQQQ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QQ庆州耐火材料厂、磨料磨具厂近几年先后进行了GMP和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成品率大幅度提高,成品率由原75%上升到95%左右,降低了废品率,减少了对原材料的使用,节约了有限的资源。三是减少运输量和废弃物,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QQ制药厂为扩大生产能力,减少原材料的运输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河南省中药材产地卢氏县建立了植物药材种植、收购和有效成分提取基地。卢氏县与QQ镇相距约250KM,就近建立新的药材收购和提取基地,可以减少90%以上的运输量,同时也减少了90%的汽油消耗量,这样可以减少因运输而产生资源使用。五是治理粉尘,再生利用。为治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我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治理水泥厂、磨料磨具厂和耐火材料厂的粉尘污染,引进了治理技术和除尘设备,对燃料采用二级脱硫,大大降低了SO的污染指标。投资500万元购进袋式除尘器、电子除尘器,对生产工艺中的微细粉尘进行吸收,变废为宝,在物料回收过程中又获得不少经济效益。同时做好废物再利用,如QQ集团生产的药品QQ,其原料QQ提取后剩余的废渣是有机肥,就作为肥料给土地施肥。

  二、合理规划,节约资源。

  为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加强对国土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严格的矿山、土地利用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保证了矿山的有序开采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自然林木和近年新栽树种得到有效保护。QQ克服严重缺水的困难,完成引黄河水入QQ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和荒山育林,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全镇全部实现退耕还林无耕地,退耕还林和绿化山区3平方公里,培育小林场10个,栽种竹子200多亩,种植草坪10万平方米。对企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均按照花园式要求布局兴建和改造。同时,为了节约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按照居民居住情况建成了6个住宅小区,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从而实现了工业、农业、商业、居住和生活娱乐区的合理配置,全面促进了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面转化。

  三、发展高效农业,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结合QQ地少土薄的`实际,我们从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出发,成立了以QQ公司为龙头的集养殖、种植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集团,下属养猪场、养鸡场、蔬菜基地、粮食基地、饲料基地等。所有养殖场的养殖模式均为“安全养殖”,猪和鸡的饲料全部为天然营养源,猪和鸡的粪尿全部作为有机肥,我们投资40万元建成大化粪池6个,对猪粪、鸡粪等用高温化粪的方法,经过化粪池发酵后,通过管道输到大棚菜地作为肥料。这就简单地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既合理利用了资源又治理了环境污染。治理蚊蝇我们采用高效药物定期喷洒,猪圈、鸡舍及时冲刷,保持干净控制蚊蝇孳生的方法。

  四、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使用量。

  一是改变居住方式。为了节约土地,QQ近年一改过去建造独家小院别墅式楼房做法,由镇里统一规划,建造居民集中家属楼,节约了公用设施,减少了土地占用,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排放。二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实施天然降水集水工程,减少环境排放。QQ地下水源奇缺,为节省和充分利用水资源,20xx年,我们承担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QQ镇雨水综合利用模式示范”。该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屋顶接水、植树造林涵养水份、示范和推广节水型厕所、建造水坝储藏水份等方面。全镇80%居民都建有水窑,收集雨水主要用于洗衣、浇菜、搞卫生等;我们还建成了总蓄水量15万立方米左右的华泉水库、龙王池水库,收集雨季山上流下的雨水,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灌溉林木等;我们还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的推荐指导下,引进国际先进的节水型厕所技术,建立了若干个粪尿分离式卫生厕所,减少人粪尿污染排放,减少了因水冲而造成的水源浪费。

  术等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然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社区环境得到绿化美化,污染得到彻底治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活动的能耗降低到最小限度,资源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政策的引导与扶持下,我镇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外地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我镇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和市有关部门深入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0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

  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

  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xx年在全镇x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 xx名干部平均年龄为xx. x岁,大专以上文化x名,高中、中专xx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xx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

  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xx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初中文化程度占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xx%。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典型乡区乡镇,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调查表明,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XX镇作为农业乡镇,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烤烟和粮食,但调查表明,不少烟农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其实不太情愿栽烟或只种点玉米,因为不少农民表示:一株烟从每11月就得开始操劳,要用近10个月的时间才能变成经济收入,除了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外,其实所得到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但除了烤烟和核桃外,又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产业来发展。为此,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来抓这一棵烟,其实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 ,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ィ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核桃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镇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全镇51%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本自治不了,自治就成了一盘散沙”。因此希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希望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希望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希望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オ

  二、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观念,消除愚昧、落后的旧思想、旧观念。镇、村两级应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 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根本上铲除愚昧、迷信赖以存在和蔓延的社会土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寓教于乐、健康 向上的群 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来占领农村阵地,抵御和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村的侵袭。要狠刹封建迷信歪风,对当前小庙小庵的回潮和愈演愈烈的封建迷信歪风,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 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要敏锐注意各类宗教活动在农村中的新动向,对于非法宗教和宗教不良活动,坚决取缔和制止,对于民间假道士等封建迷信职业者,应一打到底,彻底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并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防止“形式多于内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作出详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来实施,在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倾向。

  2、要防止“不联系实际,想当然”的现象。由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因素影响,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制定具体方案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等因素,尽可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案,以缩短村与村、组与组、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以防止新农村建设乏力。

  3、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是新农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应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硬,以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4、要防止只注重农村建设,不关心小城镇建设,导致整体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现象。

  四、农民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和要求

  1、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希望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

  2、随着人口增长,饮水问题不断突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配使用,以减少用水纠纷。

  3、在村组道路建设中,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够适当补助。

  4、希望继续加大“整村推进”和“小康村建设”扶贫项目的实施力度,分步分批实施,最终在所有村、组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

  总之,通过各级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2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街道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原辖30个自然村,xx年全区部分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改为27个社区,总面积47.97平方公里,总人口 0.5万人,农业人口4.4万,人均耕地0.2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全面加快推进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新跨跃

  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近年来,※※街道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强街、借力发展”战略,致力做大经济总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xx年,全街道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3亿元,财政总收入3.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25亿元,被评为全国千强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新跨跃。一是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强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通过实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干、带动一批,放宽政策、扩张一批,科技创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动了全街道的经济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类民营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4000多户,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4,经济技改投入年均增长xx年来累计转移富余劳动力3万多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以老xx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 00元。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实行“多予、不取”,彻底免除了农民的“三提五统”,大部分村免费为群众供应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老年人按月发放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朱张桥西南、河北等村还在农业生产中免费实行“统一耕地、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收割”服务,使农民能够腾出更好的时间发展经济;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7, 5个村居利用集体积累为群众垫付参保基金。

  (二)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近年来,着眼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经常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公民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文化大院,组建起农民秧歌队,农闲季节、重要节日组织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湖南崖村的秧歌队每年都被选拔参加市里的会演,连续5年获得“金龙奖”。二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深入开展了基层“创安”活动,强化科技防范,建好社区科技防范网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促进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机结合,构筑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韦姜屯村投资xx年如一日,坚持村民夜间义务站岗制度,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稳定;认真落实信访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领导常年接待、下访接待和信访包案制度,全面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各业承包公开招标、宅基地规划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努力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投资5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投资xx年来先后有朱张桥

  西南、朱陈西南、于泉庄、湖南崖、韦姜屯、闫泉庄等近二十个村实施了旧村改造,开发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区 3处,吸纳城区人员3万人,改善和解决了城区2万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率达 00,自来水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去年春节前,街道拿出50多万元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组织各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围绕“规范运作、管理民主”,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近年来,街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民主,以基层党建为重点,牢牢把握配强班子、完善制度、规范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营造了农村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强班子,夯实基础。xx年底成功对党支部、居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运转过程中又对个别素质差、能力弱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针对各村不同情况,重点采取“选”、“派”两种方式选拔任用支部书记。去年以来采取“选”的方式对6个社区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支部书记6人。对朱张桥东南、连泉庄采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进党员干部管理科学化。建立农村干部管理制约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制定了农村干部经济待遇德、能、勤、绩、廉“五挂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出台了《关于严肃劳动纪律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干部应遵守各项纪律进行细化,制定了“十四不准”,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实行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制定了《关于严格落实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和践诺奖惩制的意见》,与当选的村干部和班子签定了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书,面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三是规范管理,推进居务运作正规化。出台了《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支部向党员、居委会向党支部、居委会向居民代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进一步深化了居务公开民主管理,重要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对集体事务的反映、意见与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该街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失地农民众多。作为全区工业基地,失地农民逐年积累,数量众多,全街道失地农民人口达到人,占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为0.2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一是失地失业,生活难。多数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二是补偿标准低,再发展难。由于当时土地占用补偿制度不健全,因为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多数土地补偿标准低,甚至无偿占用,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三是居民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农民失地即为非农民,失去了土地的社会保障权,但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全街道养老保险参保率仅达到4,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集体收入不平衡。由于各种原因,村居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村庄与差的村庄差距太大,个别村居基层集体经济相对薄弱,部分村因历史原因集体经济负债重,经济收入渠道少,但用于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费用巨大,正常的办公费用基本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如此次调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于基础教育、村庄建设、发放居民面粉粮油、交纳居民电费水费等开支大约为 20余万元,村集体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于支,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居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识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全面理解20字方针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含义,切实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国家x策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觉悟,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几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加强培训教育,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制定规划标准。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本区域生产生活发展、土地状况、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进程等,确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标准。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居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

  (三)突出建设重点。针对街道实际,重点抓好以下七个“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以强化为民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为民服务大厅的作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增进群众福祉,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扶持,千方百计地发展村(居)集体经济,拓宽村(居)集体收入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为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福利待遇奠定坚实的基础;想方设法地优化环境增加群众就业、经商的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三是以“五改”为突破口。全面实行改水、改厕、改路、改灶和改圈,彻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头堆和粪堆,对社区大街小巷、居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居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五是以加强民主管理为突破口。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小区开发,全面搞好水、电、暖的配套设施,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让群众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3

  一、发展现状

  根据村五年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本人选派到该村后,迅速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基本完成“村村通”道路水泥路面施工,村部东面与105国道相连并直达火车站的姚关大道即将完工,村民劳作经商进出方便。中心村136户农户集中居住,并形成街道,路灯设施齐备,闲瑕时间农户可以在街头农民公园散步,聊天,其乐融融。位于中心村东面的村部宽敞净洁,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农民学校、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样样齐全,成为村民学习、娱乐、共商农村建设的陈地。新落成的村级卫生室,人员、药品齐备,并积极加入新农村医疗合作,农民享受到小病不出村的方便。

  二是农村经济较为发展。农民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依靠交通便利,成立了数个运输公司。利用荒山,兴办轮窑厂,一方面解决几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自身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全村积极发展优质稻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产业结构。利用山林资源,兴办数个竹木半成品加工厂,让“绿色银行”为农民带来滚滚财源。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村竭力打造“生态示范村”,合理利用山林,在砍阀林木之后,不忘栽种,使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发展绿色种植,绿色养殖,使用清洁能源,保持清洁水源,共同维护清洁家园。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能照搬他村发展的模式,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让农民赞成的规划,要有让农民参与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千头万绪,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奋进,能吃苦的领导集体。通过集体学习中央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管理。实践表明,只要大家形成共识的事情,就能办成、办好,同时又促时了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的提高。

  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重要意义。有时农民对中央的政策了解的比较偏面,需要村支两委和党员率先垂范,并向农民宣传好中央的惠农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激发农户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否则仅靠村干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艰巨任务。

  四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打好基础,把各项基础设施建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向外多宣传,利用好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多方吸引资金和技术,发展其他产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田基本改造亟待解决。村境内农田参差不齐,不便耕作,水渠常常淤阻,年年需要花大气力清淤,耗费了农户大量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打算应着力进行整治和改造。

  二是林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农户对林木圆竹的加工仅是半成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不高。林木加工点分散,没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经济联合体和协作组织,存在互相压价,亏损经营的情况。

  三是饮水问题。由于90年代村内建有小型钢厂,有部分地下水受到污染,且村民各自打井取水极不方便,现村内有自然河流穿村而过,在中心村铺设自来水管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但目前缺乏项目资金。

  四是村内道路需要继续建设。中心村道路与村部东面姚关道之间的2.3公里道路虽有路基,但一到阴雨天,泥泞难行,为部分村民出行带来一定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心村的优势地位,该道路需投资40余万元,依本村村民筹资建设暂无可能。村内8个村民组之间的道路也常年失修,崎岖不平,为农民劳作、生产、生活带来较大阻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4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月10日--17日,**省水利厅派出八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省水利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厅长亲自带队赴**县、**县、**县进行调研,**副厅长带队赴**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水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高度关注。调研组详细了解了水利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和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并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总结和梳理水利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在调研的基础上,省水利厅形成了《江西省水利厅关于水利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并开始组织编制《江西省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为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一蓝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使水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5月10日-17日,我厅派出8个调研组,就“水利如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赴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调研。厅领导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孙晓山厅长亲自带队赴南昌县、修水县、武宁县进行调研,朱来友副厅长带队赴吉安市进行调研,并在吉安主持召开了6个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水利局长参加的座谈会。

  这次调研的主要目的:一是现场了解全省各地水利发展情况;二是进一步了解当地政府和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对水利的需求,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共同探讨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就水利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等形式,到了全省11个设区市、31个县(市、区)、44个乡镇、45个村,召开了38次座谈会,与县、乡、村670多名干部和群众代表进行了座谈。

  一、水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我省水利在实现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xx年底,对2162座大、中、小型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提高了水库的安全保障;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完成“十五”10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新增农村水电装机62.74万千瓦,增加发电量15亿千瓦时,农村水电年均发电量45亿千瓦时;对6个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了21个县级节水增效示范区。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92.11多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4;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98.16万公顷,修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35万座(处);20xx年,我省启动了对上饶市的鄱阳、余干、万年县的机电排灌泵站应急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8711.4万元。20xx年5月,省财政又列出专项资金2亿元,计划用2年时间对全省1980年以前投入使用的农村中型机电排灌泵站共117座进行应急更新改造,20xx年已完成71座10.9万KW的泵站更新改造。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水利的发展,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生产的发展,指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调研当中,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表示出由衷的感激,群众对调研组说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解决我们农业生产条件”等言语是对水利与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形象和真实的表述。

  (二)水利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水利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生活宽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一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研当中,农

  民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用上了卫生、方便的饮用水,带动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已喝上卫生、方便自来水的村民告诉调研组,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过问过我们喝水的问题,现在党和政府不但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水,还用上了自来水,现在我们也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三)水利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近年来,通过水土保持、农村饮水安全、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门塘建设、渠道整治等工程实施,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调研组在赣州市兴国县调研时,江背村农民万耀宗给调研组回顾了他自己亲历的农村水利发展变化的历程。他说:“当年我们农民是靠水利部门解决‘命脉水’,才解决了生存问题,今天又是水利部门解决‘干净水’,让我们走上文明生活的道路,我们还盼望水利部门进一步搞好渠系配套,搞好农业灌溉,让‘致福水’帮我们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大量生动的事例表明,农村水利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工作客观上承载着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对此,水利人要有高度认识,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水利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主动参与,当好参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水利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水利部门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给政府当好参谋,是做好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赣州市水利局在新农村规划之初,及时组织调查摸清了全市水利设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联合市村建设办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农村建设改水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切入点。

  (二)通过政府资金为引导,发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的主体作用。萍乡市上栗县上栗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明确凡是经镇农业服务中心立项验收的工程,统一按工程总造价的30-50%给予奖励和补助,取得了明显效果,20xx年,镇财政投入90多万元,吸引和带动了社会和农民投入230多万元,对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农村水利改革,建立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德安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兴建小型水利工程和改革水利设施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政策,成功引导和发挥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主体,落实了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宜春市召开的座谈会上,万载县、潦河灌区工程管理局等介绍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经验。宜春市针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不落实、水费征收难的难题,已出台以组建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讨论稿),计划在5月下旬开展试点工作,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维护和水费收取等工作。

  (四)发挥村组集体的带动作用,开展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宜春市袁洲区寨下乡白沙村,原来是个村容脏、乱、差的村组,在20xx年开展文明村建设以来,村组干部带领村民,通过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政府帮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修建了自流引水自来水工程,使全村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流经村内的200多米渠道进行三面砼衬砌,并修建了排污渠网和化粪池;在乡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新建了400多平方米的门塘。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村容整洁了,卫生条件好了,村民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当前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水利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省的水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问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是调研组听到的最多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与农村巨大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二是渠道淤塞破坏,水资源利用率低,灌溉得不到保障;三是小型电排(灌)站老化失修严重,部分已瘫痪多年,农田灌溉与排涝得不到保障;四是还有众多的病险水库,还有大量没有加固除险的万亩圩堤,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健全;五是水利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任务艰巨;六是蓄水工程特别是山塘水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衰减;七是渍害田等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仍需加强;八是农村水环境亟待治理。

  (二)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投入机制。一方面,我省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建设管理和维护投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水利的投入,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两工”的全面取消,“一事一议”制度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自愿投资投劳办水利仍处于滑坡状态。据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报表数据显示,20xx年与20xx年相比,政府投入增幅达到60%,群众投入却减少了23%。而我省农建投入的大头仍然是靠群众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仍是水利发展的根本难题。二是管理机制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造成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资金短缺是个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管理。面对工程管理的问题,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仍然希望国家包办。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没有形成一套良性的管理机制,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

  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

  (三)水利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多龙治水,群龙无首”是水利建设长期存在的难题,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没有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加上20xx年政府机构改革后,乡镇水利管理站全部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受到削弱,农田水利建设缺乏一定的技术指导。造成许多水利工程无序建设、盲目建设、工程质量差等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四)当前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当前水利工作如何更好地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是这次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与当地政府、水利部门和群众代表的座谈,调研组了解到了一些在工作衔接上存在的困难。一是试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个需要长久持续推进的工作,水利工作也是如此。而目前新农村建设以示范点为推进,示范点多选择在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的自然村。这样一来,一些原安排在相对贫困落后地方的资金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集中,可能造成农村新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农村的平衡发展。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问题。由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主要在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规划工作早已完成,而目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新模式,选择在交通、住房、水源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客观上增加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改水工程建设结合的难度。据这次调研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相符的只有5%-30%,同时,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示范点相对分散,这样就必然造成今年大部分农饮安全项目不在规划范围内,且工程规模较小,影响工程效益和管理,并造成水价过高,工程难以长期有效地运行。

  四、对策和建议

  (一)水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对策

  我省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整个地势由外及里,自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筲箕形地形。省境中、南部地形复杂,低山、丘陵、岗地与盆地交错分布。北部以平原和水域为主,间以丘陵、岗地。调研当中,在不同地区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和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普遍反映的农村饮水安全、防洪和农村水环境问题,赣南山区反映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治理,丘陵地区的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湖区排涝泵站的改造等问题。归纳起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提高农村饮水保障程度为着力点,把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放在第一位。“十五”期间,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饮水困难人口180万人。据20xx年调查评诂,截止20xx年底,我省共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340.41万人。调研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代表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已解决饮水特别是喝上自来水的地方,为改善村容环境和树立文明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群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目前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在饮用不干净、卫生不达标水的村民,大多数表示,群众积极性很高,希望能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早日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为此,水利要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是以消除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为着力点,坚持继续搞好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继续加大病险水库和圩堤除险加固的推进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重视中小河流防洪建设和地质灾害防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防洪安全。各调研组了解到,在全省各地,圩堤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需要治理、排涝泵站老化失修、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形成地质灾害等问题均不同程序地存在,严重威胁到防洪的安全。

  三是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粮食生产能力为着力点,坚持继续加大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继续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灌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加大对我省中部丘陵山区提灌泵站工程、湖区易涝易渍地区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同时,完善农村小型灌排设施,提高灌排效益。

  四是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继续抓好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治"工程农发水保项目、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一期工程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及科技示范园建设。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高度重视对开发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五是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试点规模为着力点,积极科学地发展农村水电。在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解决部分无电地区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改变广大山区农村烟熏火燎以柴做饭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是以农村水利改革为着力点,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良性机制和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产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工作,实行民主决策、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尽快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乡镇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建设,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

  力的组织保障。

  (二)几点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落实到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践中,使农村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真正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新农村建设应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应以点带面、重在面上,要达到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目标,要尽早地拿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来,避免出现农村新的发展不平衡。水利工作要根据水利的流域特性、区域特性,在积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前提下,同时注重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按照国家有关项目投资和建设要求,推动整个面上水利建设。即要符合国家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要求,又要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建议省级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在按照使用原则的情况下,由市、县统筹安排。

  3、加强宣传,建立水利建设新机制。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是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作中要加大对国家五部委关于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和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意见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改革,切实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投入、运行和管理体制。

  4、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发挥建设管理主体的作用。针对我省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要实施工程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善的工程体系是基础。当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省级应加大水利投入,承担一些基层政府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做一些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

  5、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我省农村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水利在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强调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级水利部门尽快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赣南山区,应重点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打造生态赣南,减少地质灾害;在中部丘陵地区,要大力发展集雨节灌工程,抓好提灌和蓄水工程建设;而在北部湖区,要着力解决好排涝泵站改造和重点圩堤的建设。

  6、建立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体系。水利工作量大面广工作任务繁重,且技术性强,在乡镇建立一级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省政府出台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参照林改等改革措施,切实解决乡镇水管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使得乡镇水管机制相关专业人员能够进,进来能够留的下,以稳定乡镇水利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15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跟踪调查xx村,从xx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xx村地处坝区和山区结合部,距县城9公里,有 6个村民小组,670户,262 人。xx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xx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xx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xx村地缘优势突出,守着一方热土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xx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xx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xx村呈丘陵地貌,相对山区来说,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问题。

  痛定思痛,xx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中老板捐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投资 4万元,建成2 3国道至村委会3.24公里的村级柏油路,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投资 8万元,建成全长8.4公里“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 400亩;三是投资 33.55万元,改造了通向各自然村的 0余公里电网,实现了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 26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 00;五是投资 0余万元,种植和改造茶园 600亩。四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温泉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新村,打牢了xx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xx村地处县城近郊,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喝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都较突出,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xx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xx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xx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

  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温泉文明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xx年 2月xx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二、狠抓产业支撑,树强支柱求发展

  xx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xx年以来,全村以树强茶叶和生猪生产主业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村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快发展。xx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34万元,比xx年367.75万元增长60.53,农民人均纯收入 434元,比xx年的886元增长6 .85。

  (一)、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链条增效益

  面对着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xx村打起了细算盘。全村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连接发展好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主养殖业,树强支柱,促进产业关联,实现循环发展、高效发展。

  xx村是xx市能源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沼气250口,覆盖面在40左右,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种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带动了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沼气为中心枢纽,xx村初步串起了“生猪养殖 生猪贩卖 屠宰经营”、“茶叶种植 茶叶加工 茶叶营销”、“生猪养殖 沼气 茶叶种植”、“生猪养殖 沼气 青饲料、蔬菜种植”等几个简单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了各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xx年,全村肉猪出栏3340头,户均5头,仔猪出栏 3564头,户均xx年出栏xx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 68.75万元、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 0. 万元,分别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59、 8.65,两项合计占47.24,支柱产业真正地被树强。xx年,全村计划实现沼气建设 00覆盖(除五保户),计划新植茶园500亩,xx村种养殖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广纳资金技术提速度

  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通病。近年来,xx村以环境吸引发展资金,以资源撬动发展资金,以效益留住发展资金,成功引进个体投资者 0人、公司 家,引资近500万元进行产业建设,加快了发展速度。

  引进个体老板xx,投资上百万元,改造提升碎石厂的生产能力,为全村带来近xx年发展,也仅建成600亩左右的茶园,而且低产老茶园居多,招商引资使全村茶园面积在较短时间内增长了5倍,优质高产茶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引进了xx有限公司,以“公司 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xx年完成了62亩xx年公司计划发展xx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xx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xx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xx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xx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xx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xx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xx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2.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调研报告

3.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4.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5.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6.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7.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8.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上一篇:咖啡市场调研报告 下一篇:咖啡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