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2021-08-24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新形势下新农村怎么建

  为积极探索富裕起来的农村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走访了一些镇(街道)和村,总结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全面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现汇报如下:一、现状与基础

  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以镇办村办企业等工业建设和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为起点,我县村镇建设蓬勃发展。部分村依托于村级经济的发展,对村庄建设有较大的投入,在有关部门和镇(街道)的引导和培育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从而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层面的新农村先进村、示范村。同时由于村庄分布散,人口规模小,村庄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农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大部分村庄完成规划编制,但村庄规划难以跨越行政界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规划工作也相应开展,85-86年和95-96年,全县绝大部分的村庄都编制了规划,只有山区、海途等边远分散、规模小的村庄因经济实力没有做规划。之后,一些中心村和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了内容和深度较广的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镇、村两级对规划的认识逐步有了提高。然而这些规划基本上是按行政村编制,没有从村庄地域上去整体考虑有关设施的关联和共享,一些在地域上唇齿相依的村庄由于行政村不同而不能编制一个完整、系统的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合理布局。

  2、村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配套标准不高。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和村民的愿望,全县大部分村庄都配套了入村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除了个别示范村外,村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未能达到现代化配套的要求。

  3、住宅居住面积增大,但建筑缺乏特色。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全县在85年、95年前后掀起了两次建房热潮,村民过分注重追求房屋面积的增大,20xx年年底达到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9.1平方米;部分村民对房屋高度相互攀比,一些“高大空”的房子因此而生。由于忽视居住功能的改善和建筑特色创造,建筑色彩挑选也随心所欲,从而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和视觉的污染。

  4、建设投入逐年增大,但建设模式单一。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镇建设。1998年以来,村庄建设投入已达2.5亿元资金,然而这些几乎都是村民个人建房自行组织建设的投资,或村委依托村级经济力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村庄建设资金渠道狭窄,建设模式单一。

  二、思路与对策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来烘托以县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任务比较艰巨,意义深远。我们认为要从规划入手,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通过搞点做样,以点带面,引导新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一个理念,试行两项改革,推行三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村庄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由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组成。既然是资本,从理论上说就可经营。从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经营村庄是必然的。分析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我县经济社会正在跨越式发展,城市化高速推进,需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村庄要提升一个层次,除了适当地外延发展,更重要的是合理组合原有的村庄,实行拆旧建新,盘活存量,吸纳增量,实现村庄资产的增值、盈利。从村民生活环境需求来看,经营村庄是必须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民获得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已从收入求富发展到生活求乐,环境求美,改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实现性,然而村庄的整体居住环境需要经营村庄来推动,通过合理的经营,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

  宏观层面,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单体来经营。有些村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区域优势越来越显现,如“城中村”、“景中村”等,这就要求我们把区位较好的村庄通过整体搬迁与置换,易地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村庄,转换出来的土地向市场供应,所取得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新未庄”),或原地改造,建设高容量的现代化城市居住形态,如柯桥街道立新村等三个“城中村”改造。

  中观层面,村庄的周边区域及配套资源也经营。这一点特别是城郊村、有产业特色和旅游资源的`村庄,可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风景区做好三产服务,开辟专业市场。

  微观层面,把村庄相关的组织要素进行经营。一是经营土地这一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资本。首先把存量土地整理出来,把一些闲置地和“空心村”土地利用起来,用于村民建新房;其次土地供应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按土地的区位价值供给村民建房。二是经营房子这一要素资本。有些村有大量的破厂房、闲置房和设置地,如果村里进行统一收购、统一改造,统一建设,把房子出租,村级经济收入来源就宽了。三是经营公共基础设施。路、桥等设施,通过冠名权、灯箱广告的使用均可作为资源经营。

  (二)试行规划和供地两项改革

  首先是分层面组织村庄规划编制。我县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村庄发展很不平衡,东南片与西北片区域之间、镇域内村与村之间的村级经济、村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都不平衡,无论规划和建设实行一刀切都不现实。因地制宜,根据村庄规划编制的不同要求定位,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广大镇村的要求。第一层面是新农村示范村或经济富裕的中心村,其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符合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配置设施根据人口规模配齐,标准提高,局部中心区块根据建设需要可以进行村庄设计。第二层面是中心村,其规划编制内容、深度符合村庄建设规划要求。第三层面是村级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庄规划编制要引入控制性规划这个方法,以道路框架为主体,布局村庄不同的用地区块,规定一些技术性指标。以上三种方式只是编制规划的不同技术要求,但村庄规划编制总体要求是在各镇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按集聚发展原则,迁村下山、大村并小村的方向开展规划编制。

  其次是住宅供地方式的改革,实行“一房两制”。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现有的农民身份的村民有权享受宅基地划拨政策,但受到户型人口的限制,不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对居住标准、居住功能和环境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把城市的住宅开发观念引入到农村住宅的开发,结合现有的宅基地政策,实行“一房两制”,即一幢房子的土地供应有两种政策,一是户型标准内按宅基地供地,二是户型标准外按出让地供地,而且根据出让地的规模,设置梯度等级,按梯度的等级确定不同的价格系数,也就是土地超户型标准越多,土地单位价越高,这样既可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又用价格杠杆控制大规模用地。无论是宅基地还是出让地,都要按地块的区块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底价,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区块。

  (三)推行三种不同的建房模式

  目前的个人建房实行的是分散建设模式,一则使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二则使住宅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混乱,形成视觉上的“脏乱差”。城市统一规划,按一定规模统一开发住宅建设的模式和农村统一开发住宅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住宅要成小区规模建设,要进行统一管理,才能达到我们想要求的风格协调,富有特色。当然,建设模式的改革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村民的规划建设意识,推行不同的模式。

  1、城镇建成区内,实行统建分购模式。这种模式依托于城镇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村委根据城镇规划,设计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征求购房户的意见后确定建设方案,由村委成立开发公司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统一配套,房子建成后,村民可向开发公司购买。建设资金筹措可采用房产开发模式,一部分由需购房的村民预垫部分资金,村级经济支付一部分,向银行贷款一部分。

  2、城镇规划建成区内,推行统管联建模式。村委根据村民建房的需求,划定一个区块规划设计,设计总体布局和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向建房户进行调查,确定方案后正式公布,由建房户按户进行有关建房手续的审批,房子建设由村民委托村委组织统一联建,村委组织施工队伍,组织施工管理。建设资金按建设工期分阶段向建房户收取,资金安排需向建房户公示。

  3、城镇规划区内,推行统管分建模式。根据村庄规划,村委向村民提供住宅套型,根据建房户的选择,由村委认定方案,并规定建筑材料和外墙色彩;有关建房手续由各建房户自行审批;施工队伍由建房户自行选定,但需经村委资质认定,施工管理由村委统一组织,并建立竣工验收小组对房子进行验收。

  这三种模式,我们设想主要是规划区内的新建住宅中推行,规划区外的新农村、中心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模式进行建设。

  至于旧村改造,目前往往是实行零星改造,既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又可以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麻烦,可实践告诫我们,旧村零星改造,房屋建筑周期更新参差不齐,配套设施难以统一改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旧村的环境问题。旧村改造,要按规划分地块进行统一改造,建设方式可按上述三种模式进行。个别困难户,可以调剂其他区块内的旧房,村委由经济实力可以公开补助。

  (四)要加强村庄环境管理

  1、成立村民自治小组。按住宅分区建立村民小组,加强小组内的自我管理,加强对村庄环境的监督管理。

  2、建立村庄环境管理市场化制度。核算村庄环境管理成本,并进行公布。环境管理费用,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由村委支付或补助,村委无实力的,可以按村民年龄和人数,规定标准进行收取。管理岗位优先为弱势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3.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4.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5.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6.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7.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合集10篇)

8.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0篇)

上一篇: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调研报告 下一篇:纳税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2021-08-24 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一、新形势下新农村怎么建

  为积极探索富裕起来的农村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走访了一些镇(街道)和村,总结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全面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现汇报如下:一、现状与基础

  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以镇办村办企业等工业建设和农民改善居住条件为起点,我县村镇建设蓬勃发展。部分村依托于村级经济的发展,对村庄建设有较大的投入,在有关部门和镇(街道)的引导和培育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从而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层面的新农村先进村、示范村。同时由于村庄分布散,人口规模小,村庄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农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大部分村庄完成规划编制,但村庄规划难以跨越行政界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规划工作也相应开展,85-86年和95-96年,全县绝大部分的村庄都编制了规划,只有山区、海途等边远分散、规模小的村庄因经济实力没有做规划。之后,一些中心村和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了内容和深度较广的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镇、村两级对规划的认识逐步有了提高。然而这些规划基本上是按行政村编制,没有从村庄地域上去整体考虑有关设施的关联和共享,一些在地域上唇齿相依的村庄由于行政村不同而不能编制一个完整、系统的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合理布局。

  2、村庄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配套标准不高。根据村庄的经济实力和村民的愿望,全县大部分村庄都配套了入村道路、自来水、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除了个别示范村外,村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未能达到现代化配套的要求。

  3、住宅居住面积增大,但建筑缺乏特色。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全县在85年、95年前后掀起了两次建房热潮,村民过分注重追求房屋面积的增大,20xx年年底达到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9.1平方米;部分村民对房屋高度相互攀比,一些“高大空”的房子因此而生。由于忽视居住功能的改善和建筑特色创造,建筑色彩挑选也随心所欲,从而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和视觉的污染。

  4、建设投入逐年增大,但建设模式单一。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村镇建设。1998年以来,村庄建设投入已达2.5亿元资金,然而这些几乎都是村民个人建房自行组织建设的投资,或村委依托村级经济力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村庄建设资金渠道狭窄,建设模式单一。

  二、思路与对策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来烘托以县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任务比较艰巨,意义深远。我们认为要从规划入手,编制出高质量的规划,通过搞点做样,以点带面,引导新农村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在具体工作中,要树立一个理念,试行两项改革,推行三种模式,因地制宜,探索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一)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村庄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由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组成。既然是资本,从理论上说就可经营。从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经营村庄是必然的。分析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我县经济社会正在跨越式发展,城市化高速推进,需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村庄要提升一个层次,除了适当地外延发展,更重要的是合理组合原有的村庄,实行拆旧建新,盘活存量,吸纳增量,实现村庄资产的增值、盈利。从村民生活环境需求来看,经营村庄是必须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民获得了许多赚钱的机会,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已从收入求富发展到生活求乐,环境求美,改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实现性,然而村庄的整体居住环境需要经营村庄来推动,通过合理的经营,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

  宏观层面,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单体来经营。有些村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区域优势越来越显现,如“城中村”、“景中村”等,这就要求我们把区位较好的村庄通过整体搬迁与置换,易地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村庄,转换出来的土地向市场供应,所取得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新未庄”),或原地改造,建设高容量的现代化城市居住形态,如柯桥街道立新村等三个“城中村”改造。

  中观层面,村庄的周边区域及配套资源也经营。这一点特别是城郊村、有产业特色和旅游资源的`村庄,可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风景区做好三产服务,开辟专业市场。

  微观层面,把村庄相关的组织要素进行经营。一是经营土地这一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资本。首先把存量土地整理出来,把一些闲置地和“空心村”土地利用起来,用于村民建新房;其次土地供应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按土地的区位价值供给村民建房。二是经营房子这一要素资本。有些村有大量的破厂房、闲置房和设置地,如果村里进行统一收购、统一改造,统一建设,把房子出租,村级经济收入来源就宽了。三是经营公共基础设施。路、桥等设施,通过冠名权、灯箱广告的使用均可作为资源经营。

  (二)试行规划和供地两项改革

  首先是分层面组织村庄规划编制。我县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村庄发展很不平衡,东南片与西北片区域之间、镇域内村与村之间的村级经济、村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都不平衡,无论规划和建设实行一刀切都不现实。因地制宜,根据村庄规划编制的不同要求定位,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广大镇村的要求。第一层面是新农村示范村或经济富裕的中心村,其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深度符合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配置设施根据人口规模配齐,标准提高,局部中心区块根据建设需要可以进行村庄设计。第二层面是中心村,其规划编制内容、深度符合村庄建设规划要求。第三层面是村级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庄规划编制要引入控制性规划这个方法,以道路框架为主体,布局村庄不同的用地区块,规定一些技术性指标。以上三种方式只是编制规划的不同技术要求,但村庄规划编制总体要求是在各镇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按集聚发展原则,迁村下山、大村并小村的方向开展规划编制。

  其次是住宅供地方式的改革,实行“一房两制”。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现有的农民身份的村民有权享受宅基地划拨政策,但受到户型人口的限制,不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对居住标准、居住功能和环境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把城市的住宅开发观念引入到农村住宅的开发,结合现有的宅基地政策,实行“一房两制”,即一幢房子的土地供应有两种政策,一是户型标准内按宅基地供地,二是户型标准外按出让地供地,而且根据出让地的规模,设置梯度等级,按梯度的等级确定不同的价格系数,也就是土地超户型标准越多,土地单位价越高,这样既可以满足村民的需求,又用价格杠杆控制大规模用地。无论是宅基地还是出让地,都要按地块的区块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底价,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的区块。

  (三)推行三种不同的建房模式

  目前的个人建房实行的是分散建设模式,一则使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二则使住宅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混乱,形成视觉上的“脏乱差”。城市统一规划,按一定规模统一开发住宅建设的模式和农村统一开发住宅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住宅要成小区规模建设,要进行统一管理,才能达到我们想要求的风格协调,富有特色。当然,建设模式的改革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村民的规划建设意识,推行不同的模式。

  1、城镇建成区内,实行统建分购模式。这种模式依托于城镇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村委根据城镇规划,设计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征求购房户的意见后确定建设方案,由村委成立开发公司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统一配套,房子建成后,村民可向开发公司购买。建设资金筹措可采用房产开发模式,一部分由需购房的村民预垫部分资金,村级经济支付一部分,向银行贷款一部分。

  2、城镇规划建成区内,推行统管联建模式。村委根据村民建房的需求,划定一个区块规划设计,设计总体布局和若干住宅套型方案,向建房户进行调查,确定方案后正式公布,由建房户按户进行有关建房手续的审批,房子建设由村民委托村委组织统一联建,村委组织施工队伍,组织施工管理。建设资金按建设工期分阶段向建房户收取,资金安排需向建房户公示。

  3、城镇规划区内,推行统管分建模式。根据村庄规划,村委向村民提供住宅套型,根据建房户的选择,由村委认定方案,并规定建筑材料和外墙色彩;有关建房手续由各建房户自行审批;施工队伍由建房户自行选定,但需经村委资质认定,施工管理由村委统一组织,并建立竣工验收小组对房子进行验收。

  这三种模式,我们设想主要是规划区内的新建住宅中推行,规划区外的新农村、中心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模式进行建设。

  至于旧村改造,目前往往是实行零星改造,既能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又可以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麻烦,可实践告诫我们,旧村零星改造,房屋建筑周期更新参差不齐,配套设施难以统一改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旧村的环境问题。旧村改造,要按规划分地块进行统一改造,建设方式可按上述三种模式进行。个别困难户,可以调剂其他区块内的旧房,村委由经济实力可以公开补助。

  (四)要加强村庄环境管理

  1、成立村民自治小组。按住宅分区建立村民小组,加强小组内的自我管理,加强对村庄环境的监督管理。

  2、建立村庄环境管理市场化制度。核算村庄环境管理成本,并进行公布。环境管理费用,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由村委支付或补助,村委无实力的,可以按村民年龄和人数,规定标准进行收取。管理岗位优先为弱势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3.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4.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5.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6.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10篇)

7.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合集10篇)

8.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精选10篇)

上一篇:集团性企业税收征管调研报告 下一篇:纳税服务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