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实习报告

2021-07-10 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台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台实习报告 篇1

  本来院里今年是分配我去新华社湖北分社实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把去新华社的机会让了出来,“自谋生路”去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XX时刻》栏目组。

  《XX时刻》是湖北电台的一档老牌节目,年年被评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青年文明号”,经常有记者获得各类奖项,不少新闻作品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所以,虽然没有去成新华社,但能在XX这样的节目实习,也是相当有幸的。

  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湖北电台新闻频道编播部副主任、XX的老监制、我校96级的刘征师兄就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期间,刘老师就有意识的请电台的一些记者、领导过来讲课,而《XX时刻》栏目的大部分记者,也都和我们见过面,陈建国和沈维维甚至在去年寒假,就在XX这边实习了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人头相对比较熟。

  因为我们几个都有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都在学校媒体做过,而且又刚学过广播编辑软件,所以,上手还是很快。我们6月2号到台里报道,马上就开始找选题,联系采访。很快,我这个以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广播的人,就熟悉了XX的采访、写作、录制、编辑以及节目上线的各项流程。办公室的几位老师看似都还不错,对人也很好。我们几个去的时候问这问那的,黄文老师居然还很认真的问了我们的qq号,答应有采访就带我们去。甚至去电台的第二天,何瑛老师去编稿子的时候,就特意带我们几个去播音间,教我们一些电台编辑软件最基本的常识,虽然以前我们在学校都已熟练掌握了,但还是获益匪浅。

  在XX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几个不依靠老师,自己独立找选题、联系采访、写稿、编辑、上线,基本对电台的节目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半月的实习,我做了限塑令(2篇)、电子垃圾(2篇)、选号费、创建文明城市(2篇)、电子处方(2篇)等五个选题,9篇稿子,两万多字。期间,经历了多次暗访,几次被人发现(看来咱采访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采访了叶青、李荣建、向柏松等知名学者;通过操作多篇调查性报道,大大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和独立操作深度报道的能力;了解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广播编辑软件编稿子,学会了进行电话连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XX这样优秀的节目实习的经历,有幸和XX的几位老师合作,向她们学习。

  7月中旬,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腾讯*大楚网招聘实习生的新闻。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腾讯公司联系创办的湖北省综合性门户网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的面试,我有幸被招聘到了大楚网。忙完了电台的节目,和电台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告别之后,我开始了大楚网的实习,转入网络媒体“作战”。在大楚网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伴随着奥运的脚步度过的。非常感谢大楚网能给实习生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放心的把实习生放到奥运报道的第一线,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运营、竞争之道,熟练掌握了腾讯新闻发布系统3.0版的各项操作,学会了作为网络编辑最基本的一些技能,这可算是我实习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奥运会。

  随着奥运会的闭幕,我们的奥运频道也正式拉上帷幕,新闻部已有不少实习生离开,办公室里一下子少了好多熟悉的面孔,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实习生,就成了大楚网各类新闻更新、专题制作的主力。在大楚网两个月时间,我参与了大楚网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娱乐频道各版块的更新工作,甚至是腾讯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例如迷你首页和头条新闻和图片,我们都进行过更新;参与、负责奥运期间大楚号外、扇向的姐的两耳光,扇痛了谁?、尖子生该不该如此“下基层”等专题的策划与制作。通过在大楚网的实习,我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段实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从5月28号放假到今天,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湖北电台到大楚网,从传统的广播媒体转到新兴的网络媒体,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实习的深入,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各类媒介,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期间,我“奇迹般”的熬过了传说中武汉的酷暑,每天来回奔波于武昌和汉口之间,结识了不少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网络编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说,今年暑期的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为出彩的一笔。最后,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电台实习报告 篇2

  见习第一天:揭开记者的面纱

  新闻中心在电台办公大楼二楼右侧,两间相通的房子,约三十平方米,摆着十几张办公桌,只有几个领导和编辑在聊天。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心里还有些怯意,但很快,他们问了我一些情况后就跟我聊起了采访的趣事,使我放松了很多。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那些空桌都是记者的,听说他们都住在外面,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领导都是通过电话安排工作,稿件则由单位邮车送来,若有录音资料带记者才来这里和播音员协商处理。

  办公室里的人都是蛮热情的,办公室管财务的林姨很热情地给我向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电台每天要播出30分钟早间新闻和30分钟午间新闻,均由由新闻中心负责,所以新闻中心每天要制作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其中综合新闻包括本市新闻(本台记者稿、通讯员稿、当地日报、晚报新闻剪辑)、国内新闻(主要是新华社电文)、简讯(上网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上网搜索或本市体育活动)。每次新闻的字数控制在30分钟×200内(播音员每分钟可播220个字)。

  每个记者每个月要提供140分的稿件,一篇普通会议稿件是6分,会议有录音的8分,通讯12分,下乡通讯加录音17分,个别重大新闻27分。

  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她在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读大三,已经来了一个月,谈起采访条条是道。她说以前在报社里可单独去采访,但不能对采访对象说自己是实习生,否则人家会认为媒体不重视,不配合采访。她每次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记者采访安排表,选择自己喜欢的采访任务就打电话跟记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跟班。我如果想跟记者去采访也是要自己主动联系,虽然有些记者说有重大新闻也带我去,但是等几个月也未必有重大新闻,更何况记者也很忙,不一定总记得我。

  上午给编辑打了几篇短消息发到省台,然后就是翻看以往的稿件资料。这些稿件大部分是手写的,少量才是打印的。这些报道几乎全是正面新闻,且多是会议新闻,篇幅都很短小。新闻五要素作导语,正文就是用简略的句子概括的句子事件的大意,一般来说都是用主要领导的发言来归纳。因为上午的新闻下午要播出,所以记者没多少时间句斟字酌,一般都比较浅显。

  第一次采访:差点忘了正事

  第三天市里有个全市财政会议,九点开始。我8:40在市政府车场等李记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少,左盼右盼都不见他,直到八点五十八分才露面,他说记者不用提前入会场,等会儿按会议的流程只重点听重要领导的讲话就行。

  我们刚入会场,工作人员就送来管财政的副市长和财政局局长的讲话稿,共三十多页。李记者告诉我,主要看副市长的讲话稿,局长的属次要的。趁着主持人讲话他试了录音机的效果————这是采访的首要准备。首先是局长的工作汇报,李记者就拿着两份稿在画圈,我则按照前两天在办公室看的会议新闻的模式写这条新闻稿。不久,李记者就选了副市长四段话准备录音,其余的划线内容教我抄下来,结果女副市长讲话时只提大题目,根本不按稿子读。会后,当我正津津乐道副市长的美丽音色和优秀的口才时,李记者懊丧地说:“她说得是好听,但我的录音就麻烦了。”他要回家重听完那几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才能决定录音选段,因为我刚才没注意录音的事情也就不好说什么。

  (下午,他拿了两条新闻稿来办公室给我看。没想到一个会议可以写出两条内容不同的新闻:一条是当天的财政会议,一条是全市去年财政加大投入为群众办了实事。他做记者20多年了,有经验就是不一样。)最不自在的一次采访

  年初一的晚上,市政府在市区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和霞山观还长廊放烟花庆祝新年。我跟黎记者八点半在赤坎观海长廊停车场等候市长的车队。半个多钟后,我们和电视台的记者按照市里原先的安排坐上一辆面的,正在神侃时却听生说市领导一行已步行远去了,于是我们慌忙下车,慌不择道地冲过众多车辆来往的大路向人流方向跑,追了两百米才跟上领导队伍,连忙寸步不离贴着走,担心记漏了什么,其实整个晚上直到烟花结束,领导都没有发表正式讲话,黎记者向新闻中心主任报告了情况,主任说如实报道。对于我,整个晚上半个小时的烟花就像几个钟头,为了听到领导的发言而没有跟着记者到群众中采访,整个晚上就跟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候在领导席附近,结果只记到赞助单位,连出席领导也没记全,因为天黑,十几个领导在大队武警的保护下入场离席,我根本就认不出领导的面孔。

电台实习报告 篇3

  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3年,自然也沾染了1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

  20xx年xx月,在教2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2105个懒散且孩子气10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1种复杂的表情,1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1丝狡诘。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1下我泱泱大国第1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在xx月中旬的1个下午,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编辑部时段1组。

  所谓时段1组,就是早间组。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夜班组3班倒,也就是说干1天休息两天。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2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1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1次生物钟的生活。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

  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编辑1下。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1下都找不到感觉了。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编辑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

  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世界新闻报》有过1段短暂的邂逅。1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很轻松的搞定了1切,然后过去上班。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在MSN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现在想起来,在1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以后我还碰到过1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

  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1种背叛。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1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 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1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

  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1些钱,没有3保1金且不解决户口。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3天1倒的夜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1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1样感到彷徨,绝望。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在1个阳光有些刺眼的下午,我去中关村陪1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

  在1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之后的第2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试的题很空,什么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4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民生?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临走告别时,1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

电台实习报告 篇4

  9月1日,我正式进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广播频道进行实习。非常凑巧,新闻综合广播频道在这一天开播了一档新的栏目——《新闻现场》,而这也成为了我实习期间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栏目。

  通过两个月的实习,我对广播新闻的采编播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广播新闻也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首先,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很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记者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多层面、多角度反映新闻事实,正确引导听众理解新闻,让听众从多方面认识新闻事件的内涵和价值。在实践中,就是要在报道中反映出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多个侧面,反映出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才能比较客观地为听众再现新闻事实。

  在9月份和10月份,我分别采访了南宁罐装燃气降价情况。一般来说,燃气降价是许多市民欢迎的情况,但实际上,有一部分的市民对降价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或福利,或者是使用管道燃气的实际情况,都让他们对罐装燃气降价没有太多的看法。相反,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市民却对只降几元钱不甚满意。这多方面的意见在报道中都应该要有所体现,而不是片面地表达一种观点,这样对听众才是负责任的态度。让听众听到多方面的声音才能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其次,广播新闻要有现场感,要生动地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氛围,才能让听众收听时有真实感。新闻报道有现场感和视觉化效果是《新闻现场》栏目要突出的一大特色。因此,都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亲自到事件现场感受现场的氛围,并且在报道中进行描述,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20xx中国 ——东盟博览会期间,在南宁市一些社区举办了绿城歌台的表演活动,这一类型的报道,一定要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气氛,记者也要对现场表演的节目、观察到的细节、演员的情况、观众的情况等等进行生动地描述。如此一来,听众才能从只有声音的广播报道中了解到表演现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和细节,报道也才会好听。

  第三,新闻要贴近民生,关注民生。当前,民生新闻在许多新闻栏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平民化视角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根据大众的喜好和需求,采用大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编辑和报道,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把“播新闻”变成“说新闻”,增强媒体的亲和力。《新闻现场》栏目是进行民生新闻的报道,这要求报道不仅是大众关心的、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而且报道方式要能够引起他们收听的兴趣。

  20xx中国——东盟博览会闭幕后,我去埌东客运站采访了南宁开往越南的旅游快班的运营情况。在编辑过程中,我从对客运站相关负责人进行的采访中选取了听众会比较关注的信息,如旅游快班线路发车的情况、班次有多少、到越南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并且在报道开头采用了对某一位乘客的乘车经历进行讲述的方式,让听众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开通这趟快班所带来的出行上的变化,随后再从点切入面,带出对这趟快班运营情况的总体介绍,这样使新闻报道体现出一种故事性,而不是简单的“播新闻”。

  在广播新闻的采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要顺应现在新闻报道发展的趋势外,还要注意创新,即在符合广播传播特点的情况下,发掘新角度、新切入点,报道要注意深度,而不是简单的叙述事实,要留与听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在下一步实习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电台实习报告 篇5

  我实习所在的地方是中央人民广播之声中国之声。与我同时在中国之声实习的还有广电班的凌宏鸿、王丽媛,以及我们班的钟玮、张爽和万力五位同学。应该说大家在各自的实习过程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比如钟玮同学,她在中国之声《人物春秋》栏目担任记者主持,前后总共参与制作了17期节目,其中,独立采、编、播制作了6期节目。再比如在记者站实习的'凌宏鸿和王丽媛同学,她们采制的录音新闻多次被《新闻与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采用,因此她们的声音也随着中国之声的电波,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再说说我吧,我所在的栏目是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这是一档夜话类的栏目,它采用直播的方式,目前的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零点到一点半。这个栏目依托新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关注身边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体味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生存方式。这从栏目的版头语中就可以看出来——以成熟的心境品味细节,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让新闻作为认识生活的标本,中国之声《神州夜航》。

  回想在中央之声实习的那段时光,我想真的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就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断与大家分享吧。

  刚刚到台里报到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但是当我向周围的老师们介绍,说我来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是惊人的相似,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人“方洁莉”。他们大多都会说——噢,武大的呀,你知道小芳吧?去年她也在我们这儿实习,那小姑娘人特别好。专业也不错,然后还特别有想法。我想,对于方洁莉,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她是我们的师姐,来自01级播音班。尽管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我总觉得在她身上有太多的张小陵老师的影子。但是,在我初到中央之声的那段时间,当我听到周围的老师对她异口同声的称赞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我实在想象不出去年她实习的时候得要做得多么完美,才能给所有的老师都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好多人都一直牵挂着她,惦记着她。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吧。对于一个好的主持人来说,这是太重要的一点了。《菜根谭》中有一句话——文章写到极至,无有它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至,无有它异,只是本真。放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在夜航,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上直播的日子。每次直播,夜航一个小时,然后中间穿插三档新闻和气象服务,每档十分钟,这样时间加起来是一个半小时。3月16号,我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正式主持夜航,从此,每个星期二的深夜,我跟夜航有了固定的约会。

  第一次上直播,因为之前上过很多次新闻直播了,再说还有大魏老师跟着,我只管说,所有的操机的任务我都不用管,天塌下来,还有大魏老师顶着。所以,那一次,反倒不怎么紧张。真正紧张的是第二次上节目。当时大魏老师跟我一块进了直播间,首先是直播整点新闻,可当我正在播国内新闻的时候,身旁的大魏老师却出去了。因为之前他跟我说的是带我上三次节目之后再让我独立上节目,所以当时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更要命的是,我在直播呢。当时的感觉没法形容,嘴里不能停,还要播报新闻,台里规定空播十五秒就是重大安全事故,其实空白时间只要超过三秒,人耳就已经能辨别出来直播中间出问题了,所以播出纪律要求我必须播。可我心思完全不在稿子上,我在想,该怎么对付面前的这一堆要命的机器,一会是先推音乐,还是先出版头呢,对,还有广告,广告什么时候播呢。这样的直播状态肯定不成,当时的情形真可以说是凶险。我告诉自己一定要镇静,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好在自己命大,心理素质还真的是不错,一切都有惊无险。后来,大魏老师说,其实当时他比我还要紧张。他还告诉我,直播的状态其实更像鸭子浮水,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水下脚掌在不停的扑腾,也就是说要找到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经过了这一考验,从此我就独立上节目了。

  直播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原来我对国内的直播多少都有点嗤之以鼻,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总觉得是排练了多次以后的演出,但是当我真正做起直播以后,才知道每一秒都可能有意外发生。

  5月18号,又是我上直播的日子。眼看前面的一个小时都顺利地过去了,所以我有些大意。问题就在这种大意中出现了。在离一点钟整点报时还有30秒的时候,前面的一首歌曲放完了,这个三十秒我只能用自己的话来填。我照例说了那期节目的主题,以及参与节目的方式,话音刚落,整点报时就响了。当时自己还在美,觉得时间控制还不错。可是我忘了说完话要随时注意关话筒这个细节。在六响报时之后,我从工作站调出了中国之声的大版头和整点新闻的版头,这个时间大概有四十秒。这个期间,我喝了水,并且还嗽了嗽嗓子,当时全然没有意识到做这一切的时候话筒还开着!所以全国人民分享了我的喝水和咳嗽。下了节目,收到了我朋友的短信:“猪,你干嘛呢?”我说:“是说声音很大吗?”然后他告诉我说:“你说呢?地球人都听到了!”尽管现在我说得很轻松,但是想想还是后怕。万一那天在直播间里不只我一个人,随便的三言两语后果都会不堪设想。

  尽管几乎每期直播都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但是我仍然喜欢直播,享受直播,乐在其中。我喜欢直播的感觉,特别是夜间的直播。整个四楼的直播区,除了两端站岗的武警战士,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上直播前,我习惯于关掉导播间的灯,体验真正属于我的九十分钟。面对话筒的那一刻,我可以抛开一切杂念,让真实的情感伴着夜色中的电波飞入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孤寂者的心田。喜欢广播,可能更主要的是喜欢在直播间里的感觉,喜欢看着不断刷新的短信平台发呆,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猜测听众的表情……那一刻,我会很满足,也很踏实。

  夜航给了我太多太多,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有一群特别好的人,给我力量,给我关怀,给我信心,给我动力。做广播,经常就会收到意外的惊喜。记得我第一次上节目的时候,就有我们新闻学院的同学通过短信平台给我发来短信,他说——胡凡?这个名字和声音都好熟悉,你是播音班的胡凡师哥吗?也许大家会说一条小小的短信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刚刚上节目的我看来,这就是莫大的鼓励和温暖。我不知道当初发短信的那个同学今天有没有在现场,希望你能够听到我最真诚的感谢。在北京,还有一位好心的的哥,好几次下节目,他都会准时在台门口等,真的很谢谢他,让我的心情从走出直播间的失落中复归平静,体验到夜色笼罩下北京的那份特有的宁静和安详。听众真的很可爱,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航友与我保持着联系,还在询问什么时候我能再回夜航。在百度的夜航贴吧里,我也经常能在字里行间里发现航友提到我的名字,我知道这是一种被牵挂的幸福。尽管我们从未谋面,但广播这一特殊的纽带让我们已经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这其中有些是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但是更多的,我却叫不出名字,可是,他们还是在默默地付出,他们还是真心的对我好。除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小小的胡凡也许这一辈子也无法偿还这份沉甸甸的爱。

  6月8号,我在夜航做了最后的一期节目。在最后一期节目行将结束的时候,我本来准备的歌曲是陈志朋的《舍不得》,那是挑了好久的一首歌。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却把节目开始放过的另外一首歌又播了一遍。走出直播间的那一刻,心里反复地在想,为什么留给了自己一个不完美的结束。也许真的是上天的安排吧,离别的时候不说再见,是否就意味着再次的相聚?

  记得大魏老师有一篇写广播人的文章,题目叫《堕入无形》。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许多时候下了直播,已是万家灯火。夜深似海,我像一只鱼儿游弋在海中央。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认识我,那种随心随欲,那种工作过后的怡然自得,可能别人永远无法明白。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以及广播人像风,像水,在这个都市里流动,流过之后了无痕迹。但是人们的生活中缺得了风和水吗?

  与电视和网络媒体相比,广播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光环,但是我们应该高兴,在如今喧嚣的媒介超市里,还有这样一方净土,让彼此心灵相通,在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声音里让人思考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我更愿意把节目主持的道路看作是一种苦行僧的实践。因为永恒的不满足,我将一直在路上。

  在结束发言之前,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说几句心里话。小小的胡凡渴望快快地长大,我们的播音专业也渴望快快地成长。原来也一直不自信,出去实习了,我发现武大培养的播音人不差!记得前不久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我说——我们都是不踩地的小鸟,带着梦想往前冲。是的,我们不仅要做珞珈山下最字正腔圆的一群人,我们更要用这纯正的普通话、漂亮的嗓音,去承载最睿智、最闪光的思想。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意人夸声色好,愿留心音在乾坤”。

电台实习报告 篇6

  本来院里今年是分配我去新华社湖北分社实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把去新华社的机会让了出来,“自谋生路”去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焦点时刻》栏目组。

  《焦点时刻》是湖北电台的一档老牌节目,年年被评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青年文明号”,经常有记者获得各类奖项,不少新闻作品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所以,虽然没有去成新华社,但能在焦点这样的节目实习,也是相当有幸的。

  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湖北电台新闻频道编播部副主任、焦点的老监制、我校96级的刘征师兄就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期间,刘老师就有意识的请电台的一些记者、领导过来讲课,而《焦点时刻》栏目的大部分记者,也都和我们见过面,陈建国和沈维维甚至在去年寒假,就在焦点这边实习了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人头相对比较熟。

  因为我们几个都有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都在学校媒体做过,而且又刚学过广播编辑软件,所以,上手还是很快。我们6月2号到台里报道,马上就开始找选题,联系采访。很快,我这个以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广播的人,就熟悉了焦点的采访、写作、录制、编辑以及节目上线的各项流程。办公室的几位老师看似都还不错,对人也很好。我们几个去的时候问这问那的,黄文老师居然还很认真的问了我们的qq号,答应有采访就带我们去。甚至去电台的第二天,何瑛老师去编稿子的时候,就特意带我们几个去播音间,教我们一些电台编辑软件最基本的常识,虽然以前我们在学校都已熟练掌握了,但还是获益匪浅。

  在焦点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几个不依靠老师,自己独立找选题、联系采访、写稿、编辑、上线,基本对电台的节目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半月的实习,我做了限塑令(2篇)、电子垃圾(2篇)、选号费、创建文明城市(2篇)、电子处方(2篇)等五个选题,9篇稿子,两万多字。期间,经历了多次暗访,几次被人发现(看来咱采访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采访了叶青、李荣建、向柏松等知名学者;通过操作多篇调查性报道,大大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和独立操作深度报道的能力;了解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广播编辑软件编稿子,学会了进行电话连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焦点这样优秀的节目实习的经历,有幸和焦点的几位老师合作,向她们学习。

  7月中旬,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腾讯*大楚网招聘实习生的新闻。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腾讯公司联系创办的湖北省综合性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的面试,我有幸被招聘到了大楚网。忙完了电台的节目,和电台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告别之后,我开始了大楚网的实习,转入网络媒体“作战”。在大楚网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伴随着奥运的脚步度过的。非常感谢大楚网能给实习生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放心的把实习生放到奥运报道的第一线,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运营、竞争之道,熟练掌握了腾讯新闻发布系统3。0版的各项操作,学会了作为网络编辑最基本的一些技能,这可算是我实习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奥运会。

  随着奥运会的闭幕,我们的奥运频道也正式拉上帷幕,新闻部已有不少实习生离开,办公室里一下子少了好多熟悉的面孔,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实习生,就成了大楚网各类新闻更新、专题制作的主力。在大楚网两个月时间,我参与了大楚网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娱乐频道各版块的更新工作,甚至是腾讯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例如迷你首页和头条新闻和图片,我们都进行过更新;参与、负责奥运期间大楚号外、扇向的姐的两耳光,扇痛了谁?、尖子生该不该如此“下基层”等专题的策划与制作。通过在大楚网的实习,我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段实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从5月28号放假到今天,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湖北电台到大楚网,从传统的广播媒体转到新兴的网络媒体,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实习的深入,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各类媒介,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期间,我“奇迹般”的熬过了传说中武汉的酷暑,每天来回奔波于武昌和汉口之间,结识了不少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网络编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说,今年暑期的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为出彩的一笔。最后,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电台实习报告 篇7

  在考虑了好几个星期之后,今天终于真的提出结束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节目的实习,说心里话有点不舍。从一个只有满腔热情的热爱体育的学生到一名初步掌握体育新闻制作的实习编辑,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毫无保留的前辈,刚刚熟悉的朋友和那永远弥漫的笑声和欢乐。

  从20xx年9月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已经四个月了,时间过得真快,记得刚来的那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的我坐在大家面前,心中满是忐忑。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一直是我最钟爱的节目,而今天也要加入她了,虽然只是实习,但这其中的喜悦也让我有些不敢相信。于是在心中我默默的想,一定要努力不要让机会白白溜走。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用眼睛用嘴学习,虚心多看多问,渐渐的了解了新闻的制作过程,而且我惊喜的发现我可以帮得上忙了。从写口播到给被人打下手,到自己制作一条新闻,能力和自信在我的体内共同增长。终于在第二个星期里,我的处女作播出了,看着自己已经看了好几遍的新闻终于上了大屏幕,想象着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这条新闻,我突然有了一些复杂的感想。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对前辈们的信任充满感激,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上亿观众服务我要更加努力。这样的信念一直鼓励我,督促我。四个月来我共制作新闻百余条,虽然有些并没有播出,但我都把他们作为锻炼,可以说这些新闻就是我向更高处攀登的垫脚石,踩在它们上面我发现我可以看得更远。渐渐的我开始融入了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他的一员而不只是一名过客。今天我还是要离开了,数数自己口袋里的收获,沉甸甸的,让人喜悦。

  首先是业务上的收获。在这里,成熟的新闻制作体制让我真正体会新闻制作的流程;每天的写稿修改让我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验证。特别是紧张刺激的直播方式,更让我受益匪浅。有速度还要抓质量,记得开始时还会手忙脚乱,冷汗连连。但经过这样的实战的锻炼,现在我一上午做两条新闻已经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记得沃尔沃帆船挑战赛结束那天,下午五点钟才传来英文稿,我漂亮的完成了任务,保证了6点的播出.来到《体育新闻》工作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兴趣和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平时我也可谓一个体育迷,各种比赛都感兴趣,都懂一些。但真正做起新闻,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是太皮毛了,太多的细节我不明白。于是我勤问勤查, 4个月来在体育知识方面已经有了飞跃。我弄懂了高尔夫球,冰球、滑雪、冰球等人们大多不大熟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对XX赛季世界摩托车锦标赛连续报道中,我边学边干,由一无所知变成了摩托车专业户。还有《体育新闻》的制作流程让我有机会锻炼使用各种机器,现在我已经熟练使用对编机,字幕机等制作播出设备。

  业务上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有目共睹的,同时心理的收获却是潜移默化但又受益终生的。首先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同事们团结合作的气氛。在这里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谁有了困难都会得到最真诚的帮助。特别是前辈们对我的指导,总是无私的毫不保留的,亲切的耐心的,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几天熟悉下来我发现这也是一个认真钻研的集体。大家并不是将工作看成完成任务,从制片人到每一个编辑,都时时思考怎样将新闻办得更好,更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主编们组织进行业务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分析兄弟频道节目,得出我们的不足与成功。编辑们也努力钻研,广泛阅读体育和电视方面的书籍,让我感到他们是永不满足的,永远进步的。每天例行的看节目对他们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哪怕是一点小小的错误,他们也不放过。正是这种钻研的精神,才使《体育新闻》成为一张王牌,屹立不倒,不断提高。渐渐的我也开始受到了影响,我开始阅读《体坛周报》,上网时不只是看热闹更增多了思考,看其他人或是其他频道的节目是也暗暗在心中比较,取长补短。这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觉得生活和工作总有新的目标,每天都充满了干劲。还想说的是,在短短的4个月中我还收获了一群好朋友。他们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得知自己已经被保送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我想学习的路还长应该多多见识,多多实践。所以虽然不舍还是决定离开这里,到报纸或电台去充实自己。真的感谢这里的四个月,让我结识了这许多朋友,真的感谢这四个月,让我有了如此喜人的收获 。

  我的实习总结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北京实习一个月,来到全国课程改革的示范性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让我见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在这里,我的工作分成了三个部分:班主任,电教组,教学工作.而我想:我获得的不仅是经验上的收获,更多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的理念,以及他们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实验中学,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电台实习报告汇编7篇】相关文章:

1.电台实习报告汇编五篇

2.有关电台实习报告3篇

3.电台实习报告合集九篇

4.广播电台实习报告7篇

5.电台实习的工作总结

6.电台主持人辞职报告范文

7.广播电台总编辑述职报告

8.广播电台节目副主任述职报告

上一篇:市场调研报告 下一篇:建筑环境实习报告
电台实习报告汇编7篇

电台实习报告

2021-07-10 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台实习报告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台实习报告 篇1

  本来院里今年是分配我去新华社湖北分社实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把去新华社的机会让了出来,“自谋生路”去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XX时刻》栏目组。

  《XX时刻》是湖北电台的一档老牌节目,年年被评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青年文明号”,经常有记者获得各类奖项,不少新闻作品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所以,虽然没有去成新华社,但能在XX这样的节目实习,也是相当有幸的。

  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湖北电台新闻频道编播部副主任、XX的老监制、我校96级的刘征师兄就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期间,刘老师就有意识的请电台的一些记者、领导过来讲课,而《XX时刻》栏目的大部分记者,也都和我们见过面,陈建国和沈维维甚至在去年寒假,就在XX这边实习了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人头相对比较熟。

  因为我们几个都有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都在学校媒体做过,而且又刚学过广播编辑软件,所以,上手还是很快。我们6月2号到台里报道,马上就开始找选题,联系采访。很快,我这个以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广播的人,就熟悉了XX的采访、写作、录制、编辑以及节目上线的各项流程。办公室的几位老师看似都还不错,对人也很好。我们几个去的时候问这问那的,黄文老师居然还很认真的问了我们的qq号,答应有采访就带我们去。甚至去电台的第二天,何瑛老师去编稿子的时候,就特意带我们几个去播音间,教我们一些电台编辑软件最基本的常识,虽然以前我们在学校都已熟练掌握了,但还是获益匪浅。

  在XX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几个不依靠老师,自己独立找选题、联系采访、写稿、编辑、上线,基本对电台的节目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半月的实习,我做了限塑令(2篇)、电子垃圾(2篇)、选号费、创建文明城市(2篇)、电子处方(2篇)等五个选题,9篇稿子,两万多字。期间,经历了多次暗访,几次被人发现(看来咱采访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采访了叶青、李荣建、向柏松等知名学者;通过操作多篇调查性报道,大大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和独立操作深度报道的能力;了解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广播编辑软件编稿子,学会了进行电话连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XX这样优秀的节目实习的经历,有幸和XX的几位老师合作,向她们学习。

  7月中旬,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腾讯*大楚网招聘实习生的新闻。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腾讯公司联系创办的湖北省综合性门户网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的面试,我有幸被招聘到了大楚网。忙完了电台的节目,和电台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告别之后,我开始了大楚网的实习,转入网络媒体“作战”。在大楚网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伴随着奥运的脚步度过的。非常感谢大楚网能给实习生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放心的把实习生放到奥运报道的第一线,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运营、竞争之道,熟练掌握了腾讯新闻发布系统3.0版的各项操作,学会了作为网络编辑最基本的一些技能,这可算是我实习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奥运会。

  随着奥运会的闭幕,我们的奥运频道也正式拉上帷幕,新闻部已有不少实习生离开,办公室里一下子少了好多熟悉的面孔,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实习生,就成了大楚网各类新闻更新、专题制作的主力。在大楚网两个月时间,我参与了大楚网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娱乐频道各版块的更新工作,甚至是腾讯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例如迷你首页和头条新闻和图片,我们都进行过更新;参与、负责奥运期间大楚号外、扇向的姐的两耳光,扇痛了谁?、尖子生该不该如此“下基层”等专题的策划与制作。通过在大楚网的实习,我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段实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从5月28号放假到今天,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湖北电台到大楚网,从传统的广播媒体转到新兴的网络媒体,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实习的深入,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各类媒介,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期间,我“奇迹般”的熬过了传说中武汉的酷暑,每天来回奔波于武昌和汉口之间,结识了不少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网络编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说,今年暑期的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为出彩的一笔。最后,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电台实习报告 篇2

  见习第一天:揭开记者的面纱

  新闻中心在电台办公大楼二楼右侧,两间相通的房子,约三十平方米,摆着十几张办公桌,只有几个领导和编辑在聊天。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后心里还有些怯意,但很快,他们问了我一些情况后就跟我聊起了采访的趣事,使我放松了很多。从他们口中,我才知道那些空桌都是记者的,听说他们都住在外面,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领导都是通过电话安排工作,稿件则由单位邮车送来,若有录音资料带记者才来这里和播音员协商处理。

  办公室里的人都是蛮热情的,办公室管财务的林姨很热情地给我向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电台每天要播出30分钟早间新闻和30分钟午间新闻,均由由新闻中心负责,所以新闻中心每天要制作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其中综合新闻包括本市新闻(本台记者稿、通讯员稿、当地日报、晚报新闻剪辑)、国内新闻(主要是新华社电文)、简讯(上网授国际新闻);体育新闻(上网搜索或本市体育活动)。每次新闻的字数控制在30分钟×200内(播音员每分钟可播220个字)。

  每个记者每个月要提供140分的稿件,一篇普通会议稿件是6分,会议有录音的8分,通讯12分,下乡通讯加录音17分,个别重大新闻27分。

  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实习生,她在北京一所高校新闻系读大三,已经来了一个月,谈起采访条条是道。她说以前在报社里可单独去采访,但不能对采访对象说自己是实习生,否则人家会认为媒体不重视,不配合采访。她每次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记者采访安排表,选择自己喜欢的采访任务就打电话跟记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跟班。我如果想跟记者去采访也是要自己主动联系,虽然有些记者说有重大新闻也带我去,但是等几个月也未必有重大新闻,更何况记者也很忙,不一定总记得我。

  上午给编辑打了几篇短消息发到省台,然后就是翻看以往的稿件资料。这些稿件大部分是手写的,少量才是打印的。这些报道几乎全是正面新闻,且多是会议新闻,篇幅都很短小。新闻五要素作导语,正文就是用简略的句子概括的句子事件的大意,一般来说都是用主要领导的发言来归纳。因为上午的新闻下午要播出,所以记者没多少时间句斟字酌,一般都比较浅显。

  第一次采访:差点忘了正事

  第三天市里有个全市财政会议,九点开始。我8:40在市政府车场等李记者,进来的人越来越少,左盼右盼都不见他,直到八点五十八分才露面,他说记者不用提前入会场,等会儿按会议的流程只重点听重要领导的讲话就行。

  我们刚入会场,工作人员就送来管财政的副市长和财政局局长的讲话稿,共三十多页。李记者告诉我,主要看副市长的讲话稿,局长的属次要的。趁着主持人讲话他试了录音机的效果————这是采访的首要准备。首先是局长的工作汇报,李记者就拿着两份稿在画圈,我则按照前两天在办公室看的会议新闻的模式写这条新闻稿。不久,李记者就选了副市长四段话准备录音,其余的划线内容教我抄下来,结果女副市长讲话时只提大题目,根本不按稿子读。会后,当我正津津乐道副市长的美丽音色和优秀的口才时,李记者懊丧地说:“她说得是好听,但我的录音就麻烦了。”他要回家重听完那几个小时的录音资料才能决定录音选段,因为我刚才没注意录音的事情也就不好说什么。

  (下午,他拿了两条新闻稿来办公室给我看。没想到一个会议可以写出两条内容不同的新闻:一条是当天的财政会议,一条是全市去年财政加大投入为群众办了实事。他做记者20多年了,有经验就是不一样。)最不自在的一次采访

  年初一的晚上,市政府在市区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和霞山观还长廊放烟花庆祝新年。我跟黎记者八点半在赤坎观海长廊停车场等候市长的车队。半个多钟后,我们和电视台的记者按照市里原先的安排坐上一辆面的,正在神侃时却听生说市领导一行已步行远去了,于是我们慌忙下车,慌不择道地冲过众多车辆来往的大路向人流方向跑,追了两百米才跟上领导队伍,连忙寸步不离贴着走,担心记漏了什么,其实整个晚上直到烟花结束,领导都没有发表正式讲话,黎记者向新闻中心主任报告了情况,主任说如实报道。对于我,整个晚上半个小时的烟花就像几个钟头,为了听到领导的发言而没有跟着记者到群众中采访,整个晚上就跟着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候在领导席附近,结果只记到赞助单位,连出席领导也没记全,因为天黑,十几个领导在大队武警的保护下入场离席,我根本就认不出领导的面孔。

电台实习报告 篇3

  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3年,自然也沾染了1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

  20xx年xx月,在教2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2105个懒散且孩子气10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1种复杂的表情,1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1丝狡诘。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1下我泱泱大国第1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在xx月中旬的1个下午,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编辑部时段1组。

  所谓时段1组,就是早间组。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夜班组3班倒,也就是说干1天休息两天。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2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1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1次生物钟的生活。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

  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编辑1下。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1下都找不到感觉了。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编辑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

  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世界新闻报》有过1段短暂的邂逅。1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很轻松的搞定了1切,然后过去上班。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在MSN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现在想起来,在1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以后我还碰到过1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

  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1种背叛。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1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 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1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

  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1些钱,没有3保1金且不解决户口。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3天1倒的夜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1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1样感到彷徨,绝望。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在1个阳光有些刺眼的下午,我去中关村陪1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

  在1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之后的第2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试的题很空,什么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4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民生?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临走告别时,1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

电台实习报告 篇4

  9月1日,我正式进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广播频道进行实习。非常凑巧,新闻综合广播频道在这一天开播了一档新的栏目——《新闻现场》,而这也成为了我实习期间学习和实践的主要栏目。

  通过两个月的实习,我对广播新闻的采编播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广播新闻也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首先,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很重要的。以此为基础,记者必须以辩证的思维,多层面、多角度反映新闻事实,正确引导听众理解新闻,让听众从多方面认识新闻事件的内涵和价值。在实践中,就是要在报道中反映出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多个侧面,反映出人物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才能比较客观地为听众再现新闻事实。

  在9月份和10月份,我分别采访了南宁罐装燃气降价情况。一般来说,燃气降价是许多市民欢迎的情况,但实际上,有一部分的市民对降价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或福利,或者是使用管道燃气的实际情况,都让他们对罐装燃气降价没有太多的看法。相反,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市民却对只降几元钱不甚满意。这多方面的意见在报道中都应该要有所体现,而不是片面地表达一种观点,这样对听众才是负责任的态度。让听众听到多方面的声音才能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其次,广播新闻要有现场感,要生动地表现新闻事件发生的氛围,才能让听众收听时有真实感。新闻报道有现场感和视觉化效果是《新闻现场》栏目要突出的一大特色。因此,都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亲自到事件现场感受现场的氛围,并且在报道中进行描述,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20xx中国 ——东盟博览会期间,在南宁市一些社区举办了绿城歌台的表演活动,这一类型的报道,一定要让听众感受到现场的热闹气氛,记者也要对现场表演的节目、观察到的细节、演员的情况、观众的情况等等进行生动地描述。如此一来,听众才能从只有声音的广播报道中了解到表演现场的一些具体情况和细节,报道也才会好听。

  第三,新闻要贴近民生,关注民生。当前,民生新闻在许多新闻栏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平民化视角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根据大众的喜好和需求,采用大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对新闻进行编辑和报道,将“硬新闻”进行“软处理”,把“播新闻”变成“说新闻”,增强媒体的亲和力。《新闻现场》栏目是进行民生新闻的报道,这要求报道不仅是大众关心的、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信息,而且报道方式要能够引起他们收听的兴趣。

  20xx中国——东盟博览会闭幕后,我去埌东客运站采访了南宁开往越南的旅游快班的运营情况。在编辑过程中,我从对客运站相关负责人进行的采访中选取了听众会比较关注的信息,如旅游快班线路发车的情况、班次有多少、到越南的语言沟通问题等等,并且在报道开头采用了对某一位乘客的乘车经历进行讲述的方式,让听众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开通这趟快班所带来的出行上的变化,随后再从点切入面,带出对这趟快班运营情况的总体介绍,这样使新闻报道体现出一种故事性,而不是简单的“播新闻”。

  在广播新闻的采编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要顺应现在新闻报道发展的趋势外,还要注意创新,即在符合广播传播特点的情况下,发掘新角度、新切入点,报道要注意深度,而不是简单的叙述事实,要留与听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在下一步实习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电台实习报告 篇5

  我实习所在的地方是中央人民广播之声中国之声。与我同时在中国之声实习的还有广电班的凌宏鸿、王丽媛,以及我们班的钟玮、张爽和万力五位同学。应该说大家在各自的实习过程中都有出色的表现,比如钟玮同学,她在中国之声《人物春秋》栏目担任记者主持,前后总共参与制作了17期节目,其中,独立采、编、播制作了6期节目。再比如在记者站实习的'凌宏鸿和王丽媛同学,她们采制的录音新闻多次被《新闻与报纸摘要》和《全国新闻联播》采用,因此她们的声音也随着中国之声的电波,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再说说我吧,我所在的栏目是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这是一档夜话类的栏目,它采用直播的方式,目前的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零点到一点半。这个栏目依托新闻,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关注身边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体味不同人物的心路历程和生存方式。这从栏目的版头语中就可以看出来——以成熟的心境品味细节,以个性的思考梳理人生,让新闻作为认识生活的标本,中国之声《神州夜航》。

  回想在中央之声实习的那段时光,我想真的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这里,我就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断与大家分享吧。

  刚刚到台里报到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但是当我向周围的老师们介绍,说我来自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却是惊人的相似,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人“方洁莉”。他们大多都会说——噢,武大的呀,你知道小芳吧?去年她也在我们这儿实习,那小姑娘人特别好。专业也不错,然后还特别有想法。我想,对于方洁莉,可能很多人会比较陌生,她是我们的师姐,来自01级播音班。尽管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我总觉得在她身上有太多的张小陵老师的影子。但是,在我初到中央之声的那段时间,当我听到周围的老师对她异口同声的称赞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我实在想象不出去年她实习的时候得要做得多么完美,才能给所有的老师都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好多人都一直牵挂着她,惦记着她。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吧。对于一个好的主持人来说,这是太重要的一点了。《菜根谭》中有一句话——文章写到极至,无有它奇,只是恰好。做人做到极至,无有它异,只是本真。放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在夜航,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上直播的日子。每次直播,夜航一个小时,然后中间穿插三档新闻和气象服务,每档十分钟,这样时间加起来是一个半小时。3月16号,我第一次以主持人的身份正式主持夜航,从此,每个星期二的深夜,我跟夜航有了固定的约会。

  第一次上直播,因为之前上过很多次新闻直播了,再说还有大魏老师跟着,我只管说,所有的操机的任务我都不用管,天塌下来,还有大魏老师顶着。所以,那一次,反倒不怎么紧张。真正紧张的是第二次上节目。当时大魏老师跟我一块进了直播间,首先是直播整点新闻,可当我正在播国内新闻的时候,身旁的大魏老师却出去了。因为之前他跟我说的是带我上三次节目之后再让我独立上节目,所以当时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更要命的是,我在直播呢。当时的感觉没法形容,嘴里不能停,还要播报新闻,台里规定空播十五秒就是重大安全事故,其实空白时间只要超过三秒,人耳就已经能辨别出来直播中间出问题了,所以播出纪律要求我必须播。可我心思完全不在稿子上,我在想,该怎么对付面前的这一堆要命的机器,一会是先推音乐,还是先出版头呢,对,还有广告,广告什么时候播呢。这样的直播状态肯定不成,当时的情形真可以说是凶险。我告诉自己一定要镇静,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好在自己命大,心理素质还真的是不错,一切都有惊无险。后来,大魏老师说,其实当时他比我还要紧张。他还告诉我,直播的状态其实更像鸭子浮水,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水下脚掌在不停的扑腾,也就是说要找到一种外松内紧的状态。经过了这一考验,从此我就独立上节目了。

  直播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原来我对国内的直播多少都有点嗤之以鼻,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总觉得是排练了多次以后的演出,但是当我真正做起直播以后,才知道每一秒都可能有意外发生。

  5月18号,又是我上直播的日子。眼看前面的一个小时都顺利地过去了,所以我有些大意。问题就在这种大意中出现了。在离一点钟整点报时还有30秒的时候,前面的一首歌曲放完了,这个三十秒我只能用自己的话来填。我照例说了那期节目的主题,以及参与节目的方式,话音刚落,整点报时就响了。当时自己还在美,觉得时间控制还不错。可是我忘了说完话要随时注意关话筒这个细节。在六响报时之后,我从工作站调出了中国之声的大版头和整点新闻的版头,这个时间大概有四十秒。这个期间,我喝了水,并且还嗽了嗽嗓子,当时全然没有意识到做这一切的时候话筒还开着!所以全国人民分享了我的喝水和咳嗽。下了节目,收到了我朋友的短信:“猪,你干嘛呢?”我说:“是说声音很大吗?”然后他告诉我说:“你说呢?地球人都听到了!”尽管现在我说得很轻松,但是想想还是后怕。万一那天在直播间里不只我一个人,随便的三言两语后果都会不堪设想。

  尽管几乎每期直播都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但是我仍然喜欢直播,享受直播,乐在其中。我喜欢直播的感觉,特别是夜间的直播。整个四楼的直播区,除了两端站岗的武警战士,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上直播前,我习惯于关掉导播间的灯,体验真正属于我的九十分钟。面对话筒的那一刻,我可以抛开一切杂念,让真实的情感伴着夜色中的电波飞入一个个等待滋润的孤寂者的心田。喜欢广播,可能更主要的是喜欢在直播间里的感觉,喜欢看着不断刷新的短信平台发呆,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猜测听众的表情……那一刻,我会很满足,也很踏实。

  夜航给了我太多太多,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无论走到哪里身边都有一群特别好的人,给我力量,给我关怀,给我信心,给我动力。做广播,经常就会收到意外的惊喜。记得我第一次上节目的时候,就有我们新闻学院的同学通过短信平台给我发来短信,他说——胡凡?这个名字和声音都好熟悉,你是播音班的胡凡师哥吗?也许大家会说一条小小的短信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刚刚上节目的我看来,这就是莫大的鼓励和温暖。我不知道当初发短信的那个同学今天有没有在现场,希望你能够听到我最真诚的感谢。在北京,还有一位好心的的哥,好几次下节目,他都会准时在台门口等,真的很谢谢他,让我的心情从走出直播间的失落中复归平静,体验到夜色笼罩下北京的那份特有的宁静和安详。听众真的很可爱,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航友与我保持着联系,还在询问什么时候我能再回夜航。在百度的夜航贴吧里,我也经常能在字里行间里发现航友提到我的名字,我知道这是一种被牵挂的幸福。尽管我们从未谋面,但广播这一特殊的纽带让我们已经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这其中有些是我能叫得出名字的,但是更多的,我却叫不出名字,可是,他们还是在默默地付出,他们还是真心的对我好。除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小小的胡凡也许这一辈子也无法偿还这份沉甸甸的爱。

  6月8号,我在夜航做了最后的一期节目。在最后一期节目行将结束的时候,我本来准备的歌曲是陈志朋的《舍不得》,那是挑了好久的一首歌。但是不知为什么,我却把节目开始放过的另外一首歌又播了一遍。走出直播间的那一刻,心里反复地在想,为什么留给了自己一个不完美的结束。也许真的是上天的安排吧,离别的时候不说再见,是否就意味着再次的相聚?

  记得大魏老师有一篇写广播人的文章,题目叫《堕入无形》。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许多时候下了直播,已是万家灯火。夜深似海,我像一只鱼儿游弋在海中央。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认识我,那种随心随欲,那种工作过后的怡然自得,可能别人永远无法明白。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以及广播人像风,像水,在这个都市里流动,流过之后了无痕迹。但是人们的生活中缺得了风和水吗?

  与电视和网络媒体相比,广播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光环,但是我们应该高兴,在如今喧嚣的媒介超市里,还有这样一方净土,让彼此心灵相通,在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声音里让人思考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我更愿意把节目主持的道路看作是一种苦行僧的实践。因为永恒的不满足,我将一直在路上。

  在结束发言之前,我想借这个机会,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说几句心里话。小小的胡凡渴望快快地长大,我们的播音专业也渴望快快地成长。原来也一直不自信,出去实习了,我发现武大培养的播音人不差!记得前不久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对我说——我们都是不踩地的小鸟,带着梦想往前冲。是的,我们不仅要做珞珈山下最字正腔圆的一群人,我们更要用这纯正的普通话、漂亮的嗓音,去承载最睿智、最闪光的思想。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意人夸声色好,愿留心音在乾坤”。

电台实习报告 篇6

  本来院里今年是分配我去新华社湖北分社实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把去新华社的机会让了出来,“自谋生路”去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道《焦点时刻》栏目组。

  《焦点时刻》是湖北电台的一档老牌节目,年年被评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青年文明号”,经常有记者获得各类奖项,不少新闻作品也获得全国性的大奖,所以,虽然没有去成新华社,但能在焦点这样的节目实习,也是相当有幸的。

  早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湖北电台新闻频道编播部副主任、焦点的老监制、我校96级的刘征师兄就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期间,刘老师就有意识的请电台的一些记者、领导过来讲课,而《焦点时刻》栏目的大部分记者,也都和我们见过面,陈建国和沈维维甚至在去年寒假,就在焦点这边实习了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人头相对比较熟。

  因为我们几个都有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都在学校媒体做过,而且又刚学过广播编辑软件,所以,上手还是很快。我们6月2号到台里报道,马上就开始找选题,联系采访。很快,我这个以前都没怎么接触过广播的人,就熟悉了焦点的采访、写作、录制、编辑以及节目上线的各项流程。办公室的几位老师看似都还不错,对人也很好。我们几个去的时候问这问那的,黄文老师居然还很认真的问了我们的qq号,答应有采访就带我们去。甚至去电台的第二天,何瑛老师去编稿子的时候,就特意带我们几个去播音间,教我们一些电台编辑软件最基本的常识,虽然以前我们在学校都已熟练掌握了,但还是获益匪浅。

  在焦点实习的一个半月时间里,我们几个不依靠老师,自己独立找选题、联系采访、写稿、编辑、上线,基本对电台的节目制作流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半月的实习,我做了限塑令(2篇)、电子垃圾(2篇)、选号费、创建文明城市(2篇)、电子处方(2篇)等五个选题,9篇稿子,两万多字。期间,经历了多次暗访,几次被人发现(看来咱采访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采访了叶青、李荣建、向柏松等知名学者;通过操作多篇调查性报道,大大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和独立操作深度报道的能力;了解了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学会了使用专业的广播编辑软件编稿子,学会了进行电话连线。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在焦点这样优秀的节目实习的经历,有幸和焦点的几位老师合作,向她们学习。

  7月中旬,很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腾讯*大楚网招聘实习生的新闻。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腾讯公司联系创办的湖北省综合性站。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出了我的第一份简历,经过严格的面试,我有幸被招聘到了大楚网。忙完了电台的节目,和电台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告别之后,我开始了大楚网的实习,转入网络媒体“作战”。在大楚网的一个半月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伴随着奥运的脚步度过的。非常感谢大楚网能给实习生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放心的把实习生放到奥运报道的第一线,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媒体的运作、运营、竞争之道,熟练掌握了腾讯新闻发布系统3。0版的各项操作,学会了作为网络编辑最基本的一些技能,这可算是我实习中最出彩的一段经历了,当然,这首先得归功于奥运会。

  随着奥运会的闭幕,我们的奥运频道也正式拉上帷幕,新闻部已有不少实习生离开,办公室里一下子少了好多熟悉的面孔,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实习生,就成了大楚网各类新闻更新、专题制作的主力。在大楚网两个月时间,我参与了大楚网新闻频道、奥运频道、娱乐频道各版块的更新工作,甚至是腾讯一些最重要的位置,例如迷你首页和头条新闻和图片,我们都进行过更新;参与、负责奥运期间大楚号外、扇向的姐的两耳光,扇痛了谁?、尖子生该不该如此“下基层”等专题的策划与制作。通过在大楚网的实习,我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我的新闻业务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段实习经历使我受益匪浅。

  今年暑假,从5月28号放假到今天,三个多月的时间,我从湖北电台到大楚网,从传统的广播媒体转到新兴的网络媒体,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随着实习的深入,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对各类媒介,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期间,我“奇迹般”的熬过了传说中武汉的酷暑,每天来回奔波于武昌和汉口之间,结识了不少优秀的新闻记者和网络编辑,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说,今年暑期的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为出彩的一笔。最后,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希望大家今年都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电台实习报告 篇7

  在考虑了好几个星期之后,今天终于真的提出结束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节目的实习,说心里话有点不舍。从一个只有满腔热情的热爱体育的学生到一名初步掌握体育新闻制作的实习编辑,这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毫无保留的前辈,刚刚熟悉的朋友和那永远弥漫的笑声和欢乐。

  从20xx年9月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已经四个月了,时间过得真快,记得刚来的那天,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的我坐在大家面前,心中满是忐忑。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新闻》一直是我最钟爱的节目,而今天也要加入她了,虽然只是实习,但这其中的喜悦也让我有些不敢相信。于是在心中我默默的想,一定要努力不要让机会白白溜走。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用眼睛用嘴学习,虚心多看多问,渐渐的了解了新闻的制作过程,而且我惊喜的发现我可以帮得上忙了。从写口播到给被人打下手,到自己制作一条新闻,能力和自信在我的体内共同增长。终于在第二个星期里,我的处女作播出了,看着自己已经看了好几遍的新闻终于上了大屏幕,想象着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看着这条新闻,我突然有了一些复杂的感想。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欣慰,对前辈们的信任充满感激,同时也感到了压力,为上亿观众服务我要更加努力。这样的信念一直鼓励我,督促我。四个月来我共制作新闻百余条,虽然有些并没有播出,但我都把他们作为锻炼,可以说这些新闻就是我向更高处攀登的垫脚石,踩在它们上面我发现我可以看得更远。渐渐的我开始融入了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他的一员而不只是一名过客。今天我还是要离开了,数数自己口袋里的收获,沉甸甸的,让人喜悦。

  首先是业务上的收获。在这里,成熟的新闻制作体制让我真正体会新闻制作的流程;每天的写稿修改让我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验证。特别是紧张刺激的直播方式,更让我受益匪浅。有速度还要抓质量,记得开始时还会手忙脚乱,冷汗连连。但经过这样的实战的锻炼,现在我一上午做两条新闻已经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记得沃尔沃帆船挑战赛结束那天,下午五点钟才传来英文稿,我漂亮的完成了任务,保证了6点的播出.来到《体育新闻》工作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兴趣和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平时我也可谓一个体育迷,各种比赛都感兴趣,都懂一些。但真正做起新闻,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是太皮毛了,太多的细节我不明白。于是我勤问勤查, 4个月来在体育知识方面已经有了飞跃。我弄懂了高尔夫球,冰球、滑雪、冰球等人们大多不大熟悉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在对XX赛季世界摩托车锦标赛连续报道中,我边学边干,由一无所知变成了摩托车专业户。还有《体育新闻》的制作流程让我有机会锻炼使用各种机器,现在我已经熟练使用对编机,字幕机等制作播出设备。

  业务上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有目共睹的,同时心理的收获却是潜移默化但又受益终生的。首先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同事们团结合作的气氛。在这里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谁有了困难都会得到最真诚的帮助。特别是前辈们对我的指导,总是无私的毫不保留的,亲切的耐心的,让我心里热乎乎的。几天熟悉下来我发现这也是一个认真钻研的集体。大家并不是将工作看成完成任务,从制片人到每一个编辑,都时时思考怎样将新闻办得更好,更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主编们组织进行业务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分析兄弟频道节目,得出我们的不足与成功。编辑们也努力钻研,广泛阅读体育和电视方面的书籍,让我感到他们是永不满足的,永远进步的。每天例行的看节目对他们来说也是学习的过程。哪怕是一点小小的错误,他们也不放过。正是这种钻研的精神,才使《体育新闻》成为一张王牌,屹立不倒,不断提高。渐渐的我也开始受到了影响,我开始阅读《体坛周报》,上网时不只是看热闹更增多了思考,看其他人或是其他频道的节目是也暗暗在心中比较,取长补短。这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觉得生活和工作总有新的目标,每天都充满了干劲。还想说的是,在短短的4个月中我还收获了一群好朋友。他们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朋友,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得知自己已经被保送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我想学习的路还长应该多多见识,多多实践。所以虽然不舍还是决定离开这里,到报纸或电台去充实自己。真的感谢这里的四个月,让我结识了这许多朋友,真的感谢这四个月,让我有了如此喜人的收获 。

  我的实习总结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北京实习一个月,来到全国课程改革的示范性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让我见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在这里,我的工作分成了三个部分:班主任,电教组,教学工作.而我想:我获得的不仅是经验上的收获,更多是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的理念,以及他们带给我的种种思考.

  一、教学管理理念

  在实验中学,从领导阶层到一位普通的科任老师,都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学校的管理,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示范学校,一个教育实验基地。这所学校鼓励着老师做各种研究,各种改革。每个班主任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宗旨。有了这种思想的自由,自然这里也就充满着探索与尝试,从而有所创造与进步。在我实习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对他的学生说:“我要让你们成为学习型的管理者,也是管理型的学习者。”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感到这里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的良苦用心。他们关心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从一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出发,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二、教学理念

  在实习期间,借着录课的机会,我听了很多的市级,校级的公开棵,还有理科实验班的课。在这些课堂上,让我看到教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有意识的老师正在努力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创造也逐步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其次,这里的老师也都在适应着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资源更加丰富,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也就更多。尽管,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很长的路,但似乎也并不遥远,相信,这股改革的浪潮会给教育领域带来很大的冲击。

  三、实际工作经验

  在上面,是我在这所学校感受最深刻,也是认为最有意义的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上,由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也获取了许多。

【电台实习报告汇编7篇】相关文章:

1.电台实习报告汇编五篇

2.有关电台实习报告3篇

3.电台实习报告合集九篇

4.广播电台实习报告7篇

5.电台实习的工作总结

6.电台主持人辞职报告范文

7.广播电台总编辑述职报告

8.广播电台节目副主任述职报告

上一篇:市场调研报告 下一篇:建筑环境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