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2024-11-13 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

  这本书从符号系统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考察其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根本观点是:为使某个语句能断言某个事实,不论语言如何构成,在语句的结构和事实的结构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强调,任何真正是哲学上的东西,都属于只能显示的东西,属于事实与它的逻辑图像之间共同的东西。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科普名词】

  1.事实VS事态:世界上的复合物是一个事实,那些不是由其他事实组成的'事实,就是维特根斯坦先生所称为的失态,一个由两个或更多的事实组成的事实,则称为事实。

  例如:“苏格拉底是聪明的”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事态,然而“苏格拉底是聪明的且柏拉图是他的学生”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事态。

  2.对象: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内容摘录】

  1.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每个事物都相当于存在于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3.一个想象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一种形式为它与世界所共有。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2

  柏拉图是第一个思考政治问题的哲学家。如果我们赞同斯特劳斯,那么可以姑且认为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哲学家。柏拉图有两个老师: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用最完美的方式诠释了毕达哥拉斯赋予“哲学”这个词的含义,那就是“爱智慧”。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没有智慧,但是热爱智慧,以此和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智者”的修辞学传统保持距离。智慧就是逻各斯,而逻各斯的意涵是“说出真理”。但是越是走到高处的哲学家,越是发现最高的真理是说不出来的。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用毕生的时间与人对话,但是一到最关键的段落,苏格拉底就开始说胡话了,或者至少开始讲神话和笑话了,这给研究者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谜团。斯特劳斯以“双重真理”来解释这一点,以便说明柏拉图是微言大义的政治哲学家,而我觉得这恰恰错失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那就是试图说出一种其实根本无法被说出来的真理: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被“观看”,但是看到真理的人,其实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交流真理,除非他人也“看到了”。

  不过,苏格拉底毕竟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他人,逐步把他人带上通往真理之像的道路,这种哲学教育被称为“灵魂助产术”。柏拉图对于智者的根本批判,其实并不在于政治立场(就雅典而言,民主或者寡头),而在于智者并没有看到他们自认为拥有、并宣称可以被讲授(还要收学费)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智者的教育无法培养“好人”,只能培养“好公民”,服务于演说程序的修辞学,和作为城邦立法的根据的诗歌一样,只是政治内部的调节和运转,无法与政治保持足够的张力,而只有哲学家才是任何马匹都不能缺少的牛虻,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政治施加真正的压力。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最终来自可说和不可说的张力:诗人的迷狂语言是不可说的.象征,智者的修辞是可说的内部调整,但是把城邦完全交给不可说的“宗教”、“习俗”和可说的“演说”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在可说与不可说的边界上的哲学来处理城邦生活的永恒问题——俄狄浦斯身上的可说的德性和不可说的命运的冲突,安提格涅面对的可说的人法和不可说的神法的两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柏拉图并不是政治哲学家,而是哲学家。在以柏拉图开头的哲学传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的生活如何在修昔底德、撒路斯提乌斯的历史和高尔吉亚、西塞罗的修辞教育与公民德性的夹缝中展开,直到古代晚期这条传统的全面衰微和基督教带来的全新理解:在贫瘠的时代哲学何为?

  不应该忽略,维特根斯坦读过的哲学书不多,但是对《忏悔录》却读到了部分段落可以背诵的程度(我猜他能背的是第9卷)。《逻辑哲学论》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带着强烈的奥古斯丁色彩。我相信罗素读不懂的正是这两句,中间部分他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困难。“事物”和“事实”区别何在?“存在者”和“去存在”的区别意味着什么?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进路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进路看似差别很大,但是就《逻辑哲学论》和《存在与时间》都深受奥古斯丁《忏悔录》一书的影响而言,其内在精神其实非常一致。就“沉默”而言,维特根斯坦告诫我们必须保持的沉默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不出来的真理,以及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9卷对于沉默的讨论之间,存在着重大的思想史连续性,而且这一连续性涉及哲学“说出沉默之真理”的本质。这一本质在古典语境中表现为哲学和城邦政治的张力,但经过基督教的转化,它在现代的语境中则是哲学和科学的张力。我不喜欢分析哲学的最终原因,在于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学从事者”并没有生活在可说和不可说的边界上,从而根本不是爱智慧的哲学家,反而更像爱推理的修辞家。

  因为,对于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这是哲学最起码的德性;眼下,这或许也是被现代分析哲学遗忘最深的德性。而以分析哲学为进路的现代政治哲学,是否还能保持哲学和政治、可说和不可说的起码张力?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3

  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由于战争影响和自我求学的选择,到英国剑桥大学求学,并成为大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和弟子。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虽然如其自己宣称的那样,颇受惠于罗素著作的启发,但二者实质上有很大的分歧,并且这种分歧越到后来就越不能视而不见了。两人最后在哲学上合作的关系也无可奈何地以决裂告终。

  这种分歧在维特根斯坦的最早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当时,为了促成维特根斯坦这部著作提早出版,罗素专门为该书写了一个序言,但是维特根斯坦不能认同罗素在这个序言中对自己著作的解释。他坚决认为罗素根本上误解了他。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罗素是在哪几点上误解了自己,亦或是根本上完全没有把握自己的思想,以至于现在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误解纯粹来源于英德译文之间不可避免的歧义。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罗素确实在不同场合认为维特根斯坦太过于狭隘地专注逻辑。

  但无论维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仅仅专注逻辑学,他都是要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的。也就是说,他在这部著作中思想所朝向的标的是整个哲学问题,是哲学作为整体而可能产生和存在的问题。他要解决和提出的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果他的工作不小心证明他说的一切关于这项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东西归根结底不过是逻辑。那么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错,而是世界的错,是逻辑的错。

  但另一方面人的结构指的是什么呢,这很明显,指的是人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也就是逻辑的结构,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基本袭用了罗素和弗雷格的规定,虽然他自己对这些规定作了些许改动,但这些改动的意义绝没有他自以为的那么重大。他认为同世界基本结构互动的结构就是人类语言中的逻辑结构。我们不能脱离逻辑结构而构思出其他的结构,以为人类是不能非逻辑的思考的。但是这就意味着,世界和历史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历史主义观念。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在许多方面透露出一种不可避免的神秘主义倾向,但是他坚决反对神秘主义的历史观,“情况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命名。”所谓命名就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的仪式,我们习惯于在概念中封分等级,然后将这种概念等级制投射到历史之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无疑已经足够反驳这种行为。我们不能肆意给历史增加任何意义:“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上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以发生而发生;世界中不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它也会是无价值的。”

  除了一般的`价值界定,我们还喜欢非难历史,即我们还习惯于用伦理纲常来限定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从根本上与自己的哲学前提矛盾的,他说:“如果善的意志或恶的意志可以改变世界,那么它只能改变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变事实,即不能改变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因为在他看来,不可能有伦理命题。因为命题不能表达更高的东西。所以推而广之,我们考虑上帝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于我们盲目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也是这种可耻的迷信的体现:“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无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我们自身使历史和世界变得神秘而不可理解,历史本身是单纯直观的,是我们给历史加上了锁链。“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7]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的历史观,虽然带有浓重的不可知论色彩,但他指出人类对世界和历史认识中的唯我论成分,并指出我们过分使用抽象概念而造成人类同世界本身的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有巨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4

  中国古人说“道可道,非常道“,圣经说“道既是上帝”,从而人类获得了用语言描述上帝的权力,按照斯宾诺莎对上帝的定义,科学也既是分析上帝的学问,然而问题是,当科学创造了自己的语境,逐渐与自身产生的源头渐行渐远的时候,人类在自身理性的巨大成就面前却无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感到了现代性的带来的虚无,承受着无家可归的痛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本质上说理性的道路所通向的无疑就是人类所向往的终极关怀,然而这种天才般的预言却无法改变人类孤独无助的现实,拉普拉斯所设想的那个神,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无比真实,而这个神则在人类陷入最疯狂的`暴行漩涡时,却安之若素,无动于衷。

  尼采说:“上帝死了”,从而创造了一个自以为超越善恶的“超人”,试图为芸芸众生发明新的上帝。然而物质的诱惑终究是不可抵御的,科学对物质财富创造所潜在的巨大推动能力,使现实中的人更愿意,将被称为科学的新的造物主作为自己礼拜的对象。在与科学的对抗中,“超人”失败了。

  理性,就其有限性而言,并不像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其内部的缺陷,与此正相反,所谓“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的有限性一种表象,人类将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缺乏而产生的困境归罪于理性本身是不正确的。计算机的产生才是人类为了突破自我困境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尝试之一,事实上,即使人类永远无法掌握足够强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够使用理性的武器神化自我,即使我们永远需要一个作为他者的上帝,我能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接近上帝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应当保持沉默”是相当消极的。毕竟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是“上帝”。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5

  上个月在旧书店看到了《逻辑学是什么》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不错,于是就做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逻辑启蒙书,沿着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一条是历史的线索。作者在每一章的序言部分都向我们介绍一个哲人,让我们与那些伟大的逻辑学家们面对面的交谈,从而了解到他们的性格与贡献,同时也了解到逻辑学的来龙去脉与历史发展。我想,这种历史性地介绍是大有裨益的,它会让我们对逻辑学有更加系统的认识,而且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逻辑学的体系构架和基本内容,这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作者用生动幽默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逻辑的起源、逻辑是什么、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批判性思维以及逻辑学的地位等内容。作者在

  第一章“逻辑起源于理智的自我反省”中向我们介绍了几个著名的悖论——说谎者悖论、芝诺悖论、半费之讼和麦加拉疑难。还介绍了公孙龙的论断和逻辑的基本规律,让我们对逻辑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作者在第二章则揭示出逻辑的本质,即“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通过读书,我了解到欧洲中世纪发生过关于信仰和理性关系问题的论战,一方是极端信仰主义,另一方是理性护教主义,他们用若干理性的论断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由此想到,像上帝存在这样的事情,也要通过推理、论证来支持和确立,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需要经过推理和论证呢?足见理性主义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多么根深蒂固,多么影响深远。而逻辑学正是从这种深厚的理性主义土壤中生长

  出来的,它的精髓就在于教会人们进行正确的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

  在第三、四、五、六章,作者分别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逻辑类型,即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和归纳逻辑。我从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理论,受益匪浅。第七章主要介绍如何让思维更严谨、更清晰的方法,以三大理论为支撑: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最后,作者在第八章系统地阐释了逻辑学的地位及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基础学科中,逻辑学位列第二,同时它对哲学、语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有着特殊作用,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以上是这本书大致内容的概括,下面谈一谈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感悟。首先是“白马非马”。我很早就对这个论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因在于“白马”按常理来讲就是“马”,而公孙龙却说“白马非马”,这其中又蕴藏着什么玄机呢?这个典故出自公孙龙的《白马论》。《白马论》里面说,有一次公孙龙骑马过关,守卫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这么一说关吏也被他弄糊涂了,于是连人带马一起放过关。对这个问题,公孙龙进行了自己的论证,概括起来有三点:

  “I.从概念的外延看,“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

  可以应耳。无去取非有去取也,故日:白马非马。”也就是说,“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如何;“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要求。由于“马”和“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2.从概念的内涵看,“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日:白马非马。”这就是说,“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3.从共相的角度看,“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不包括颜色,仅是“马作为马”。而“白马”的共相包括颜色。于是,马作为马不同于白马作为自马,所以白马非马。”

  从表面上看,公孙龙的论证似乎是正确而严谨的,但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来以假乱真。偷换了什么概念呢?就是“非”字的含义。按以上公孙龙的论证来说,“非”可理解为“不等于”,“自马非马”是说“白马不等于马”。这种解释将属和种、类和子类区别开来,因此是一个正确而科学的命题,而“白马不属于马”是一个虚假、1错误的命题。公孙龙通过“白马不等于马”这一概念来偷换“白马不属于马”这一概念,从而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同样,偷换概念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它可以在对话中化1选自《公孙龙》子今译

  不利为有利,对一些刁钻的问题作出巧妙的回答。

  我们回到“白马非马”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讲,“白马非马”是在进行诡辩,作者的表述是:“他是通过‘白马不等于马’来论证‘白马不属于马’,因而是在进行诡辩。”公孙龙有意识地运用谬误的推理、论证形式去证明“白马非马”,而这个观点本身是错误的,他的论证也似是而非。通过分析,我们便清楚了解了“白马非马”的来龙去脉及内在实质,同时对逻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书中对于归纳逻辑合理性的探讨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给出的标题是:“归纳方法是合理的吗?”我个人觉得:归纳方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尽管从逻辑上讲归纳是无解的——逻辑不能提供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答案,这也是休谟的困境所在。但归纳逻辑的合理性体现在:首先,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生存,所能采取的认知策略就是归纳,这体现出一种必然性。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事物,但总有一些新生事物无法认知,于是归纳就为人类提供了捷径。其次,人类从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中发现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是非常合理的,归纳正是人类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探索和追寻。再次,人类有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即归纳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留存下来为人类使用。总之,对于归纳逻辑合理性的探讨至今仍在继续,我们希望通过对归纳的研究使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开阔、更加深远。

  作者还在书的最后一章谈到逻辑对于哲学的重要性。由此我想到中国的哲学,心中不禁感慨,中国的哲学中实乃鲜见逻辑思维的影子。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这种思维长于神秘的直觉、顿悟、感应以及笼统的综合和概括,却拙于精细的分析与严密的论证。如:道家的“道”,儒家的“天命”、“仁”,佛家的“禅”等,都是某种宏大、抽象、模糊的形而上学之物,不像西方的“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比较容易地领悟和掌握。从而导致中国的哲学十分神秘、虚无,难以相互学习、交流,难以评判,也就难以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去抓住本质的规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西方逻辑早在明代就传人中国却发展得如此缓慢的原因。中国的理性觉醒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也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进程。所以说,熟悉和运用现代逻辑,对于中国哲学界来说至关重要,是逻辑让哲学走向严格和精确。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6

  本讲主要讨论的是谓词逻辑的最基本内容,它分为四个部分来讲解。一是个体词、量词、谓词和公式,二是自然语言中量化命题的符号化,三是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四是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释方法。

  谓词逻辑与词项逻辑有些相似,它也要将一个简单命题拆分成各个部分,不同的是它将命题拆分成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词而不是像词项逻辑一样拆分成主项谓项等。个体词又包括个体变项和个体常项。变项是某个范围内不确定的项,常项同理就是某个范围内确定的项。量词我们高中接触过,一般指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两种,量词也有一定的管辖范围,称为辖域。如何寻找它的辖域也简单,如果量词后无括号,则量词后最短的公式就是它的辖域,如果量词后有括号,则处于该括号内的公式构成该量词的辖域。作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一个公式中所出现的变项和一个变项在一个公式中的出现,一个变项的某一次出现在一个量词中称为“约束出现”,否则叫做“自由出现”,一个个体变项可以既是约束变项又是自由变项。一个至少含有一个自由变项的公式叫开公式,不含任何自由变项的公式叫闭公式。

  从书中以上讲解,我们也能知道,自然语言任何复杂度的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可以符号化,变为谓词逻辑中的公式。首先谈直言命题的符号化,谓词逻辑把直言命题形式上的主词和谓词都变为谓词,然后再寻找逻辑主词。存在六种直言命题的符号化,定域是全域。全称的直言命题应符号化成为一个全称的蕴含式,特称的直言命题应该符号化为存在合取式,单称的直言命题应符号化为原子公式。当定域为某个特定论域,则谓词逻辑公式要简单许多,但一般不做说明时我们都视为全域。关系命题时断定对象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命题,它至少包含两个要素,个体词和关系谓词,个体词就是两个关系对象,有些关系命题带有量词,量词就是指某些关系对象的范围和数量,比如“有些”和“所有”。关系推理也可以符号化,把一个推理符号化就是分别把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符号化,所谓关系推理就是以命题关系作前提和结论的推理,谓词逻辑的符号表达能力是足够强,不仅能够表达所有的性质命题,而且能够表达所有的关系命题,再以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结合推理。前面的谓词逻辑的公式和符号,模型和赋值就是对符号和公式进行解释。非普遍有效式的解释方法,去证明一个公式具有普遍性是非常难的,相反去证明它是不普遍的就轻松很多,因为你只要找出一个例子它不满足即可证明,这与谓词逻辑的解释相关,称解释方法,也称模型方法。实际上是要求该公式找一个反模型,再对比真假。

  在第六讲中,提到了量化命题,-是谓词逻辑的基本内容,即把命题或推理分析为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词等部分,以便能够刻画关系命题及其推理,以及量词里面含联结词结构的命题及其推理。个体词包括个体变项和个体常项,个体变项表示某个特定的范围内的某个不确定的对象,个体常项表示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某个确定的对象,这里的某个特地的范围是“论域”。谓词经过解释之后,表示论域中个体的性质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谓词符号是一个谓词符号后跟有一个个体词,如果跟有两个个体词,就是一个二元谓词符号,以此类推,有n个个体词的谓词符号,就是n元谓词符号。

  量词包括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加上了前面所说的原子公式,就能成立本讲的题目提及的“量化公式”,全称量词是包括全部的,对于所有,需要全部都成立,那么这个命题才是正确的;而存在量词是一部分的,某一些,只需要有一个符合符合条件即可。量词有其管辖的范围,叫做“辖域”。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且通俗易懂,可以将复杂的文字转化为符号,一个简单的符号可以代表多个文字组成才能表达的意思,可以说他的发明是很实用了。直言命题的符号化的成立也是需要条件的,包括以下几点:全称的直言命题的符号化应该是一个全称蕴含式,特称的直言命题的符号化是存在直取式,单称的直言命题应该符号化为原子公式,在我看来,就是说全称命题应该转化成全集,特称命题转化为特殊的集合,单称命题转化为一个,从其表面的意思来看,就是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命题,包括个体词和关系谓词。关系推理的符号化,即将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符号化,虽说这样子复杂了一点,但是着实增强了学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转化能力以及抽象的逻辑能力。二元关系是指两个对象之间的逻辑性质,即关系的自返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谓词逻辑的意义和真假是通过模型和赋值来实现的,说实话读到这里,我是看不怎么懂的,一大堆的字母符号,和看起来差不多的文字,着实让我头晕。一个模型包括以下因素:个体域D、个体常项在个体域D中的值以及谓词符号在个体域中D的解释。当谓词逻辑的一个闭公式只含有这些成分,当给定模型后,闭公式的意义就能确定。当一个公式含有自由变项,即本身是开公式时,他的意义和真假就尚且不能确定。谓词逻辑的普遍有效式有一般到个别的推理、个别到存在的推理、矛盾律、排中律在谓词逻辑的表现形式,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相互定义,全称量词对于蕴涵和合取的分配律,存在量词对析取的分配律。不得不说,逻辑学真的是博大精深,不求甚解是不能深知的。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7

  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三段论推理,以后的日子,用易经推演,用逻辑学推理,相辅相成北大的时候,王强选修了一门课程,叫《形式逻辑学》,当时,整个北大选修这门课的人只有3个人,其中包括王强。王强说,当时上课的女教授说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就是:逻辑学是门推理的科学,你们很聪明,选修了这门课,逻辑学对你人生最大的作用就是:当你的人生需要获得重大结论的时候,你可以省去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推理过程,可以直接从前提推到结论。

  当年王强出国,到了加拿大留学,他想选修计算机,但从性价比上来说,在国外读本科要4年,需要花4年的钱,读硕士只要2年,只花2年的钱。所以读硕士是性价比最高的。但是他没有任何计算机的基础,他面临两难的选择。此时,王强想到了他选修的.逻辑学课程,他把逻辑推理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用在了这个选择上。他说,面对这种情况,大前提是:计算机是人发明的;小前提是:人一定能学会人发明的东西;由此,他直接推出结论:王强一定能学会计算机,或者是王强不是人。根据这个推理结论,他果断的在计算机知识0基础的情况下,选择了计算机硕士,用了2年时间顺利毕业,毕业后进了贝尔实验室。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8

  中国古人说“道可道,非常道“,圣经说“道既是上帝”,从而人类获得了用语言描述上帝的权力,按照斯宾诺莎对上帝的定义,科学也既是分析上帝的学问,然而问题是,当科学创造了自己的语境,逐渐与自身产生的源头渐行渐远的时候,人类在自身理性的巨大成就面前却无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感到了现代性的带来的虚无,承受着无家可归的痛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本质上说理性的道路所通向的无疑就是人类所向往的终极关怀,然而这种天才般的预言却无法改变人类孤独无助的现实,拉普拉斯所设想的那个神,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无比真实,而这个神则在人类陷入最疯狂的暴行漩涡时,却安之若素,无动于衷。

  尼采说:“上帝死了”,从而创造了一个自以为超越善恶的“超人”,试图为芸芸众生发明新的上帝。然而物质的诱惑终究是不可抵御的,科学对物质财富创造所潜在的巨大推动能力,使现实中的人更愿意,将被称为科学的新的造物主作为自己礼拜的对象。在与科学的对抗中,“超人”失败了。

  理性,就其有限性而言,并不像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其内部的缺陷,与此正相反,所谓“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的有限性一种表象,人类将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缺乏而产生的困境归罪于理性本身是不正确的。计算机的产生才是人类为了突破自我困境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尝试之一,事实上,即使人类永远无法掌握足够强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够使用理性的武器神化自我,即使我们永远需要一个作为他者的上帝,我能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接近上帝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应当保持沉默”是相当消极的。毕竟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是“上帝”。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9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读完此书,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书中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世界的常规认知。例如,我们看到一张桌子,重要的不是桌子这个事物本身,而是关于桌子的'所有事实,如它的颜色、形状、位置等。这种对世界结构的剖析让我重新审视周围的环境。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也是核心内容。语言是对世界的描绘,命题是实在的图像。这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话语并非随意,而是和世界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能与世界中的事实相对应,否则就是无意义的。

  同时,书中关于不可言说之物的论述也发人深省。有些东西,如伦理、美学等,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它们超越了逻辑的范畴。这让我明白,人类思想和体验中存在着语言无法触及的领域,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维特根斯坦通过《逻辑哲学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和语言关系的新大门。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0

  《逻辑哲学论》宛如一座思想的高峰,挑战着读者的思维。

  维特根斯坦指出,逻辑是世界和语言的骨架。逻辑形式使得语言能够表达世界中的事实。在理解这一点的过程中,我发现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歧义,而逻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这些问题。例如,一个简单的`句子可能有多种理解方式,但通过逻辑梳理,可以确定其确切含义。

  书中对命题意义的探讨也十分精彩。命题有真假之分,其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世界中的事实相符。这让我联想到科学理论,科学命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与观察到的事实一致,才是有价值的。这显示出知识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我们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必须建立在对世界准确描述的基础上。

  然而,关于不可说的部分,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比如生命的意义、宗教体验等,它们不能通过逻辑语言来表述。这提示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超越逻辑的维度,这是我们在追求理性之余不可忽视的。《逻辑哲学论》引导我们在逻辑与非逻辑之间寻找平衡。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1

  《逻辑哲学论》为我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哲学视角。

  在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世界与语言图像关系的精妙。我们通过语言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而语言的结构和世界的结构存在着一种映射。就像建筑蓝图与实际建筑的关系,命题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就如同蓝图上的线条和图形,描绘着世界的模样。

  书中对于简单对象的假设让我思考世界的基本构成。这些简单对象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事实。这类似科学中对基本粒子的探索,从微观层面理解世界的构造。但不同的是,哲学上的简单对象更具抽象性。

  同时,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空间的概念令人着迷。逻辑空间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命题在这个空间中占据一定位置。这使我认识到我们思考问题时,其实是在逻辑空间中探索,我们的判断和推理都受到逻辑空间的限制。而那些无法在逻辑空间中定位的,如情感、价值等不可言说的部分,则需要我们从其他途径去感悟和理解。《逻辑哲学论》让我的思维在逻辑的海洋中畅游,同时也触摸到了其边界之外的神秘。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2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充满挑战与启迪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有逻辑结构的整体。每个事实都处于特定的逻辑关系中,这种关系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考都在这个逻辑结构的框架内进行。例如,因果关系就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联系,我们在解释事件时常常依赖它。

  语言方面,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界限。语言只能表达在逻辑范围内的内容,超出这个范围就是无意义的言说。这让我反思我们平时的话语,有多少是真正符合逻辑且有意义的。很多争论可能源于语言的`误用,没有清晰的逻辑界定。

  书中关于哲学本身的观点也很独特。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是对语言的逻辑澄清。这改变了我对哲学的传统看法,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构建,而是深入到语言层面的分析和反思。

  而对于那些不可言说的神秘之物,如灵魂、上帝等概念,我们需要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否定它们的存在,而是承认语言在这些领域的无力。《逻辑哲学论》促使我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逻辑,同时也对无法用逻辑把握的事物怀有敬畏。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3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结晶,它如同一把钥匙,试图开启理解世界与语言奥秘的大门。

  从世界的构成来看,维特根斯坦提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这一观点深刻而独特。他认为事实是事物的一种状态,是对象之间的连接方式。比如,太阳升起这个事实,不是太阳这个孤立的事物,而是太阳与地球、时间等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对世界的解析让我们明白,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而不是简单的物体堆积。

  在语言与世界的关联方面,命题是实在的图像这一理论极具开创性。语言通过命题来反映世界,每个命题都有其对应的逻辑结构,这个结构与世界中的事实结构是同构的。例如,“这朵花是红色的”这个命题,它的逻辑结构与现实中花的颜色这一事实的结构相匹配。这使我意识到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必须遵循逻辑结构才能准确地描述世界。

  书中对于不可言说之物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维特根斯坦指出,伦理、美学、宗教等领域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的。这些内容超越了逻辑的界限,它们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是一种更为神秘和个体化的体验。比如,我们对美的感受,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去描述一幅画为什么美,这种无法言说性提醒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有些部分是理性和逻辑无法完全涵盖的。

  此外,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本质有了新的阐释。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构建理论体系,而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那些由于语言误用而产生的哲学问题。这让我重新审视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哲学不再是抽象的思辨,而是对我们日常思维和语言运用的一种反思和梳理。《逻辑哲学论》就像一座灯塔,在哲学的海洋中为我们指引方向,让我们在探索世界和语言的道路上更加清晰地前行。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4

  《逻辑哲学论》是一部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世界、语言和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

  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展现出了一种对世界结构的深刻洞察。他认为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事实又是由对象的组合而成。这种观点促使我们思考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例如,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试图寻找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这与维特根斯坦所探讨的世界的基本构成元素有相似之处。然而,哲学上的对象更加抽象,它们不是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一种逻辑上的存在。这种对世界的分析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秩序,这种秩序隐藏在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背后。

  关于语言,这本书提出了语言图像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命题则是对事实的描述。一个命题就像一幅画,它通过自身的逻辑结构来呈现世界中的某个事实。比如,在地图上,地图的符号和标记与实际的地理环境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命题与事实也是如此。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语言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日常语言中充满了歧义、模糊性和不精确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逻辑分析来澄清语言的意义。只有当命题符合逻辑规则并且与世界中的'事实相符合时,它才是有意义的。

  书中关于不可言说的部分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伦理、价值、生命的意义等内容无法通过逻辑语言来表达。这些是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但它们却超出了我们用语言和逻辑去把握的范围。这使我感受到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和神秘,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赖于逻辑和语言,还需要有对这些不可言说之物的敬畏和体悟。

  在哲学的角色方面,维特根斯坦强调哲学是一种澄清语言的活动。它不是为了提出新的理论,而是为了消除因语言误用而产生的哲学困惑。这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我们重新审视哲学问题产生的根源,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分析和理解。《逻辑哲学论》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语言的运用和哲学的思考,引导我们在哲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5

  《逻辑哲学论》犹如一座神秘而深邃的思想宝库,读完之后,我深受触动。

  维特根斯坦从世界的本质出发,将世界看作是事实的总和,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事实是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对象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状态。例如,一场足球比赛的结果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包含了球员、场地、比赛规则等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打破了我们以往对物体实体的简单认知,让我们意识到世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关联的事实交织而成的网络。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在书中有着深入的阐述。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的一种描绘,命题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世界中的事实。每一个有意义的命题都有其对应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与世界中的事实结构相呼应。以科学研究为例,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和假设都是以命题的形式存在,这些命题必须能够准确地描述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才能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科学知识。这让我看到了语言在构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但同时也看到了语言需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才能履行这一职责。

  书中关于不可言说之物的讨论极具启发性。伦理、美学、宗教体验等领域的内涵超出了语言和逻辑的范畴。我们无法用精确的语言去阐述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艺术作品为什么能打动我们。这些不可言说的部分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神秘和深邃的领域,它们是我们个体生命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我明白,在追求理性和逻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超越语言的情感和价值层面的存在。

  此外,维特根斯坦对哲学任务的重新定义让我对哲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构建宏大理论体系,而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以消除那些因语言误用而产生的困惑。这一观点促使我们在思考哲学问题时,要更加关注语言本身的逻辑和意义,从根源上避免不必要的哲学难题。《逻辑哲学论》引导我们在逻辑的世界中探索,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逻辑之外的世界的广阔与神秘。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6

  《逻辑哲学论》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世界的理解上,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使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状态,而不仅仅是事物本身。就像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事实。这种对世界结构的剖析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每个元素都通过各种事实相互连接。而且,事实的逻辑结构决定了世界的.逻辑结构,这提示我们在研究世界时要深入挖掘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语言方面,语言图像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它表明语言是世界的图像,命题是实在的图像。这一理论将语言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了语言的逻辑结构与世界结构的对应性。比如,数学公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精确地描述物理世界中的规律,因为它们具有与物理事实相匹配的逻辑结构。然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逻辑分析来澄清其意义。只有符合逻辑规则并且能够准确描绘事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表达和理解过程中需要对语言进行严格的审视。

  关于不可言说的内容,书中的观点让我陷入沉思。伦理、美学、宗教等领域的价值和体验无法通过逻辑语言来传达。这些不可言说之物构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它们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和深刻的感受。我们无法用逻辑去解释为什么一幅画能让我们感动落泪,或者为什么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高尚的。这使我明白人类的认知和体验是多维度的,除了理性和逻辑,还有一些超越语言的部分值得我们去珍视和探索。

  在哲学的功能上,维特根斯坦将哲学定义为一种澄清语言的活动。这种观点改变了我们对哲学传统的理解,即哲学不是为了创造抽象的理论,而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的混乱和误解。这促使我们在哲学思考中更加注重对语言逻辑的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哲学问题的本质。《逻辑哲学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世界、语言和哲学理解之路上的前行方向。

  • 相关推荐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通用10篇)04-27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05-08

认识论的哲学原理与方法论的归纳09-05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2-2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2-23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通用5篇)01-04

君主论读书笔记09-17

大教学论的读书笔记02-17

国富论读书笔记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