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2024-04-27 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

  这本书从符号系统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考察其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个部分。根本观点是:为使某个语句能断言某个事实,不论语言如何构成,在语句的结构和事实的结构之间必须有某种共同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强调,任何真正是哲学上的东西,都属于只能显示的东西,属于事实与它的逻辑图像之间共同的东西。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科普名词】

  1.事实VS事态:世界上的复合物是一个事实,那些不是由其他事实组成的事实,就是维特根斯坦先生所称为的失态,一个由两个或更多的事实组成的事实,则称为事实。

  例如:“苏格拉底是聪明的”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事态,然而“苏格拉底是聪明的且柏拉图是他的.学生”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事态。

  2.对象:是构成世界的实体,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内容摘录】

  1.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每个事物都相当于存在于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3.一个想象的世界,无论它怎样不同于实在的世界,必有一种形式为它与世界所共有。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2

  中国古人说“道可道,非常道“,圣经说“道既是上帝”,从而人类获得了用语言描述上帝的权力,按照斯宾诺莎对上帝的定义,科学也既是分析上帝的学问,然而问题是,当科学创造了自己的语境,逐渐与自身产生的源头渐行渐远的时候,人类在自身理性的巨大成就面前却无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感到了现代性的带来的虚无,承受着无家可归的痛苦。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从本质上说理性的`道路所通向的无疑就是人类所向往的终极关怀,然而这种天才般的预言却无法改变人类孤独无助的现实,拉普拉斯所设想的那个神,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无比真实,而这个神则在人类陷入最疯狂的暴行漩涡时,却安之若素,无动于衷。

  尼采说:“上帝死了”,从而创造了一个自以为超越善恶的“超人”,试图为芸芸众生发明新的上帝。然而物质的诱惑终究是不可抵御的,科学对物质财富创造所潜在的巨大推动能力,使现实中的人更愿意,将被称为科学的新的造物主作为自己礼拜的对象。在与科学的对抗中,“超人”失败了。

  理性,就其有限性而言,并不像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是其内部的缺陷,与此正相反,所谓“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的有限性一种表象,人类将自己运用理性的能力的缺乏而产生的困境归罪于理性本身是不正确的。计算机的产生才是人类为了突破自我困境所进行的有意义的尝试之一,事实上,即使人类永远无法掌握足够强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够使用理性的武器神化自我,即使我们永远需要一个作为他者的上帝,我能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接近上帝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应当保持沉默”是相当消极的。毕竟维特根斯坦所谓不能说的就是“上帝”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3

  柏拉图是第一个思考政治问题的哲学家。如果我们赞同斯特劳斯,那么可以姑且认为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哲学家。柏拉图有两个老师: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用最完美的方式诠释了毕达哥拉斯赋予“哲学”这个词的含义,那就是“爱智慧”。苏格拉底声称自己没有智慧,但是热爱智慧,以此和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智者”的修辞学传统保持距离。智慧就是逻各斯,而逻各斯的意涵是“说出真理”。但是越是走到高处的哲学家,越是发现最高的真理是说不出来的。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用毕生的时间与人对话,但是一到最关键的段落,苏格拉底就开始说胡话了,或者至少开始讲神话和笑话了,这给研究者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谜团。斯特劳斯以“双重真理”来解释这一点,以便说明柏拉图是微言大义的政治哲学家,而我觉得这恰恰错失了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那就是试图说出一种其实根本无法被说出来的真理: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被“观看”,但是看到真理的人,其实没有办法通过语言来交流真理,除非他人也“看到了”。

  不过,苏格拉底毕竟可以通过语言来引导他人,逐步把他人带上通往真理之像的道路,这种哲学教育被称为“灵魂助产术”。柏拉图对于智者的根本批判,其实并不在于政治立场(就雅典而言,民主或者寡头),而在于智者并没有看到他们自认为拥有、并宣称可以被讲授(还要收学费)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智者的教育无法培养“好人”,只能培养“好公民”,服务于演说程序的修辞学,和作为城邦立法的根据的诗歌一样,只是政治内部的调节和运转,无法与政治保持足够的张力,而只有哲学家才是任何马匹都不能缺少的牛虻,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对政治施加真正的压力。

  政治与哲学的张力最终来自可说和不可说的'张力:诗人的迷狂语言是不可说的象征,智者的修辞是可说的内部调整,但是把城邦完全交给不可说的“宗教”、“习俗”和可说的“演说”是不行的,必须有生活在可说与不可说的边界上的哲学来处理城邦生活的永恒问题——俄狄浦斯身上的可说的德性和不可说的命运的冲突,安提格涅面对的可说的人法和不可说的神法的两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柏拉图并不是政治哲学家,而是哲学家。在以柏拉图开头的哲学传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的生活如何在修昔底德、撒路斯提乌斯的历史和高尔吉亚、西塞罗的修辞教育与公民德性的夹缝中展开,直到古代晚期这条传统的全面衰微和基督教带来的全新理解:在贫瘠的时代哲学何为?

  不应该忽略,维特根斯坦读过的哲学书不多,但是对《忏悔录》却读到了部分段落可以背诵的程度(我猜他能背的是第9卷)。《逻辑哲学论》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带着强烈的奥古斯丁色彩。我相信罗素读不懂的正是这两句,中间部分他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困难。“事物”和“事实”区别何在?“存在者”和“去存在”的区别意味着什么?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进路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进路看似差别很大,但是就《逻辑哲学论》和《存在与时间》都深受奥古斯丁《忏悔录》一书的影响而言,其内在精神其实非常一致。就“沉默”而言,维特根斯坦告诫我们必须保持的沉默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说不出来的真理,以及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9卷对于沉默的讨论之间,存在着重大的思想史连续性,而且这一连续性涉及哲学“说出沉默之真理”的本质。这一本质在古典语境中表现为哲学和城邦政治的张力,但经过基督教的转化,它在现代的语境中则是哲学和科学的张力。我不喜欢分析哲学的最终原因,在于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学从事者”并没有生活在可说和不可说的边界上,从而根本不是爱智慧的哲学家,反而更像爱推理的修辞家。

  因为,对于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这是哲学最起码的德性;眼下,这或许也是被现代分析哲学遗忘最深的德性。而以分析哲学为进路的现代政治哲学,是否还能保持哲学和政治、可说和不可说的起码张力?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4

  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由于战争影响和自我求学的选择,到英国剑桥大学求学,并成为大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和弟子。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虽然如其自己宣称的那样,颇受惠于罗素著作的启发,但二者实质上有很大的分歧,并且这种分歧越到后来就越不能视而不见了。两人最后在哲学上合作的关系也无可奈何地以决裂告终。

  这种分歧在维特根斯坦的最早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当时,为了促成维特根斯坦这部著作提早出版,罗素专门为该书写了一个序言,但是维特根斯坦不能认同罗素在这个序言中对自己著作的解释。他坚决认为罗素根本上误解了他。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罗素是在哪几点上误解了自己,亦或是根本上完全没有把握自己的思想,以至于现在的研究者认为这种误解纯粹来源于英德译文之间不可避免的歧义。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罗素确实在不同场合认为维特根斯坦太过于狭隘地专注逻辑。

  但无论维特根斯坦在自己的著作中是否仅仅专注逻辑学,他都是要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的。也就是说,他在这部著作中思想所朝向的标的是整个哲学问题,是哲学作为整体而可能产生和存在的问题。他要解决和提出的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如果他的工作不小心证明他说的一切关于这项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东西归根结底不过是逻辑。那么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的错,而是世界的错,是逻辑的错。

  但另一方面人的结构指的是什么呢,这很明显,指的是人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也就是逻辑的结构,在这一点上维特根斯坦基本袭用了罗素和弗雷格的规定,虽然他自己对这些规定作了些许改动,但这些改动的意义绝没有他自以为的那么重大。他认为同世界基本结构互动的结构就是人类语言中的逻辑结构。我们不能脱离逻辑结构而构思出其他的结构,以为人类是不能非逻辑的思考的。但是这就意味着,世界和历史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历史主义观念。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在许多方面透露出一种不可避免的神秘主义倾向,但是他坚决反对神秘主义的历史观,“情况可以描述,但是不能命名。”所谓命名就是一种高度概念化的仪式,我们习惯于在概念中封分等级,然后将这种概念等级制投射到历史之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无疑已经足够反驳这种行为。我们不能肆意给历史增加任何意义:“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世界上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以发生而发生;世界中不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它也会是无价值的。”

  除了一般的价值界定,我们还喜欢非难历史,即我们还习惯于用伦理纲常来限定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是从根本上与自己的哲学前提矛盾的,他说:“如果善的意志或恶的意志可以改变世界,那么它只能改变世界的界限,而不能改变事实,即不能改变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因为在他看来,不可能有伦理命题。因为命题不能表达更高的东西。所以推而广之,我们考虑上帝对人类历史的看法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于我们盲目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也是这种可耻的迷信的体现:“我们不能从现在的事件推出将来的事件。相信因果联系是迷信。”]无疑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是我们自身使历史和世界变得神秘而不可理解,历史本身是单纯直观的,是我们给历史加上了锁链。“世界是怎样的这一点并不神秘,而世界存在着这一点是神秘的。”[7]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 “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的历史观,虽然带有浓重的不可知论色彩,但他指出人类对世界和历史认识中的唯我论成分,并指出我们过分使用抽象概念而造成人类同世界本身的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有巨大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5

  首先,维特根斯坦开篇即提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的构成单位并非孤立的事物,而是由事实——即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这一观念奠定了全书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基础,即语言必须反映并描绘出世界的逻辑结构。

  其次,维特根斯坦阐述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他认为,语言的根本目的是描述世界,每一句有意义的话都对应着一个可能的事实状态。他提出了著名的“图像理论”,将语句比喻为现实世界的逻辑图像,通过符号与对象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使得语句能够准确地描绘世界。同时,他还强调了语言的逻辑形式的重要性,认为意义清晰、无歧义的语言应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

  再者,维特根斯坦深入探讨了命题、真值以及逻辑真理的概念。他指出,命题是基本的意义单元,其价值在于其真值,即其与现实世界是否符合。逻辑真理,如“所有单身汉都是未婚的”,则因其形式上的必然性而不依赖于任何具体事实,从而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这些讨论揭示了语言与逻辑的紧密联系,以及逻辑在确保语言精确反映世界方面的作用。

  此外,维特根斯坦还触及了知识、心灵、伦理及美学等主题。他主张,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超出经验界限或逻辑表达能力的事物无法被有意义地谈论。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哲学界限的认识,即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语言的逻辑结构,而非解答超越语言界限的形而上学问题。

  最后,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流露出对简洁、清晰语言风格的追求,以及对哲学应当回归生活实践的期待。他倡导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消除哲学中的混淆与矛盾,使哲学成为一种“治疗”活动,帮助人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生活。

  总结而言,《逻辑哲学论》以独特的语言哲学视角,深刻剖析了语言、逻辑与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图像理论”、“逻辑原子主义”等重要概念,对20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的逻辑清晰性、命题与事实的对应关系以及哲学的“治疗”功能,为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中的角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6

  《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的结晶,以其凝练且符号化的论述风格,深度探讨了语言、思维与世界之间相互交织、影响的本质联系。维特根斯坦坚信,诸多哲学困境源于语言的滥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语言进行彻底澄清,使其回归作为“逻辑显像”(picture theory)的原始功能。

  首先,维特根斯坦构建了“世界即事实,事实即事态”的核心观念。他强调,世界由无数不可再分的原子事实有机组合,这些基础单元通过逻辑联结,衍生出纷繁复杂的事态图景。这一见解凸显了世界的客观现实性以及逻辑结构对于现象生成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他认为,语言并非孤立存在的符号系统,而是嵌入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模式。不同的语言游戏对应着各异的生活形式,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功能性。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将语言视为静态符号表征的观点,强调语言的使用情境和实际效用,对后来的语言社会学和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与不可说”的划分也颇具启示意义。他主张,凡是可以清晰表达、逻辑上可证实或证伪的命题属于“可说”范畴,如科学陈述、事实描述等;而涉及伦理、美学、宗教等形而上学领域的主观感受、价值判断则属于“不可说”,因为它们超出了语言逻辑的.界限,只能通过生活本身来显现。这一区分旨在限制哲学的范围,避免陷入无谓的形而上学争论,引导人们关注可言说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最后,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提出“哲学的目标是语言的逻辑澄清”。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创造新的知识或理论,而在于揭示并消除因语言模糊、误用导致的思想混乱,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准确地思考和交流。这一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倡导了一种实践性的、问题导向的哲学方法论。

  综上所述,《逻辑哲学论》通过对语言、思维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剖析,以及对哲学使命的独特定位,不仅为理解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审视和反思人类认知与表达方式的宝贵工具。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7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早年哲学体系的精华凝聚,全书以精炼且符号化的表述方式,深度剖析了语言、思维与世界三者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维特根斯坦坚持认为,诸多哲学难题的根源在于语言的误用,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语言进行澄清,使其回归到作为“逻辑显像”(picture theory)的本真角色。

  首要,维特根斯坦构建了“世界即事实,事实即事态”的核心理念。他指出,世界是由无数个不可再分的原子事实拼接而成,这些基本元素通过逻辑关联形成千变万化的事态。此观点凸显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及逻辑结构的决定性力量。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8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以高度凝练、符号化的形式探讨了语言、思维、世界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问题的产生源于语言的误用,解决之道在于澄清语言,使它回归其“逻辑显像”(picture theory)的本质。

  首先,维特根斯坦提出“世界即事实,事实即事态”的基本观念。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构成的,这些事实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单元,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构成了复杂的事态。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逻辑结构的决定性。

  其次,维特根斯坦阐述了他的“语言图像论”。他认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描绘或映射现实世界的工具,每个命题都是一幅关于事态的逻辑图像。正确理解一个命题,即是理解其所对应的事实或事态。这种理论揭示了语言与世界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强调了语言的描述功能和真理的符合论基础。

  再者,维特根斯坦强调逻辑形式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命题都可以分析为基本元素(对象、性质、关系等)及其逻辑组合,而逻辑形式是这些元素组合的规则。逻辑形式决定了命题的意义,而非其表面语词。因此,哲学的'任务并非创造新知识,而是通过逻辑分析揭示已知知识的结构,消除因语言混淆导致的形而上学问题。

  最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伦理、美学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指出,私人经验无法通过语言精确传达,因而私人语言概念本身是无意义的。对于伦理和美学,他认为它们超出了可言说的范围,属于“神秘”的领域,只能通过行为或生活本身来展现,而非通过语言进行理性讨论。

  总结而言,《逻辑哲学论》以逻辑为核心,通过对语言、世界、事实的深入剖析,展现出一种彻底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它不仅挑战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诸多问题,也为后来的语言哲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尽管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有所转变,但《逻辑哲学论》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里程碑,其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与思考。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9

  全书始于维特根斯坦对世界本质的独特界定:“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此观点颠覆了传统对世界构成的认知,强调世界并非由孤立的事物堆积而成,而是由事物间的关系——即事实——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这一观念为理解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铺设了基石:语言作为表达工具,必须精准捕捉并再现世界的逻辑结构。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他认为,语言的核心使命在于描述世界,每个具有意义的语句都应与一个潜在的事实状态相对应。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图像理论”,将语句比喻为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通过符号与对象间的严密逻辑关联,确保语句能精确地刻画现实。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的逻辑形式对于其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只有当语句的逻辑结构与现实世界的逻辑结构相契合时,语句才具有真理性。

  在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时,维特根斯坦指出,思想是无声的语言,它们与可言说的部分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逻辑空间”。思想借助语言得以明确表达,而语言则通过逻辑规则组织起来,形成能够清晰传达思想的`形式。他强调,能够言说的东西必定可以清楚地思考,反之亦然,即“凡是可以想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想;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清楚地说。”这表达了他对语言与思想之间透明性、一致性关系的坚定信念。

  此外,维特根斯坦对形而上学问题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许多传统哲学难题源于语言的误用或滥用,即试图用语言去表述超越语言界限的“神秘”事物,从而导致了无休止的哲学争论。他主张回归语言的日常用法,关注语言的实际应用情境,以此消解哲学困惑。维特根斯坦的这一观点,即“哲学的全部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预示了其后期语言游戏理论的萌芽,也对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逻辑哲学论》通过对语言、逻辑、世界与思想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展现出维特根斯坦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性见解。他强调语言的逻辑形式、事实描述功能,以及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批判态度,不仅为20世纪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后世学者理解和探究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 10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以语言为切入点,力图揭示并消除困扰哲学的诸多问题。他认为,许多哲学困惑源于语言的误用或模糊性,因此,要理解世界与思想,首要任务是对语言进行精确而系统的梳理。他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概念,主张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系统,其意义取决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观念之一是“世界即事实,事实即事态”。维特根斯坦主张,世界是由无数基本的事实构成,每个事实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事态,即对象及其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这些原子事实通过逻辑联结形成复杂的事态网络,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经验的.世界。这一观念强调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逻辑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理解世界的关键在于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秩序。

  维特根斯坦进一步阐述了“逻辑显像”(picture theory)理论,将语言视为对现实世界的描绘或模型。他认为,语句就像画作一样,通过符号与对象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当一个语句正确反映事实间的逻辑结构时,它就是真的。这种观点强调了语言的表征功能,以及真理性判断的逻辑基础。

  在探讨知识与真理时,维特根斯坦提出“所说即所思,所思即所见”,强调了思维、语言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我们的思想以语言形式表达,而语言又直接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真理并非某种超越经验的绝对标准,而是语言与事实的契合,即当语句准确地映射了事实的逻辑结构时,我们就拥有关于世界的真知识。

  此外,《逻辑哲学论》还涉及对伦理、美学及形而上学问题的独特见解。维特根斯坦主张,这些问题本质上超出了语言的界限,无法用言辞清晰表述,只能通过“显示”而非“言说”来把握。这体现了他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神秘体验和价值领域保持谦逊敬畏的态度。

  总结而言,《逻辑哲学论》以其严谨的逻辑分析、独特的语言哲学视角和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为20世纪哲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维特根斯坦通过对语言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思维与现实世界间的基本联系,挑战了传统哲学的诸多假设,为后来的分析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等流派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他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也对后世哲学家对不可言说之物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 相关推荐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逻辑哲学论读书笔记(通用9篇)12-11

鲁迅编辑哲学初论05-05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2-23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02-23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11-05

《论自由》读书笔记11-14

《逻辑学十五讲》读书笔记06-06

大教学论的读书笔记02-17

《国富论》读书笔记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