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那一年,诗人上山访师,不遇师而遇一童子,说师傅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诗人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见云里雾里,他要访的人杳无其踪。
为此不遇,诗人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个要隐逸世间的人难相遇,因为他们“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让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不会如王维“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不会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一去,怀着一点尘心,往往都会遭遇不遇,所以诗人不遇的诗很多,此种不遇反而让他们更见诗境,似乎隐者先知,以一不遇让诗人达到此行的目的。诗人本也是个功名利禄客,来此山中不为烟霞客,只为赏烟霞,就像白居易说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所以隐者遇之还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间还可以遇一首好诗,这才是一个诗人访隐者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04-12
寻隐者不遇03-19
课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分析11-22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03-28
寻隐者不遇译文05-12
《寻隐者不遇》教案12-29
《寻隐者不遇》赏析12-06
寻隐者不遇日记04-10
寻隐者不遇教案01-09
寻隐者不遇改写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