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典爱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典爱情读后感 篇1
对我来说,要看一篇正儿八经的文学作品是有点难度的,所以我就选择了余华的这篇《古典爱情》。这篇小说的内容情节有点类似小女生喜欢看的言情小说,我想着要是放在古代应该是一篇很受欢迎的话本吧,毕竟落魄书生和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一直到现在都让人追捧,只不过文章到最后却往一些出人意料的方向走去,变得光怪陆离起来。
文章在一开始就给足了落魄书生的戏份,家境贫寒,承父亲的“才气”习得一手笔墨丹青之技,但却对八股所知甚少。背着行囊,穿着破旧长衫走在路上,与那些穿着锦绣,带着书童的富家子弟形成鲜明对比,当即就树立了一个落魄书生进京赶考的形象。不得不说这一段就像是在意料之中,看过那么多言情小说,我对这一段有一种熟悉感。但却又不同以往那些不入流的小说一般,这篇给我的感觉更具一些文学气息,用词,文笔等都高了几个度。毕竟现代的言情小说去写古代的落魄书生总有着一股“现代感”,而余华的这一段却仿佛在我的脑海里构建了一幅真正的古时书生的模样。
在之后的富家小姐的出场也是给足了气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婉转动听的声音,飘渺似有若无的曼妙身影,都在书生和读者的心里留下了印记,而这更是让书生魂牵梦萦,久久不愿离去,或许一见钟情就是这样产生的。书生的久立也引起了小姐的注意,三催四情的没把人请走,便让丫鬟将人叫了上来,一夜的缘分让两人在第二日依依不舍。看到这我就觉得这感情发展的也太快了,一夜的相遇便让小姐对那书生依依不舍了,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点夸张的。有人在评论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提到了书里余华用到的暴力美学,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现在算是有点初感受了,感情来得太直白了,而后面的情节也更让我能体会到余华的暴力美学。
进京赶考的书生毫不意外的落了榜,等书生归来想与小姐再续昔日的情分时,却发现曾经的深宅大院只剩颓垣,绣楼不存,小姐不再。书生就这样考场失意,情场落魄地回了家。三年后,父母双亡的书生再度进京赶考,却看见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遍地荒凉,书生看到一男子将妻女卖到市场当菜人,书里对这一段的描写算是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所谓的暴力美学,吃人的时代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时代,在这之后,书生和小姐竟又一次相遇了,只是这次相遇却是死别。书生来到一个酒店遇到了成为菜人的小姐,小姐认出书生时,求书生赎回她被砍下的腿,再将她一刀了结。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菜人的这一段我想起了《邪不压正》的开场的那一段,血腥暴力,同样的暴力美学。或许是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妙的。
开头我说到故事走向往后就有点光怪陆离了,因为在书生将小姐下葬后,书生守在小姐的墓边,到了晚上竟看到小姐在屋里挑灯夜读,次日清晨,书生刨开了小姐的墓发现,小姐的伤口在慢慢愈合,隐隐有复生的趋势。在之前这段感情的悲剧性结局下,这一段似乎是给了这段感情一个希望,但余华似乎仍旧坚持悲剧性结局,还是让这段感情消逝了,小说的结局是小姐的一句话,“小女本来生还,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说罢,小姐垂泪而别。
故事到这戛然而止,我看到这时,还以为自己找的是一个不全的版本,此后书生如何了,并没有交代。故事的叙述是站在柳生,也就是书生的视角,我觉得这是很少见的,不仅如此,故事里的感情并未有什么大悲大喜,我看完这篇小说也并没有产生什么意难平,就感觉书生对小姐的感情似乎顺理成章,他们的悲剧性结局也在意料之中。荒年,饥饿,人吃人,混乱的时代注定了有些东西不能圆满。而这些不能圆满似乎更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他们会不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一起,我觉得要是顺着这个话题写下去,或许就又是一本聊斋了,但似乎这更能吸引读者。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一些暴力美学的作品有一些热衷,比如《邪不压正》的开场,再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些直白的枪杀画面。让人心惊肉跳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就如同看完余华的《古典爱情》里面的菜人给我的深刻印象。有时候这种暴力美学更像是在发泄一种不满,对旧社会人吃人的不满,对法西斯掠夺的不满。
我觉得我真的挺不适合看这些文学作品的,电影作品更让我有兴趣,但我一时也找不到什么电影去看,所以看这篇小说对我来说就是为了交作业。我的阅读方式不适合深层次的小说散文阅读,所以有时候见解也比较粗鄙,这份作业做的自我感觉不算好,慢慢锻炼,希望下次作业我能不用那大段情节内容来凑数了。
古典爱情读后感 篇2
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一个揭露现实的悲剧故事。
《古典爱情》刚开始运用了古典的人物和场景作为文章的立足点。本文前半部分的描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从相遇到相知,最后相爱。后半部分写到柳生落榜归来时繁华已去,一切变得虚无,只有一条鱼围绕着他,加之文章大力对这条鱼进行了描写,并赋予了人的行为,并且介绍到“鱼摆动的姿态像极了惠小姐”,从这里这个故事蒙上了神话故事的色彩。到了最后便是本文深刻揭露的部分。
其中,柳生三年后再次进京赶考,走在他熟悉的黄色大道上,他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富贵人家啃吃泥土里翻出的树根;路边都是残缺不全的尸体;还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一个男子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卖给了“菜人市场”,店铺前是等待买“人肉”的客人们,这一幕毁灭了人性,比看动物世界直接捕食和撕咬动物更加残忍。而曾经想爱的人,再次相遇时却在如此毁灭人性的“菜人市场”,多年的相思,多年的期待却变为为她买回腿并让她痛快地离开。这其中卖家的冷漠与残忍,买家的残酷都让我们内心愤恨。在故事最后,小姐惠那句“小女本来生还,只因被公子发现,此事不成了”,更是为悲剧的故事蒙上了更加悲剧的色彩。
爱情本来就是这般的美与丑,美是千篇一律的,但是丑却是大不相同。之前看到有一句话特别印象深刻婚姻是0.5+0.5而不是1+1,不是各自保留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是相互磨合合二为一,让家变为一个整体。故事虽说夸张不理解,但是分开细细赏读,就会发现别样的天地。
古典爱情读后感 篇3
池莉有一篇小说《不谈爱情》,讲一对青年男女由相识相恋而步入婚姻的故事。故事有很大一部分讲述两人由相识第一刻就产生的种种猜测算计以及婚后生活中的明暗较量,两个对彼此都还算满意的夫妻不能说他们之间没有感情,然而怎么也不能说那感情就是爱情。作者很清楚地说:“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古典爱情是不存在的。”
那么古典爱情是什么样的?《梁祝》吗?尾生抱信柱吗?《牡丹亭》中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复生的“情之至”吗?这些千古传唱的爱情未免太过浓烈、太过戏剧化、太过不接地气,而我心中完美的古典爱情,是《浮生六记》中的样子。
“妾发初覆额,郎骑竹马来”,爱情的开始是作者沈复十三岁时去舅母家做客,忽觉幼时一起玩耍的表姐陈芸今已亭亭玉立,既折服于她诗稿中的慧心灵性又倾心于她娉婷淡雅的风仪,终至“心注不能释”。于是请之父母,约言媒妁,从此两小无猜的情谊多了一份眉间心上的牵挂思量。缔结婚约后第一次相见,芸娘暗藏粥待三白被人看到而遭笑嘲,为了避嫌此后相见即躲避。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封藏的爱情开始绽露芬芳是在大婚礼成之后。新婚夜两人并肩读《西厢》,如同密友重逢,相视嫣然。从此二人相随相伴,年愈久情愈密,在自家走廊里相遇也忍不住悄悄执手一握,低语相问。平日里煮酒烹茶、莳花弄草、“课书论古,品月评花”,时而似知己、时而如师生、时而若谐友,只觉一粥一饭一举一动都满蕴着温情与趣致。以致三白难以理解“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他们刻图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妻”,夫执朱文,妻执白文,请人画月老像,时时祭拜以求来世姻缘。如此别致的浪漫,读来荡气回肠,让人感叹良久。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欢愉之日易过,潦倒之时难捱,但若说贫贱夫妻个个百事悲哀却也未必。种种缘由,三白夫妇被遣出家门,生活转向颠沛与艰辛。但在困苦潦倒中,他们从未放弃过生活的情趣,仍然“良辰美景、不放轻过”,努力经营着贫贱中的雅致与洒脱,践行着“君画我绣,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理想。在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细致体会和对诗意生活的不懈追求中,他们的爱情没被苦难打败反因苦难成全。
在这个不谈爱情、至少是不谈古典爱情的社会中,在这个只讲求实际实惠、事事算计得失效益的时代,偶然读到沈复的《浮生六记》,心头滋味相当复杂:惊叹、向往,而后,是黯然与惆怅。打个很不古典的比喻,那感觉就好像在一张报纸的商场打折信息栏中看到心慕已久的东西,正兴冲冲地打算揣钱而去,却突然发现这张报纸是去年的。
在沧浪亭赏月时芸娘曾对三白说:“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千古同一月,如今有心有闲有处赏月的又有几人呢?“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爱情永远不会过时,可是当你的情人已更名杰克,你又怎能送他一首《雨霖铃》?时光带走的不只是流水,还有世风,沧海桑田的不只是地貌,还有人心。
【古典爱情读后感】相关文章:
古典爱情的诗词04-12
古典爱情句子07-31
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读后感09-19
古典关于爱情的诗句03-25
最美爱情古典诗词08-24
描写爱情的古典诗句10-23
古典唯美爱情句子12-07
古典爱情诗精选09-06
古典爱情诗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