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24-04-12 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

  叶文玲曾经说过:“每忆及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异彩的画页,也似一阙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我也有同感。对我而言,读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帮助我不断转变、成长、走向成熟。

  利用假期,静静地品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教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例如: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又如: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呀,记得西方有句名言说: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自己更要清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出来的。著名作家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流露的感受也源于“听”:“谛听宇宙、自然、生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奇妙的声音伴随着我的人生旅程,心灵的旅程。于是,我感到这些声音有了激情,有了生命,有了憧憬和浪漫,怀念与叹息……有了人生的种种体验。”倾听,提升着人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我们怎能不去注意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意处处倾听,从而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感悟人生?

  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孩子是单纯的,只要你把他们当成朋友,而不是把他们当学生或孩子一样看待,他们就会很快的与你亲热起来,甚至无话不谈,会把一些连爸爸妈妈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偷偷的告诉你。同时,也会和你“知已”一把。记得有一次,小婷就笑眯眯的对我说:“老师,你的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两只牙齿有点黑黑的……”当时,我真是“无颜以对”,因为蛀牙问题,我的门牙有点发黑,这一直是我的心头大碍,羞于启齿,更没人如此“侮辱”过我的牙,我真是又好笑又好气,看着她满脸的高兴和将会受到我表扬的期待,我该怎么办呢,我当然只有同她一起开心的笑啊。孩子是最老实的,看到的,想说的,不经过任何的修饰和改造。

  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孩子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在繁复的日常带班中,很难对孩子的言谈做出相对正确的举措。不少情况是这样的,当孩子提出一个不相适宜的话题时,老师轻描淡写地就忽略了,很少真正去探究这个孩子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在他心里存在怎样的思想?这是个儿童观的问题。

  对每个孩子而言,发展只是种时间流程中的变化。我不强求他们在一节课上“一定学会什么”,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到底,还是要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开发其潜能的环境与空间,排除教师一统天下的观念,多了解他们的爱好与需要,关注理解在他们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支持承认他们有意义的做法和想法。

  听孩子们的诉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

  我们知道教育是关乎国家兴衰的事业。很少有人会把教育当作是一场革命斗争。面对学生的心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校并不快乐”“老师一点也不可爱”,我们往往会强行学生从属我们的权威。作为教师,我们禁不住问自己: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教授的观点。

  一、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不确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地舒一口气,或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是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设想的答案上来。对于这种现象,佐藤学教授分析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要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有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现相互反响和激荡,课堂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这些,学生思考的威力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个性思维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这些个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创造出“交响乐团式的教学”——不同的音响,奏出和谐的音乐。

  二、教学中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教授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教授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既然有时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3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文中精辟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寻求的不是发言热烈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聆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聆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聆听,更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烈火,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进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头脑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聆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烈火发言固然重要,但聆听是条件。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猛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成效。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聆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聆听,不但要会聆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聆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毛病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毛病、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顺手推舟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聆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精辟之二: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即便在以教室中的全部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情势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由于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野上相互交换眼光,相互交换,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遭到被关爱的暖和与在乎。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称赞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你成功教学的宝贝。

  精辟之三:要充分的重视开头,这是宝贵的体会之谈。

  好的结果总需要好的开头,没有好的开头就不会有好的结果,开头决定了一切。有时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是为了其它什么,常常是快速开场,忽视了开头的重要性,一心只想着完成任务,只想看到好的结果,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事倍功半。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教育学生做事要持认真的态度,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心急,一定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重视学习的进程,还要重视开头,不管结果怎样,都是可以的,不过这里的结果怎样都行,不是指有始无终的学习,而是指经过认真研究的、学习的、努力过的,直至最后显现的结果,结果的好坏、成功与否不是衡量学习的标尺,而学习态度、学习的进程、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法的挑选,才是最值得重视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4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读到的佐藤学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为《教师花传书》。阅读这两本书带给我十分不同的感触。

  阅读《教师花传书》,仿佛来到了春天里。樱花树下,春风拂面,安静而舒心地倾听一位富有智慧的长者谆谆教诲。而《静悄悄的革命》仿佛真得是一场“革命”,总是不由激发起我对现实教育生活中“课堂改革”的回望与对照,时而失望,时而愤怒,时而面红耳赤。

  佐藤学先生在序中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切实的成果。”日本的教师正在边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虽然佐藤学观察与描述的都是日本的课堂与教育中的现状,但作为一名中国老师,对于书中的概况,尤其那些“混乱”与“问题”,却那样熟悉,仿佛那就是我们最为真实的课堂写照。而更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的课堂或许还要更加糟糕。

  近十年教龄的我也“有幸”体验过一场所谓“课堂教学改革”。那些看似科学、先进、响亮的口号足够唬住大批对课堂、对教学知之甚少的老师。如果嫌这样的说法尖酸苛刻,那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听话的老师”。我就是其中一位听话的老师。在那次热闹的“改革”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主动”让出讲台,站在教室的犄角旮旯里,闭上嘴,流露着温柔、会说话的.眼神,观看学生热闹的表演。授课老师和学生都明白,那只是一场提前彩排过多次的表演,在某些重要场合展演。当听课领导离开,课堂一下子再回到从前——学生从讲台上下来,老师重新站上去,从纯粹的“学生主体性”再一下子变回纯碎的“教师主导性”。或许观课的老师心里更明白,只是他仍然需要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或许他也只是其中一位“听话的领导”。

  那时我带小学高年级英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几乎全靠课堂上的领读以及跟读。根据“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于是,每每有领导听课,我便提前教会新授课内容并“训练”出一批学生,教他们背下各自需要说的“台词”,记住自己应该站的位置,生动而巧妙地表演一番。远远观望,那仿佛真得是“润泽的教室”,学生真得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性神话”真得在我们的课堂上实现了。只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或者说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热闹的表演有多滑稽可笑,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教育有多荒诞可悲。

  作为一名听话而又无知的教师,我被那些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先进教育理念懵得晕头转向,唬得噤若寒蝉,连自己本来在走的路也偏离了,本来要去的方向也迷失了。不敢说那些教育专家的理论是纸上谈兵、脱离教学实践,但至少我们在推进某一项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太过心急、焦躁、虚浮了。原本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温润,变成了暴风骤雨式的袭击与吞噬;原本应该发生在教室里、课堂上的悄然尝试与推进,因为自上而下的强大指标与强盛压迫而在热闹无比之后又戛然而止。无论是推动过程中的“热闹无比”还是检查过后的“戛然而止”都是巨大的讽刺。

  吴非老师在文章中反复提及他经历过的那一场文化浩劫。只是几十年已经过去,那些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跃进、浮夸、好大喜功的思想作风仍然固执而顽强。在我所经历的那一场意义可大可小的“改革”中,我们也是几个月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巨大的“可推广价值”。但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回望、梳理,当那场巨大的闹剧虎头蛇尾地落幕,其实更深刻的反思与行动才刚刚开始。

  作为教师,我们究竟该追求怎样的课堂,是热闹发言还是用心地相互倾听?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仰望权威与诱惑,还是脚踏实地、端正自己、与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我们的教育究竟需要怎样的“革命”,是闹哄哄的还是静悄悄的?

  之于我,实在爱不起轰轰烈烈的“革命”,不愿像无助的浮萍一般在浪涛中随波逐流,不愿像失去依靠的叶子在狂风中四处流浪。只希望多得一些空间与安静,可以在静悄悄的反思中,看见自己的无知与愚蠢,在静悄悄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在静悄悄的实践中,开启更美好的教育。或许,我们更需要静悄悄。而这,比起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革命”,更需要教师的自省、自觉与智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颗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与成长。对于教师来说,亦是如此。我们的教育也更需要从内打破的勇气与能量。如果这种打破就是“革命”,那真得需要静悄悄地进行。否则,除了惶恐与慌乱,还能剩下些什么?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5

  暑假期间,我们工作室举办了读书分享活动,为每位教师赠送了两本书,其中之一就是日本作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今天我就来和我的朋友们分享书中打动我的文字和作者的观点。

  本书的作者佐藤学是东京大学教育学教授。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造“学习共同体”。这位教授不是埋在高楼里资料中的学者,而是带着理论视角深入一线的研究者。作者访问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与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实现,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重要概念,不断推动学校从自身入手进行改革。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对众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更能加深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刚拿到这本书,初读书名让我感到很困惑,“静悄悄”和“革命”是一对矛盾的词语,“革命”不应该和“轰轰烈烈”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吗?课堂改革如何“静悄悄”的进行?“学习共同体”与我国的“学生为主体”有什么区别?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佐藤学教授提倡的观点。

  一、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国的教育现状有着相似之处。“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佐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二、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不够主动。课堂中的积极的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小组讨论时看似非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达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做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轻易下结论,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该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热心维持一种共进的状态

  书中提到: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

  我们学校组织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我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都要互相谈论一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心”改变,方“革命”。我想,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从自身出发,用“心”改变,让点点滴滴的探索和实践、思考和行动静悄悄地发生,最终演变成一场伟大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6

  选择《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我是始于书名。初闻书名,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本教育学书籍,拜读了这本著作,被此书平实、毫不张扬、深入浅出的内容所吸引;为佐藤学博士平易、深刻、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如一幅静静的水墨画,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正如书名“静悄悄”一般,淡定平静地和读者交流着。“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佐藤学先生和译者的期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每次捧起《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封面“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都会映入眼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改变课堂应该是我们共同期待解决的问题,带着诸多期待与疑问我静悄悄地读起来。

  这本书中我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是小林老师,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餐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开始小林的班上进展比较顺利,后来有一天,一个名叫彻也的学生在走廊哭闹,不肯进教室,让小林吃惊的是平时快乐向上的彻也,现在却说:“学校学习不如在家打电子游戏好玩”,更让小林老师震惊的是,好多学生纷纷呼应道“学校是个令人讨厌的地方”。

  读到这里我与小林老师一样心中一惊,我们究竟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这种“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在每所学校、每个年龄段都存在,也似乎让老师感到无能为力,学生“快乐”的含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含义是不同的。从这样的现实出发,小林老师开始展开研究,“为什么觉得不快乐?”按照学生的理论“教师太严厉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够格的”,以这件事为契机,小林老师开始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实践,以“学习中我们能和谁交流”、“学习中我们是怎样与物接触”等作为教学的中心主题。正如小林老师所认为的“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我想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追求的是有趣、高效。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求助”“倾听”“交流”“合作”,对一个人学习和成长是多么重要!

  佐藤学的“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大多数老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本学期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磨课中,课前我预设了一些问题的回答,当学生的回答非我所愿时,我便有些不满意,顺着自己需要的台词一步步往前推进,只想着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走,错失了欣赏的倾听方式。之前我总说“大家要注意听”,现在我明白了,教师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这样学生之间也会开始互相倾听。佐藤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的很差的球,如果你也能准确地接住,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这样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所以我们要提高接球的能力,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

  书中“润泽”一词触动了我,多么美妙的一个词!它让人感觉教室里每一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这样的教室就如同那半亩方塘让人憧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反观我的课堂往往是规定得过于单一,手应该放在哪里,举手应该是什么姿势,想要放手又怕收不住。《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明白了,润泽的教室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是耳濡目染的熏陶。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的环境,而“活力”是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种状态,我们要将它们很好的联系起来,用静悄悄的革命,慢慢经营润泽的教室。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7

  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不是一句空话。就拿数学教学来说,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长期以来,一直只存在着重认知理解,轻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差异的发展。对于学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个体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人生阅历、思想深度等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想,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真不应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应该成为关注每个个体的守望者。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它应该是一个个性的教育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守望”即包含着对每个个体的尊重。

  回想我们的课堂,常常埋怨孩子们不接应,不愿回答。阅读《静悄悄的革命》,似乎让我找到的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倾听。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因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而学生能倾听源于教师的倾听。《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教课本”的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一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作为教师,一堂课,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令学生学习的实体。在这一环节上,教师成为了导演者。而走入课堂,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因此,课堂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当然,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说到最终还是教师自身教育理念的改变,就如《静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师所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的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也像他所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等到我们有了小林老师的那种切身体会时,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异彩纷呈的课堂,我们的教室一定是“润泽的教室”!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8

  这两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我始终觉得课堂里似乎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是一种氛围。对,是缺少了一种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实生活的交际氛围。可是,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怎么会有不够融洽的感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反反复复地想过后,我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是站的位置出现了问题。课堂中的我,尽管态度亲切,可是始终把自己当作教师,站在讲台边上,和学生进行远距离地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一个个小脑袋隔开了。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交流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近距离的,这样才能倾心相诉,侃侃而谈。是呀,只有空间距离的缩短,才会使心灵距离缩短。否则,交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这个原因!今天,在课堂上我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课堂氛围真的变了。在和婷婷交流时,我弯下身子认真地倾听她的发言;和小丽交流完时,我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微笑示意她请坐。同学对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转过身去真诚地面对其发表看法……真神奇,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了。我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孩子们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因此受到忽视,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乐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赞赏鼓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距离的控制,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都是十分微妙的,它们无形地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平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平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课堂氛围融洽而和谐,口头表达过程展开充分,目标有效达成。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近,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9

  乍一拿到这本书感到很疑惑,该不会是有关于历史革命题材的书籍吧,为什么这时候要我们一线教师了解日本的革命历史呢?细度之后才知道这个“革命”是源自于教育实践、萌生于教室之中,是关于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也让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感悟思考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本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在某次研究会上讨论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录像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的单方面的连续发言,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进行了补充。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意思变得明了了,但是发言和发言之间微妙的相互碰撞或者是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出来。(其实佐藤学老师所列举的这一事例,也正是我们今天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老师们知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读得太少,没有深入浅出的对于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把握和理解。最后有一个老师的发言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里我把书中的原话复述出来就是:“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是,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去,一节

  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这是理解文本的最佳方法。只有理解了,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感悟思考二——要善于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本书中佐藤学老师所提到的关于京都大学的哲学家、诗人垘原资明对于“交往”进行了分类,他把交往划分为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项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响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可以肯定的说在以前的“填鸭式”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应该划分为“一言堂”的单项交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今天,“一言堂”、“独角戏”早已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最为普遍的“双向交往”,这的确是让人感到欣慰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异向交往”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无论是相貌特征还是性格特点都不可能是相同的,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对于同一个现象或者问题每一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相同。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有责任有必要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表达出来,进行思维大碰撞,这样才能达到交往的最佳效果,也是我们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置之不理,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下去的话,不但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会让交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从而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了。

  感悟思考三——注重倾听,打造实效课堂。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

  现这种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同学,他的考试成绩往往不如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学的成绩。在考试中那些十分优异的成绩,往往属于在课堂上并不是表现的太活跃的同学的。有时我也很纳闷,按道理来说只有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他的成绩才应该是优秀的,因为只有只有发言了才能说明其对问题有了见解,这也是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一种表现啊。可事实并非如此,左老师对于“创设一听为中心的教室”让我茅塞顿开。他让我知道了“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究竟怎样才能打造以听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学有实效呢?左老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首先,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的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其次,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反应,应能慎重的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在此基础上,我想还可以通过有趣的人物故事等途径,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实效。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长期坚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实效。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佐藤学老师崇高的敬业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他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真真切切的付出、没有深入浅出的思考,是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佐藤

  学老师为榜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现在开始就参与到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中去,并下定决心将这样的革命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完成教育事业赋予我的神圣使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0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在一些地区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着力不够,所以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变以知识灌溉为中心的课堂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研究的。通过这一次的学习,让我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新手教师,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附和、帮腔,评价,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师认为是为了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认为教室里出现沉默的场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将阅读课上成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应该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

  其次,作者谈到了倾听是教师应对的身体,教师通常以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表示肯定,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也就是,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是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的。

  接着,作者对倾听学生发言做出两点评论,第一是教师“倾听”的意义,第二是“明白”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够倾听到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答案或者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真正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机械地在言语上或者肢体上“附和”学生的发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经常设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太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即教学观的混乱。随后坐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学习,二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与以“学”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为中心。在提出以“学”为中心后,有些教师就会认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极的,甚至极端地认为,以“学”中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学,而不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比较可行的。

  真正的做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为中心,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立在对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有思维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建立,品德的学习等等。但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原因,在鼓励学生学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要老师完全放手,在教学中扮演一个消极的角色。相反,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由于现实情况所限,我们数学课内容繁多,同时也受限于我的教学能力,还是无法完全像佐藤学先生所说的那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太多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再认真思考,争取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以“教”为中心的理想教学模式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在确定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的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

  所谓“服装裁剪”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的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作者提出,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在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尝试使用,我会针对不同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会针对不同学生反应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谈话。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们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进行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1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我们在“主体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指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在欧美的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来越能明确的表达自己。而日本小学的学生从小学闹哄哄的发言过剩到了初中、高中后就变得表情麻木、沉默不语。

  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分析这与追求虚假性的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有很大的关系。学生逐渐反抗这种虚假主体性,就会变现为冷漠的应对方式——不再积极回答问题,课堂表现麻木。

  作者指出,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儒教圈的国家存在把“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课堂呈现虚假繁荣,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虚假的.主体性表面下还是以往的追求统一的教学方式。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作者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作者认为教师应当以慎重、礼貌、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的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既要听到学生说了什么,也要听到他尚未说出的话语,理解他的感情与状态,并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与他实现共振。作者打了一个比喻,说这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头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

  反观在我们教学中的出现的一些现象,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胸有主见了。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表面上是在听,在归纳,在补充,实际上很多时候完全没有领会学生的意思,也不关心他的情感和状态,更不会和学生形成共鸣。面对学生投出去的球,教师从来不认真地接,这也许就是学生不再愿意投球,即变得冷漠、不再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师不应该只以学生的“发言”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忽略了他们善于倾听的优点。有些学生看上去发言不够积极,但是他们非常擅长倾听。善于倾听的学生慢慢会发展出很好的语言能力。倒是对于那些不加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倾听的能力。如此一来,教室的言语表现才会丰富起来。这看起来好像与我们的课堂追求相去甚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这样的教室里,大家安心、自如地构建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使耸耸肩、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和承认。因为确定的思考容易定型,但不确定的思考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与可能性。

  作者还批评了手势教学等制约学生思考的方式,因为在手势的表意之外可能还存在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意见。而尊重这些模糊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改变教学还需要学校和课程的改变。学校里要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课程的修订也要符合以上探讨的问题,使之具有指导性与操作性。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让我们把改变的种子种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用心地倾听和共鸣中。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12

  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感触很深,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佐藤学先生的著作。在书中他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可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

  事实上,在我国,“静悄悄的革命”也在进行之中。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该如何理性地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或许我们能从本书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感触最深的是营造倾听的教室。

  要“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作为教师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那么首先老师就得学会倾听,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其实,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仔细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就像佐藤先生说的,“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只有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语言才会表现得丰富起来”。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也会经常责怪我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有所欠缺,当学生不听讲时,也会责怪学生不认真,而对于自己的反思却很少。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作情感共振,只有在这种教室氛围中学习的学生才会是幸福的。佐藤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比喻,他把倾听学生的发言就比作和学生玩棒球投球游戏,如果能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的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学生投得不好,你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他以后就会兴奋得投出更好的球来。而我们平时为了教学进度等原因,不去想准确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他们当让会沮丧,甚至不愿投球。所以,我们只有认真的面对学生,接好每一球,重视每一个球,倾听他们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对他们的发言产生敏感的反应,用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才会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才能和老师产生很好的互动,建立相互学习的关系。

  读了这本书后,充分体会到了要学会倾听,培养倾听能力的重要性,让我们也开始在学校里开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02-06

读《静悄悄的革命》的心得体会07-03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08-3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范文04-18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优秀12-17

超越自我《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1-07

悄悄的来,悄悄的走作文05-16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07-03

以静写静的作文10-10

(精选)悄悄的提醒作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