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吃饭》有感: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

2022-03-30 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吃饭》有感: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吃饭》有感: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 篇1

  很早以前,就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吃饭只是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并不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比吃饭重要。

  于是,在生活中,吃饭的时间总是被压缩,马马虎虎吃饭也几乎成了许多伟人的标配,偶尔犯了一点错误,也总是会被说上这么一句“就知道吃吃吃”,更不要说会吃、好吃很容易被人嘲讽了。而那些天天下馆子、胡吃海喝、大摆宴席更是成为了一种社交的形式,喝成酒精肝、吃成胃下垂的,早就超出了“吃饭”本身,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因此,当我读到乡贤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时,刚开始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要塑造朱先生这样一个饕鬄之徒。在我之前的思想观念中,这样的人是不务正业的,也是不识时务的,他那样的出身,处于那样一个时代,难道不应该好好“改造”、向贫下中农学习吗?

  随着年岁渐长,读书增多,慢慢懂得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其实啊,对凡夫俗子来说,吃饭就是人生的大事,能吃顿好饭、能好好吃饭,很多时候甚至是难以企及的愿望。陆文夫本人也是爱吃的,一杯黄酒,几个家常小菜,也曾让陆先生享受高朋满座的乐趣。他写这篇小说,某种意义上是在告诉人们,追求吃饭,吃好饭,这也是健康的、高尚的价值观。反之,饭都吃不上,又何来其他?

  无独有偶,阿城先生的名篇《棋王》中主人公“棋呆子”王一生也是个吃货,这一段吃相的描写,让人看着心疼:“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对于一个身处饥饿年代的人来说,对于吃的追求是实在的,他说:“人要知足,顿顿饱就是福”。饱汉不知饿汉饥,这句话说得真好,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个饥饿的人对吃的渴求和虔诚。然而,王一生又不仅仅是一个饭桶,一个纯粹的物质主义者,他痴迷于棋,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传承者。在一个物质和精神均极其贫乏的年代,王一生对于吃、对于棋的虔诚恰恰表现出了一个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对他来说,对许多人来说,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好好下棋。

  前几年读到了靳以先生之女章小东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吃饭”。作者旅居海外,近距离地观察了海外华人的艰难生活,又有自身柴米油盐的艰辛体验,她以纪实的笔触创作了多部小说,描述了几代华人的“吃饭”问题。关于吃饭,章小东说,“人生起伏,无非吃饭”,“不管吃坏吃好,总归要吃饭”,“吃饭再辛苦,也要有尊严”。故事里的.人们为了吃饭,为了吃好饭,漂洋过海,历经苦难,人世间的苦乐悲欢,就在锅碗瓢盆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到这里,想起了刘若英的那一首《当爱在靠近》,里面唱到“真的想/寂寞的时候/有个伴/日子再忙/也有人一起吃早餐”,特别地让人感慨。我已经很久没有家人一起吃早餐了,上班太早;我一周难得有几天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几乎每天总要很晚下班回家;午餐更不要说了,上班族有几个人能在家吃午饭呢?

  我们天天忙碌,天天为了“吃饭”而奔波,然而好好吃饭的愿望,却总是难以实现。想起来,挺为自己悲哀的。

  读《吃饭》有感: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 篇2

  章小东的小说《吃饭》记录了一群为了吃饭而努力的人。

  作者章小东,现代文学家章靳以之女。她出生名门,却命途多舛,在20世纪80年代远渡异乡,在美国端盘子,打零工,努力混口饭吃。小说《吃饭》是对这一段异乡生活的详细记录。

  初到美国,一顿20多人参与的饭食,让章小东感受到了来自留学生群体的温暖,大家在异国他乡彼此帮衬,连一顿接风宴都是各自带着食物前来。同时她也通过这顿饭食了解这些初次相识的人,单身还是已婚,经济宽裕还是拮据,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这些都通过所携带的食物,饭桌上的行为一一展现。如书前引用的法国美食家的话:“如果你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有人提着快过期的罐头,有人烤了一只半生不熟的火鸡腿,也有人花长长的时间耐心做一道精致而廉价的小菜……这种种,让作者感到温暖又百感交集。在那个胖妈(作者的保姆)口中的人人不愁饭吃的美国,吃饱饭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丈夫团聚的兴奋,也因这种对未来生活的担心而消失了大半。

  与丈夫同学的吃饭过后,是丈夫老师的晚宴邀请,庆祝这对分别五年后重逢的中国夫妻。丈夫的老师在自家院子里举行了热闹的烤肉盛宴,地道的烤肉,味美多汁,蹩脚的英文与宗教信仰又让章小东几度尴尬,中西文化差异提醒着她,这里是美国,别人的美国。

  晚宴快结束时,一个迟到的参与者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带来了她太太去世的噩耗,一个同时打两份工的勤劳女人,在急急忙忙的上班途中出了车祸。

  这出悲剧再一次把吃饭的艰辛展现在作者面前,“天下无如吃饭难。”

  生活不易,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这只是小说。可作者在前言里讲“虽是小说,却都是真实的故事”,虚构的仅仅只是人物。因此小说中的“我”沿用了作者的名字。

  开局即显出了吃饭的不易,往后唯有更努力地生存下去。

  小说通过一道道食物,串联起了主人公在美国的生活全貌,引出了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人物,他们彼此温暖,又自私冷酷。

  在《新疆烤肉与香槟》一节里,章小东记录了红隽的故事。从小寄人篱下的红隽被哥哥(哥哥在解放前夕被父母带去了台湾)带到了美国,还没得及帮红隽办理绿卡的哥哥突然患病去世,成为“黑户”的红隽决定把美国当做家,在大学里摆摊卖新疆烤肉。她尽心尽力,起早贪黑。她告诉章小东“留学生靠读书和考试,偷渡客靠钞票和拼命,到美国来的目的都是一个——吃饭。”

  红隽是幸运的,为了绿卡而将就的婚姻里擦出了爱的火花,作为一个异乡人在美国扎下了根。

  有幸运就一定有不幸。

  章小东幼时的朋友千红借助一个个男人来到了美国,她坚信过上好生活的法则是“找一个有出息的男人做丈夫”,于是结婚又离婚,堕胎,又企图依靠另一个孩子来获得婚姻,她高估了男人,也高估了孩子的作用,却低估了生活的残酷。生活用一场不经意的摔倒帮她打掉了这个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孩子。

  更多的是不幸。

  《坐在地上吃烤红薯》里的大卫,为了摆脱底层的生活在17岁那年离家出走,然而出走只是从一个底层到了另一个底层。他干过各种低贱的活,出卖力气也出卖身体,取悦女人也被男人玩弄,最后带着一身疾病回家。

  《从来也没有免费的大餐》里的毕芦,曾经的大陆右派知识分子,到了美国穷困潦倒,偶尔帮周刊写稿,吃垃圾一样的剩饭,知识分子的尊严在饥饿面前消失殆尽。

  有人放弃自己,有人坚韧面对,都是为了吃饭。

  章小东笔下记录了一代人的海外生活,盘子摆上又撤走,人入席又离座,终至离散。不管未来的生活如何,他们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吞咽下每一口,如顽强的野草,在异国他乡野蛮生长。

  “二十多年过去了,连我自己也记不清楚,我一共请过多少人来吃饭,一共去过多少人家吃饭。我只知道,在无数次的吃饭当中,我把我的爱,我的生命,全部地奉献……”

  作者在前言里如是说。

  这二十多年吃饭的经历,犹如在饭桌上絮絮叨叨的讲述的过去的故事,有人沉默,有人拭泪,有人默默的端着酒杯,一杯又一杯。

  章小东的文字简单、朴素,60岁才开始提笔写小说的人更明白越简单越深刻的道理,是一种铅华洗尽后的从容不迫。如这个朴素的书名,《吃饭》。

【读《吃饭》有感:活着就是为了好好吃饭】相关文章:

孩子不好好吃饭该怎么教育10-06

吃饭_1200字01-21

回家吃饭散文10-06

回家吃饭歌词06-28

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励志文章06-23

最新读名著《活着》有感03-10

读《我会好好爱你》有感03-07

高中读名著《活着》有感范文03-28

请吃饭邀请函03-28

形容吃饭快的成语06-06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 读《有梦不觉人生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