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2500字

2021-05-21 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2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2500字1

  读了《儒林外史》,了解到有才不仕、清闲自在、娱乐自己才是修身养性的道理所在。每月吟诗作画写东西可以过的更快活。不过古时没有文凭,只需有才能就能闯天下。但是当今社会不同了,现在首要的是文凭,没文凭一切免谈。当今,自学成才的发明家发明了多项节能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他没有得到鼓励。他要把他的发明创造的精神带到校园,传授给学生们,发扬创新精神。但何处觅一个不要文凭而且敢耽误学生升学的学校,成了他脑疼的事。多次碰壁后失望的他收到了一位开明大胆的顶得住压力的小学校长的邀请书,他才有了小小的用武之地。文凭真的如此重要?

  现在学业有成要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然后考研,考研成功又要四年,一共是二十年。正常的话8岁上学,如果顺利一路不复读,走入社会已是28岁了。在吴敬梓的年代孩子都多大了,或者已经功成名就许多年了。在这单方面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再进步一些。而且二十几年不与社会接触是怎样的软禁,人们都退化到用H2SO4泼狗熊不知是违法犯罪;公费留学不思回国贡献而毅然退出国籍不知是丧良辱亲,给56个民族添耻;大学生被传销人员带到黑暗小屋一样的公司,竟还不知道传销是骗人,他竟然再去骗他的亲朋;博士生竟然离开母亲的照顾就不能学习!这样的人何用?!他们有文凭又有何用?!有文凭就说明一切吗?事实才说明一切。买来的文凭怎么说,现在文凭有钱就可以买,为何只盯着文凭?文凭并不重要罢!

  学校补课学生

  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培养民族责任感了,民族的骄傲也不放在眼里了。神州五号升空时是提高人们民族责任感的难得佳机。,但竟然有的学生还知道中国有个神州Ⅴ。几个月后,时政教育发下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我们还有个英雄杨利伟。中央电视台要直播的敦煌再发现有助于民族责任心、自尊心的培养,有的老师就向学校申请观看或收听这个直播节目。但学校不能这么做,这需要三小时。他们浪费不起这三小时。他们从来认为三个小时对于高考就可能是致命的。多么发展的眼光。

  三小时浪费不得,自然十一长假也不可能如实放开。十一黄金周应该放七天假,但无数学校为了学生能考好。无私的或有偿的为学生补课。七天假至少要补四天课。就连寒暑假正常的话寒暑假也就十天。暑假如果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天气太热、学生情绪不稳、老师上课不上或是学生跳楼了,就少补几天。多放了假学生也不会好过,他们总是一年四季不轻松。假期里要作业。要去补习班。有的还要学钢琴、美术、书法、小提琴等。因为这有助于升学考试付出了你一年四季的全部童年,付出了8月15日与家人团聚的佳节,付出了寒暑假里与哥哥欢笑的应该是现实的梦,付出了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甚至追悼亲人的痛。

  十全十美

  在巨大的压力下,大部分的学生是容忍不住的。他们视枯乏的学习冤家,他们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家长最是担忧,没有大学文凭,至少要有个文凭才能混日子啊。于是就花钱买进了高中,花得钱多就进重点高中,钱少就只能进普通高中。但都只是为了一张纸做的文凭。这些买进来的学生中,就可能出现某方面的天才。但单科成绩构成威胁,高考后只能被人冷嘲后热讽,心里倍受煎熬,又不忍放弃自己的所爱,可是求学无门了。很多人就平庸的倒退。拿了毕业证走人。极少的能力强的,就成了孤独的探索者、奋斗勇士。这样的人有的是才能,没有的是文凭。但这不影响他钻研怎样使原子弹威力更强,怎样使核能更好的造福人间,怎样使鲁迅一样写出中国魂,怎样描绘出中国的《蒙娜丽莎》。他们某方面有缺陷,但只要不是思想缺陷,何必求的十全十美。想想斯蒂?芬霍金吧。这样的人才足以用了,也许其中就隐藏了诺贝尔,但他们的道路注定要走得更艰难。诺贝尔对他们更遥远了。一定要各方面都优秀吗?不能给他们一条道路走吗?

  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天才,但如果他不会说英语,难道他就没有机会发现E=MC2;吗?鲁迅是中国的了民族魂也是众所周知,如果他的数学很差,难道他就写不出中国的灵魂吗?如果刘翔的文化成绩不好,难道他就不能突破亚洲第一人吗?如果泰戈尔的数学不好,难道他就不能做亚洲诺贝尔第一人吗?如果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懂地理,难道他老人家的骨骸撒遍九州四海的时候,联合国就不会降半旗吗?不会,都不会。天才不需要完美,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暇的。谁没有过错,谁没有过泪,现在的中国何必要每个学生都十全十美呢?一个高中文科生,数学不行,注定他要与重点本科无缘了。但是他的其他各科都是顶呱呱,一样冤死。如果再加上别的一科不好,那就只有家里蹲。研究历史地理政治一定要掌握牢固那繁杂的数学才能做吗?!一个高中理科生,英语很差,就算他在20岁就能弄懂爱因斯坦,也只能无用武之地。爱因斯坦需要他,但他需要英语吗?!现在考研普遍英语不及格,难道研究《相对论》《时间简史》一定要会英语吗?种种困阻下,大材小用或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象就频繁出现。分析事物的矛盾时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而不再是平均用力。我们为什么非要十全十美呢?分科应该分得更细一点了。

  学校老师

  少部分学生每天混日子,他们拉帮结派拜关公,在学校横行霸道。明智的老师就拉拢他们为班级体贡献。而有的老师就是在社会上混的`,甚至有的混的不如学生场面。学生在社会上找几个兄弟就能把老师摆平,而有的老师就能把校长摆平。老师的队伍应该是纯洁高尚的,某些老师怎能教书育人?!湖南的刘老师竟拿刀砍死四名学生砍伤二十多人,这样的人,人们竟然要称呼他老师。想不到的是他竟是大学毕业。山东的一位老师因骂了学生几句,受本来压力被逼寻短尽。这样的素质怎能做老师?

  《儒林外史》读后感2500字2

  匆匆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感想了。我知道有关《儒林外史》的评论,不仅多而且精妙,任意翻翻,都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精品。我今匆匆看过第一回就写读后感,这叫无知无畏,大家心意就行了。

  “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由这几句词中,我似乎可以闻到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就是不由自主的让吴敬梓领着走入了现实主义中。按理说吴敬梓出身于书香书第,且“一门三鼎甲,三代六进士”,世代出官员。生长在这种家庭,那样的环境中,衣食无忧,起居不愁。应该养成超凡脱俗,带点幻想的浪漫主义思想才是。是什么原因让人感觉吴敬梓身上有如强大的现实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吴敬梓的心路历程。

  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然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一定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后期由于精力和经济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识所学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讽刺挖苦科举制度留下了伏笔,总之这十三年吴敬梓还算得上是个乖少年。

  吴敬梓16岁结婚,始知情为何物。20岁为姐夫金绍曾奔丧,体会了生离死别。23岁得中秀才,又领略了体面风光,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认识。28岁时他还参加了滁州应考,也就是说到28岁时吴敬梓对科举至仕还是抱有幻想的,那时他的心理对科举考试的抵触情绪应该不大。

  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此时暴露了他的弱点,再也不是敢写“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的张狂少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这让他对有关科举的一切由失望而绝望,又由绝望而痛恨。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吴敬梓29岁开始写《儒林外史》,此时他已与宗族屑小争斗了六年。既品尝了失败之痛,又增长了见识,更领略了人情世故。34岁移居秦淮河畔,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很无奈。面对现实,吴敬梓增广了见闻,加深了对社会各层面的认识,思想渐渐成熟。因为才华横溢,因为无可奈何离乡,因为生活潦倒,因为要发泄愁苦之情,因为要展现做人底线,因为要揭露社会现实,这一切都促使他通过《儒林外史》这部书抒发出来。我想《儒林外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段时间写成的。吴敬梓故居的银奖木雕像,很传神,于愁苦中深思,似看透人生百态,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吴敬梓本人。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的心路成长过程,他生于儒门,长于儒门。荣华于儒门,没落于儒门。决裂于儒门,割舍不下的还是儒门。而儒门自有其行为规范,让我们再来看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笫一回中,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揭示了什么规范。

  一、王冕奉母意弃读牧牛,分担家庭责任。牛车载母畅享自由和天伦之乐。在家敬母,出门思母,此皆是王冕孝顺的表现。而孝顺是儒家的基本操守,是必须遵从的。王冕身上保存了这一点,还是成了吴敬梓眼中的名流,可见吴敬梓鄙视的是科举制度及其制度下产生的人和事,而不是否定全部的儒家思想。

  二、王冕仿屈原峨冠博带,招摇过市,流连山水。这是文士的放达,具有魏晋风流。这是文士制度外的自由,是文士的梦想。吴敬梓当文坛盟主就是为体现这种自由,名流王冕身上展现的自由,其实就是吴敬梓內心渴望的自由。

  三、王冕是名流,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吴敬梓为此还重申说: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样吴敬梓借王冕的经历说明了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同时证明他对官场的心灰意冷。其29岁著作《儒林外史》后果真没有再参加一次科考。

  四、吴敬梓是博学多才的,他为了表明对真才实学的敬重。竟然硬编说王冕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无不贯通,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王冕是名流,名流必须博学,所以吴敬梓只能那样写。吴敬梓认为这是文士必备的条件,也为他后来讽刺知识浅薄的儒生留下了伏笔。

  五、王冕走进自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传神的画技,并以此来解决了生活问题,这是谋生的手段,名流也得吃饭。“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名流迫于生计是可以希望得到别人资助的。吴敬梓借王冕来说明解决生计是笫一位的,因而吴敬梓是敬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

  六、王冕遇事皆躲避,无力反击。这实际上就是写吴敬梓自己少权谋,无力直接反抗欺压,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进行抗争。这是吴敬梓对自己的定位,他就是这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这是名流的洒脱。

  七、王冕有秦老为邻为友,或托付或交心皆有诚信。吴敬梓后期生活穷困潦倒,但依然有朋友围在身边。与其说他有人格魅力,倒不如说他骨子里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交到知已朋友。难怪吴敬梓死后,朋友能帮他料理后事呢,名流应该有朋友,吴敬梓是相信朋友的。

  吴敬梓通过王冕传出来的信息,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信息,看出吴敬梓衡量是非好坏的准则。再结合笫一回中看待名流的标准,吴敬梓的对人对争好恶标准已是跃然纸上。我们可以想象,下回中人物出现符合名流标准的,吴敬梓必定给予肯定和赞赏。相反则必讥讽挖苦。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2500字】相关文章:

1.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2.《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3.《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4.高中《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5.《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范文

6.初中《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

7.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范文

8.儒林外史读后感

9.《儒林外史》读后感

上一篇: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下一篇: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