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024-10-10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里就已经有了许多疑惑:把栏杆拍遍?拍什么栏杆?怎么拍?带着这一头雾水,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捧卷读来,我深深地被那神奇的文字吸引。我贪婪地读着。《把栏杆拍遍》,它使我沉醉,不能释手。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虽然我以前也知道辛弃疾,但我对辛弃疾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了。但在梁衡老师的作品中,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作品,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

  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地站在了我的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身前身后名的热血。可现实将这一切无情地打破。辛弃疾南归后,手里立即失去的钢刀绿色利剑,只剩下了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浴血奋战。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读罢梁衡先生的散文集,我终于明白了把栏杆拍遍的含义。“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辛弃疾的一腔澎湃的热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

  刚接触这本书是在高中时期,近来读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该词引用的一个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3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栏杆似乎成了他们的发泄口,而栏杆也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有过壮志雄心的文人们的悲愤与无奈。“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这次寒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没有华丽虚浮的辞藻,却字字珠玑;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气势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们的心灵。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欢他的《把栏杆拍遍》,他向我们描述了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

  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第一文库网。“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当然,更有知音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阅读此文时,时而为其绝妙的一笔而赞叹,时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弃疾的词风,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约,他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读起来好像真的游离在宋代战场,看到了硝烟的沙场,看到了残酷的现实,也看到了诗人面对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无奈和悲叹。对现实的不满的他无处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挥挥衣袖,写下这些词来怀念、感叹。读着这些散文,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尘封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时间与空间的遥隔,在作者笔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灵的碰撞。

  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有些异化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和娱乐的充斥,正逐渐使我们的心灵趋向枯竭,那就不妨于繁忙中暂时抽身出来,读一读梁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许,它们就是那一眼你曾经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以不尽的润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4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的散文因过于求工而影响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发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喜爱,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是须先有规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5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6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把栏杆拍遍》第五页。

  感受与心得:当自己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以为整书是围绕“栏杆”进行描写。后来才发现,这书就像一本语文书一样,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每一篇都是关于人物传记,关于自然或议论。颇有深读之意。自己以前喜欢写散文,而现在才发现,散文虽散,但中心依然坚韧。第一次读到这种书籍,惊奇亦好奇。书页旁的批注,就像小学初中自己使用的工具书一样,将写法以及作用在旁边一一列举。读完一篇文章,若仍觉意犹未尽,阅读指导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文章在眼前透明起来。不会让人易懂却又感觉不失深度,雅与俗的结合交替,便成了通俗。希望这本书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写作心得,将文章细细揣摩。文章千锤百炼,方可成钢。

  读完第一篇文章《把栏杆拍遍》。我才明白了辛弃疾的身世,整个人的音容面貌,在眼前若隐若现。以前自己浑然不知辛弃疾的出身,对我的印象不过是语文书上的几篇诗词,文言文罢矣。都是皮毛。行伍出身却被迫弃武从文的悲壮,报国无门的.痛苦,悲楚。初中时学的《破阵子》,一种血腥的气息和磅礴仿佛在面前如黑墨如水一般细细散来。就如书中说的那般,他以刀剑为笔,在三寸白纸上笔走龙蛇般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作者在书中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细细品味真是名副其实。古往今来,试问有多少诗人从喋血沙场的猛将一下成为文人墨客?他爱国,却没人理会。泪水滴在笔尖,血水混于心中,成就了他,他的词,隐隐透着血甲红。他生不逢时,一腔热血被反复蹂躏,泼进冷水。朝廷的不公,将他反复调离职位,他却每到一地,便全心办事。若在现代,总会有人说他傻,但他傻又如何?一腔热血本就不易,不忘初心贵于金。他独眺江河,山河碎,心不安,心郁治病,药在何方?辛弃疾,他的姓,仿佛决定他生来艰辛。所有酸辛的事,都被他一人独揽。他无奈,只能每天与自然为伍,与飞鸟游鱼相伴。一个政治家却只能在正当年之时草草推出舞台。现在的某些贪官污吏,巴不得提前退休,去享清福。有人说:贪污,受贿,这些苍蝇老虎怎么抓也抓不完?确实。不得不承认,人是动物,有欲望,而私欲蛊惑人心。但辛弃疾返乡后,与百姓聊聊闲话家常。身无长物,只有一身才华。他笔力浑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那汉字之中。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常人之心大情大理,无声处炸响惊天轰雷。他走过自己的一生,回首望去,尽是血泪,但他在一路坎坷中走来,在磨练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诗人。他的地位无可取代。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话: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他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诠释。既然无路可走,那就踏出一条路来。既然荆棘遍地,那就砥砺前行!动荡成就一个人,成就了辛弃疾。此刻,仿佛见他在亭独自叹息,望滚滚江水东流去,弃疾心已在山河。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7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辛弃疾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一名爱国诗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气。无奈不被朝廷赏识,“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无沙场报国的机会,只得“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发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自诩才华横溢,苦于不被赏识,就拿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来顾影自怜。他们在颓废中浪费了青春和激情,最终一事无成。

  我有一个同学,曾经非常喜欢写小说,投过好几次稿,都没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几次挫折后就来向我倾诉:“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没有人欣赏我的文章?为什么我的才华总是被埋没?”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马找不到伯乐,眉宇间透露着一丝丝悲愤,好像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我哑然失笑,尝试着开导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没有继续自己的“事业”,一旦有人对他提到文学写作的'事情,他就摇摇头自怨自艾,却再也没有动过笔。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总是把责任推脱给别人,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地努力过。这和满腔热血的辛弃疾有很大的差别:辛弃疾从小就明确了一生的目标,期间遭遇过挫折,但从没有放弃,纵然怀才不遇,仍然成为一代著名词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好的机会等待我们争取。早早的放弃自己,大好青春仅仅用来把“栏杆拍遍”,倒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8

  这是一本由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编著,将从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辉煌与低沉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一本书。书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把栏杆拍遍》,让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让我更加明确了他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为国为民的'精神无人能挡。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作为一名封建知识分子,虽建议不被采纳,但他有一颗炽热的心。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从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种力量,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文字的捶打,无不在人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这种力量,推动着国家与民族飞跃向前。

  乱世中的美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有一种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爱她的那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分真实地表现了少女的羞涩与天真,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难以按捺。她也作出:“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慷慨豪放诗句,虽说是婉约派诗人,但她写的诗的气势不亚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面对丈夫赵明诚的分离,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头。她显已成为当代“女神”之代言人。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也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纵观历史,我们或许能轻微的感受到伟人们当时的辉煌与成就,他们所带给我的,往往最能激励自己在无尽的挫折面前,沉着应对、勇往直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9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个历史人物的一部传记。

  有一位词人,卸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作为一位将领,他从小就苦修剑法,二十二岁就组建起一支数千队的义军,只率数个骑兵,就突入敌营,生擒了叛将。他如此的武力高强,骁勇善战,继续北上,他或可光复宋朝。可一次难归,他失去了刀剑,取而代之的是一杆毛笔,让他再也无法驰骋沙场,血溅战袍,只能像屈原一样仰问苍天,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留下的也只有。一生悲壮的呼喊,遗憾的感慨与无奈的自嘲。

  即便无法为国收复失地,但他在任职的'时候也是时为国家着想。辛弃疾实在太爱国了,无时无刻不在真抓实干,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这怎能不让朝廷心烦?他愿为国去病,但大权由一个。偏安江南,只顾享乐的人掌握的时候,他也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一拍栏杆,热泪横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所号“稼轩”一样,一位爱国志士壮志未酬,只能回家种地,每天在山坡与河流边渡步,与百姓聊一些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满腔热血,无处释放,这位豪放派的词人只能叹息,咀嚼自己的哀愁,也成为了一位婉约派的词人。

  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多重的身份造就了他在文人中的地位,他是唯一的,是独特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0

  我最近读《把栏杆拍遍》,在书里我看到了很多伟人。每一位伟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宋代的辛弃疾、范仲淹、李清照,还是近代的周恩来、彭德怀、心中都有一个国家,虽然似乎文章有意把他们的结局写得悲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我想好像并不是努力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就能实现。彭德怀在朝鲜战场英勇指挥成功地阻挡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回国后他当上了国防部长。他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享受尊荣,但他非要管政治上的事,最后冤死狱中,但坚持了自己的理想。

  林则徐,他也是一位英雄,他的心中装下了天下百姓。他“虎门销烟”,但销到最后,把自己“销”到大漠戈壁,书上有一句话说“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这俩个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坚持是“错误”的,这也让他们受尽了苦难,可是在历史长河的.证明下,他们被认为是“错”的行为却是一大功劳,文章上写彭德怀是“文死谏,武战死”的人,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的理想可以十分伟大,但是践行自己的正确的理想的路程中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因为总有一天自己的坚持很可能被理解。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1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我一遍遍的谒完《把栏杆拍遍》,却又一遍遍的再次谒读,终是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也。

  其实辛弃疾可以算是我了解的最早的一位词人,不知为何,在熟读李清照,柳永,赵佶,苏轼,晏几道,张先等大家名士之词,不论婉约亦或豪放,我最为喜爱的便是辛弃疾,诵读辛文也绝非一二日之事,就或许正如梁衡先生所云,辛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所以辛文更给人一种以身心在呐喊之感,那种感觉绝非是表面上的那种极为肤浅的做作,而是一种由身至心的字字啼血,字字泣泪。而这血泪却又不是为己之私欲,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这便又是一种新的境界,时常让人想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是如此。

  辛是真正的以国为本,他连自己的名“弃疾”二字,都是为国而得,正如梁衡先生所说的,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把国事放于第一位,亦是国君并不重用他,猜忌他,下放他,他的人生亦是随着国君的淡淡一个圣旨而大起大落,但他总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去面对每一次的调动,在任何时候都在上书进谏,备着兵马随时准备冲上前线。

  但也偏偏是辛这样一颗爱国心,才使其未能得以重用。宋朝是以内和为政的,这也正是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乘着内乱而谎报叛变而称帝的,这样一个国家自然是扬文抑武,在遇到辛这样的武功强悍又时时想着招兵买马冲上前线的武将,又怎么会予以大权?岳飞正是此例极好的证明。

  然而我想,辛既是知晓此理,也不会真做什么“安分”的臣子,因为辛有着对国的满腔热血,有着对国家民族的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早就练就一身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所以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基本生活节奏,也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在最后,终是吟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报国无门,独倚寂寞,远望京师屡屡战败却又无法以身殉国,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然而他又如何能一一直言呢,要知道,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就是因为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才终于引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犯上啊!

  有人言辛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苏并未真正体会过辛那深深地民族仇、复国志、以及沙场上的胡尘飞、金戈鸣。一如就算李唐时期也有着不少诗人跟随将军上战场游历,却也仅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及视野,惊险其实肯定是有的,但如何又有上战场的将军体会的强?那么民族仇,复国志呢?大抵便少了许多,毕竟那时正当开唐盛世,哪有这样的?梁衡先生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拧缴、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一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一名成功的武将难,因为这需要千万持刀舞剑者的鲜血堆积而成,而当一名成功的政人、武人、诗人,那便更需要一个契机,他需要时而在热炭中被炼热沸腾,时而被甩入冰窟中被迫冷静思考,一如梁衡先生所说,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才产生了这样一个热血沸腾却被忌用的武将政人。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2

  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从词的字里行间中领悟诗人当时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无限地热爱和拥护之情。今天我又阅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对辛弃疾这位诶大的词人更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意。

  文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确,辛的词掺杂了太多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与胸襟,让我们今日重读他的文章时,仍会像作者一样,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作者写出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那恢宏的气势和那其间流露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作者写道:“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我们为辛弃疾而叹服,为他而痴狂,但我们更要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3

  平日里,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有写童年的,也有写自己幻想世界的,而当读《把栏杆拍遍》时,就如同读许多本人物传记,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要归属于李清照和居里夫人的事迹。李清照可以说是一名纤纤女子,可是正是这么一名女子,却陷入国家危难,无人理解的痛苦之中,爱情事业也深入了谷底,在任何人心中,女子只是一个养家,并不要学识渊博的人,更不要说担心回家大事。而李清照却打破了这几点,勤奋刻苦,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与之相媲的则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会把实验当作一种快乐。一大锅一大锅她进行治炼,我想如果哪天居里夫人像其他女生一样关注了自己的美貌,也许如今的世界又会变得不一样。正是从万吨废渣中提取那美丽的0.1克镭,才造就了如今这个美丽的世界,可以说那镭发出的美丽的颜色,代表着居里夫人的美,并且永远流传下去。我改变了自己对女生的想法,觉得他们乖巧,成不了大业;觉得爱美,吃不起苦;觉得她们单纯,没有社会理想,读完这两篇文章,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最想感叹的则的是我们国家前总理周恩来,可能是之前没有很详细的了解过周总理,他在我心中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句话“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能言善辩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寄存。他更是一个清廉的人,所有的人死后修墓土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总理却是第一个“死不留灰”的`人,这更加深了我对总理无私的印象。读完之后,我再去问自己的奶奶,原来在所有老一辈人的心中,总理永远是顶着万事,冒着生死,但是心中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我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周总理,但是当读完这篇散文后,我对周总理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无私奉献,敢作敢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把栏杆拍遍》还介绍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作者把自己了解的和自己心中的想法汇成了一本书,当你看着这些故事,再想想自己原本对主人公的印象,受益匪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4

  书中一位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士,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景色,一段段难以忘却的情怀,一句句真情流露的话语……吸引着我,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梁衡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写就一篇篇颇具古色古香的“工巧散文”。他细腻传神的勾画或许是其与笔下人在精神上冲撞,在思想上交汇,才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为我们呈现出笔下人的真实意境、想法。

  从前,我未曾看过当代作家的散文作品,误以为当代作家生活在和平年代无法将真情注入笔下,为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今我错了,梁衡先生仿佛集百家之长,无论是绘人亦或是绘物,无不传达着他心中的那股豪情与壮志!

  观书过程中,我仿佛是穿越了时空,与笔下人、笔下物真切沟通交流,触碰到心底的文化沉淀。正是这优美的文字,袒露出心中的理想抱负,并涌入我心!

  佳文中,《把栏杆拍遍》最令我难忘。或许是符合我这个年纪的心理,辛弃疾的一生深深地触动着我,满腔的'热血被调动!时兴奋,时悲伤,时愤慨。面对他的一生,我的内心五味陈杂!从起义始,至没落终,辛弃疾的一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令我叹息。“中国历史上有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对他的赞叹与尊敬直至现在也不绝于耳。正是这样一位英雄豪杰,其苍凉的一生,令人动容!他抑郁难申,报国无门,以诗以词抒情排郁。“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忧国忧民,凭栏远眺,望眼欲穿,心急如焚的形象是他的名片。那份爱国之心何人能及?他只是想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怜南宋朝廷的委屈求安,排斥他的做法,是对他最大的伤害!随时局变动,仿佛成了他的宿命!百般阻挠,百般磨练下,辛弃疾的词不再简简单单,“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让人吃一惊,仿佛就是一滴血,又恰如一行泪!”

  “积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对,辛弃疾只有一个!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坚持不懈……即使是今日依旧是我们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应以辛弃疾为榜样,谨记他痛拍栏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吧!

  观完本书后,心中不断起伏波动,如此精致散文,如此荡气回肠的笔触带给了我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对人生也重新审视,我将不断努力,不断感悟人生中的真谛。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5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可能是因为书中收纳的是很多个没有关联的故事,也可能是因为这种散文式的文章不是很能引起高度的阅读感。但是,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既然开始了,一定要把它看完。所以,趁暑假出去旅游的时候,在动车上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把栏杆拍遍”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这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被收进初中的课本。梁衡的很多文章都被录入初中课本,甚至很多领导因他写的《晋祠》让这个景点闻名遐迩而邀请他去旅游、写文章。或许是真的,我们认识“双龙洞”、“三味书屋”、“桂林”等等。

  本书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伟人”、第二单元“感悟生命”、第三单元“享受自然”、第四单元“行走人生”。

  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第一篇就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梁衡说:“苏轼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而“真正诗人只有被政治所挤压、扭曲、锤炼时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因此而燃烧、炸响、振聋发聩”。

  文章《大师与匠人》中阐释大师与匠人的区别:“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都是教书匠,极个别成为大师,如果我们多一些创造、多学习理论知识、多总结,肯定会离大师越来越近。

  《书与人的随想》中作者引用赫尔岑的一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经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以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中国古代有人性恶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文章:

把栏杆拍遍作文09-17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06-15

(优秀)把栏杆拍遍作文09-21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02-25

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06-03

把栏杆拍遍作文(通用23篇)11-16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0-21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11-3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5篇)06-08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