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读后感

2022-07-24 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人生还》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人生还》读后感1

  印第安岛上的一栋别墅,十个不同职业互不相识的人,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随着故事中一个一个主人公的死去,思路完全被表面正直冷静的法官带着走,想当然已经把他当作了好人中的一员,妥妥的一狼式狼人杀,与东野圭吾写作手法不同,本篇小说直至最后一章才以凶手自白的方式将作案初衷,手法以及自我了断的方式揭晓谜底。

  审判二字,在文中格外扎眼,法官以自以为是的所谓正义,以游戏的方式来结束自己认为有罪的'10个人,是不是过于可笑。他的想法与其说像一个变态,更不如说像个孩子,以童谣为主线设计游戏,而本身他又充满着矛盾,为不让世人知道岛上发生过什么,在杀死岛上所有人后精心设计自己死亡后的场面,却又怕别人不知道他自认为高明的谋杀手段,而留下一封自白书扔进大海,期待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壮举被人所欣赏慨叹。

  《无人生还》读后感2

  据说犯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所以如福尔摩斯般的刑侦人员也梦想着有朝一日犯一次高效率的罪。而当他这个梦想最终实现时,小福同志握着精致光亮的作案工具的手也不禁微微颤抖。

  不过相比于柯南道尔,他的同胞兼同行阿加莎女士写起犯罪来更加地迷人而优雅。英国人那种古怪的性情在她的笔下转化为一种精细的变态。那些鲜血淋漓的故事在她讲来,沉稳而缓慢,带着英国的雾气,阴冷潮湿,慢慢地在你周围弥漫。

  阿加莎的作品中,除去题材本身就偏灵异而非罪案的'《死亡之犬》,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也最让人惊叹于犯罪的精巧迷人的,就是这部《无人生还》了吧。

  《无人生还》的故事正如阿加莎所最擅长的那种,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被困在一个地方,谁也出不去,而凶手就在其中,人一个个死去,未知的恐惧紧紧相逼。后来的金田一、柯南之类不过都是从阿加莎这里学到了这种手法。在这个故事中,十个人分别受邀来到一座孤岛度假,但很快的,他们发现这是一场阴谋。在一卷播放的录像带里,一个陌生的声音历数每个人的罪行,表示要一个个杀掉这些人来洗涤罪恶。可是这时孤岛与外面的联络方式已经完全切断,没有人出得去也没有人进得来。凶手一定就在他们之中,于是猜疑、合作、愤恨、抱怨,人在面临绝境时的种种开始本能地上演。而随着一首诡异的歌谣,十个人陆续地以童谣中所唱的方式死去,而每死一个人,放置在客厅中的十个小瓷人就消失一个,恐怖就这样蔓延开来。十人中最后剩下的女教师枪杀了一个同伴后,在精神恍惚仿佛看见了已死了的人,最终上吊自杀了,但很显然,她不是那个凶手。

  她打开门。倒抽了一口凉气。那是什么悬挂在天花板的钩子上?一条结好了活扣的绳套?还有一把椅子摆在下面,一把能一脚踢开的椅子。这就是雨果要她做的。当然也是那首诗的最后一行。“一个也上吊,十个小印第安孩子全都命归西天。”小瓷人从她手里掉下,它滚动了几下,撞碎在壁炉边。维拉机械地向前走去。这才是结局——这就是那只冰冷的湿手(当然是西里尔的手)曾经触到她喉咙的地方。“你能游到那块礁石去,西里尔。”这是谋杀——多么简单的谋杀。可是以后你永远也忘记不了。她登上椅子,眼睛像梦游者似地茫然凝视着前方。她把绳套套在自己脖子上。雨果在那里注视着她,看着她走上这条她命中注定的道路。

  她踢开了椅子。当警察到达这个孤岛时,只发现了一首诡异的歌谣与十具按歌谣方式死去的尸体,也没有任何人离开过这座孤岛的痕迹。读到这儿迷题似乎变得不可解,可是阿加莎却依旧泰然自若地给了整个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柯南道尔身上有着英国人认真而可爱的一面,那么阿加莎笔下的故事则表现了英国人的另一面。在柯南道尔的笔下,这个世界是清晰明亮的所有的犯罪都是可以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而阿加莎笔下,这个世界则多了太多的不确定,真正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限的未知。在阿加莎的故事里,你会忽然理解为何古板严肃的英国会有吸血鬼的故事,会有那么多的古堡传说。那是一种在伦敦的大雾里时隐时现的潜在欲望,正如开膛手杰克夜行于街头时所挟的那把明亮锋利的手术刀。

  《无人生还》读后感3

  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虽然已经高三了,但我还是无法放下书,还是想看书,没办法,几次提醒自己要好好学,就是改不了,言归正传:从一开始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小说一开头竟然同时进行了八个人的心理描写,这是我从未见到的,我对阿加莎的文字掌控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整个小说中都曾经多次进行过很多人的心理描写,这对作家的能力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八个不同经历的人必然是八种不同的心理,你要把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捉摸透,都不尽相同,事实证明阿加莎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她的文章完全折服了我。

  说实话我,我完全被这个最伟大的女性侦探小说家骗了,我从一开始认为欧文先生不在岛上,后来知道他在岛上,后来认为他是十人中的一个,到后来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这十人中的一个,但看到结尾才明白自己错了,法官竟然就是欧文先生,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法官一开始确实给人一种狡猾的'感觉,但是他的年龄和他在整个团队中所成为的领导者角色都让人感觉这么一个老先生是杀人凶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说实话如果你要我说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我也不认同,但我认为这确实是在所有牵强的解释中最好的解释。

  孤岛杀人案这类的故事是最难以写的,因为你可能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无法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也很少有作家尝试这种写作方法,阿加莎克里斯蒂确是开了孤岛杀人案的先河。一个女人,能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如此缜密的思维确实让我自愧不如。

  这九个人所犯下的八件案子确实都是法律惩办不了的,但话说回来其中的有些人真的该死吗?当然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但他还是杀了他们,这其实还是说明他更享受杀人的过程,而这个人是不是该杀却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但他提到他对每个人的被杀顺序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的,死在前头的会受到少一点的心理上的折磨,这个说法非常有趣,而且再一次证明了人类心理暗示的强大,最后一位女家庭教师正是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自杀的,其实我是蛮想学心理学了,不过听说心理学不好就业啊。真的是这样吗?

  《无人生还》读后感4

  作为当之无愧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所出版的八十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引人入胜的悬疑叙事,匪夷所思的犯案手法,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以及细腻的心理分析,常常让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而在她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我跟大多数读者一样,最爱两本经典佳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由于最近重温了后者,故我想先来谈谈发生在孤岛上的谋杀案。

  八个来自不同领域、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竟同时收到署名UN0的邀请函,以各种理由邀请他们前往印地安岛上的私人别墅。意料之外的是,当他们各怀心事的'乘船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只有管家夫妇,直到晚餐时分,别墅主人UN0依然迟迟不肯现身。正当众人疑惑不解时,地下室里的留声机忽然传来一段令人震惊的录音——指控包括管家夫妇在内的十个人都曾犯下谋杀罪。

  随之而来的便是飚车男的突然死亡,一时之间,人人自危,迫不及待地想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可是他们没有船根本逃不出去,也无法与外界联络,只能坐以待毙。每一天都有人死去,死法竟与童谣所描述的别无二致,同时餐桌上有十个小瓷像,每死一个人,瓷像也会跟着减少一个。古老的童谣犹如恶毒的诅咒笼罩着所有人,或许从踏上这座岛的那一刻开始,死亡的威胁已经无处不在。

  眼看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人必须想办法活下来,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出凶手。要知道整个岛上只有这一处别墅,其它地方也早已被仔细搜索过,不可能还有容身之处,这就意味着凶手一定在目前活着的人中间。于是本就不堪一击的信任被打破,他们开始相互猜疑,彼此试探,可惜在凶手眼里,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该死的还是会死。当一切风平浪静之后,留下的只有那十具尸体,无一人生还。

  暂且不提书里蕴含的有关人性的考量,加婆的厉害之处便在于率先尝试了“孤岛”模式和“童谣杀人”模式。我们会发现,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加婆构造了一个完美的密闭空间,凶手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目标会逃跑。当人们相继遇害后,恐惧和怀疑会在众人心中持续蔓延,凶手正是利用这一点完成杀人计划。而正是因为其具有封闭、孤立的特点,凶手同样不能逃走,在警察无法于短时间内赶到,不能利用先进检验手段的情况下,要想破案只能依靠纯粹的推理,这一烧脑的过程恰恰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如果说构思一种模式已经不易,那能把以上两种手法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是不简单。

【《无人生还》读后感】相关文章:

无人生还语录08-25

无人生还的读书笔记11-17

《无人生还》读后感02-04

《无人生还》 读后感02-04

无人生还读后感06-18

无人生还读后感(精选13篇)06-17

《无人生还》读后感(通用17篇)06-17

《无人生还》 读后感(通用10篇)06-20

《无人生还》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09-29

话剧无人生还观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