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兄弟第3版》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读完,至少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
余华很擅长刻画人物,尤其擅长刻画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他总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冷漠的书写出一个个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笔锋无情,写出来的故事却包含了酸甜苦辣。
这本书在余华的小说集中,属于较长的。一本书,前半部分充满了残酷无情,后半部分则更多的充满了荒诞。李光头从小到大都是个耍滑头的无赖,不学无术,却有一颗炙热的心,宋钢则从头到尾正直却性格懦弱,一正一邪的两兄弟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
书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饱满,但是由于年代的跨度有点大,导致每个转折点在充满荒诞戏剧化的同时,又显得很突兀。也许跟篇幅较长也有很大的关系。作者试图通过较大的时间节点和较长的文字篇幅描绘出当时复杂背景下主人公身上复杂的故事,试图通过复杂的时代背景,映射主人公人生的复杂,个人认为,作者塑造的很成功。
本书名为兄弟,其他所有的小人物我事件都是为文章主旨做陪衬,整本书的动人之处几乎都在两兄弟的另类兄弟情上,其余所有的残酷 荒诞 都是兄弟情感的陪衬,单从这一点来看,很喜欢这本书。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2
人生百态,谁都没有错。都是自己的选择。
于李光头,于林红,于宋刚,那个时候的自己都是最好的自己,有兄弟有爱人。如果说是宋刚的死让李光头和林红大彻大悟,那对宋刚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归宿。
宋凡平,李光头的继父,宋刚的生父,这个让李兰之前几十年的屈辱生活开出花来的男人,顶着“地主”的帽子,死于文革时期。有人会问,如果不是李光头的童言无忌,有没有可能活下来?没有可能,宋凡平一定会死。无论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他都一定会死。但是,无论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一位父亲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爱人一个丈夫的角度,宋凡平都是这本书里为数不多的完全正面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能在别人都避之不及的时候,从茅坑里把李兰的丈夫的尸体背回去;作为一位父亲,他能在胳膊被打断了之后,和两个儿子开玩笑,说胳膊需要休息,他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给孩子编造梦的童话,好像他自己从未受过伤一样;作为一位爱人一位丈夫,他答应李兰要去上海接她,便豁出性命要搭上那班去上海的车,也确实因此丢了性命。
李兰,丈夫和儿子让自己无法抬起头做人,丈夫死后,遇到宋凡平。原以为去上海治完病之后,一切都会像幸福应该有的样子。但是,生活怎么会让人顺心如意呢!宋凡平死了,“红袖章”指着宋凡平的尸体问:那他是地主,你就是地主婆咯?她笑着,骄傲地说:是!这种骄傲很痛吧……带着对李光头未来的担忧,留下一句:宋刚,他是你兄弟,好好照顾他,李兰撒手人寰。
宋刚,真的是让非常无奈的一个角色,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男性角色都无法维持。说他懦弱,他也能违背李光头,追寻自己的爱情。说他果敢,却总是唯唯诺诺,李光头说:我们是兄弟,他就真的放弃林红。林红说:你不要跟李光头来往了,他就真的跟李光头一刀两断。唯一两次有主见,一次是跟江湖骗子周游出去做生意断送了自己的幸福,一次是卧轨自杀,了却了自己性命。
林红,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女人。她被这两兄弟爱了一生,一个死,一个生不如死。李光头落魄潦倒时,林红强迫宋刚和他断绝往来,说他们两不是亲兄弟;李光头发达时,林红逼着宋刚去找他,说他们是兄弟,李光头不会不管的。世上有很多林红,这不是错,这是人性。宋刚在外漂泊,一心想着衣锦还乡,林红独守空房却心猿意马。这是矛盾也是笑话。所以,回过头想想,李光头和林红之后的野合是偶然也是必然。宋刚不走,他两也会找别的机会。或许宋刚不卧轨,之后也会死,但是他卧轨了,林红和李光头就是逼死宋刚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光头,聪明,有胆识,但是太流,他是人物感最丰满的一个人。从他身上能看出一个商人的奸诈与狡黠,他好色,却又讲义气。能在宋刚与林红大婚时,一气之下结扎,也能在宋刚低谷时不离不弃。但是,于情于理,他与林红之间的必然也好,偶然也好,都是背叛了兄弟之间的情义。最后,一心想要上太空,实则是妄想灵魂的升华。就像他自己说的,他不会爱了。他确实不会爱了。经历了生父淹死,养父被打死,母亲病死,兄弟卧轨,他看了太多的生死。所以最后想去太空,想自此灵魂不受俗世的污染,是一种愿望也是一种幻想。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兄弟,谁是谁兄弟。宋刚愿意把最后一碗饭给李光头,李光头不见的愿意把最后一碗饭给宋刚。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
人世繁华,沧桑而美好,短短一生,你要为自己活还是为别人活,凭心意吧!
当经历过乐与悲,穷与富,问问自己,还剩下什么?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3
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余华的书了,他的文字悲中生情,读者落泪,这本书比《活着》要长,让读者落泪的地方很多……
我断断续续的画了一个星期看完,不是时间不充裕,而是看完一章节之后心情会很压抑,不敢连续多看,作者善于用“悲”来渲染,试图构造一个让读者落泪的感动
如书名所言,《兄弟》,我自己也有兄长,前半生描写的兄弟之情特别容易让人感同身受的拍掌叫好,到了后半生兄弟二人长大“断裂”关系之后,我不觉得是情感上“兄弟”的是断裂,我更倾向于人性本恶的说法,只是现在的法律秩序抑制了恶,人为的教育使人向善,当再一次出现那种年代的时候,我相信表现在世界上的更多的是恶。
所谓一世“兄弟”,到底要怎样才算“兄弟”?我不知也无解,我想到宋钢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着临死的母亲发誓说的一段话:
“李光头,我们是兄弟,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只有一个馒头,我也会把这个馒头给你吃,只有一件毛衣,我也会把这件毛衣给你出穿”
而当宋钢在自杀前给李光头的遗书里面再次提到“兄弟”。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 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4
读完这本让作者引以为傲的书,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难以理解和认同的,亦或是不太喜欢这种叙写的,我也是如此。看这本书的过程中,许多人都说下部过于荒诞,我也想探其究竟,没想到对我而言却也是有些接受不了。最让我气愤和无奈的就是宋钢最后居然卧轨自杀了,看到这,着实令我难以再有看下去的冲动!如果说上部与下部代表着两个时代的不同特征,那么李光头和宋钢亦有着这两个时代的影子。李光头的纵欲、挥霍、金钱、大胆豪迈等方面有着下部时代的特征;宋钢压抑、忠厚、忠诚等方面便有着上部时代的身影。宋钢和李光头,两个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却成为了两个人彼此互相照顾,重情重义的兄弟!他们有如此的兄弟情,我想和李兰宋凡平这一母一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凡平让李兰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尊严,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应有的形象,宋凡平所带来的影响想一颗种子深深埋进她心里。正是在这样虽艰苦却温馨的家庭环境下,才能让这两个小娃子成为亲人的兄弟!文革时期,让我看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也让我知道了宋凡平伟大的父爱与李兰对宋凡平无声且坚定的爱!孙伟赵诗人刘作家,三位经常欺负宋李两兄弟的少年,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孙伟一家的惨死,让我领略到文革的可怕,谁又曾想刘作家后来竟成为了李光头让位的CEO,赵诗人最后却也落魄。这三个人,也映衬出两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也更加深了两兄弟的感情!
林红的介入,也改变了两兄弟的命运!林红的做法,好与坏,对与错,感情的事错综复杂,但林和宋是相爱的,林为了宋,忍气吞声,筹钱给宋治病;宋为了林,不辞辛劳,默默付出。而李与林的感情,更像一种畸形的爱,各取所需罢了。李对宋,内心深处始终是没有背叛他们的兄弟情的;林对宋,始终是只爱着他一个的;宋对于他们,是真情付出的,他与他,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他与她,是挚爱一生的夫妻;他对于自己,选择死亡,是一种成全,也是一种解脱。也许,时代的变换改变了许多人,改变了李光头和林红,但宋钢,确是没有被时代的大染缸染色!这本书,不管是结局还是叙事过程,可能并不是尽如人意,但却也将现实血淋淋地展现出来。余华写的故事,无关读者,只是想把他想表达的说了出来,接下来读者的厌恶或喜爱,无关余华。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5
这本书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同一片土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性格,上演了一幕幕悲喜剧。
宋凡平是个让人极为钦佩的人,一出场就是正义和勇气的化身,在群众都围观时,自己跳下粪池去救人;为了维护家人不受委屈不顾敌重我寡挺身而出;在受伤后一个人将负面情绪隔离,想方设法给亲人们带来快乐。这样乐观积极的男子汉,却在特殊的年代下,因自身的”信”,没能善终,看得人无语凝噎!
李兰是一个传统的女人,她没有为自己活,她的身份是妻子和母亲。嫁人后,视丈夫和孩子为一切,因他们耻而耻,因他们荣而荣,因为爱宋凡平,为他每天遭受斗私批修也甘之如饴,这样的精神在那个年代也是弥足珍贵。她因不放心自己的儿子李光头,担心他走上邪路,临死之前拜托宋钢照顾他,但是她并没有考虑详细周全,二人并非夫妻,长大后总要有各自的生活,导致这份临终嘱托,让宋钢陷入痛苦绝望的境地。
宋钢遗传了父亲宋凡平的“仁义礼智信”,但是缺少了勇气,变得懦弱与没主见。在面对需要兄弟相争的爱情时默守成规,不知道爱情与物品不同,是不能谦让的,这样做本身就是对爱情的亵渎。虽然后来经历了生死才醒悟过来并选择了爱情,也拥有了幸福,但是这样的忠厚老实性格缺陷注定会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被冲击得体无完肤。宋钢的悲剧在于他是个传统儒家思想的君子,有着儒生的迂腐,困在自己说的话里,不懂变通;以及他在社会变革时的迷茫失去方向,最终分不清生活的主次,将赚钱置于陪伴、健康之上,以爱之名义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爱人,每次妻子在电话里的.呼唤、哀求他回家,固执的他都狠心不回头,这也导致他们的悲剧一步步成为必然。一开始看他爱读书,写了小说水平高过刘作家,还以为他会成为一个文人,没想到就那一次昙花一现就没下文了,可能是被打击了一次就不敢再尝试,心理太脆弱,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啊!
李光头是个我无法喜欢的人,当然做为改革开放抓住机会的第一批暴发户之一,他的身上肯定有一些值得人们学习的优点,如百折不挠,失败了能重新站起来,善于发现并抓住机会,厚脸皮,还有最可贵的义和信,对一开始投资了他的股东不抛弃。但是在对爱情上太过自私,一开始就差点因此害死了他的兄弟宋钢,但他不长记性,时隔二十年还是因一时私欲便出了让自己后悔一生的憾事!
林红一开始是一个有傲气有主见的人,她有天生的优势就是自己的代表优秀基因的美貌,视觉动物的男人们自然趋之若鹜,但当时三观很正的她不愿意将自身嫁给权钱,并亲手为自己选择了爱情。如果社会停滞不前,她与宋钢应该相敬如宾过完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可是时代在变,人们都在往前走,你安于现状即是在退步,渐渐的幸福开始越来越不稳定,如果他们夫妻能克服对彼此的顾虑,凡事都能商量而不是怕给对方压力而自己扛着,那么夫妻间也不会有大问题,可是两个人都太敏感了,为了不让对方为难而委屈自己,最终每个人独自承受的苦越来越多,也使二人的心虽然想在一起,但思想渐行渐远,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他们夫妻的故事也警示了现代年轻的夫妻,需要有爱与坦诚沟通,亲密关系才能百年稳固。
周游看来是作者讨厌的一个人,所以一出场作者就坚持称他江湖骗子,后来所做的是骗,但他在刘镇出场对于买家却是公平交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断有回头客就足以证明。一开始只是担心他雇佣了宋钢结果偷偷跑了不付工资,看完才发现我太单纯了,回头想如果是那样反而是件幸事,他把宋钢给“拐”跑了几年没能回家并伤害了他的身体(及心灵),间接导致宋钢的悲惨结局。可是对于倔脾气的宋钢来说,还是自己心动,如果没有周游,也可能有张游、李游带走他,如果心不动,谁也不可能偷走他和他的幸福。我猜作者写到后面虽然很痛苦,但仍然逼着自己把故事往这个轨道上推进,唉,也难为作者了。
本书里的配角与群众也很鲜明,配角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就像看到了街头巷尾行行色色的我们身边的人,他们都很普通,赚一些钱,没事聚一起说家长里短,没有很大的理想,有了钱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他们就是这迷茫时代的迷茫人。群众做为一个整体也描写了多次,他们就像是从《乌合之众》里走出来的一群人,没有什么智商,喜欢围观看笑话,喜欢起哄,喜欢传播新鲜刺激的事,大概这才能做为平淡生活的调味剂。
还有很多场景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如李光头偷窥行为没怎么得到惩治,反而借此被人羡慕成了红人,这和现在的明星炒作蹭热度没什么区别,记得以负面新闻而被人们所知的红十字会郭美美,居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名声蹦哒好几年,虽然最后被抓起来了,但那几年中她的“威望”是来自何处呢?不是群众赋予的吗?
很多现象可以同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对号入座,人们看这本书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地方写得怪异,好的小说是社会的一面哈哈镜,怪的是小说?还是这个社会里的怪象被小说映射出来,只是我们却不愿意承认呢?
《兄弟第3版》读后感 篇6
《兄弟》是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的是重组家庭的两兄弟的故事。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作者的才华和时代的悲剧。
人一旦没有了约束,恶到无法想象;人一旦没了信念,便不知方向。余华的小说实在是残酷到近乎残忍的,文革部分是全程看着哭完。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余华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你永远想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宋凡平和李兰前一秒高高兴兴结婚,下一秒就和人打架,还被迫敬烟几乎尊严扫地;将李兰送去上海看病美好生活刚刚预见,不曾想这就是两人最后一面。前一秒宋凡平还挥舞红旗光鲜夺目,下一秒就被打倒关禁闭;逃出来后打扫屋子仿佛重归只需,下一秒就被活活打死无人收尸。宋凡平真的是所有美好的集合,好丈夫,好父亲,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就这么生生折磨,最后被打死在接妻的路上。作者将这个美好撕毁在我们面前。
那个年代折磨人的方法真的是只有你想不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经历了这么多,我以为两兄弟感情会很好的作者有再次将美好活活撕开,而这种撕裂并不是什么兄弟闫墙,甚至淡淡的平静的甚至说合理的,可是就是说不上哪里悲哀。
宋钢最后卑微到泥土里,你以为已经够惨了,但实际永远比你想象的更惨。死去的宋钢已经回家了,可是他进不了自己的家门,他仰脸躺在门外的板车上。坐在板车上的工友茫然地看着秋风吹起的树叶不断飘落在宋钢的身上。而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却在和他的兄弟在一起。
读完这本书我希望悲剧不要再重演了,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好好过好自己的生活。
【《兄弟第3版》读后感(通用6篇)】相关文章:
6.《兄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