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0-11-03 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

  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这本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我也记不清翻阅多少遍了,每次都为其陷入深深的沉思。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它以其独特的情节和行文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代回族人之间的家庭故事。关于回民我所知甚少,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本书场面十分宏大,头绪那样纷繁,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惊叹。

  我想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独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一个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撼;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勾心斗角,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动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但在这庞条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而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幽静、美丽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启璧之拒绝楚雁潮波澜乍起,掀起可怕的命运的巨变……似的,正如作者所言,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还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志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的。

  我的室友说这本小说的结局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色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似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人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的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是一个关于未来的梦,一个希望。

  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

  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大学时就看过一遍《穆斯林的葬礼》,暑假中我又拿出当年买的书重新感受了一次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心里还是很难平静下来。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一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

  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

  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一个穆斯林的传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与共,爱苦纠织的凄美恋情,画出一道由: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长篇巨作。主人公们在政治、宗教中挣扎,人们在思想感情和爱情的熏陶中沉浮,缥缈,被作者独特的视角带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可爱又可恨的世界。

  如诉如泣的呐喊,冰如刀搅的界世,爱恨情仇的交汇。死去的人往复在地狱与天界的罅隙,活着的人却在现实与浪漫的墙缝中重生。几个世纪的轮回,人们逝去的、重来的,能够永无忘记的只有七情六欲。红颜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这一界如地狱般的天堂中展开交战。

  社会的无形的条件下成形,人们却又在成形的条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对人生以及来未的困惑,这之间的流传,只会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爱的人再次诞生,那诞生之后又会是怎么样的一段家庭故事呢?争吵,或是平静地度过下半辈子?只是渴望着这一切稍纵即逝的虚拟给自己的生活添加着无形的色彩,爱情就只是被人类无疑当作是精神养料的东西么,那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允许存在的。

  宗教的纯统,政治的锋交。

  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的幽斋音乐,始终在读者耳边回荡着,想抹也抹不去。

  最终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现实中值得人回忆的美好的“事物”吧,这一切想要变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则:一,享受开始的美好……就让生命顺运。二,一路坎坷,却始终有美好的回忆不是么?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报,没有第三者。这样凄美的爱情故事,我想,在现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热情与奔放,开放的外国人又一次对保守的中国人的冲击,必将会留下永远的漩涡吧。只能够就任它发展下去,强大起来,以外人的话说:“就是在发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天地之间,久久回荡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合上《穆斯林的葬礼》”,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是为新月,是为韩子奇,是为楚雁潮?或是这书中出现全体…….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穆斯林玉器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交错又扭曲的爱情悲剧……

  提笔写下这段文章时,我内心实在是五味杂陈:那艘耗尽梁亦清必生心血的宝船,必定被他的血染的刺目吧?韩子奇接过那副“玉王”牌匾时,必定激动吧?…….直至新月之死,狠狠撩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我不住丢开书本,嚎啕大哭……..但是,下笔却无言,只有无尽的忧伤及回味。

  新月是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了。她如同一轮最皎洁的明月,纯净如水。她虽患有重病,但她却没有丝毫的对人生的期望,她,不是林黛玉。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啊,遇到楚老师,是她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一件事。是楚老师,在她最低落,最黑暗的时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她的世界,给这个有着太多的苦与厄运的女孩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可惜,新月还没有盼到那本与他名字并列的《故事新编》出版,没有盼到晨曦到来的他!

  这以玉为纽带的世界,尽历了太多苦难。如同那风雨中缥缈的小舟,漂泊无依!“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从与梁亦清那最后一口留在宝船上滚烫的热血,到100箱美玉漂泊海外;从奇珍斋的败落,到新月之死;从玉王牌匾被夺,到韩子奇之死……..那曾经是多么皎洁的月光啊,却生生坠入了九泉之下!

  但是,也许是主的怜悯,当梁君璧紧紧搂住结绿时,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这延绵了三代的世界,如同浴火涅槃的凤凰,迎来了新生!

  永远别抱怨自己的苦,新月在怀着一颗残缺的心,尚且能微笑面对生活,何况我们?

  每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那字里行间流淌着那首《梁祝》;能看到未名湖畔的白雪纷纷。我知道那是月光,那握不住的月光,对着世界最后最后的眷恋。备斋里,形单影只的他,却无法感知到,着月华如练了!

  尽管孤雁丁零,尽管备斋中永无月下,醉里挑灯看剑;但那束握不住,留不下的月光,仍旧眷恋着,固执的撒在那本,《故事新编》旁。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书名一直听说,总感觉应该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非常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起,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非常讲究节制。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手上沉甸甸的,合上这本书时淡淡悲伤和压抑久久荡在心头。霍达这位伟大的女作家用她淡淡的清新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七十年代末大约六十年间的兴衰一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荣辱兴衰,玉与月向世人展现一幕幕哀伤的爱情悲剧。

  质朴无华的葬礼让我认识了穆斯林,从未了解过的宗教与信仰也在这本书中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宗教的传统,政治的交锋,爱恨的交织。

  故事的开端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年幼的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在场终结了,而当我静静回首书中的一幕幕,‘玉王’韩子奇艰辛的创业,对玉的执着,对感情的无奈,直至死前含泪而终。

  有着不同观念的姐妹,迂腐梁君璧为信仰毁掉了儿女的婚姻和爱情,带着新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梁冰玉是新一代青年的象征,却漂泊他乡;向往美好幸福生活的老姑妈终究守候着一家人直至病死;韩天星和陈淑彦这对被命运硬拼成的夫妻带着悲伤活着;而那个十九岁的花季聪颖美丽的少女韩新月却因先天性心脏病早早凋谢了生命之花,那一轮新月之下,楚雁潮缓缓的拉着提亲……

  在文章的最后:‘梁冰玉轻轻地走过去,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女儿。和那个人一样。暮色悄悄的降临,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目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现了,淡淡的,朦胧的,若有如无。’留于我心底的是对未来的一个憧憬,一个新的希望,期待着幸福与美好的明天,正如文中那个热爱生活的早逝少女。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著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是听至交好友介绍的。说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曾感动了一辈人,当然也感动了我的这位好友。书拿到了,粗粗一看封面,很平常,简单的文字和几笔图画,一弯月牙一行回文,看不出有何奇特,感觉是很普通的一本书,洋洋数十万字,也没有感到什么奇特地方。

  匆匆粗略看完这本书,才在脑海形成一个大概格局,但我再次欣赏此书时,却得到了更多的感触,惊叹于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笔触,可以让人陶醉在那样的意境里,让我真实地感觉到和主人公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为他们欢乐,为他们痛哭,当一个个的送他们离开人间的时候,也为他们生死离别折磨的痛彻心肺。默默地,我流着泪,以特有的方式向已逝去的人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

  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头上都戴一顶小白帽,而女人则是头戴黑纱,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礼》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示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及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让我们看到了更多有关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运相比较,想想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感到十分幸运和满足的。生活在现在这个和平社会,有父母的疼爱,更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当看到当新月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学习她所钟爱的英文时,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要学习的地方吗?人啊,是应该学会满足,正所谓知足长常乐,当经历了生离死别,当看透了悲欢离合,我们最应该学会的是放弃看似重要东西。因为放弃更是一种美,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知足常乐的过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1.穆斯林的葬礼的好句

2.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英语作文

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

4.特殊的葬礼说课稿

5.葬礼上的悼词

6.《大瀑布的葬礼》课件

7.葬礼上的致悼词

8.大瀑布的葬礼课件设计

9.《大瀑布的葬礼》课件辅导

上一篇:《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 下一篇:《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