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玲珑》读后感

2022-10-25 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玲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血玲珑》读后感 篇1

  寒假的一天,我在好友家发现了一本小说——《血玲珑》,作者是毕淑敏。这书名令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便拿起书翻看了几页,谁知,我一下子就被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住了,于是便在好友家细细地读了起来。

  《血玲珑》讲述了母亲卜绣文因为女儿夏早早患上了绝症,倾尽所有,拯救女儿生命的故事。书中的情节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结尾给人充足的想象空间。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禁被那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卜绣文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在医院和公司之间来回奔波,一边细心地照顾女儿,一边拼命地工作赚钱,身心的疲倦令她变得更加苍老,但她仍旧不放弃。她同主治医生们共同制定了一套“血玲珑”医疗方案来挽救女儿的生命。在得知女儿患病的时候,她被这飞来横祸所惊吓,但马上采取措施,连夜地读令人毛骨悚然的医学用书,深度了解女儿的病情。这种坚强的母爱比起温柔似水的母爱更加令人感动!她独自一人承担着女儿病重带来的痛苦,工作的压力以及身心的疲劳,但仍为了女儿的病不懈努力着,这种超凡的毅力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深感钦佩。

  她的女儿夏早早冰雪聪明,原本可爱漂亮,却因重病卧床不起,身体十分虚弱。疾病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成熟,她懂得体谅别人,让人开心。当她知道妈妈要再生一个孩子是为了抽他的骨髓为自己治病时,她为了让那个孩子健康地活下来,自己服农药自杀……这种牺牲自己救活他人的高贵品质,真的是惊天动地,令人敬佩不已。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我真的怀疑自己会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定。

  作者在封面上写道:“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在死神步步紧逼之时,除了负重前行,别无选择!”母女两人,一个为了挽救即将结束的生命,一个为了让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得以健康成长,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因为在她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爱,一个是母亲对女儿的爱,一个是孩子对新生命的爱,生命因为爱而延伸。

  《血玲珑》读后感 篇2

  看完毕淑敏的《血玲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卜秀敏的女儿夏早早患了绝症——渐进性贫血症,骨髓停止造血。医生让她寻找孩子的亲生父亲,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几乎相同的孩子,一命抵一命。

  女主人公真的是一位超常的女强人,一般人不论是男是女应该都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变故,卜秀敏居然在事业失利,女儿病重的双重打击下表现的如此的坚强。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弱女子,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居然可以迸发出如此令人震撼的力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令人敬佩。

  这让我想起了几天前来我家收废品的一位母亲,她虽然没有与卜秀敏一样的经历,却有与她一样的沧桑和对子女的爱。

  那天,妈妈带了一个阿姨到家里来,阿姨带着一个特别大的袋子。妈妈把家里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装进阿姨那个大袋子里,并和她闲聊了几句。

  那个阿姨说自己才四十岁,但我觉得,她承受了这个年纪不应该承受的沧桑。

  妈妈突然问了一句:“你家孩子现在上学了吗?”阿姨轻松地笑了笑,说:“还没呢,不过我再多收些、多挣些钱,她就可以上小学了。”

  这句话使我感触很深……

  后来,妈妈把钥匙给我,让我送这位可敬的母亲下楼。

  阿姨扛着一大袋子废品下楼,我想帮她分担一下,阿姨轻描淡写地说不是很重,让我先走。

  那里面的东西我何尝没有搬过?一件就够重了,更别说一袋子。

  阿姨的脚步声渐行渐远。她肩上那一袋子废品,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阿姨再见,路上小心点,袋子很重,累了就休息会儿。”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血玲珑》读后感 篇3

  发现《血玲珑》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当时正在书架上寻找汪国真诗集,不经意间,看见血玲珑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住了。

  玲珑原是娇小灵活之意,可这前边缀了个血字,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了。本以为看到的会是一个充满血腥的故事,可仔细读下去,却是一个母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而与命运死神抗争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女主人公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的病展开的。卜绣文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虽年近不惑,却优雅从容,气质迷人。她在得知女儿得了渐进性贫血症时,尽管最初情绪失控,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冷静从容的样子。她的早早那么美丽活泼,生活得那么幸福,她怎么能忍心让她早早离开人世?她要救她的早早!要让早早幸福的活下去!

  《血玲珑》的作者是毕淑敏,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题大多是围绕生命宝贵、人间冷暖、身心健康和人的精神的不屈。读她的书,总是让人不自禁地陷入思考,关于生命,关于爱,关幸福······很多时候,读完她的书,我仿佛就更成熟了一点,对于人生的各种思考也越深刻。可是《血玲珑》让我完全不知如何去思考了。故事里充斥着的母爱与爱情、爱情与伦理,人类情感与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无法停止思考,但是却无法思考完全。

  于是,我只能写写这伟大的母爱。其他的,不是不想写,而是写不出了。比如,血玲珑计划是孕育一个孩子去救另一个患病的孩子,于法于情,该如何去说?每个生命都有活着的`权利,为了拯救一个生命而谋杀另一个生命,于法不容;可这个生命本来就是为了拯救另一个生命而被孕育出来的,于情似乎说得通。我真的无法思考完全,所以关于这些矛盾只能轻描淡写的过去了。

  汪国真有一首诗,《母亲的爱》。里面写到: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在卜绣文身上,我发现母爱也是巨大的火焰,以燃烧自己生命的伟大,温暖孩子的心灵,照亮孩子的生命之路!

  《血玲珑》读后感 篇4

  在读《血玲珑》之前,我对作者毕淑敏还不太熟悉,只知道她曾经是一名医生。周围的同学都把这本书推荐给我,原因是书的内容不仅波荡起伏引人入胜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可以令人置身于其中,感受主人公的血与泪。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夏早早被突然诊断出患有罕见的血液病,母亲卜绣文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打算生下另一个孩子并抽取其骨髓。当这个称作“血玲珑”的计划制定得天衣无缝时,一个又一个的噩耗传来:可爱善良的孩子竟然是犯女儿、犯正正是自己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要准备抽第二个女儿的骨髓时,患病的女儿却突然自杀!如此波折的情节,让人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一幕幕悲剧在眼前发生。

  事业上,卜绣文是一个具有很强好胜心的女强人;在家中,她则扮演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好妻子。夏早早在众多不幸的人中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对爱她的父母。卜绣文为了给女儿治病,不惜献出事业、尊严,甚至是生命。想必天下母亲对儿女的爱也不异于卜绣文,从儿女形成胚胎开始,就已经注定余生要当他们的守护天使。无论疾病抑或是贫苦,母亲都背负着照顾好儿女的重任。雨果说过: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女人。卜绣文就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在救自己女儿的道路上她可谓披荆斩棘,经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与苦难,而支撑她走下来的动力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母爱。

  小时候,我们在母亲的怀中安然入睡,在她双手的搀扶下慢慢学会直立行走,牙牙学语时我们只能在她口中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而终有一天母亲的年纪大了,需要借助我们的双手度过余生,替她穿衣吃饭,带她到公园。百事孝为先,母亲不渴求儿女能给她多少物质上的东西,不奢望晚年能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只求儿女能待她如最初。

  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是母亲对儿女的爱啊。

  《血玲珑》读后感 篇5

  《血玲珑》,这一伟大的医学科研,付出多少人的 心血。是 也许其中的许多人并不是为了 它只是个医学科研而来的。在这本书里,毕淑敏女士为我们谱写了 一段血淋淋的画面,也许这样说是并不恰当的,她也为我们道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

  换句话说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并没有大恶之人的出现,虽然是有或许人的,但是最终血浓于水他还是显示出了人性之善,在身女面前他还是低头了,虽然他是悄悄的默默的祝福,也许是悔恨也罢。最终是低头了!

  剧中所有的人都被夏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所吸引,是教授,早早虽不是他的生女,但得知真相的他任然早早为亲生。这一形象就展示了一种理性之美。卜女士,早早的妈妈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她不为自己的安危,自己的荣辱。只有一个信念救早早,救自己的早早。这种母爱的谱写是非常成功的。魏大夫早早的经治医生,在私利面前,在早早这一鲜活的生命面前,在恩师的命令面前他选折了早早。是现在的医生所缺少的,这是一种怎样的医德呀!我们为之赞叹!薄护士,这是个尽职的护士,也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护士,是真正的病人的守护者。老奶奶的儿子生物学家,,他为人真派,孝顺自己的老母,而且聪明过人。他为了早早的事跋山涉水,找罪犯,找偏方想尽办法救早早,完成老母遗愿。

  这部作品为我们留了个令人深思的结尾,早早死了,自杀了。晚晚却得救了.....多少人也得救了,他们的内心得救了....

  《血玲珑》读后感 篇6

  昨天看了毕淑敏的长篇小说《血玲珑》,一部关于医学伦理道德和母爱伟大的书。

  其实我是有疑问的。主人公卜绣文,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或者说母亲吗?当说一个女性伟大的时候,是指她的母性光辉无可匹敌;当说一个母亲伟大的时候,是说她的母爱是无私的。如同在旅居海外女作家严歌苓的小说中的很多女性和雌性动物一样。

  但是卜绣文的方式我不是很能接受,或欣赏。同样,我也作为一个女性。能明白面对自己幼小的可爱的女儿夏早早即将死亡对一个母亲的折磨,也明白如果有办法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救她,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而卜绣文确实做到了一个母亲该有的伟大——当知道女儿的治疗掌握在主治医生魏晓日手里时,她利用魏晓日对她的迷恋,主动献身,要魏晓日答应竭尽全力地挽救夏早早;当知道有办法救女儿的命时,不管几率多小、风险多大、难度多高,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不惜去求那个侮辱她的犯。卜绣文确实是为女儿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她希望女儿活下去的心是没有一丝虚假的。

  然而,一个母亲,真的是可以为了女儿就放弃自己的全部尊严、人格和感情吗?在书中,我的感觉是,卜绣文并没有真正对丈夫夏践石——一个大学教授产生爱情,也并非完全为了女儿求主治医师魏晓日和以前过自己的恶棍匡宗元。她实质上基于很多复杂的感情才会那样行动。

  而且,一个母亲,真的是可以为了就现在即将面临死亡的女儿,就牺牲另外两个孩子的生命吗?其中一个才1个多月,因为骨髓的基因不匹配,就在卜绣文的有意风流之下流掉了;另外一个也只是作为药引而已,卜绣文就是称呼她为“药”,即使在“它”生下来之后,仍然拒绝见面,更不要说亲自抚养。只有夏践石,这个书呆子,平时看外表很软弱的一个人,“它”的非亲生父亲认为,这个小生命应该有名字,叫夏晚晚,是我的女儿。其他的人,都有基于各自的私心,选择了对她(晚晚)视而不见或者当作实验品而异常重视。

  这样的母亲,能算伟大的吗?按照我的关于母亲和母爱伟大的标准来看。

  《血玲珑》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要讲讲她的其中一本较著名的小说《血玲珑》。这篇故事虽描述较为简单,但是却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女强人有着温文尔雅的丈夫,一个可爱漂亮的却不小心患有渐进性贫血症女儿。骨骼停止造血,生命危在旦夕。这位母亲为拯救女儿倾尽所有。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血玲珑”计划诞生了。这位年近40的母亲需要再怀上孩子抽取其骨髓来挽救女儿的生命。在这过程中,她惊奇发现自己女儿并不是丈夫的骨肉而是犯的女儿……几经波折,“血玲珑”启动了,孩子没足月就引产了,当所有人面临选择,是生命垂危的女儿还是作为牺牲品的健康胎儿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准备要抽取健康胎儿骨髓时,患病的孩子自杀了。这个故事就停笔了,引人深思。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母亲卜绣文这个人物形象,我想法很复杂。首先,她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界女强人同时更是一位执着的母亲,为救治身患绝症的独生女儿,她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事业,尊严,乃至生命(甚至是自己亲骨肉)-------然而,用两条生命换一条生命是否合适是否划算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这也不是说母爱胜过一切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

  另外,她为了让魏医生能够尽心救治自己的孩子,而主动挑逗这个迷恋自己的年轻医生,愿意用自己的肉体换得医生的一句话“我会尽力救早早的”这一做法让人感到震惊。我是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鄙视利用肉体进行交易的人,但她从一开始的成功商人形象,到得知女儿身患绝症之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让我对她在同情之余,更多的是肃然起敬。想必伟大的母爱是胜过一切的吧……包括后来得知夏早早真正的生父是另人恶心的小人匡宗元之后,她又忍辱负重,主动投入匡宗元的怀抱,想和她生一个孩子去救早早……随着故事的发展,让我最终对这位母亲剩下的更多的是同情,再有就是敬佩,我越来越不敢指责她,不敢以一个人旁观的局外人的嘴去说她什么。更加谈不上鄙视。这位母亲让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这篇文章没有结局,谁都不知道这位母亲后来是怎么走出这个阴影,另外早产儿的结局又是怎样,留下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血玲珑》读后感 篇8

  12岁的女孩子夏早早得了一种罕见的渐进性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但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没有可匹配的骨髓可以救助她。夏早早的主治医师魏晓日去求他的恩师医学泰斗钟老先生想办法医治这个孩子。老先生想出的办法便是要夏早早的妈妈再怀孕一次,然后用这个新生儿的骨髓来治疗夏早早。他们将此一医疗计划命名为“血玲珑”。由此开始引出了一连串的故事和矛盾。

  卜绣文,是夏早早的母亲。她,在商场上是一位典型的女强人,但却用生命爱着她的女儿。她对女儿的爱正如流淌中的血液般无止境。为了挽救她的女儿,她选择坚强,在别人面前装作她女儿的绝症并不能打倒她。她,选择坚强,是因为她明白她女儿的病需要一笔巨额,所以她只能加倍努力工作;选择了解更多女儿的病情,因此她在黑夜里承受着内心的恐惧与害怕去看有关的渐进性白血病的医学书籍。为了她的女儿,她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事业。她所做的一切一切,全都是为了她的女儿,都能感受那如流动中血液的爱。

  拥有相同血缘的亲情是难以割舍的,也是最让人感动的,也是最具有力量的。她们,会相互考虑对方的感受,相互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做出让对方放心的事情。

  夏早早,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成熟懂事的孩子。医院的环境,疾病的缠绕,让她更加变得成熟。她曾说过:“我爸是我朋友,他跟我玩。但是,他比我自己还害怕这个玻他太胆小了。我有时候哪里不舒服了,都不敢跟他说,怕吓坏了他。我得保护他……”听着一个孩子说这些话,心里不是个滋味,感觉这个似乎什么都了解的小孩背负了太多的不是她这个年纪所应该承受的事情。她,知道自己患了很严重的病,但不想让她父母担心,所以她依然是笑着的,不吵也不闹。她,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呀。

  我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浓浓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源源不断的爱,感受到那如流淌中血液一样不可缺失的爱……这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如同流淌中血液的爱,而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份爱。只要能遇到不能的爱,我们充满着力量的。

  《血玲珑》读后感 篇9

  在弱小的生命面前,在死神步步紧逼之时,除了负重前行,别无选择!

  ——题记

  不得不承认,如果再被那些文字带入情境,我必会怀着一丝犹豫,一团疑惑,一种敬畏……每个人都错了,每个人都没错。道德,人性,责任,我们的坚持,我们的逃避。面对人生的种种岔路口,我们无从选择。道德的底线在哪里,人性的底线在何处,还是我们信奉的只是空中楼阁。

  “玲珑”这样一个精巧可人的词语,在“血”字笼罩下显得有些狰狞可怖,却很难想象它能够概括“人性”这样如此沉重的话题。毕淑敏以《血玲珑》为题,只用轻描淡写的笔调叙述了一个有关生命的拯救的故事。

  美丽优雅的卜绣文是一个热衷于工作的女强人,年届不惑。繁重的工作使她忽视了女儿夏早早的成长,直到女儿患上了绝症——渐进性贫血。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卜绣文倾尽所有,包括金钱、时间和生命。年轻医生魏晓日对她的遭遇十分同情,并为她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为此他求助于自己的导师——医界泰斗中百行先生,来挽救那个如花的生命。钟先生制定了医疗方案“血玲珑”——让卜绣文再生一个与早早基因相同的孩子,抽取她的骨髓以救早早……

  我总认为爱是感性的,责任是理性的。然而,剧终时,我惊讶地发现,在爱与责任的漩涡中,我迷失了方向。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了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女儿,卜绣文放弃了很多她所在意的事情,。我一直以为,母爱是与生俱来的,是世上的爱都无法企及的感情。它不求回报,它是一切情感的源泉。我不知道这种爱的付出是否受到责任感的影响。当我把这二者联系起来时,我突然有一种羞愧感,觉得亵渎了这样神圣的感情。

  没有一个母亲是因为法律的约束而不得不去照顾、抚养她的孩子。或许是潜意识中的责任感在作祟,它不断地提醒你,这是一个母亲必须履行的义务。我为自己写下的这句话而感到心寒。当这个念头出现时,母爱就不再是纯粹的爱了,它掺杂了理性的判断,甚至是利益的衡量,超出了情感的边缘。现代社会不断呼吁理性,呼吁用理性战胜感性。然而,当一切变得如此理智时,这个情感的世界已变得太过冰冷,人性的美好也早已抛之脑后。卜绣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对早早的爱与守护几乎是不加思索的。她的爱冲动、莽撞,却是拼尽全力来为早早寻找治疗方法。为了早早,她抛弃颜面,抛弃自尊,甚至愿意出卖肉体与灵魂。母爱的火花在黑暗的深渊里绽放,这份原原本本的爱,已不能用理性来衡量。在爱与责任的天平上,责任的一端高高翘起,单薄而没有分量。

  这是一本在人性话题上充满了矛盾的一本书,其中矛盾的根源不得不让我追溯至钟百行先生身上。他表面上文质彬彬,淡泊名利,实际上却藐视人性,追逐学术上的至高成就。他年长,他精明,凡是都想好了退路。在进行“血玲珑”实验时,他敏感的意识到了“法律责任的危险性,于是他的每一着棋,都下的慎重而巧妙。当决意已定时,他的每个步骤都不会带上感情色彩,一切都只是暗淡的灰白。他说过:“医学的道路是无数的病人用鲜血铺就的,医学容不得太多善心。他对病人已经没有怜悯,只是以此为跳板来创造奇迹。人性的遗失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将世界的冷漠了解的更加透彻。

  责任是藏在心底的天平,砝码的分量只能用心去衡量。人性深处的光辉,才是救赎每个人的圣经。

【《血玲珑》读后感】相关文章:

血玲珑读后感07-11

小说血玲珑读后感06-11

《孔乙己》读后感 【读后感】08-13

日记读后感_读后感08-26

《传奇》读后感_读后感03-10

《狮王》读后感_读后感03-04

《女巫》读后感_读后感03-04

《灯光》读后感_读后感03-04

《穷人》读后感_读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