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好似在饱尝美味佳肴。品过以后,抹抹嘴巴,要自己说出点什么来,又好象很难,因为已经有人将这些课堂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分析。下面,谈三点粗浅的印象。
首先,综观这些经典课堂,我觉得好课都是有个人特色的。有的老师重语言文字的玩味,有的重人文熏陶,有的重情感的调动,有的重课堂对话的展开……各具个人特色,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他们多年,甚至是几十年教育艺术的积淀。就拿薛法根老师的《桃花心木》一课的导入来说,三个“在不确定中……”让学生听有几句话,听写这三句话,反复读这三句话。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读中设疑,解疑,悟理。首先,1、自由读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种树人的做法奇怪?学生纷纷答题,他又指导说:“会读书的人,是从没写出中也能看出奇怪。”2、“他懒?他忙?”此时由奇怪到疑问,到提问。接着,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如:语速要稍快、读书要自然、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其中一个学生朗读很好,薛老师要奖励,说:“你读得很好,奖励你再读下一段。”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本该读的,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的是育人之道——读得好才有奖励,才能多读一些。然后悟理,“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我认为他说的没一点道理。”“我要骂他大懒虫,你骂吗,为什么?”老师就是让学生说服自己,真正理解种树人这样做的理由。最后,又反复读开头那三句话,如:在遇到困境时,班主任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语文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数学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在遇到困境时,英语老师说:(在不确定中……)让学生读。读了很多遍后老师问,你还愿意读吗?一个学生说愿意。老师就要他再接着读。很快有孩子说真话,不愿意。老师提问:是呀,不愿意反复地读、说这个道理。作者,他是怎样告诉你这个道理的?浏览课文,指明写作特点——借事喻理。读课文最后两小节,问:这两节是不是画蛇添足?回答:不是,这是事情的结果,说明种树人的做法是对的,作者悟到的道理是正确的。又叫学生看课文开头,首尾呼应。课堂以仿写句子“在不确定中(会遇到什么,怎么做)”结束了。那么,这堂课里她紧紧抓住三个“在不确定中……”。我认为他的教学风格非常明显,重在抓课文的重点句。
第二,经典课堂之所以经典,执教者站得高,看得远。有的课堂,是老师在表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有的课堂,是老师就某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探索;有的课堂,是老师在某个教育背景下的一次勇敢尝试。不管是哪一节,执教者都是有的放矢,背后都着自己的理念作支撑。
第三,经典课堂也是有缺憾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算是名师的课,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在本书中,有一章是《教法的完美与缺憾》,有几篇文章敢于与名师商榷,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这不同于有的书,只说好话,不敢较真。
对于此书,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一定要读第二遍。我想,只有在慢慢地品读中,才能找出一些真谛来。
【教师《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01-29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01-07
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01-05
最新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01-24
《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范文11-26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11-12
《达人是这样炼成的》读后感01-20
读后感:钢铁是这样炼成的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