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教案

2022-05-14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教案

  第三节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增长方式之后,学生对有关种群的数量变化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继续探讨“种群数量的波动”,同时介绍了影响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包括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通过具体实例中的相关数据和坐标曲线图,辨别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简述产生波动的原因,并能够说出种群的平衡密度。而这一节知识是本章的最后,所以要做好对《种群》这章的复习指导。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有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大,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围绕知识点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和原因,可以举出实例说出调节因素。《种群的增长方式》这节中,学生已对运用数学曲线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曲线。

  三、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波动;②说出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③举例说出外源性调节因素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2.情感目标:关注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增强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3.能力目标: 据相关数据,尝试画出坐标曲线图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数量的波动;外援性调节因素;内原性调节因素

  2.教学难点:对全章的复习指导

  3.教学策略:以“资料”引入,出示“问题探讨”,然后通过学生浏览全文内容,从学生在阅读课文中产生的问题,结合 “问题探讨”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另外,利用多媒体,出示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种群数量的波动的类型,进一步巩固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回顾复习提问:

  (1)种群数量是如何增长的?

  (2)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资料:20世纪出,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

  年份191519171921192519281930

  驼鹿种群数量2003001000200025003000

  年份19341943194719501960

  驼鹿种群数量400170600500600

  问题:

  (1)用曲线图表示该种群数量从1915年到1960年的消长情况。

  (2)该种群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3)种群的数量为什么不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在K值呢?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 相关推荐

【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教案】相关文章: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教案06-26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07-11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案范文07-11

如何调节学习压力06-11

《激素调节》教学反思08-15

高中物理《波动图象的应用》的教学设计06-26

《激素调节》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13

冀教版《时间、路程和速度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06-17

生物课《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06-19

澳洲限制中国留学生数量计划提高入学要求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