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最新教案
课 题
兵车行
课 型
诗歌鉴赏新授课
课 时
两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2.理解叙事、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教育点
1.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2.关注民生,了解百姓疾苦,以天下为己任。
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
生(齐):杜甫。
师:一代“诗圣”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而他的诗歌也因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曾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PPT)
杜甫(712~770) 是我国____代_______诗人。字_____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_________。
师: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草堂三五里,沉郁顿挫野老心。”“河山日月本平平,一触此老奇趣生。”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篇《兵车行》(板书)。
简介时代背景(多媒体播放“唐之韵”截取的视频):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师:“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学习目标)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辚辚( ) 萧萧( ) 干( )云霄 点行( ) 戍( )边 荆杞( ) 陇( )亩 声啾啾( )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三、研读——明其意。
1、这首古体诗,主要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点行”出征的场面,惨别的场面,“点行”的频繁,“点行频”的原因,“点行频”的灾害性结果。
2.教师与学生对话:
作者在描写出征场面和惨别场面时,用了一些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你认为这些诗句应如何读?请说说理由。
生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生2: 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3:“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4:“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作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生试背这几段文字。)
3.作者如何写出“点行”的频繁?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师作点评:这几句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这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显示了诗人的勇气。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几句,读出感情,并当堂背诵。)
4.频繁的战争,造成了怎样的灾祸?
明确:(1)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
(2)“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神州大地到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十分荒凉。
(3“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伤亡如此惨重、生产如此荒废,“山东”已无兵可征,皇上依然一意孤行,征调秦地(关西)士卒。这些士兵能够耐苦战,但“被驱不异犬与鸡”,根本不把人当人,士卒与鸡犬没有什么不同。寓怨愤于嗟叹之中,全段于叙事之中情感浓郁。
(4)“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秦兵家庭遇到的困难。到了“今年冬”,仗继续打;农事依然无人照料,可是“县官(朝廷)急索租”,一个“急”字,索租不问百姓死活之嘴脸毕现!“租税从何出”没有人生产,何来租税?
师作诵读指导:这几句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
1、面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惨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役夫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但这种恨却无处可申,且申也无益。故以“敢申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在这首诗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讨论交流总结。
明确:恨征兵频繁,恨血流成海,恨开边未已,恨流离失所,恨田园荒芜,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无人收。
3、文中哪是沉痛语,令人不忍卒读?
明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出入无完裙”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
师作诵读指导: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五)课堂小结
(PPT“穷年忧黎元,叹息热内肠。”“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诗圣杜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深沉、浓郁、一字一顿的笔触传达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现在让我们怀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诗圣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踪迹,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或是一名编剧,或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来拍摄、编写或画出这一惨绝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呢?请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设想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
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
(PPT)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
(1)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蝉联而下,累如贯珠,琅琅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2)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感。)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你认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哭?哭什么?为什么哭?(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1、被征兵之人的爷娘妻子在哭。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这一简洁的诗句就给读者勾画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凄惨痛哭场景。爷娘妻子为什么如此痛哭?因为家中的唯一一个顶梁柱就要走了,而且这一走,十有八九就是“生死两茫茫”了,爹娘都年事已高,白发苍苍,却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楚情何以堪啊!所以,哭天抢地、万般无奈之际,爷娘们发出了这样痛楚的呼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出入无完裙”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
2、被征兵入伍的人(行人)在哭。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被征之人不仅要忍痛惨别父母妻儿,而且,不知这样的强抓硬索的征兵何时结束。“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年纪轻轻便离家戍边,今已两鬓斑白,依然征兵未息。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刚刚回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家乡,却又遇到了另一轮的抓夫。这一去,不知家中亲人该如何度日?这一去,前途应是艰险重重吧。且不说和敌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就是那些当官的显贵们,我们为他们出生入死,而他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呢?“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真是“宁为太平犬,莫坐乱离人”啊!这一去,不知我们的尸骨还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永别了,我的亲人们!永别了,我的故乡山水!永别了,我虽苦难却依然热爱着的生命!
3、道旁经过看到这种惨象的人在哭。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看到这样的景象,明眼人搭眼一瞧,就应知道发生了什么和即将要发生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道旁过者问行人”呢?这是无疑而问,感慨顿生之问啊!
这一路行来,这样的人间惨象见得太多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尽管民不聊生,尽管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武皇开边意未已”,统治者们仍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草菅人命。道旁过者实在不忍卒见这样的人间惨象,也随着放声痛哭,为家乡父老乡亲而哭,为天下穷苦百姓而哭。
4、神愁天哭鬼也哭。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连老天也不堪承受这人间惨剧,哗哗的雨声是天在悲鸣啊。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湿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神愁啥?鬼哭啥?“古来白骨无人收”。曾经为国捐躯,血洒疆场的战士啊,此时却曝尸荒野,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九泉之下怎能瞑目?我且借那潇潇雨声,飒飒风鸣,痛断肝肠的洒下一些男儿泪吧!
5、诗人在心中泣血的痛哭。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篇的痛哭之声,其实就是作者在锥心刺骨,泣血哀哭啊!作者那种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的心,使得他用泣血的文字,抒写了自己泣血的心!师作总结:作者通过纠结心情的反复的陈述,既表达了对烈士的敬仰和赞颂,更以冷峻的笔触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怒斥和揭露,正如鲁迅自己所说:“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始。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
三、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哭声直上干云霄( )
(2)去时里正与裹头( )
(3)况复秦兵耐苦战( )
(4)役夫敢申恨( )
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
(3)生女犹得嫁比邻,_________________。
(4)君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释: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烧杀抢掠,百姓惨遭屠戮,血流成河,而叛贼却衣冠簪缨,住进去朝廷。
试将李白《古风·其十九》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故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重点突出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品情,从而在感悟品读中背诵全诗。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教学中重点抓住了“点行频”“敢申恨”“哭”这三个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和理解。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杜诗的沉郁之情把握透彻,但顿挫风格没能够引领学生分析透彻,以后的学习中还要注意这一点。
设计亮点:
这堂课感觉最大的亮点有三:
1、强化诵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品味中当堂背诵。
2、注重了问题的整合,以“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役夫‘恨什么’,文中都有谁在哭”这三个问题,带动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3、将杜诗沉郁的风格特点巧妙的融入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中。
- 相关推荐
【《兵车行》最新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风雨》教案11篇04-25
最新《毛主席在花山》教案设计03-19
《公输》最新教案设计(通用10篇)12-16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9
精选最新的校长述职报告03-19
最新《春日》教学设计02-14
最新《猫》教学设计与反思03-20
最新《蝉》教学反思(精选12篇)11-22
最新政审报告优秀范文02-22
最新实习周记17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