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教案

2022-05-13

《三棵树》教案

  《三棵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阅读文本的能力。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在品味中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树的形象及其寓意。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

  1、导课语:

  年幼的我们都会充满幻想,面对一辆辆从你面前急弛而过的列车更充满了无数个未知——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列车要到哪里去,那里有什么——对于年幼时,多少有一些孤独、忧郁的作者,更充满了好奇,面对着一辆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火车标志牌,竟产生了许多幻想,而日后他的生活也和“三棵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研读一篇由著名作家苏童所写的带有很浓厚自传色彩的散文《三棵树》。看一看作者写了怎样的三棵树,我们能从这三棵树上得到什么启示?

  2、学生介绍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所了解到的作者情况附作者简历: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目前苏童的风头正健,时有佳作面世。随《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苏童的名声蜚声海内外,无可争议是青年一代作家的佼佼者。

  作者苏童曾以他那些“大胆的充满奇思异想”的“先锋派”小说崭露头角,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更以展示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式“妇女生活”系列而名闻遐迩,如《妻妾成群》。接着进入了虚构“家族历史”的“枫杨树”系列,如《枫杨树山歌》。与作者众多“新历史小说”中所扮演不动声色、近乎冷酷的“叙事者”角色明显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充满感性色彩的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

  二、初读文章,理清思路:

  1、学生阅读文本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1)作者从什么着笔,写到三棵树?

  (探究一下文章的思路,检查同学们阅读的情况,关注语文文本)

  作者从童年生活中写起,孩童时看到的火车标志牌——三棵树,引发了作者的对三棵树的幻想,在对树的渴望中,写到了作者生活中与三棵树相处的经历。

  (2)文章第三段中“树令我惆怅。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惆怅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全文内容的总提)

  (3)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章以“树”为线索,通过“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而展开了与“三棵树”有关的真切感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

  三、总结全文:

  作者本人伴随着“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而展开了与“三棵树”有关的真切感人的情感与心路历程。处处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不同的段落中。流露出什么感情,课后有表情地朗读文章,体会文段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一、导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以“树”为线索,围绕作者本人“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的一系列与树擦肩而过的经历,流露出浓浓的个人情感。

  好的语言,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会体会到作者的情怀。我们的朗读声中会流露出快乐、忧伤。这篇文章是一篇情感非常浓郁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看一看作者那些灵动的语言中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选取文章的几个段落,去品味文章,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1、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朗读一下文章的第三段:

  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西双版纳的孩子有热带雨林,大兴安岭的伐木者的后代有红松和白桦,乡村里的少年有乌桕和紫槐。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我没有树,这怪不了城市,城市是有树的,梧桐或者杨柳一排排整齐地站在人行道两侧,可我偏偏是在一条没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长大——也怪不了这条没有行道树的小街,小街上许多人家有树,一棵黄桷、两棵桑树静静地长在他的窗前院内,可我家偏偏没有院子,只有一个巴掌大的天井,巴掌大的天井仅供观天,不容一树,所以我没有树。

  2、评价同学朗读的情况,适当指出他的不足,并且引出问题。

  怎样读,才能读出味道来?我们先对这段作些分析,假如我把这段文字改为以下一段,看有何不同:

  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长大,这条街道没有人行道,也没有行道树,而我家又没有院子,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仅供观天,不容一树,所以我没有树。

  3、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些句子发生了改变?少了这些句子,这样改变,使原文丧失了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

  文字是简洁了,但也没有韵味了。

  首先会发现三组的对照比较性的句子没有了,文字失去了对照比较,体现不出作者羡慕,可怜、无奈、忧伤的情感来。

  其次,少了些重复的句子,“我没有了树”,没有突出“忧伤”,抒情性也就减弱了。

  再次,少了些这样的句子“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这怪不了城市/也怪不了这条没有行道树的小街”这些句子明显带有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把外物看作有生命的,可以对话交流的,一树一条街道都带有了作者的情感。使得文字富有感染力,渲染了浓浓的主观色彩。

  假如文字是有色彩的,那么这段文字的色彩应该是什么颜色?是带有忧郁的蓝色或紫色,情调是无奈的、忧伤的。

  老师重新范读第三段,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再去读文章。

  4、接下来我们重点去品味一下文章的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有表情的朗诵,去体验语言中那些语句透漏出了作者的情感,怎么写出作者的感情?

  第四段的感伤、幽怨、无奈、无助、自责。(灰色)----比喻、对比,精彩的动词。

  第八段的中所透漏出的欣喜(金黄)----设问、反复、夸张性的语句。

  第十段的亲密、满足(大红)----拟人化的语言。

  三、阅读理解:

  刚才,我们重点朗读的几段,涉及到了与作者相处过的三棵树,通过朗读,更深刻地理解了三棵树的特点,速读文章,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中理解文意,加以概括)

  特点

  情感、感受

  苦楝:孤单、弱小、忧伤、可怜、无奈、隐痛、缺憾

  石榴:热烈、宽容、欣喜、满足

  枇杷:含蓄、深沉、奉献

  四、主题探究、拓展:

  在作者的眼里,一棵树就是一个生命;一条街道,就是一位可以对话的长者;一朵绿叶,就是一位很好的对话者。文章第14段中,说“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发言,平等交流)

  参考答案:三棵树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无助、无奈、伤感 ,热烈、宽容、奉献,含蓄、深沉,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三棵树”又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三个重要环节,有关三棵树的记忆、经历与感受,实际与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感悟重叠交汇在一起,成了作者对生命与情感的象征和寄托。三棵树成为作者人生的一种追求,生命的追求。在作者眼里,拥有了“三棵树”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

  五、总结提升:

  通过老师的总结,提升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生命是平等的,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母亲,人类该是自然最美丽的面庞。我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六、课外拓展:

  也许留意你身边的一棵草,你可以发现小草的美丽;也许你留意身边的一朵花,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世界。看到一份新绿,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看到一片落叶,,会有一份伤感。自然也许是你最好的倾听者,也许是你最好的朋友。抓取自然界的一个细节,注入你自己的情感,用细腻的笔法写出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 相关推荐

【《三棵树》教案】相关文章:

三棵树导学案07-04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

树的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