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导学案

2022-07-04

三棵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自主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词语。

  2、知道课题“三棵树”的由来,具体是指哪三棵树及它们的特点。

  (二)互学目标:

  3、理清本文的线索。

  4、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三)综合目标:

  5、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一、引言:

  这是苏童于2000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二、认定学习目标: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至少朗读一遍课文,独立完成以下内容。组长检查做出批阅标记。)

  1、看注释或查资料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怅惘( ) 乌桕( ) 黄桷( ) 苦楝( )

  石埠( ) 一掊( ) 残垣( ) 悲悯( )

  嫉妒( )( )京沪( ) 摇曳( )

  3、解释下列词语。

  怅惘

  悲悯

  缺憾

  弥合

  登堂入室

  素未谋面

  4、作者从什么着笔,写到三棵树?

  5、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哪三棵树?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语句分析概括。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小组分工,研讨以下问题)

  1、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 )树---( )树--( )树----( )树---( )树

  2、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概括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提示:与上题相对应)

  精讲点拨: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那么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那么就请大家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3、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精讲点拨: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呼唤“我的树”实际上就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这实际上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也就是主旨。

  4、鉴赏评论你认为哪一句或几句写的好请摘抄下来并简要分析。

  例如:我认为第3 自然 节写的精彩,因为作者一连 四次说了“我没有树”。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渲染出我没有树的无尽怅惘,表现我对树的向往,渴望之情。

  可以从以下4方面去鉴赏评论:1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2看是否富有哲理;3看句式结构;4看修辞手法。

  四、达标检测:

  1、'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地付出,无边无际地奉献。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提升

  本文讲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及对生命的思考。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 相关推荐

【三棵树导学案】相关文章:

《合欢树》导学案07-04

《望天树》课程导学案07-04

痒痒树幼儿园语言导学案07-04

观潮导学案07-03

《师说》导学案07-03

马导学案07-03

《公输》的导学案07-03

《松鼠》导学案07-03

《长江》导学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