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策划

2024-08-07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策划

  教学设想: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寻疑、释疑中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那样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自然教得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过程与方法:

  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难点:

  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教法指导:

  本文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细细品读,既让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又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熏陶,趣味盎然,所以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能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王维曾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简单的十个字让我们领略了沙漠雄壮瑰丽的无限风光。广阔的沙漠上,驼铃悠悠,黄沙漫漫,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有光怪陆离的现象。今天,让我们走进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指明一名学生读题,请另一名评价:指出朗读节奏及重读词语(奇怪),

  齐读 问:读完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二、走进沙漠—-发现奇怪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说一说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他们的原因又是什么?(生字词)

  学生速读,捕捉相关信息。

  魔鬼的海、海市蜃楼和鸣沙。

  还有恶鬼、热风、流沙。

  2、为何三个现象放在两个段落,而不是三个?

  因为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比较相似,原理相近,而鸣沙不同。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科学解释是已经被证实的了,而鸣沙还没有。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和“鸣沙”现象的语句,配图解说。

  (同学评价,从内容与画面的配合、朗读的流畅、生动性等方面进行。)

  魔鬼的海: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

  海市蜃楼: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鸣沙:会发出声音的沙地叫“鸣沙”,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三、穿越沙漠------探寻原因

  1、找出形成“魔鬼的海”、“海市蜃楼” 和“鸣沙”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示例:魔鬼的海

  原句: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面上,蔚蓝的天空到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概括:贴近地面的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的一种错觉。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光线在透过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发生折射和发射。)

  2、海市蜃楼,它与“魔鬼的海”的成因有什么不同?

  海市蜃楼:上面的气温比下面的高,远处地面景象便“倒映在天空中”。

  区别:“魔鬼的海”是下面空气温度高,上面低,海市蜃楼是上面气温高,下面低。

  鸣沙:因为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发出声音。

  3、作者对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进行剖析,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板书:现象 成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

  海市蜃楼(折射和反射)

  鸣 沙 ------------- 声作怪 (沙粒移动摩擦)

  即:一切怪象均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4、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这一科学知识说得清楚明白的?

  明确:由浅入深地进行科学解释,先描述现象再给出科学解释,这就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这也符合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板书:说明顺序:现象 ---- 本质(逻辑顺序)

  除了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外,作者还使用了一些设问句,请大家找出文中的设问句?有几句?

  生找出来 3句 齐读,

  5、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设问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内容既概述了上面的文字,又启示人们,深入思考。

  一步步引出下面的科学解释。

  设问句无疑而问,目的就是吸引读者,引人深思。

  6、其实本文是有关光学和声学的一篇说明文,物理老师是如何给你们讲这些知识的?

  学生回忆并发言

  7、那么物理老师有没有讲像书上的有趣的故事或现象?两者的语言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由发言

  8、下面是辞典上对这两种现象的解释,阅读后与原文比较一下,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种解释,为什么?(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蜃景:近地面的气温剧烈变化,会引起大气密度很大的差异,远方的景物,在光线传播时发生异常折射和全反射,从而造成蜃景。

  鸣沙现象:

  ①电荷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阳光照射下的石英沙粒会产生静电,带电的沙粒在外力作用,彼此摩擦发出的声音。

  ②共鸣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沙丘的构成状态就像一个天然的共鸣箱,沙粒滚动所发出来的声音在共鸣箱的作用下被放大。

  ③碰撞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声音是由于沙粒彼此碰撞而发出的。

  ④吐气说。持这种解释的科学家认为,在夏日炎热阳光的烤灼下,沙层增温后,内部的空气因膨胀顺沙粒间隙向外排出,导致声响。

  9、请大家从4、5两节中找出用得生动、准确的语句,读一读,谈谈感受。

  生说略。

  示例:

  ①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当人们欢天喜地向大湖奔去的时候,这蔚蓝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这句话运用了“渴不可耐、欢天喜地、奔”等词语,写出了人们在沙漠中的那种饥渴的状态,与“可望而不可即” 的心理相照应,表现了沙漠的奇怪。

  ②光怪陆离、海市蜃楼——极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异乎寻常,美妙无比,罕见之至,告诉我们,不了解相关科学的人见到这样的奇异现象必然产生离奇甚至迷信的想法,也说明人类掌握科学,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性。

  ③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纱而干燥,含有大量的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和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一句用“只要”、“便”这对关联词语把原因和结果有效连接起来,向我们解释了沙子会发出声音(鸣沙)的原因,词语运用简洁而准确,且通俗易懂。

  ④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这句话中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可见还没有形成共识,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时的准确,对于不能确切说明的现象一定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

  ⑤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这句话引用了一句俗语,生动形象地指出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水到渠成收束全文。

  ⑥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通过“也”字,引出了对更为奇怪的“声音作怪的”的现象的研究。

  四、走出沙漠------收获希望

  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提示:可从内容、写作手法,语言等方面谈谈)请一组学生谈,及时作好点评

  知道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真正的原因。

  写说明文可以从现象到本质。说明文还可以写得生动。

  懂得了不要轻易相信权威,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五、拓展延伸

  1、深入沙漠探寻的结果,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是这么回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奇怪现象呢?你能不能从科学角度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

  (展示课件:从报刊杂志、电视或生活中你还了解到哪些奇怪的现象?请你用科学道理对这些现象作一些说明。)

  ? ①下雨天,我们一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 ②水开了之后为什么听到的响声比水还没开而将要开的时候声音要大?

  ? ③霜前冷,雪后寒 .

  明确:①原来是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②水开了之后为什么听到的响声比水还没开而将要开的时候声音要大?

  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③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请同学们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模仿作者介绍三种现象时的写作手法,用科学道理对这些现象作一些说明。动笔写一写。

  六、课堂总结

  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有时它会露出狰狞的脸孔;生活也不总是平平常常,有时也会出现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寻求科学的解释,我们定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请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沙漠里的其他奇怪现象,并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这些现象。

  “早穿皮袄午穿纱”。因为石头的比热容大,造成昼夜温差的剧烈变化。早上很冷,中午很热。但沿海地区近水,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一样多的太阳辐射,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到晚上才把热量放出来。

  板书设计: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竺可桢

  现象 成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

  海市蜃楼(折射和反射)

  鸣 沙 ------------- 声作怪 (沙粒移动摩擦)

  即:一切怪象均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说明顺序:现象 ---- 本质(逻辑顺序)

  • 相关推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策划】相关文章:

《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反思10-19

有哪些现象证明女人发胖了03-20

沙漠掘金拓展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5篇)03-26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反思03-19

贝弗里奇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概括02-22

图书选题策划报告10-27

分公司成立策划书02-22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