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022-06-13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1

  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然后用20xx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xx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最后说一点,朱乐懿老师作为本学期课改展示课的第一位授课教师,可以说为这次活动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也确定了一个标高。我认为朱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2

  作为已步入中年的教师,能有幸参加我校开展的“同课异构显风采,校本教研共提高”为主题的第六届教学研讨活动,感到分外的高兴和自豪。

  作为一名已不再年轻的教师,接到这个任务时,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自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研究、探讨、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紧张的是万一课上砸了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呢!可一旦投入到活动中,第二种顾虑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有的是和同组的老师一起积极地研究探讨的热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山居秋暝》赏析示例一课,前前后后我准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始琢磨上什么,之后考虑怎么上,最后就是与本组老师针对一些细节问题仔细推敲,制作课件,设计教案。从最初的准备到活动结束,虽然很辛苦,但在这之中也充实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尤其是置身于活动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方法,也发现了自身诸多不足。

  一、是注重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这节课,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学听读、自由朗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诗句,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很好地体现了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诵读。

  二、是重难点突破得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是诗歌的景、情、理如何有机地 融合的。

  在第一环节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之后,学生很快地找出诗歌的意象。但意象承载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我将诗中的 “松间”改成“林间”,将“清泉”改成“急泉”,问学生改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点,在同学们的讨论发言中,诗中意象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松林’与‘清泉’两个意象,是作者正直,高洁,坚贞人格的写照。老师适时点拨:诗歌不是生活的客观描写,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

  三、是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

  本课的多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复习旧知,传授方法,解读意象,缘景明情,再现画面,感悟诗境,深入探究,欣赏品味。多媒体课件恰当合理地运用,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加直观有效,不可或缺。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古人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诵读诗歌,学生找出意象,通过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借助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特征,进入诗歌意境,从而体会诗歌感情。步骤清晰连贯,环节过渡自然,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对于学生日后自主鉴赏学习有一个引路的作用。

  五、注重师生情感的互动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的,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当一首诗在学生的视野中打开时,它便不再只是文字的排列,而是一个有待理解和对话的心灵。对读者来说,诗句以其独特的言语形式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与其展开积极的对话。语文学科人文性体现的基点就在于情感,这堂课自始至终充溢着情感。

  教师深情地投入,促使学生置身诗境,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触发学生的思维点,师生情感互动,才能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本节课,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诗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尚待改进之处

  首先感觉自己上课的语言仍然要锤炼。课后看录像,我感到了好几处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够清晰流畅,如何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还需要自己刻意努力。努力方向:向百家讲坛里面的专家学习。

  二是课堂上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激励和思维的点拨,还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积极研究,本次课,课堂气氛没有平时活跃。

  三是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这一两个问题可以挖掘得比较深,还可以运用比较进行延伸。这节课,拓展延伸我做得不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得到同组老师的指点,听了同组的两位老师讲课,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王冬升老师的课,能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方法,给我启发帮助很大。

  总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反思状态,也才能使自己不断进取创新。

  • 相关推荐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用诗的方式教诗07-08

《木兰诗》07-04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07-04

诗苑漫步07-04

江南的冬景的教学设计06-13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06-09

《江南的冬景》教学反思06-09

造景计划阅读题08-05

高粱情教案设计05-31

《浓浓乡土情》教学反思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