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2022-06-13

《论语》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

  这段经文出自于《论语·宪问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说:“如果君上喜好礼的话,那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

  这段话讲了关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礼,礼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条目。礼,分为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礼是形而上的一种价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横渠先生曰:“礼者,理也”,礼是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因为形而上的东西都是极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论语》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每一种形而上的价值都必须有落实在世间的载体。

  第二,便是礼在世间的具体落实,那就是礼制规范和礼乐教化,是一套复杂完善的规范和社会制度。通过对百姓的礼乐教化,让他们有信仰,有敬畏,遵从礼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别贵贱。故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最后,礼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礼节。礼节,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构成一个有序社会的重要元素,故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称为礼仪之邦。

  礼,是华夏文明的根本,华夏文明便是礼乐文明。礼也是构成良好社会的根本,故《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一个国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从礼乐着手。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民是国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云:“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亦可履舟。”如果一个国家君主推崇礼乐的话,百姓便明理尽性,为人处世都奉行礼制,不会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会产生一种自治能力,社会便会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国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礼乐治天下,那社会便无序,百姓没有一个衡量是非辩别贵贱的准则,国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会,它就是通过制定强硬的法律制度,从而强制进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齐一”。从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法律虽然是平等的,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人贵,有人贱;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个穷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穷人没钱请好的律师,而富人则可以用最好的律师打败穷人。这就导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礼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别异,从而使社会有条不紊。

  “民易使”,就是说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因为百姓能够明理,有信仰,能够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礼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礼是治国的根本,而如今,礼崩乐坏,社会无序。要使华夏文明与儒家文化复兴,就须从礼乐着手,制礼作乐,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会太平,国家便会有序,社会便大同,百姓便会无诉讼。这就是礼所带来的社会功效,也是如今复兴礼乐的意义所在。

《论语》2

  有一种深奥的学科叫国学,它包含了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现在我在研读《论语》,因为其他的`国学知识有的对我来说太深奥了刚好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就是《论语》了。《论语》,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主分为二十篇,其名字不过是开头的几个字而已。《论语》当中有的是人人皆知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为: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进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们这些小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亲近仁者,有余力还要好好学习,这些就是我么因该做好的。

  国学就是经典,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就因该学习,它遵循其中的教诲。

《论语》3

  现在《论语》特别流行,于丹因为讲《论语》成为“超女”,李零出了本关于《论语》的书而引起争论,有一个保安也走进北大讲了一回《论语》。为什么是《论语》?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历代学术著作这么多,为什么不是《老子》、《庄子》或者其它子?于丹也讲过《庄子》,可明显不如《论语》受欢迎。可能大家会提出千万个理由,但在我看来,只有一个理由:因为《论语》短小且浅显。在人心浮躁的年代,希望沾点文化气息以装饰自己者,都挺急功近利的,《论语》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一杯咖啡,虽然是速食,但毕竟是洋快餐啊。想当初俺遇到挫折时,发愤读的也是《论语》,就因为它容易。当初读时,最高目标是想弄明白它的意思,再背上几句,能在人前显摆一下,没有深入思考。现在《论语》那么流行,勾起了我重读的欲望。希望每读一小节,都加入点自己的一点联想和思考。不过,以我的水平,这思考绝不会是正解,只能是歪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节据整部《论语》之首,最为人耳熟能详。这句话好像是表达了三方面的意思。今天我以歪读的视角看,觉得这一节有些怪怪的: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三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被孔子东拉西扯地粘在一起呢?

  早已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解读: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

  我认为,这样解读十分牵强。我认为这里表达的就一层意思,就是告诉学生如何面对和克服学习的枯燥。这里的“学”还是指学习诗书礼乐,“习”不是实践,也不是“采用”,就是指“温习”。首先,他打了个比方,希望学生能把温习当成乐趣:你们看啊,学了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温习旧知识,就像与远方回来的朋友重新见面一样,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然后,他举了个例子:有些人,虽然不知道温习的乐趣,但仍能克服枯燥坚持温习,而且不厌烦,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意思是,要么把温习当成乐趣,如果感到枯燥,也要以君子为榜样,坚韧不拔地咬牙坚持下去。

  孔子这么说,表明学习从本质上是艰苦的,要么克服困难,要么“苦中作乐”。这一点普天下的读书人都可以体会得到,学习哪能都像有朋自远方来一样快乐呢?还不是常常痛并快乐着?

《论语》4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呢?其实细想一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丢一个,就得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困难,如果能长期坚持,不忘旧知,学习新知,几十年后必然博学多才。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育主张,也符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5

  作为历史老师,参加国学班,没想到去教国学,只想到提升自己的修养。孔子曾说,人过五十而知天命。既然到了五十应懂得合道于天,那就应该懂得修为自己,这是我参加国学班的初衷。

  的确,每坐到教室听专家们对儒家思想透彻而精辟的解读,真是如沐春风,又如九旱遇甘露,另人身心愉悦。就连平时做事,我也和以往有所区别,语速和行事风格也似乎慢了半拍。“慢”并不是真慢,而是缓和中带有一定的柔,面部表情在同事们看来也似乎宽展了许多,我想这都应该归功于国学带给我的。

  随着对国学的不断深入了解,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也更深一层。比如,有些商人被称为儒商,说明此商人在求利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义。宋明理学所极力宣扬的“三纲五常”的`确起到了“修为”的作用,这也难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以修为自身最为盛行的儒学是从宋开始。

  《大学》开篇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欲平天下,则先修其身。实际上,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要合乎于道。这要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们通常理解成为自己谋福利。实际上,按道家的理解则是人的行为不合乎道的话,天诛地灭。由于后人理解的偏差,自然导致后世的私欲横流,甚至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这又怎能不让人为之喟叹!

  我们还经常喟叹,从建国以来中国就很少出现文化大师之类的人物,究其原因,无它,乃是国学的丢失。细想,民国时期的大师们,自出生到成大家,无不受儒家思想之浸染和滋养,从骨子里已具有儒雅之气,,他们大部分都具有一种傲骨,很少有“媚气”。可能会有人说,政治环境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气节,实际上也未必全是。我们知道在古代也是封建专制,尚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连浪漫诗人李白也在诗中抒发到“苟无济代心,独善有何益”,足见古人之气魄!

  再看当今之文化名人,总是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有这么一个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滔滔不绝地讲《论语》,初听起来的确令人肃然起敬,并对她佩服有加。但后来在一次节目中和一个隋唐史专家谈丝绸之路时,总是不断地打断别人的话,甚至还抢话,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厌恶。后来还听说,有一次她到外地讲课,由于饭店安排的不合适而大耍名人脾气,当然,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明星身上,不足为奇,毕竟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够,但是发生在所谓的国学大师身上,就不免让人费解。老夫子不是说,言先必行,而后从之。不清楚这位国学大师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难道是伪大师?从她的行为来看,总不免有一些嫌疑!

  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后,孟懿子就没再深问,那么他知道的也只能如此肤浅。之后,孔夫子感到语犹未尽,于是进一步向为他驾车的人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才是对无违进行了最好的阐释。

  总之,一言以蔽之:礼,才是我们学国学的根本所在。

《论语》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_____

  (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B.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原文填空。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

  6.相关内容链接。

  (1)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 曰 德 之 不 修 学 之 不 讲 闻 义 不 能 从 不 善 不 能 改 是 吾 忧 也

  (2)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满足;

  (3)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略”。

  6.(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略”。

《论语》7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谣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论语》8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论语》9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

  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

  4、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

  9、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篇》)

  10、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论语》10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6、礼之用,和为贵。

  7、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8、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3、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能够

  2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能够弗畔矣夫。

  27、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8、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31、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

  3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齐,才是好的。

  3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2、以约失之者鲜矣。

  4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食不语,寝不言。

  47、德不孤,必有邻。

  4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9、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50、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2、寝不尸,居不容。

  5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5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6、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5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0、子不语:怪,力,乱,神。

  6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3、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6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8、言必信,行必果。

  6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7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7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7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7、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能够托六尺之孤,能够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8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在学习时时常的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6、君子周急不继富。

  87、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8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9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97、当仁,不让于师。

  9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10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0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0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03、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0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0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相关文章:

精选论语 教案06-15

《论语》的读书感想07-06

《论语》的教学反思07-09

名著导读《论语》07-04

《论语》十则07-04

《论语一则》教案06-06

论语精选教案设计06-03

《论语》教案设计06-15

《论语》语文教案06-15

论语教案设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