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导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导读教案 1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 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 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0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导读教案 2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 学说的概况;了解 《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
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 朽的 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 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 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
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 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 :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导读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 梳理分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
①强调启发。
②学思并重。
③重视实践。
④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论语》导读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五、课堂小结
《论语》导读教案 5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导读教案 6
教学目标:
1.熟练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抄写、识记字词。
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论语》导读教案 7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通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学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导读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懂人物
1.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有关孔子的五则吧。
2.自主学习,疏通五则
①全班齐读五则
②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
3.指名翻译,其余同学我们应该干吗呢?(注意关键词:君子、师、知等字词的意思和深刻含义。)
4.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懂或疑难吗?
5.师出示投影: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五句结尾反复出现了这几个语气词?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语气词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遥远的时空的阻隔,我们无从得知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然后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觉得第则应该用的语气(或情感)读,因为
小结;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不仅读懂了他老人家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在座的赞叹与欣赏。
四、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
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
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论语》导读教案 9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论语》导读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教学重点、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教法学法: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教学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论语》导读教案 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敏”聪敏。“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论语》导读教案 12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弟子孰为好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杇( ) 牖( )命矣夫( ) 骞( )莞( )尔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2)诛:意为责备、批评。
(3)与:语气词。
(4)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5)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6)亡:同“无”。
(7)牖:音yǒu,窗户。
(8)说:音yuè,同悦。
(9)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10)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12)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13)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40)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41)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45)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
(46)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48)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49)“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50)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40、46、49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听其言而观其行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论语》导读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导读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背诵《三字经》
“曰仁义,理智信”你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一生交了3000多个学生,其中有名的有72个呢。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生问老师的一些问题和孔子经典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两句话。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
出示:罔和殆。复习读音
生字读音有点难,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指导字音:
(1)第一则中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i又念w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我们要按照正确得意思理解后才能确定读音。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i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轻声读第一则,看看哪些字在下面有注释,请你把它搬回老家—就是抄到原字的下面。
把原句中的字替换成它的解释再读一遍。看看你还有哪些字的意思不懂,圈出来。
质疑不懂的字义。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联)先和同桌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弄懂。全班交流。
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了吗?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课件出示。
温故知新已经是个成语了,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联想:孔子是在学生问他什么问题时这样回答的?
表演,评价。
再读,指导。诵读古文应该读出韵味,慢慢品味才能知道含义,范读,自由读,大家读。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应该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就请你按照刚才我们学习的第一则的方法来自学第二则。出示自学提示:
(1)把下边的注释搬回家,读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质疑,运用字典查一查,联系前后词语想一想。
(3)自己解释句意,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交流
(2)看看你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一样吗?
(3)说一说第一则和第二则有什么关系吗?
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要重新思考,才能有新发现?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5)按照读第一则时那样读一读第二则。
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而且古人短短两句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只能说明他们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所以能千古传送。
(三)诵读
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不光要记住意思,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一定能读出来。读古文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展示古文的魅力。你试一试。
看到大家读的很有进步,我专门找了音乐,现在我们谁能给我们以听觉的享受?指名读。
四、总结学法。
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你还知道孔子的故事吗?
《论语》导读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论语》导读教案 16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 相关推荐
【《论语》导读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十二章的教案08-22
《名著导读》复习导学案01-25
《论语十则》语文教案08-14
初中语文《论语》教案(精选5篇)08-08
《爱的教育》导读教学设计(精选11篇)12-09
《论语十则》的初中语文教案09-11
学《论语》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07-04
读《经典导读》有感范文09-11
论语讲座听后感作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