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07-04

文学类文本阅读1

  ①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②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③在抗 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④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她听一个朋友的劝告,得到后来也是给“四人帮”迫害致死的叶以群同志的同意,到《上海文学》“义务劳动”,也做了一点点工作,然 而在运动中却受到批判,说她专门向老作家组稿,又说她是我派去的“坐探”。她为了改造思想,想走捷径,要求参加“四清”运动,找人 推荐到某铜厂的工作组工作,工作相当忙碌、紧张,她却精神愉快。但是到我快要靠边的时候,她也被叫回“作协分会”参加运动。她第一次参加这种急风暴雨般的斗争,而且是以反动权威家属的身份参加,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张皇失措,坐立不安,替我担心,又为儿女们的前途忧虑。她盼望什么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可是朋友们离开了她,“同事们”拿她当作箭靶,还有人想通过整她来整我。她不是“作协分会”或者刊物的正式工作人员,可是仍然被“勒令”靠边劳动、站队挂牌,放回家以后,又给揪到机关。她怕人看见,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 ,才回到家里,关上大门,吐了一口气。但有时她还碰到上学去的小孩,对她叫骂“巴金的臭婆娘”。我偶尔看见她拿着扫帚回来,不敢正眼看她,我感到负罪的心情,这是对她的一个致命的打击。不到两个月,她病倒了,以后就没有再出去扫街(我妹妹继续扫了一个时期),但是也没有完全 恢复健康。尽管她还继续拖了四年,但一直到死她并不曾看到我恢复自由。

  ⑤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⑥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节选自《怀念萧珊》,有删节)

  21.请根据文章②—④段的内容,概括萧珊的性格特点。(4分)

  答:

  22.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3.作者为什么说“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5分)

  答:

  24.读完文章请你对巴金叙事时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4分)

  答:

  参 考 答 案

  21.参考答案:(1)朴素(“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住在“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结婚,“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2)坚贞(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3)乐观、隐忍、坚强(每天大清早起来,拿着扫帚出门,扫得精疲力尽,才回到家里)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2.参考答案:统摄全文或引起下文,为后文具体回忆自己与萧珊生活的点点滴滴作铺垫(1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1分),表达自己对妻子萧珊不可割舍的爱、愧疚和感激(1分)。

  23.参考答案:死亡是萧珊生命的终点(1分),但是她对我的影响一直要延续到我的整个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讲,萧珊的生命还没有结束(2分)。“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1分),“我”只有充实乐观地活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有了好的结局,她才会有个无憾的结局(2分)。

  24 参考答案:没有雕琢的文字,不采用华丽的词藻,(1分)追求自然的美,朴素的美,(1分)于朴实无华的叙述之中凝聚着巨大的感情。(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

  一、开头作用

  文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

  ⑴设疑法(悬念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⑵写景法

  好处(思维方向):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还有: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1.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更好地深化主题。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小说标题的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7、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深化主题。

  (3)推动情节的发展。

  (4)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起到暗示、影射的作用。

  六、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七、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八、人称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

  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九、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十、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角度)

  特点+身份

  ①借助情节发展(据情论人)

  ②借助议论性语句(作者的或者其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③借助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2、人物形象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某一类人的特点),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这一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A、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B、揭示或凸显主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了特别重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④小说中“我”的人物分析

  A、故事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述说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通过“我”的感触揭示小说的主题。

  D、通过“我”的情感来突出人物形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

  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

  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命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2)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让考生判断其正误或优劣;

  (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

  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⑴要点须全面;

  ⑵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3

  1.关键牲语句理解题。

  对于这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

  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人领悟其语段的“意”。

  提问方式:画横线的句子(或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规范回答:该句子(词语)生动、具体(或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

  2.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

  该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

  提问方式:文中第几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规范回答:该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结构(思路)类题目。

  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

  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

  式结构。

  提问方式:文章画线部分(第几段)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规范回答: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鉴赏形象类题目。

  分析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社会环境等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具体描写,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同时注意其思想性格的多重性。人物形象常用的评价方法:首先总体

  评价,而后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规范回答: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5.信息筛选类题目。

  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提问方式:文章写了描述对象的哪些特点?请概括。

  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6.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提问方式: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规范回答: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第三步整合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情感目标:1。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4、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试卷

  课时安排: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及对策;考题例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福斯特: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因此而切断。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心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开始进行散文阅读的复习。

  二、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三、知识点考查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五、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

  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

  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

  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

文学类文本阅读5

  1、答题要领:强调三句话(解题意识),一是要有整体意识完整表达。二要要有审题意识。规范答题,三要有文本意识,以文解文(虚实互解,联意互解,对立互解,正反互解)。文学作品的阅读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四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答题时都要往主题上引,依旨会意,依旨答题。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之中)

  2、答题五步骤:(现代文阅读通用)

  第一步: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分析语法结构,确定关键词语,参考尾段)文题往往是行文的线索;

  第二步:浏览各段首句(标出段落符号),了解全文梗概、观点,把握文本的结构思路;

  第三步:研读题干,认真审题。看清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形成明确而强烈“问题意识”,让问题作为阅读文本的有力指示。

  第四步: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有语言特色的,含义深刻的)。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起承转合),把握整体,把握主题;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第五步:整合阅读思路,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和“以文解文”原则,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中的`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切忌忽略针对性,张冠李戴,答非所问。(问“思路”,答“主题”;问“特点”,答“方法”;问“作者观点”,答“自己想法”;要求“用一句话”,却用一个词或短语)

  3、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和思路:

  ①写什么(内容主旨)②为什么写(目的意图、思想感情)③怎样写(表现手法)④为何这样写(效果)

  表述模式:

  (1)回答语句的含义(意)(比喻义、象征义、拟人义,作者心志)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即表层意思(客观事实);二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或本体与喻体,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分析出深层意。切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回答句子的作用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作用,比如:在开头多为铺垫、引领、烘托、渲染等作用,在文章中间多是过渡、呼应等,在结尾多是点题、深化、升华主题等作用;一是思想内容作用,主要体现在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或作品的某种中心等。这一类题目时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述,一是讲清楚它的意思,二、三句是分析该句在它所处层次里内容(作者情感)与结构上的作用。

  (3)回答人称的作用: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如将“它”变为“她”起拟人化的作用,表现作者的情感或心志。)

  (4)回答描写的作用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A再现自然风光。

  B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C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④.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⑤.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5)回答修辞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回答作品中引用大量古人诗句的作用题

  ①增添文学色彩或文化底蕴 ②丰富文章内容 ③表现文章主旨

  (7)回答作品最后一段的作用题

  ①照应文题 ②呼应开头 ③深化主旨。

  (8)回答思想感情题通过写什么(核心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9)回答写作特点这类题目侧重感情和语言(①物象特征的描绘②表达技巧的运用③词语使用效果)两个方面。

  (10)回答鉴赏题(对转或合部分整段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4、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

  (2)小说阅读:小说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6

  【题型1】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作用、妙处

  标题含义从表层意思和比喻义、引申义两方面回答

  标题的作用:1、线索作用2、点明主题3、引起读者兴趣

  【题型2】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提取关键词,“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结局如何”

  【题型3】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

  注意小说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经历、环境等。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直接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别人的对比、烘托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4】线索题

  明线:顺着小说写的把主要故事情节概括出来,按照小说的叙述去概括

  暗线:小说没有明白写出来的,跟明线有关系的交织在一起的线索,概括完明线的一条就想想跟这一条有关系的还有什么内容,把握情感、故事背景,小说主旨。

  作用:明线暗线相交织,展现人物品质,丰富了文章主题;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题型5】小说探究题

  1、探究人物

  (1)探究小说主人公到底是谁。首先,提出自己的观,……是小说主人公;然后,结合环境、情节、主题来探究,它们和主人公的关系;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2)探究人物什么身份、他的性格。首先,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结合文中环境 情节 主题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1)探究情节 首先,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然后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情节的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2)探究结构 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及人物间关系、情节安排与环境来分析小说主旨。

  4、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表明观点;到文本中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并围绕观点加以阐述;需要联系文本,联系(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寻找答题角度。

  总结:小说的几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中的一项和其他项是分不开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7

  ①为什么老写故乡的缺点?难道你看不出这里有任何一点美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说说故乡的好?

  ②朋友这样指责我。

  ③于是我带点罪恶感,走到人头攒动的街头,再深深看一眼。

  ④还有比阿华更好的肉贩吗?从清晨6点开始剁肉切肉,应是血肉模糊的木台子却干干净净。切肉的时候,专心致志,把皮切开,把肥肉去掉,然后小心地把你要的肉放在秤上,告诉你多少钱,再添上一点瘦肉。包好之后,如果嫌提着太重,他就先把肉放在他的冰箱里,等你回程再取。阿华没读过几年书,可是他弯身切肉那个专注的神情,好像手里一块油腻的肉是珍贵的木雕艺术,一刀都错不得。

  ⑤到河边的邮局取信也是件愉快的事。认识你之后,忘了邮箱钥匙也没有关系,窗后的人并不在意为你走一趟,把信递给你。如果你远行,回来时急急探望堆积的邮箱,会发觉整叠整叠的邮件一捆捆扎好,等着你来拿。更好的是,插队的人挤到你前头去时,卖邮票的小姐会很有正义感地坚持先把邮票卖给你。

  ⑥取信之后,我就绕到邮局后面的河堤。十点钟,正是涨潮,水波一浪又一浪地扑着河岸。对着观音山,我坐在堤上读信,偶尔,水花会溅到信纸上来。如果是黄昏,艳丽的夕阳就把薄薄的信纸映成透明的红色。

  ⑦谁说我看不出这块土地的美好?

  ⑧可是,我确实写不出赞美的文章来。我说不出口。

  ⑨住在校园中心,通往外界有三条路可走。出了前门是一条短短的下坡路,左边有栋朴素的老庙,飞檐很轻巧地指向天空。右边是青翠的稻田,荷锄的农人站在田心,远远看去像个稻草人。从侧门走出,是条充满蛙鸣与蟋蟀声的山路,通往长满相思树的山丘。夹道的茅草丛和茅草后的水田里藏了千百只生命旺盛的小东西,在夏天的夜晚,⑴忘情地嘶喊。这条路只能散步,不能聊天,因为虫声很放肆。第三条路则从后门出去,路上没有一盏灯,就是黑暗中一条荒野小路。⑵有时,月亮升起,草丛的香味

  ⑩一年过去了,第一条路旁的水田被挖土机填平,拥挤的钢筋水泥楼房像肮脏的章鱼,张牙舞爪地延伸。路面被卡车轧坏了,凹凸不平。建筑材料到处弃置。再过几个月,人家会搬进来,摊贩会占据路旁,货车会夹在路中。这条路,愈来愈难走。

  ⑾蛙鸣的山路也结束了。建筑一寸一寸地把水田吃掉,蟋蟀和青蛙被机器压死。后山上满山遍野的相思林一片一片地被砍掉,花枝招展的墓园像癣一样,到处散布。建到一半又停工的房子露着生锈的铁管,很狰狞地霸占着山坡。

  ⑿这条路,我不再走。

  ⒀最后那条在黑暗中仰视月光的小径,也失去了。现在,短短一条路就有七个垃圾丘,一转弯就是一个,半年前丢在那儿的免洗饭盒、汽水瓶、废电池,现在还在那,明年,也会在那。有月光的晚上,垃圾的腐臭混合在逐渐消失的草香里。

  ⒁指责我专挑故乡缺点的朋友,是个比我快乐的人。他可以站在渡船头,迎着河风尽情地去受落日的感动,毫无保留地去爱那满天的彩霞。我望着波光潋滟,想的是水中多少鱼已含汞。望着河上如水上人家的采砂屋,想的是河底的沙如何淤积在河口,造成浅沙风浪,使小船出海有翻覆的危险。望着美得令人心疼的夕阳,我想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美景,我却必须站在垃圾的腐臭中欣赏?坐在杜鹃花围绕的阳台上,我想的是,那三条路正一条一条地干枯,好像有人在我的血管末端打了结,好像有什么病毒正一寸一寸顺着我的四肢蔓延上来我想的是:

  ⒂这个美好的土地,你正在往哪里去?

  ⒃原谅我,我真的写不出赞美的`文章来,因为我心急如焚。

  ⒄可是,你不焦急吗?

  1.文章④--⑦段写出了作者对这土地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后文却反复强调确实

  真的写不出赞美的文章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4分)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1)处加点短语忘情地嘶喊的表达作用。

  B.文章第⑿段,句子独立成段,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这条路,我不再走。

  改句:我不再走这条路。

  不同:

  3.请根据文章第⑨段创设的情境进行合理想象,围绕草丛的香味,续写(2)处画线的句子(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3分)

  有时,月亮升起,草丛的香味 ____ __

  4.将文章⑨-⑾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他们在写作上的一个共同点,并结合内容说明作用。(5分)

  (提示:可从写法或词语运用的角度作答)

  【链接】 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节选自王鼎钧《那树》)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可是,你不焦急吗,这句话是否激起了你内心的波澜?请以这美好的土地,你正在往哪里去为开头,写下你阅读时的感悟。(50字左右)(4分)

  这美好的土地,你正在往哪里去?50字

  参考答案:

  1.示例:热爱(或:赞美、赞叹) 作者看到城市化的进程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美好的景象渐渐消失,不由得痛心疾首、心急如焚。

  2.A示例:忘情的嘶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这些小生命纵情肆意的歌唱、大声地呼喊,写出了它们自由旺盛的生命活力(或生存状态等)。

  B示例:原句突出强调了这条路被霸占、被掠取,作者感到惋惜、痛心,不忍再走。改后的句子语气平淡,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情。

  3.示例:草丛的香味弥散在柔美的月光里,如美酒一般让人沉醉。

  4.示例1:对比。《焦急》将通往校园外的三条路一年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那树》将那树生长缓慢与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进行对比,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作者对人类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忧思和伤痛。

  示例2:数量词连用。《焦急》一寸一寸一片一片,《那树》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数量词叠用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表达出作者深重的忧思和伤痛。

  示例3:动词连用。《焦急》吃压砍等,《那树》铺架挨等动词连用,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城市化进程之快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表达出作者深重的忧思和伤痛。

  5.示例: 这美好的土地,你正在往哪里去?你饱受了人类带来的苦难,你被所谓的文明践踏。人们啊,请停下你的步伐,给我们一个完整而美丽的家。

文学类文本阅读8

  学习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与命题规律。2.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解读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深层剖析类)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解读: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解读:“民族心理”、 “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2. 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写作意图类)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个性解读类)

  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经典再现

  1.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三、回顾常见探究题型(5分钟)

  操作:师述——生记——生诵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通过阅读本文,你领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的复杂感情。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请结合全文分析。

  ·请你就对“……”“……”“……”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某某值得同情,有人说某某罪有应得;有人说某某忠于职守,有人说某某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9

  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辆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

  13.第一段中画线句表面上是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义?(3分)

  14.下列句中黑体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2分)

  (2)她把心一横:“20就20。”(2分)

  15.车夫不要车费这一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安排的伏笔。(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10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1、文章主要写冬天生活的几个片断?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请概括说明。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以第二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3、文章以冬天为题有什么作用?

  菜 花

  孙 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作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作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988年5月2日灯下写讫

  1、作者由菜花及父亲,进而想到自己,从中悟出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哲理?请作简要概括。

  2、文章在写父亲时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父亲的事有什么作用?

  3、《菜花》是一篇借物抒情,因事说理的优美散文。文中的菜花有什么作用?

  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作者在本文中有充满灵性的意象描写,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请作概括说明。

  2、本文中作者大量运用的一种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腊 八 粥

  冰 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子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1、本文的主题什么?请概括说明。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关句子。

  2、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3、文末所注的写作日期有凌晨二字,这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 相关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相关文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07-04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06-11

教育实习小结文本07-02

教育实习感想文本07-06

《文本框的使用》的教学设计07-18

民政工作总结文本08-12

后进生工作计划的文本06-17

策划书的标准格式文本(精选10篇)06-19

数学文本使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的工作计划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