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品阅读复习教案

2024-03-19

关于科技作品阅读复习教案

  关于科技作品阅读复习教案

  根据今年中考的有关信息表明,今年温州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均出自课外材料,阅读材料由过去的三个减少为两个,每个材料的篇幅相应增加。据估计,今年的现代文阅读除考文学作品(小说、散文)外,很大可能考科技作品的阅读。科技作品这个名词,今年《中考说明》中首次使用,过去叫说明文,这是为了跟《语文课程标准》一致。今年《中考说明》对科技作品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能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能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分析关键性词句,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理解说明性语言平实、简明、准确的特点,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其中最后一句是今年刚加上去,而这一句恰是课程标准上对阅读科技作品的要求。另外对说明方法的要求作了改动,把“辨析主要的说明方法”改为“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根据这一要求,再对照温州市近三年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试题,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今年科技作品阅读的试题走向。下面我们来看看温州市近三年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试题。

  2001年说明文阅读考的是课内材料《祖国的大豆》节选,共4小题,8分/120分。考了说明文的样式,数据说明的作用,引用古诗文的作用,准确语言的举例及分析。

  (一)

  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很广。现代科学研究表明,①大豆籽粒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19%左右的脂肪,还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②0.5公斤大豆相当于1公斤牛肉,2公斤多猪肉,或6公斤水质牛奶。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大豆比喻为“植物肉”。现在,用大豆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主、副食品。经过加工的豆制品,90%以上的蛋白质都可以消化吸收,特别是豆腐,更容易被消化吸收,是我国人民很喜欢吃的传统食品。

  大豆还是重要的油料作物。50公斤大豆一般可以榨8公斤油。北宋苏轼写的《物类相感志》里说:“豆油煎豆腐,有味。”这是我国食用豆油的最早记载。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和最多的国家之一。《祖国的大豆》

  12.这两段文字按说明对象分,属于事物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属于平实性说明文。(2分)

  13.文段中许多地方用了数据说明,请简要回答画横线处的数据分别说明什么?(2分)

  答①说明大豆的营养价值高。②说明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高。

  14.短文第二段引用苏轼《物类相感志》里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答: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食用豆油。

  15.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

  答:例如:“从蛋白质的含量来看”这个短语用得准确,如果没有这个短语,那么大豆与牛肉、猪肉、水质牛奶就无从比较了。

  2002年说明文阅读考的是课外材料有关噪音的内容,材料见《复习导引》93页例2,共5小题,12分/150分。考了主要内容的概括,数字的排列顺序及作用,噪音危害的概括,准确语言的举例及分析,控制或降低噪声的措施的寻求。

  (二)

  ①教室里,同学们正专心听老师讲课,忽然窗外传来“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大家再也无法专心学习了。

  ②建筑工地上,一会儿,装卸钢材发出了金属撞击声,一会儿,电锯飞转响起刺耳的尖叫声,其中还混杂着震耳欲聋的电钻声,吵得附近的居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

  ③噪声不同于音乐,音乐动听迷人,噪声是令人讨厌、令人心烦的声音。噪声污染,常常是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的“副产品”。

  ④科学家把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是0~10分贝,手表的声音、落叶时的沙沙声是20分贝,两个人的轻声耳语是30分贝,一般居室里的声音是40分贝,农村里安静的夜晚也有30—40分贝,公共汽车的响声、闹市区的噪声是80~90分贝,织布车间是100分贝,喷气式飞机的噪声高达120~140分贝。

  ⑤一般居民区里的噪声,白天不超过45分贝,夜晚不超过35分贝,人们感到环境还是比较安静的,有点声音也不会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一般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噪声不超过80分贝的时候,人们还可以忍受。超过80分贝的噪声,就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长期生活在噪声达90分贝的环境中,人的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噪声对人的危害主要有:

  ⑥首先会影响睡眠和休息,因而也影响学习和工作。睡眠是人的最好的休息,对恢复体力、保持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噪声直接影响人的睡眠质量,造成人精神困倦,心情烦躁,使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⑦第二是影响听力。人长期生活在高噪声的环境里,会造成噪声性耳聋,起初是暂时性耳聋,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永久性耳聋。有调查说,美国纽约的20多岁的小伙子,听力竟比不上非洲70岁的老人,因为美国小伙子生活在闹市区,噪声干扰严重,而非洲老人生活在安静的大自然中。

  ⑧第三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使人患各种疾病。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把大白鼠放在实验箱里,播放达到165分贝的强噪声,健康活泼的大白鼠的行为马上失去控制,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甚至到疯狂蹿跳,互相撕咬,最后发生抽搐,僵直地倒下。实验还证明,170分贝的噪声,大约6分钟就会使接受实验的豚鼠有半数死亡。

  ⑨现代城市的噪声时时刻刻在破坏着我们安静的生活,控制噪声,减少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正成为人类十分重视并且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火车的噪声很大,主要是因为它巨大的车轮与钢轨强烈摩擦产生的。人们已经研制出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在行驶时是悬浮在轨道上前进的,减少了摩擦,噪声当然就降低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帮助人类有效地解决噪声污染。

  1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答:本文主要介绍噪声及其危害。

  14.文章第④自然段列举了众多的数字,这些数字是按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这样排列的作用是有梯度有层次地介绍各种声音的强度。(2分)

  15.细读文章⑤至⑧自然段,简要回答噪声对人的主要危害。(3分)

  答:①影响睡眠和休息;影响学习和工作②影响听力③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使人致病。

  16.本文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上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地方很多,请找出两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点标出体现语言准确的修饰、限制性词语。(2分)

  (l)噪声污染,常常是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的“副产品”。

  (2)一般居室里的声音是40分贝。

  17.除了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提到的“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外,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再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2分)

  (1)城市禁鸣机动车喇叭。(2)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戴防护耳罩。

  2003年说明文阅读考的是课内材料《宇宙有些什么》节选,材料见《复习导引》99也能力训练A组第一段。共3小题,6分/150分。考了主要内容的概括,数据说明或打比方说明句子的寻求及作用分析,同义词的选择。

  (一)(6分)

  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的小点点。

  (节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银河系的特点。

  9.请找出列数据说明或打比方说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2分)

  句子: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作用:用环来比喻银河,说明人在地球上看到的银河系的形状,使说明生动具体,有利于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10.填入划线句子空缺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B)。(2分)

  A.妙不可言B.微不足道C.微乎其微D.无微不至

  根据以上我们对近三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今年科技作品考查的主要内容为: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2、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3、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4、从探究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即献策题等。考试题型为:填空题、简答题。今年阅读材料为课外科技说明文。

  要做好课外的阅读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好课内相关的知识点,从相关的课文中总结出阅读方法,再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可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材料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初中语文六册课文共安排了四个说明文单元,分别是第三册第一单元3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第三单元33、说明的顺序,第五单元35、说明的方法,第五册第二单元52、说明文常见的几种样式。相关的课文为第三册31、《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33、《隆冬话竹》《向沙漠进军》,35、《宇宙里有些什么》《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五册52、《统筹方法》《晋祠》。下面我们先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什么是说明?就某种事物或有关事物的道理作些解说,让别人明白,叫做说明。说明文有哪些类型?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为两大类:1、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往往就某种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构造作些介绍或者就事物的成因、功用或者相互间的关系作些解说。如《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晋祠》等。2、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往往就某种事物的道理作些解释,侧重于说明事物的本质、规律。如课文《向沙漠进军》《统筹方法》等。说明文按说明方式分为两大类:1、平实性说明文: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如课文《统筹方法》等。2、文艺性说明文:除采用说明外,辅以叙述、描写、抒情,并借助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如课文《隆冬话竹》《晋祠》等。

  下面我们逐点来复习科技作品的阅读。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

  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段的要点,首先应会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根据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包括事物和事理两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的外部特点,表现在形状、方位、构造、性质、成因、发展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事理类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事物的本质特点,体现在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1、看题目,例如《活板》,“板”是要说明的对象,“活”是“板”的特征;2、看首段,例如《动物尾巴的功能》,文章开头就写道:“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点明了“动物尾巴”的特点;3、看关键词句。显示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往往包含在说明文的中心句或在说明文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中,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例《晋祠》一文第四自然段说明晋祠树的特点的词语就出现在两个分说句中,“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以造型奇特见长”;第五自然段说明晋祠水的特点时,就借助了段首的总说句“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概括说明中心,第一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第二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如文中有“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如《向沙漠进军》中第6自然段的中心句“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如《向沙漠进军》中第5自然段,说明的中心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是两个方面。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做近三年温州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说明中心概括的题目。)

  二、理清说明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大类。空间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是表方位的名词。如《核舟记》一文在介绍核舟各部分时,就用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有操作程序、发展变化两类。标记词是表时间的词语,如朝代及数字时间等。如《活板》一文就按时间顺序说明。逻辑顺序主要是说明事理。具体次序有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在理清说明顺序时要注意: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对说明对象的认识决定的。同一篇文章整体、部分可有几种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划分段落层次应借助说明顺序和结构及一些语言标志进行。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承接式等。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通览全文,把握说明的中心和重点。说明事理的,结构类似议论文,应从逻辑关系上考虑。介绍建筑物、场地的,类似记游式记叙文,可按先后顺序划分。介绍生物或器物的,可从特点、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划分。说明对象不同,划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套一格种式,要灵活掌握。

  三、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八种: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言论、用图表。一般用三个字表述,不要与修辞方法、论证方法相混淆,表述要规范、一致。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文章往往会同时使用几种说明方法,应分别指出。

  明确每一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才能准确判定说明方法。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被分的几点、几个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要一次分完,不可遗漏,即被分事物范围是分出事物范围之和。(句式:***有几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如《向沙漠进军》中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

  下定义:用准确精练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句式:***是****)如“统筹方法”的定义。

  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说明抽象事理或事物。(标记词:例如、比如、又如等)例如《隆冬话竹》一文,为了说明竹子是制作生活用品的材料,就列举了合江的竹躺椅、自贡的竹丝扇、杭州的竹筷、宁波的竹篮等例子加以说明。

  作比较:用熟悉的事物比较,可比较相同点或不同点,只要比较点相同即可。(句式:***比***,***和***一样)如在《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中,“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一句,通过作比较,说明星星的密度非常小。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的最精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标记:数据)

  打比方: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来比喻所说明的复杂抽象的事物。(标记:比喻词)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用图表:用图画或列表的形式说明事物特征,简单形象明了。(标记:表格、图形)例如《统筹方法》一文,用了三幅“箭头图”。

  引言论: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引证事物特征。(标记:引号)如《祖国的大豆》一文引用苏轼的话来证明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豆油最早的国家之一。

  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几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准确;用图表,清晰明了;举例子、作比较,通俗易懂;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分类别,条理清楚;引言论,引证事物特征。

  (做近三年温州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说明方法辨析及作用分析的题目。)

  四、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准确是最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常见的题型有两种:①文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②说明文应具有科学性,语言要力求准确、严谨。请从上面短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答题方法常用删除法,即该词放着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做2001、2002年说明性语言试题。)

  2、同义词的选用: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2003年试题。

  严密主要体现在词句照应、搭配等方面,因而答题时要注意词与短语恰当搭配与排列。如该词照应哪个句子、哪个词,从文中寻找依据等。还要留意词或短语的恰当搭配和合理排列。

  简明:注意代词的运用,指代词的意义分析。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往往在该词的前面,到底指什么内容,应结合语境仔细分析,分析后可用代入法加以检验。

  生动形象是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描述等表达方式的运用;2、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因此可和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的分析结合起来。

  做这类题目时,要以表示时间、数字、范围、程度等限制性词语为抓手,以同义词选择运用以及模糊性语言分析为重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仔细揣摩体会,语言表述要简洁、完整、规范。

  五、从探究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有:1、对信息的处理:分析数据、图表阅读、综合资料得出结论等。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

  1、对信息的处理:数据分析,可参见近三年的中考试题。

  图表阅读,首先要了解图形的类型:表格式、圆形图、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式等。答这类题目要注意3点:①弄清题目要求。②看清图表内容,从图上找规律。③进行分析思考,用简洁文字表达。试题参见《复习导引》92页第4、5题。

  对下表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①)

  2000年前三季度与1999年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对照表(单位:元)

  1999年前三季度2000年前三季度增长幅度(﹪)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63.411500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3.3247198.4

  注:4719-4353.32=365.68,4719÷1500=3.15

  ①200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多3.15倍。(正确答案为2.15倍,不包括本身)

  ②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2.5﹪。

  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8.4﹪。

  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年前三季度比1999年前三季度增长了365.68元。

  综合资料得出结论,见2003年中考试题第7题。

  根据下面一段话中的统计数据,请为这段话写一个结束句(不超过20字)。

  最近,记者考察了某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对这条商业街的商业用字进行了调查,发现整个路段的747个招牌中,含有不规范字的招牌多达118个,约占总数的16%。在这118个招牌共有326个不规范字。由此看来,。

  (答案例如:商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非常严重。)2、针对问题和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策略(献策题)。见2002年中考第17题。

  ①除了文章第③自然段中提到的“磁悬浮列车”的例子外,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过的知识,再提出两条控制或降低噪声的具体措施。(2分)

  (1)(2)

  ②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举例:对森林乱砍滥伐措施:封山育林

  ③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解答这类题目,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学过的各科知识作答,措施应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类考题可体现出考生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运用(渗透题)。这类试题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解答这类试题,大家要调用各科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知识,此外还有社会中的历史、地理、时事知识。这类试题,温州以前都未考过,今年一定有所涉及,大家要引起重视。下面试举几例:

  ①第1段中“中国首名太空人”指的是谁?并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的主要事迹。

  这是与时事政治的结合。答案: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持续飞行21小时23分钟,飞行距离约60万公里,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

  ②阅读文中划线句,运用你们学过的压强的知识,说明呼吸运动的原理。

  这是与自然中的物理、生理学科的结合。答案:吸气时,胸部(或胸膛壁)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胸内空气压强减小,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中;呼气时,胸部(或胸膛壁)缩小,肺的容积缩小,胸内空气压强增大,肺中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

  ③第3段只说红树的繁殖方式“与一般常见的植物不同”,但并没有明说“一般常见的植物”是怎样繁殖的。请结合你平时对植物的观察和认识,简要说明“一般常见的植物”的繁殖方式,并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这是与自然中的植物知识结合。答案:主要看能否说明清楚跟红树“胎生繁殖”不同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孢子繁殖、插扦、嫁接等,并且至少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④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这是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的融合。答案:气候造福于人类的例子: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气候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抓住气候地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举例典型,表述具体即可得分)

  ⑤侵华期间,日军企图掠走司母戊鼎,还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请你写出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见练习题)

  这是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答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4、质疑问难或自拟题目并作答。这类试题最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要求大家平时学习要多思考,多发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年中考试题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已有这类试题,今年也可能出现在科技作品的阅读中。下面举例如下

  ①本文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从语文的角度自己设计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说明问题设计的理由(不能抄用试卷上的题目)。

  问题:?

  理由:。

  答案例如:问题:本文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请找出一句,并作简要分析。

  理由:用许多贴切的比喻是本文描写竹林特点的主要方法之一。读者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能够加深对这一修辞方法在描写景物中的作用的理解,提高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②认真阅读本文,任选一个角度(如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自拟一道试题,自己解答。(①要用简答题,用其他题型的不给分。②抄用本卷中的试题不给分。③对编制的有价值的试题或有创见的答案,可另加1-2分)

  试题:

  答案:

  解答这种试题,要精读课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答题时看具体情况,如果是质疑问难,应提你阅读中确实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这问题的答案,你确实不知道。如果是要你自拟题目并作答,应提你阅读中觉得有价值的问题,这问题的答案,你应很清楚,并且能完整准确地解答出来。

  • 相关推荐

【科技作品阅读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阅读复习的课教案05-05

名著阅读复习07-04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06-11

关于报告文学作品阅读06-08

冬天之优秀教案作品06-04

信息科技复习课堂教学反思06-18

关于六年级的阅读复习教案(通用10篇)12-15

语文复习教案09-14

《“统计”》的复习教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