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导学案

2022-07-04

《伤仲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教学方案在教学环节中提出设计目的,有利于教师把握。

【《伤仲永》导学案】相关文章:

《伤仲永》导学案06-25

《伤仲永》的导学案范文07-04

《伤仲永》第5课的导学案范文06-19

王安石《伤仲永》07-04

《伤仲永》教学反思06-25

《伤仲永》教案的总结06-01

关于伤仲永的教案06-07

《伤仲永》教学设计06-08

伤仲永教学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