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导学案

2024-11-2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风吹彻》导学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风吹彻》导学案 1

  一、整体感知

  1.读完全文后,请找出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语。

  寒风 雪 冬天

  2.这三个词语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3.课文题为“寒风吹彻”,你是怎样理解“吹彻”的含义的?

  深度上:寒风彻骨彻髓,并且吹彻我的“这一时刻”和“我其余的岁月”。

  广度上:寒风吹彻“我的亲人们的岁月”,吹彻所有处境困窘的人(如“路人”)

  4.补充资料

  1)新疆气候

  新疆周围高山环绕,境内盆地山脉相间。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横亘中部,往南、往北分别有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其中北疆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22℃~—16℃。(摘自湖南地图出版社《中国地图册》)

  2)作者简介

  刘亮程(1966— )新疆沙湾县人。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二、文本分析

  1.课文共43段,其中哪些段落是写“我”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路人”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姑妈”被寒风吹彻?哪些是写母亲被含风吹彻?

  2.在这四种被寒风吹彻的命运故事中,最让你难以释怀的是哪一个故事?说说你难以释怀的原因。

  3.根据你读课文的体会,你觉得文中的雪、寒和冬天除了自然属性上的意义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层面的含义?

  象征着生命中的苦难

  4.本文语言隽永,富有哲理,极耐咀嚼。试从文中找寻一至两处语句,静心品味,试作赏评。

  示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赏评:此句看似平朴,实则韵味深浓。“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无言的回顾,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并且暗含以前很关注落雪之意。此外,既然“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又为何强调雪是“落在那些年落过的地方“?看似矛盾,却又引人深思,激起疑问,轻轻地设下了一个悬念。

  (赏评角度提示:描写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词语选用及锤炼、言外之意等等)

  三、个性化解读与练笔

  1.第26段:“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你同意这样的看法么?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说法: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人们最需要的当然是他人的关爱与温暖。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往往难以实现,于是“孤独地过冬”成为必然。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许多贫寒者自顾不暇,遑论助人?这与其说是个体的悲剧,毋宁说是社会的悲剧。当然,从更深的意义上说,任何人的生命之舟和生命之舵,只有靠自己把握,任何人都应该自立自强自救,默默地隐忍,悄悄地积聚温暖,抵抗生命的寒冬。

  2.抒情散文的一大特点是作者情之所至,常常时空交错,叙述跳跃性很大。试把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命运故事以顺叙的形式重新叙述。

  3.写一则读后感。

  准确把握主旨是解读文本的关键——《寒风吹彻》优质课教学设计9

  准确把握主旨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教学设计点评

  王开东老师关于《寒风吹彻》一文的教学设计,给我深刻印象的有如下几点:

  一、整体设计层次清晰从有关评论导入文本解读;用鱼骨图示文本结构;透过语言表层探究思想内涵;抓住“反常之处”追究文本主旨

  二、文本内容解读披文入理,分析深刻整个解读过程始终依据文本语句,不乏精彩之处例如:“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因为这些‘寒风’:‘ 火炉’不能烤热我那一天冻坏的那一块骨头;‘热茶’也温暖不了那一个注定要为生计奔波的路人;姑妈的‘太阳和春天’终于没有等到,就算姑妈等到了‘春天’,那又怎么样?下一个冬天姑妈照旧会被寒风吹彻;子女的‘孝心和温暖’照样不能融化母亲满头的`白雪母亲注定要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冬天”(如此精彩的解读还有许多,篇幅所限,不再列举)这样的解读近似一种“复述”,却融入了读者的深切感触,把“文本的解读”转化成“解读的文本”

  这个教学设计也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关键在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王开东老师的结论是:“每个人都被抛在这个路上……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这一观点在“探究文本”环节已有具体表达:“寒风”的内涵之一是,“因生活的困苦而产生的亲情的冷漠,这是人情的冬天”;其依据是:“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我以为,这与前面的文本分析(“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相抵牾,同时也忽略了下文(第27段):“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既然母亲和姑妈一样盼望着春天,那么,她对姑妈死去的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无奈;与其说是对姑妈死去的无奈,莫如说是对自己未来“冬天”的无奈如果这种理解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教学设计接下来对文章线索的分析也就失去了根基:“从自然的冬天寒冷,身体寒冷,再到心理的寒冷,心境的寒冷,是一层递进;再到因自然贫穷寒冷、心境寒冷而产生的亲情淡漠冷漠,又是一层递进;最后,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

  我认为,作者意在借自然界的冬天,来说人生的冬天——无情的岁月在啄食人生,人生的悲凉正在于此;并没有表达另外的意思何以见得?第15段承上启下,作者说:“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接下来写了路人、姑妈和母亲的命运;结尾作者说:“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被寒风吹彻的是所有人的“整个人生”,谁也无法抗拒;冷漠的是“人生”,而不是“人”

  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如果上述理解成立的话,本文的教学设计也就可以相应简约一些了

  《寒风吹彻》导学案 2

  教学目标:

  1.用“鱼骨图”梳理出文章结构,并获得一种快速分析文章和构思文章的方法

  2.用“矛盾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发问,把握作品主题,鉴赏作品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寒风”和“吹彻”在文章中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虚无认识,以及对生命充满悲情的独特审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他的出现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更为神奇的是,他的出现一改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相轻的陋习无数的大作家,都争先恐后地奋不顾身地赞誉他

  李锐先生认为他“获得了与天地万物的深情独处、对自己内心自由高远的开阔舒展”的体验;林贤治先生说他“活得太久了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世事沧桑多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木,在他的眼中化入化出,生死衰荣”李陀则说“他能把文字放到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尽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要脱手”

  而他自己却这样说:“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的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他珍惜自己的文字,他用生命写作,用审慎的态度和灵魂写作比如他写《先父》他说:“我好些年前就想为父亲写一篇东西,一直没写一直在等待写作就是这样一场等待从30岁,等到40岁,等到42岁,那些文字终于到来了”

  他就是20世纪最后的一个散文家——刘亮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寒风吹彻》,就是他等候了20多年之后才姗姗而来的一部伟大作品

  二、梳理文本

  对于复杂的文本,有一种很好的梳理办法,叫做“鱼骨图分析法”

  鱼骨图分析法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展出来的,又名石川法它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来源于一种假想问题的特性总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当我们找出这些因素,就能按照它们的相互关联性整理出一种特性要因图因其图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鱼骨图的鱼头和鱼尾总是有所呼应的,其余的则由鱼骨组成,鱼骨即为特性要因

  师生合作梳理鱼骨图:

  明确:

  ①是鱼头,是文章的重要描写对象,可以看成是“寒风”根据首尾呼应的结果,⑩则是“吹彻”整个文章就是写“寒风吹彻”,以及因“寒风吹彻”所产生的生命感悟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问,寒风吹彻了“谁”?

  明确:②③④⑤鱼骨很自然的呼之欲出寒风吹彻了②我,③路人,④姑妈,⑤母亲这就是散文中的形象,也就是作者在第二段中所说的“人和事情”“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寒风吹彻的“彻”,表明程度吹“彻”即吹得“彻底、彻骨、透彻、无所不至”

  这时候,再具体问:寒风吹“彻”得“怎么样”?

  于是,⑥⑦⑧⑨完全浮出水面

  明确:⑥寒风吹彻了“我”,使得我的一块骨头被彻底冻坏;⑦寒风吹彻了“路人”,使得这个为生计奔波的路人活活冻死;⑧寒风吹彻了“姑妈”,使得姑妈终于没有等到春天;⑨寒风吹彻了“母亲”,使得母亲双鬓斑白,透心寒冷

  当然,鱼骨图分析法,并非只有唯一的一种

  当我们换一个新的视角,那么又会有新的因素互相编织,伟大的作品都具备这样的特质

  三、探究文本

  1.结合文本,探究“鱼头”——“寒风”,“鱼尾”——“吹彻”有哪些深刻的内涵?

  先看鱼头:“寒风”

  找出文章中与寒风有关的词语:

  明确:文章中与寒风相关的词语有:

  “大雪,冷飕飕的,冬天,冰手,寒冷,很冷(冷漠),阴冷,腿冻坏,冰窟窿,浑身是冰,冻僵,弄冷,结满冰霜,寒气,冻硬,冻僵,寒冷的心境,平淡,透心寒冷……”

  仅仅这些和寒风有关吗?

  明确:“火炉,棉袄,热茶,太阳,春天,孝心和温暖”这些词语作为对抗“寒风”的存在物,也与寒风密切相关

  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寒风的丰富内涵:

  ①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寒冷恶劣,这是自然的冬天;(“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热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②虚指人生旅途中的贫困磨难,这是心境的冬天;(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③指因生活的困苦而产生的亲情的冷漠,这是人情的冬天(“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④是面对生老病死人的脆弱和无奈,这是生命的冬天;(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分析:

  从自然的冬天寒冷,身体寒冷,再到心理的寒冷,心境的寒冷,是一层递进;再到因自然贫穷寒冷、心境寒冷而产生的亲情淡漠冷漠,又是一层递进;最后,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冬天,则是所有人的永恒归宿

  因为这些“寒风”:“棉袄”和“火炉”不能烤热我那一天冻坏的那一块骨头;“热茶”也温暖不了那一个注定要为生计奔波的路人;姑妈的“太阳和春天”终于没有等到,或许姑妈等的并非是自然的“太阳和春天”,还有就算姑妈等到了“春天”,那又怎么样?下一个冬天姑妈照旧会被寒风吹彻;子女的“孝心和温暖”照样不能融化母亲满头的白雪母亲注定要一个人面对生命的冬天

  再看鱼尾——“吹彻”,它的含义也极其丰富

  明确:

  ①空间上:“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每一个地方都在落雪,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就像作者“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所不同的是,我们是要站一辈子

  ②时间上:“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将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③程度上:“我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他彻底地冻僵了”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寒风使得炉火变得苍白,寒风冻硬了人的话,寒风冻僵了人这是从程度上对“吹彻”的具体化

  ④广度上:“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从我扩展开去,不仅是我,所有的人将被寒风吹彻这是人生而为人的一种宿命

  四、追究主旨

  阅读是一种对抗,作家和读者的一种对抗作者写作是一种冒险,常常要超出读者的意料之外构思写作;而读者阅读则是一种探险,要把作家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所以,阅读要能找出作品中的“反常之处和矛盾之处”这些矛盾纠缠处,往往是作者的情感聚焦所在,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反常一:1.“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作者只有30岁,怎么可能在冬天用自己的手抚摸自己的一生?

  讨论并明确:

  作品中其实有三个“我”

  一是过去的我,即十四岁的我,还有“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的我

  二是现在30岁的我我已经不再注意“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而更加关注“比落雪更重要的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事情”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我还认识到人生中也有冬天我虽人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我必须要储备好温暖来对付生命的冬天这就是更重要的事情

  三是将来的冬天

  将来的冬天看不见,怎么能够抚摸?

  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那么,母亲现在的苍老憔悴,姑妈的等不到春天,她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逃也逃不掉甚至我也可能如同那个路人,在将来的生命的旅途中猝然跌倒,再也不能爬起来

  就是说,作者早已抚摸并预言未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曾经在访谈中,有个女孩子问刘亮程:“读着您的《一个人的村庄》,心里老有个强烈的愿望如果我是和您同村的一个小女孩,能够和您共同读遍村庄的角角落落,让太阳把我们一起晒老,该多好不过,那就不是一个人的村庄了”

  刘亮程回答是:“和我同村同龄的好多小女孩,都和我一起被太阳晒老了村庄还是一个人的人的孤独是不被拯救的在我们的内心中,每个人都孤单的活了一生《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为了挣脱孤单而无限敞开的内心”

  反常二:我渴望寒冷被别人分担一点:“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而这次,一夜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姑妈渴望春天到来,哪怕和她不能分享:“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而且非常统一这是无理而妙别人无法帮我承担寒冷,就像别人也无法排除姑妈独享春天一样这两个荒诞的想法,尽管无理可说,但都突出了人物彻骨的孤独,所有的人都注定一个人面对寒风吹彻的痛苦和无奈

  反常三:刘亮程是一个温暖的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种寒冷的文字他意欲何为?

  明确:中国人写诗,写文,都有一个假想的阅读者有的人是写给朋友的;有的是写给领导看的;还有的是写给后世人看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还有的是写给自己看的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明确:

  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多年来对生命的体悟

  写给自己看,为什么写了四个人?

  明确:

  一个是路人,其他的是我和姑妈,还有母亲,即亲人这个安排很有匠心,路人、姑妈、母亲,既是按照关系的亲疏;从寒风吹彻上,又是按照程度递进从自然贫穷到亲情淡薄,再到生命的严冬

  其实,在人生的路途之上,我们也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亲人,还有一种是路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亲人也是我们的路人

  在生命的冬季到来之时,每个人都孤独的在路上,至亲的人也无法帮助我,我们只能独自面对棉袄再厚,也不能御寒;炉火再旺,也显得苍白;热茶再热,也无法持久;春天来了,照样会走;就算儿孙满堂,子女孝敬,生命该衰老的还是要衰老,该飘零的还是要飘零自己生命的冬天,还是要自己一个人面对

  这就回到了刘亮程的哲学每个人都被抛在这个路上,所有的痛苦都需要我们一个人承担,所以我们需要积攒温暖,不仅是为了资助爱人,也是为了资助自己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人的自私与冷漠,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

  课堂总结:

  《寒风吹彻》是一篇极富张力的散文,也是一篇独具审美体验的散文作者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地回想一些人和事,传递了关于生命的抽象体验文章反复在双重含义上使用“雪”“冬天”和“寒冷”这些字眼,既是对真实情境的描绘,也蕴含了作者对生命孤独、冷漠、脆弱、绝望的哀鸣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必须来自我们自己任何人都走不出生命的冬天,任何人的双脚都将踏踏实实的走向虚无之途,但每个人都可以走出精神的冬天!

  • 相关推荐

【《寒风吹彻》导学案】相关文章:

秋风吹语言活动导学案07-14

《寒风吹彻》教案08-27

《寒风吹彻》教案范文09-03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10-03

穷人导学案05-30

《风筝》的导学案06-05

政治导学案08-24

《氓》导学案08-08

荷花导学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