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法及依据:
“激趣导学,合作探究”
学法及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记录观察结果,表达交流
2、指导学生通过表演,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搜集信息及自然风景图片、排练表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首先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走进美丽的大森林,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感受一下
大自然的和谐和美!放映影片《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出示目标。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39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及时反馈指导。
展示“浮想联翩”:如果你是这片沼泽地里的一只水鸟,想像一下,当鹰飞来时,你会怎么做? 当这里的水被污染了你又会怎样?
教师予以肯定:大家的想像很丰富,从这两种情境中,谈谈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学生:生物离不开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有生物受到影响……
教师: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哪一种因素的变化,就会有许多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板书: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
1、我们校园中的所有生物
2、一块农田里的肥沃土壤
3、一个长满杂草、木耳,聚集着蚂蚁、老鼠的阴湿山洼
4、取自池塘中的一滴水
5、生物圈。
学生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
教师:大家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你能不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物成分,一部分是无机环境。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好,那你们能举出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学生:一片森林,一个花坛,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
过渡: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生态系统的种类很多,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那么,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2的内容。
2、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40-41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2:生态系统的成分。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活动1:识别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提出要求:标出各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上,然后分析讨论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并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成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都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我们大家下面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和并记住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的作用。
分角色扮演开展好活动2: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主题: 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辩论成员: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大家表演的都非常好。通过大家的表演,让我们大家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过渡: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
三、探索问题,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合作探究的题目:
1、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为什么?
2、蚯蚓是常见的动物,可为什么有人说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呢?(小提示:还记得蚯蚓吃什么吗?再结合分解者的作用展开讨论!) 3、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与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的两个生物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1、课堂小结:
师: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学们完成助学的“自我感知”。
2、当堂达标。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认真阅读P23-24的内容,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和作用,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4、拓展反思
(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学习任务二: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真阅读教材P24-25,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自学教材P25,将插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根据P25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学习任务三: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自学教材P26的内容,知道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26,结合插图,认真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思考P27的两个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4、拓展反思: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生物实验室中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小生物。这样的水族箱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2、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组成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阳光、空气和水组成
(2)植物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A呼吸作用B光和作用C人类提供D动物提供
(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阳光→草→鼠→蛇→鹰B草←鼠←蛇←鹰
C鼠→蛇→鹰D草→鼠→蛇→鹰
2、非选择题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草类和兔子的数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A代表的生物是;B代表的
生物是;C代表的生物是。
(2)冬天草类减少,兔子的数量A,狼的数量;春天雨量充沛,草类B增多,此时兔子数量,狼的数量C,在一般情况下,三种生物的数量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 。
(3)由于大量捕杀狼,导致狼在草原中灭绝,此时草原中的兔将会()
A增多B减少C维持不变D先增多,后减少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
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讲述: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三)总结、扩展
学生活动思维训练
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引导学生根据林德曼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
2.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图中D表示______。
能量在逐级递减中,传递率按20%计算,若狐获得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为______千焦,狼获得的能量中,草应供给这条食物链的能量为______千焦。
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______作用被消耗,通过B______利用,而B又通过C______被消耗。
太阳能;②1.6 200;③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
3.总结
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营养级传递,可见生产者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效率看,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是逐级递减的,单向不循环的,传递率为10%-20%,因为大部分能量用于各营养级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随遗体等被分解者所利用,真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所以,一条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五个营养级,到第五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已减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四)作业
1.识图作答: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
(1)将A、B、C、D各营养级的名称依次写在图中: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图中a1代表______。
(3)图中a2代表______。
(4)a3<a2的原因是______。
(5)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上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只有______。因此,一个食物链一般不能超过______。
答案:(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从第一营养级流动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4)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部分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所以a3<a2;(5)10%-20%,五个营养级。
2.思考题:生物的个体数量是否能成为金字塔?答案:略。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重要意义。
2.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重点以碳循环为例搞清楚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3.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互为因果关系。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环流动的。前面讲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不同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的。而物质循环是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是循环流动的。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
(1)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这种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不会消失,生物可反复利用。
(2)物质循环的特点
学生活动
演示水、碳、氮循环的多媒体课件(自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学生谈观后感:老师点拨指导。
水循环: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95%,体内进行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地球上水通过蒸发、降雨、植物的蒸腾、吸收等过程反复循环。
碳循环: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7%,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氮循环: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过程,现以碳循环为例来进行系统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演示碳的循环过程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看图说话,P267中图104碳的循环过程,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碳的作用:糖、脂肪、蛋白质、核酸都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在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碳元素大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碳在无机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即以CO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的形式存在。
碳的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CO2中的“C”变成为有机物中的“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
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这部分“C”暂时脱离循环,一经开采运到地面燃烧,仍可产生CO2再返回碳循环。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键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存,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三)总结、扩展
1.进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能量和物质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的,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在碳的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大约固定36×1012公斤碳。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的CO2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3.总结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四)布置作业
1.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____②____③____
____⑤____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形式进行循环。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和大气之间的循环。
答案:
(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呼吸作用、燃烧。
(2)CO2
(3)绿色植物
2.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
五、课时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
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
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
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从企鹅故事中悟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个整体。
2、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书本30页资料分析,说出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系统的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学生从视频认识到人类不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
1、做一回侦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客观认识人类破坏生物圈的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要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
2、由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层层引导学生理解各种生态系统的联系。
3、进一步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小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增强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式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一个水族箱或制作一个生态小瓶,里面有小鱼、小虾、水草、假山等。一段可以反映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录像片。以及森林遭到砍伐、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的多媒体或图片。
2.准备学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的名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质疑引入)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鱼、小虾、水草、假山。
教师:很好,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我们看不到的一些物质和能量。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学生甲:还有空气、光照。
学生乙:还有水。
学生丁:还有水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教师:非常正确。就像水族箱这样,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我们从这个小水族箱感受到了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
[讲授新课]
一、布置自学,交流提高
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请大家来仔细阅读,思考书中22页中的两段文字,认真读图(书中23页的资料分析)并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教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甲: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学生乙: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学生丙: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的造体和造物分解,所以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教师:非常好!我有一个提议,一组的同学扮演植物,二组的同学扮演动物,三组的同学扮演细菌、真菌,四组的同学扮演非生物因素。每一个扮演者展示出所扮演对象的特点,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分配角色并讨论台词: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可庞大了,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各种各样的青草和甜美的果实,还有香喷喷的肉,别以为我们只知道吃,我们还能捎带为植物传播种子呢。
扮演植物的`同学说:我们的数量最多,我们形态各异,没有我们就没有绿色的大自然,没有甜美的果实和好闻的花香。虽然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有扎在地下的根,有到处传播的种子,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郁郁葱葱的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呀;
扮演真菌的同学说:自然界中每天都有许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堆积如山,想想看那将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
扮演非生物因素的同学说:你们都说自己很重要,但是没有我们给你们提供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矿物质、还有氧气你们能生存下来吗?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大家表演得非常好,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的传播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当然这里的泥巴指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泥巴,而是一个水生的微小生物,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很好。像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下面我们就来把书中25页这幅图连接一下,看谁连的快。
学生:(连图)
教师:大家在连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学说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动物还要标明它们所吃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连起来,你们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吗?
学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于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教师:现在你看到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了吧。由此可见,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级的消费者,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果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作物。谁还能举这方面的例子?
学生:人们大量捕鸟,就会导致害虫增加,使树木受到毁坏。
教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教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学生:(热烈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就会减少,兔由于缺乏食物也会减少。兔子减少了,草的数量又会增加。如此循环反复,所以兔子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增加。
教师: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动调控能力。
教师: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草场被破坏,草不等长出来就被牛羊吃光了,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学生乙: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动调节范围,破坏生态平衡。
教师:非常好!那么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呢?
学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四、环保教育
教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幅图片(书中26页),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积累,如果人吃了大豆的话,会中毒更深危害人的健康。
教师:非常棒,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废物被丢入水中……
教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健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课件,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
①看到了什么?
②想到了什么?
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
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
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
②箭头指向取食者。
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
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
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过程】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A.生产者、生产者B.消费者、生产者C.生产者、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6-27,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绘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_____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顺序,叫做食物链。
3、观察课本P27图,我们发现: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生物往往被两种或多种生物所食,所以就有多条,它们彼此连接形成网状,称为。
4、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含的食物链:友情提示
食物链正确书写的要领: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也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消费者)。
(3)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所示方向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一条食物链一般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生物。
(5)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
巩固提升
1.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A.松鼠吃蘑菇B.猫头鹰捕食鼠C.鸟吃草籽D.青蛙捕食蝗虫
2.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兔→草→狼B.草←兔←狼C.阳光→草→兔→狼D.草→兔→狼
3.某牧草留种区,牧民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害虫适应能力增强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
C.网罩影响了草的光合作用D.食物链被破坏
4.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如鹰被大量捕杀,则草的数量会()
A.增加B.减少C.先少后多D.先多后少
任务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9,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这些能量以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中。
2.能量在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被多种生物。
3.与能量流动不同,物质可以以某种形式在生态系统中。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和实现的。
巩固提升
1.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这条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A.水草B.虾C.鱼D.鱼鹰
2.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
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能量在甲、乙、丙三者中的流动方向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任务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和所占的总是保持稳定的,形成一种的平衡,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
2、一般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反之就越。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4、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是,我们应遵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办事。
巩固提升
1.下列叙述中,能增强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生物的种类
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
2.在草原上,夏季雨量充沛时草生长茂盛,野兔数量会增加,草多数被吃掉;但过一段时间,野兔的数量又会下降,草又多起来。这是因为()
A.草太少,野兔跑掉了B.草大量减少,野兔被饿死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自动调节能力D.草比原来长得快
3.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的能力B、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一定很小
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本节课学习小结】
学习即将结束,你是否达成目标了?自我评价一下吧!
【学习成果检测】
1.四位同学针对食物链“绿色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
C.保护鸟类对人类有益D.食物链本身就是生态系统
2.黏虫在某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大量被捕食,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
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
3.a→b→c→d是一条捕食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A.c与b间是捕食关系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C.b、c是消费者,d为分解者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中含量最多
4.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A.蛇B.青蛙C.植物D.阳光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6.下面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由条食物链组成。该食物网和一起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
(2)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3)正常情况下,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这是因为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由此可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正确理解和表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
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二、学习新知
《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浏览图片,思考回答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教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1、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写食物链的方法教师讲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正确认识食物链,明确捕食食物链的要点,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3、提问: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认识到: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指导学生观看视频,并分析得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结论。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4、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相互交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事例及原因,或说说自己的身边事,与他人共享。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检测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最终把生物部分的有机物还原成自然环境中无机物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
2、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
()
A.A→B→C→D→EB.E→D→C→B→AC.D→A→B→E→CD.C→E→B→A→D
3、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将国宝“汗血宝马”做为友谊的使者,赠送给我国的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捕食者
4、为了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影响,人们常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在人体中富集。()
A.水B.空气和土壤C.食物链D.皮肤接触
5、看图回答:
(1)此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条食物链。
(2)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是沿着和
(4)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图中需要添加的成分是___。食虫鸟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1. 重点: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 难点: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2分钟)ppt展示地球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这是什么啊?
生:地球。 师:对,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颗,也是现在能发现的唯一一颗美丽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她上面70%覆盖着海洋,所以在太空遥望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2.正式上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
生:生物圈(师板书生物圈的概念)
师:对,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那么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为什么我们不说地球就叫生物圈呢?翻到书的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交流。(板书:生物圈的`范围)好,你起来说说。
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师:好的,非常不错,请坐。这位同学看书看得非常仔细呢。以海平面为界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也可深入10千米左右,总共也就20千米的厚度。而大家能回忆起地理课上讲的地球的半径吗?
生:6371千米
师:看来同学们地理学的也很不错,20千米与6000多千米的差别是怎样的概念呢?如果把地球看做一个足球,那么生物圈的范围就比覆在上面的一张的纸还要薄!(学生惊讶状)地球是唯一的,而生物圈相对地球的体重又是那么小,如果随意破坏生物圈,我们应该怎样生存呢?所以我们必须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要怎样来记住生物圈的范围呢?我们把生物圈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的各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要用底部、大部、表面来进行后缀限定?
生:因为在大气圈的上部,空气稀薄不给供给生命呼吸。
师:太棒了,分析的很对,在大气圈上层呢,由于缺乏空气适不适合生物生存的。而水圈是指湖泊和海洋,但是,不是水圈的所以地方都有生命。阳光的在水里的折射是有限的,在大洋深处,由于没有阳光,没有生物所需的有机物等不良因素,因此要记住是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就更简单了,我们在挖土的时候,刚开始在土壤里还能有些蚯蚓之类的动物,往下便是坚实的石头,而在地心深处就是滚滚的岩浆,显然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所以只有岩石圈表面有生物。现在再来巩固一下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师: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的地域的环境差异很大,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回忆一下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太棒了,我们就是要这样不忘记前面的知识点,才能更好的学习新的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常见的生态系统有哪些?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现在看这两幅图片,这是什么生态系统啊? 生:草原生态系统
师:对,翻到书的28页,从书上的注解我们分析一下。首先草原生态系统又怎样的分布特点?
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缺乏高大的植物。
师: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是分布在干旱地区的水分供应不足,不能为高大的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一般缺乏高大植物。再看看有什么功能。
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师:草皮的根扎在土壤里,可以保持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防止土壤沙漠化。最后在想想它有哪些代表生物啊?
生:草、牛、羊、马。
师:很好,有草,牛羊等。从食物链的角度,牛羊这些动物有没有什么天敌呢? 生:狮子、老虎、豹子。
师:这两个字怎么念呢?(手指着猞猁二字)
生:猞猁
师:有的同学认识,就是sheli(板书拼音),在课后习题里就有这个问题,问猞猁属于哪个生态系统,现在知道了吗?
我们再来看两幅图,这是什么生态系统呢?
生:湿地。
师:就是湿地生态系统,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的分布特点,多水过湿的环境沼泽植物为优势植物,动物种类也很多。有什么功能呢?
生: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有地球之肾”之称。
师:湿地就想一块海绵一样,在水分充足是就把自己吸的足足的,在干旱时呢就把水分释放出来缓解旱情。肾,在下期会讲,老师先补充讲一点,肾脏可以更新
体内的的环境,让生物体内的废物以尿液的方式排出体外,对生物体有净化作用,把湿地誉为“地球之肾”就是强调它的更新作用。那它有哪些代表生物? 生:丹顶鹤
师:挺水植物、鸬鹚、疣(you)鼻天鹅等,记住疣鼻天鹅,后面做题可不要在说不知道,到时我可以打手心的哦。再来看一组图片,自己用刚才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生:分布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代表生物有鱼类。 师:好请坐下,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好不好。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非常广,它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调节全球气候,它的代表生物与有我没常吃的海带、紫菜这些藻类植物,我们最的的哺乳动物——蓝鲸,鳗鲡等等。老师已经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几个生态系统,还有那些常见的好没有分析呢?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等。这些生态系统又有怎样的分布特点、功能,有哪些代表生物呢?现在我要布置作业了,我们像老师这样列一个表格,把它们的分布特点、功能、代表生物依次列出来,想一想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生态系统是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我们的标题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六、作业布置
把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的分布特点、功能、代表生物列成表格。
七、小结
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常见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
2.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常见的生态系统:
3.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
九、教学反思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并未及时订正每个生态系统的分布特点、功能和代表生物、也没有涉及到最后的知识点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但巧妙的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在授课间渗透要保护地球、保护生物圈的观点,帮助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
〖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二、能连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a、3、b。
4、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12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春暖花开,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板书)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
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师:(点击)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
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师:回答很好。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看看生态系统里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所以把他们叫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也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同学们刚才了解了它们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点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可以用这一图解来表示它们的关系: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又被生产者利用,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停顿)请学生回答。
生:预设答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条练习,来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1.请你用直线将下列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
水草
鱼生产者
藻类
细菌消费者
狮子
人分解者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群羊B.一只猫C.一片森林D.一窝小鸡
3.在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属于()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成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水草B.鲤鱼C.螺蛳D.浮游生物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说明对刚才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价值;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着果实,那么他们是生产者吗?
生:不是(或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植物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师:大家一定知道“螳螂补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了,它揭示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生:捕食关系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体会一下生物捕食的精彩和刺激。
生:欣赏并不时的发出阵阵惊叹。
师:从刚才这段影片中我们知道草,兔,鹰之间的联系吗?
生:鹰吃兔,兔吃草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食物链(点击)大屏幕上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
那么谁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食物链呢?
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师:(点击)例如:草——兔——狐——狼。让学生之间交流并举例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图25-1,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请你们用箭头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注意: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从生产者(植物)开始,箭头要指向捕食者。我先做一个示范(点击)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其他生物,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生:看书连图,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种生物的名称
师:好,你们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一下。
生:连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连得怎样?分析(点击)其实连出几条食物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两个注意点。大家看这幅图象什么?
生:象一张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例如:小鸟不仅吃昆虫,也吃野果。野兔不仅被狐狸捕食,也其他肉食动物捕食。因此,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这就是食物网。(点击)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在这张网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老鼠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鸟的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等。
师:我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一下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好不好?
师:当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情况会怎样呢?(点击)请看大屏幕(图25-2)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有毒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鹰体内的?(老师在黑板板书)
教学反思:
开篇以一段优美音乐配上精美的图片,一下就将学生带进如画的自然景观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贯彻积极引导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言行得到彻底的解放,只是内容衔接处简要讲解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将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延伸到了生活。并且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交流和表达的最佳效果,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 相关推荐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相关文章: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教案(精选16篇)10-22
小学一年级语文组成句子练习题04-26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什么虫》教案01-08
关于《勇气》的教案03-20
飞天音乐教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