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的教案

2022-04-1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欢树》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欢树》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听朗读录音《秋天的回忆》 请学生朗读《我与地坛》节选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学生默读《合欢树》 (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思考题:见第二课时的三个环节)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1)给“我”治病:“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共性的爱的表现可略去,请一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即可,即第三段)特殊性 (请学生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全体朗读,体会母亲语言的深层含义)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

  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

  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

  (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

  (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

  (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

  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

  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

  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合欢树》的教案 篇2

  预习目标:

  1.搜集作者有关的常识。

  2.阅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请课文的结构,层次。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

  一.导入:

  录音《烛光里的妈妈》导入课题并板书,共同交流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二.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读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事?并简要概括。

  三.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

  四.教师整合问题布置精读课文。出示以下问题。

  1.说一说本文描写了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交流,辅导阅读)

  2.作者写合欢树与写母亲有啥关系?

  3.你觉得用“合欢树”作题目合适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小结: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五.学生试写,母亲去世了,作者非常思念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致的关怀,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爱戴……请你替作者抒发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给作者写几句话,来安慰他。

  《合欢树》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多次“错过”,通过换词、析词、补词的方法揣摩体会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来探究作者选材表达之妙。

  2、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把握“合欢树”、“孩子”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3、通过拟写比喻反观自我,回味母爱,表达真实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换词、析词、补词揣摩把握作者几次“错过”中的情感流动。

  2、通过补写诗歌、习作交流探究作者选材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语句品析、师生经验交流,领会“合欢树”、“孩子”等重点语句中对母爱、生命的哲理思考。

  2、通过拟写比喻、课外阅读来反观自我,回味母爱,真实表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推送:微课《寒潭里盛开的花》,学生预习了解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一、导语(以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憧憬,3分钟)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走近作者(检查预习,学生自主发言谈自己了解的史铁生及作品,7分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在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1972年因病致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阅读回答:《合欢树》是一篇写的文章?

  要求: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如果你不赞同这一观点,也在文中找出依据。

  四、精读课文——错过,就是过错!(20分钟)

  Ⅰ:寻“我”与“母亲”的错过

  (一)心心相错——抓对话

  1、不相让的斗气

  找出10岁时的母子对话,体会母亲话里“呢”的作用和我的回答中修饰语“故意”的内涵。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母亲的得意、孩子气)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我的任性,针锋相对)

  ——体会“我”少年时的叛逆。

  2、不理解的隔阂

  找出20岁时的对话,尝试在两个“说”之前加上修饰语。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

  3、不体谅的心痛

  找出20岁时的另一次隐对话,分角色诵读,体味其中情感。

  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自暴自弃)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自责自悔)

  补充材料:“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与地坛》)

  ——借助填补修饰语、诵读、补充材料,体会青年时对母爱的不理解。

  (二)生死相错——抓虚词

  不复见的永别。

  读读删掉虚词的第四段,体会修饰语所表达的情感。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也获奖,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借助对虚词的品析,体会作者随时间流转对母亲的理解和歉疚。

  (三)作者以现在的眼关注往事时,为什么挑选出的都是与母亲相错的时刻?

  1、源于“我”的感情(错过=过错)

  在错过中犯下的过错,成为悲伤愧疚的源头。

  根据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补写诗歌,师生交流。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更是当我就在你面前,你不能体会我爱你。

  世界上最伤痛的距离,是当你就在我面前,我不能体会你的爱,更是。

  2、彰显“我”的表达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引入同龄人习作帮助学生理解。

  习作片段:

  她问我要是把诗的意境展现于微电影的镜头形式,有哪些景可取。我没有仔细思考,然后态度也不太好地教训几句:一首诗就那么几个字,拍成视频不就是一两秒的功夫?

  随后她说不劳烦我了然后我也下了。这不是什么大事,要说就说家常琐事吧。但是我却慢慢感到不安。麻麻肯定因被我冷落而伤心。

  我也想到前几天的事。我妈有个缺点,在她讲课的时候老是要黑我,比如是什么吸引了我家的小胖子天天在杭外跑步之类的。然后不知为何传到了同学耳朵里然后我就跪了。

  那天和麻麻吃饭我义正严辞地批评了她一顿:你这是强烈干涉我的人生自由!她一脸委屈:我以儿子为自豪嘛。自豪你妹,你要自豪我就不要混了?

  一如麻麻再怎么染发也遮不住的白鬓,再怎么化妆也盖不了的皱纹,岁月如诗如歌如童话,如狼如虎如尖牙。慢慢的慢慢的麻麻也会忘事儿,也会叹息,也会悲伤。而她始终默默地搀着我成长,在我的身后,一脸猥琐且幸福。

  母爱并不总是温情脉脉,“爱我的人伤我最深”,世俗的母爱更多时候是争吵、责备、埋怨、哭泣、唠叨、代沟。而能在这样的不和谐中发现隐秘的和音,在隔离之中找到跨越,即是“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通过补诗和作文示例,引学生理解文中的人、事、物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的特殊的人、事、物,因此阅读本文不仅仅在于了解母亲,更要体会“我”通过人、事、物映射出的对母亲的感情。

  第二课时

  Ⅱ:寻“母亲”、“我”与合欢树的错过(25分钟)

  (一)错过花开——抓虚词

  诵读第8段,抓住五个虚词,仔细品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领会这一段与“我”的成长虚实相应的关系。

  那年竟(惊喜)

  第二年还(不放弃)

  又过一年才(期盼)

  再过一年都(自责)

  ——抓住几个虚词,以少胜多,细细咀嚼,把握合欢树这一虚实相生的象征。

  (二)错过相见——抓关键词

  文中有几次欲看合欢而错过?请找出来,仔细揣摩表面的“不愿”、“不能”之后的不想、不敢。

  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不愿中的不敢)

  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我心里一阵抖(痛),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不敢中的期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伤痛后的面对)

  想摇车进小院真是不能了。????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不能中的纠结)

  ——对文本的理解不能从字面滑过去,要发现潜行在字词之下的情感涌动,体会表面平实的文字与内在强烈的感情间形成的巨大张力。

  (三)为什么作者反复描述合欢树与“我”一次次错过?

  错过不仅是过错,也是另一种相遇

  1、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和合欢树在精神上相遇。

  有一天那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1。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2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问:两处“那棵树”含义一样吗?

  那棵树1:“孩子”的合欢树,孩子感受到的母爱。

  那棵树2:“我”的合欢树,我感受到的母爱。

  生命流转,母爱轮回,合欢树对于“我”的独特意义,“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会消亡。

  ——理解反复出现的似与文本无关的孩子是教学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为攻破重难点,此处紧紧抓住“孩子”最后一次出现的语句,对重复的“那棵树”作深入剖析,挖掘相同的表象所指下的不同深层语意,帮助学生顺利理解作者通过孩子表达的对母爱和生命的思考。

  2、对合欢树一遍遍的思量和回味,使他得以和自己相遇。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艺术拓展(15分钟)

  1、展示蒋子丹对史铁生作品的评价“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请同学们结合《合欢树》说说“起伏”、“平静”各指的是什么?

  提示:文字(平实),起伏(感情),宁静(思考)

  2、回顾“这是一篇关于的散文”的问题,再次填充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

  提示:生命、人生、母爱。

  3、师生共同填写小诗总结全文。

  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错过

  生命是一幕又一幕的相遇

  生命是一回又一回的凝眸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挥别

  生命是一笔又一笔青春任性的墨迹,在岁月的宣纸上慢慢变淡发黄——以蒋子丹对史铁生文字的评价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推向理性认知,由一课走向一类,开阔视野,帮助学生打开阅读史铁生作品的一扇门。

  六、作业(5分钟)

  1、好的比喻和好的散文一样,需要融合“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表达。以此为标准,比较下列比喻的优劣,并写一个关于母亲的比喻,表达你所感受到的母爱。

  学生作品示例比较:母亲就像一把雨伞,为我遮风挡雨。

  母亲就像一只鸭子,嘴是硬的,心是软的。

  母亲就像一缕阳光,刺目但却温暖。

  2、推荐阅读《我与地坛》,读出其中的“起伏”和“宁静”,把它写下来,在微博上分享。

  七、教学反思

  《合欢树》的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双腿瘫痪史铁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题是什么?

  明确:两部分 母爱

  (2)思考:哪一处细节最让你感动?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明确:无私无怨 坚强执着 宽厚仁慈 牺牲自我的爱。

  三、文章是写母爱,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母爱树 希望树 思念树

  3、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

  四、小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作业:

  一、背有关赞美母亲的名句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

  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意大利)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荫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合欢树》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叙事散文,它以深沉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母亲对儿子所付出的艰辛,塑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恋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故事中的儿子就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

  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

  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 勾画生字词

  2、 引导提问

  (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

  (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①我作文比赛得奖,引来母亲对儿时作文的表白。

  ②我腿残废,母亲帮我寻医问药。

  ③我想写作,母亲给我借书。

  ④母亲照料合欢树。

  ⑤我不敢看又想去看合欢树。

  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理清文章思路

  品味语句,品味感情

  勾画最令你感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在叙事中传达感情的。

  [示例]

  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5、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师生互相交流

  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

  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

  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

  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怀念。

  5句:此时合欢树是“我”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对生命的期待和憧憬。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母爱

  看书质疑凿深作品

  老师师引导补充:

  1、母亲去世后,为什么“我”开始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去看合欢树?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3、课文写合欢树的树影,写刚刚出生的瞪着眼睛看树影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4、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又怕睹物思人,几次都借故走开了。最后终究抵挡不住对合欢树的牵挂,对母亲的怀念,又去看了合欢树,从这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

  2、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

  3、有衬托渲染的作用,衬托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树影会触发童年的记忆,混合着幻想的诗意,关联着难忘的亲人!

  4、合欢树寄托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母子同欢的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施情感教育

  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故事: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句:《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

  歌曲升华主题

  《烛光里的妈妈》

  欣赏歌曲

  情感教育

  布置作业

  屏幕显示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

  生读海托夫文章

  课下完成随笔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

  提高写作能力。

  《合欢树》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合欢树》的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深沉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

  4.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文章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真挚的感动展现出来,这正是学生应学会以小见大、平凡中见真情的写作方法,所以我把“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作者母子情深“作为教学重点,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象征的写作方法较生疏,把“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高效课堂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基于此,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点拨、引导、释疑等,而学生发挥自主权,可以写写划划、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流程: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看老师的教而是看学生的学,不是看老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生动,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激发、开发、诱发、启发、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学生能自己完成的,老师决不包揽,所以我设计的课堂流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一)情境激趣:

  出示一张图片,介绍图片上的人物以及代表作,既让学生了解作者,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我设计的.导语是:这就是《合欢树》的作者史铁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领奖典礼上,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主人公史铁生。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有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等。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母亲是怎样来帮助这位残疾人的,同时来感受一下他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出示课题《合欢树》)在此基础上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

  (二)检查预习:

  对于一些基本的字词以及理解,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字词典在课下独立完成,在对课文内容感知的基础上,简单的问题是不成问题的。我布置的预习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呛( ) 敷( ) 熏( ) 灸( ) 虔( )诚 瞎逛( )

  2.解释下列词语:

  茂盛: 虔诚:

  安慰: 惊惶:

  侥幸: 侍弄:

  3.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并根据这些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三)、读悟结合,自主学文: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好文章内容,我把课文的两部分分开来讲。

  1.默读1-6自然段完成如下表格 (出示幻灯片):。

  时间事件对母亲的描写母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完成表格,既能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又能理清文章事件,还能通过对母亲的各种描写体会到这种深沉伟大的母爱,这样学生自己能完成的东西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矫正。

  2.小组交流合作完成7-12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无疑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在自学中获得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和小组其它成员进行无拘无束地讨论交流,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很自由、很轻松。也就解除了往日课堂上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活动的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教师要巡视参与,成为小组中的一员,或倾听学生的见解,或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师生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渐渐“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气氛自然变得十分轻松、活跃。我设计的讨论问题如下(出示幻灯片):

  (1)合欢树是怎么来的?

  (2)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生长过程?

  (3)在母亲逝世后,作者对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的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补充矫正,明确:其实可以说合欢树就是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料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也可以说合欢树相当于母亲,合欢树就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那么大家认为合欢树象征了什么?(教师归纳补充并板书)

  (四)延伸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肯定引起共鸣,学生肯定想畅所欲言,这样我设计综合性题,引发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请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感触。

  (五)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合欢树为媒介,既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其实母亲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就像《懂你》歌词所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让我们珍惜这份深深的母爱吧。播放《懂你》这首歌,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合欢树》的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夏日里满树鲜艳绚丽的合欢花,以及满地的落英缤纷,总是吸引着孩子们欣喜、探究的眼球。基于他们表现出的对合欢花的浓厚兴趣,我决定安排一堂综合认识合欢的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合欢的花、树、皮。

  2.简单了解其各部分的功用。

  3.培养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及想象思维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查资料,搜图片,制作幻灯片。

  2.纸笔、颜料、胶水。

  3.合欢的花、叶若干(分别放在小筐里)。

  【活动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等。

  【活动过程】

  先放幻灯给孩子们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组织全体聚到合欢树下,从观察入手,一步步来引导他们认识合欢树,了解合欢树。

  1.提问幼儿合欢树的名称,简单了解它的.别名: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

  2.对照实物,观察、讲述、认识。

  树干:树干的颜色一般是浅灰褐色。

  树皮:树皮轻度纵裂。

  树枝: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

  叶子的颜色:绿色;

  叶子的特性: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

  叶子的生长方式: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互生。

  花的形状、颜色:花美,形似绒球,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

  花的气味:清香袭人(让孩子们亲自闻一闻,说一说。)

  果实:果实为荚果,成熟期在十月。(留下悬念:小朋友可要留心观察啊,看它什么时候结荚。)

  (对于知识点比较难的地方只让幼儿简单了解。)

  3.简述其价值。

  合欢树姿态美观,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气味芳香,可供观赏;

  木材坚实,纹理通直,结构细密,经久耐用,可供制家具、农具、建筑、造船之用;

  合欢树阴阳有别,被称为敏感性植物,被列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

  合欢皮、合欢花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4.捡落花。

  老师和孩子们一块捡拾落在地上的合欢花,一边捡一边数数。

  5.粘贴、添画。

  让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利用花、梗和叶片进行粘贴、添画。

  6.展评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合欢树,并做简单记录。

  【活动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合欢树各部分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练。

  《合欢树》的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合欢树》位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重点是欣赏人性美,人性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爱的付出、或美在对爱的感恩。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合欢树》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追忆母亲以及合欢树由来的叙述,表达对母亲深情的怀念和对母亲的高度赞美。这篇文章虽无华丽的辞藻,但朴素的语言中透着浓浓的母爱。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中明确提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依据突出“大纲要求”,突出“课文重难点”,突出“学情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作者回忆往事所运用的各种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一定的鉴赏方法对散文加以赏析。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悟母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文本,体会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复杂感情;超越文本,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爱。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我确定了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母爱的独特感悟,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中所蕴含的含蓄的深意。

  二、学情分析

  (一)职中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自我意识较浓。很多职校学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二)女生,情感细腻,缺乏感恩情怀。我所教的高一春幼(1)班的学生,都是女生,情感细腻,易于激发;但由于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缺乏感恩情怀。

  (三)达成目标的优势与困难。优势是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整的接受了初中阶段的教育,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困难在于缺乏作者的情感体验。

  三、学法与教法

  (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师生、生生间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本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的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自我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一)导入

  由于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安定学生的情绪,我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播放歌曲《母亲》,并用多媒体放映突显母爱的图片,用歌曲营造气氛,启发学生。

  (二)走进作者

  重点介绍史铁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从而初步体会作者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史铁生的遭遇十分坎坷,与大部分学生的经历截然不同,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讲授新课

  1 、整体感知(情境教学法)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找出作者回忆母亲的片段,并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的范读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氛围。通过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找到学生的不懂之处,以便以下的讲解有详有略。而梳理文章内容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

  明确: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为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疾为儿子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去世多年

  2 、合作交流

  品味母亲形象(问题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落实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扑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使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1)课文描述了给“我”治病过程中母亲的那些细节?

  (2)母亲是怎样支持我写作的?

  (3)通过这些细节,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明确: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3 、深入探究

  (问题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围绕重点、难点,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升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1)母亲为什么要栽这课合欢树呢?

  (2)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

  (3)文章为什么不以“我的母亲”为题?以“合欢树”为题,什么寓意?

  明确:象征————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一组表达母爱的图片,并配诗朗诵《母亲》,让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片,感受从小到大享受到的无私母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爱。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理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学生思路更清晰,从而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感谢母亲,是她以坚韧的母爱支撑着史铁生走出人生的“雨巷”,开启了史铁生的文学人生。

  感谢《合欢树》,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母爱的延伸。

  感谢史铁生,是他用痛苦的经历再次提醒我们要用心去理解母爱、珍惜母爱、回报母爱,不要失去了才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是当时已惘然”。

  (六)作业布置

  为母亲写一首小诗,可以配上合适的旋律,朗诵或演唱出来。(可用已有的歌曲旋律,更鼓励原创)整理好全班的作品以后,邀请我们的妈妈来参加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音乐班会。

  (七)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阅读散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技巧,并对母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启示:用情景营造氛围,感染学生;用情感扣动心弦,感动学生;用心灵真诚呼唤,感悟于心。

  存在问题思考: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个别学生没能更深刻地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复杂情怀,课后还要注重个别指导。

  《合欢树》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母亲的形象,理解合欢树的深刻内涵,理解以小见大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2、情感目标:感受母爱,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教学重点:

  1、母亲的形象。

  2、合欢树的涵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个人是谁?(PPT1)——史铁生。他的职业是什么?——作家,不对,(PPT1)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为什么这么说?1972年,就在他21岁生日那天,一场大病让他住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此后又患有肾病,发展成尿毒症,靠常年透析维持生命。接踵而来的疾病逼他走上创作的道路,在创作中他深入研究存在与命运,残缺与爱情,生命与苦难,爱与被爱等精神食粮来摆脱生命的苦难。他用残缺的生命躯体释放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生命的苦难点亮思想的光芒。用灿烂的笑容面对人生的不幸,他笑容背后的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名作《合欢树》,或许能得到启发。

  二:曲径通幽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

  课文描写合欢树的段落主要是?

  合欢树是___________种的?

  三:入境感受挚热的母爱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让我们沉浸到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挚热的母爱,同学们先听一段朗诵,听的.同时用笔勾画出最打动你的细节,从这些细节归纳母亲形象的关键词。

  母亲(伟大)

  有趣聪明美丽

  坚强执着乐观

  艰辛无私慈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爱美?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每个女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更何况像母亲这样聪慧美丽的女子,她本来可以享受幸福,但是幸福随着儿子的瘫痪而划上句点,她开始有白发,她因心力交瘁而过早地离开人世,作为一个母亲,她放弃了作为人,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活泼、有趣、美丽的缺失成就了母爱的伟大。)

  问:面对这样母亲的爱,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

  作者的对母亲情感经历从10、20岁的不理解漠视,到母亲去世后的愧疚,再到对母爱的理解。

  四:出关探讨写作手法

  文章到此,母亲的事迹写了,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也写了,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二部分,还要写合欢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的第二部分7—12段,再综观全文,是作分析。

  以小见大:亲情是个很大的主题,母爱是种很深的情感,文章以合欢树为线记叙的那些琐碎的小事统一了母亲的深爱和儿子的真情,爱与被爱的真情借细小的片段和朴素的文字缓缓流淌,这就是以小见大,这也是散文中常用的创作手法。

  象征:同学思考对比一下文中:我的成长经历和合欢树的成长历程;母亲培育合欢树的经过与母亲支持我的过程;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我对合欢树的情感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其实合欢树就是我,合欢树就是母亲,合欢树就是母子间爱与被爱达成理解后的深情,同学们思考,这叫什么手法?象征(温固知新,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文章用过象征,《白杨树》《行道树》《雨巷》,什么叫象征?

  五:回顾悟出爱的哲理

  史铁生把深沉的母爱和对母爱的赞颂幻化为一颗合欢树,茂盛地长在小院,所以行文到最后的时候,作者又说到了小孩和树影,请同学把这段齐读一遍,思考: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孩子的“会”与“不会”?

  母爱是普遍的,可以延绵

  母爱是独特的,不可复制

  结束语: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不管母爱是以何种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都应该珍惜,感谢史铁生,他提醒了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爱,用理解去培养一棵爱与被爱的合欢树;他也让我们明白,岁月永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爱,其实你们一直都在获得,为了不要失去后才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爱你们也需要懂得,最后送一首歌给大家《懂你》,希望大家做一个懂得爱别人,也懂得回报别人爱的“达人”。

  《合欢树》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2.理解合欢树的寓意和内涵。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

  看题目,猜写作内容:介绍合欢树?写与合欢树有关的人和事?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把握文章的结构

  1.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10岁那年”,“20岁”,“30岁时”,“获奖之后”……

  2.全文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不是。第7,8段是插叙。

  (注意第9段与第6段在内容上的衔接。第6段:“我摇车离开哪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第9段:“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3.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参分法:

  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

  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教师分法:

  第一部分(1-3):写母亲生前的事。

  第二部分(4—12):写母亲逝世后的事。

  4.文章哪些自然段是回忆过去,哪些自然段是写现在?

  第4—6,9—12段写现在,其它段是回忆过去。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你认为文章哪些词句最能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说一处。

  “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第4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作者的小说发表了,母亲却没能看到他的成功,遗憾,痛苦;要是母亲看到了,该有多高兴,该有多好!世界上有一种痛叫“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有一种遗憾是我们成功了,父母却永远无法知道了。读到这句话,我有三种伤心:一为作者;二为自己;三为父亲。有一天,我的女儿成功了,我可能也看不到了吧?想到这儿,潸然泪下。前几天,我去弟弟的卫浴店,他艰苦创业,店面升级,投资近80万,我当时想,要是父亲还在,要是他看到了,该有多好啊!

  “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7年深深的怀念!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这两句话不只是在告诉读者这个信息,在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深切隽永(隽永,意味深长的意思)的真情。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第5段)

  作者在写作上获得成功,想和母亲一起分享,可母亲却早早地走了。独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着眼,想起母亲生前的艰辛和痛苦,无法释怀;“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多么寂寞的痛苦的想念啊!

  “‘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的心一阵抖……”(第7段)

  “抖”是因为“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抖”,触动了心之一角,那里积累了深深的怀念,不敢轻易触碰,那是心里最痛的地方。作者内心的疼痛在一个“抖”字中倾泻而出。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第10,11段)

  想摇车去母亲曾住过的小院看看那棵合欢树,但因过道变窄,无法摇车进到小院,再也看不到合欢树了。后悔,遗憾,自责,痛苦,愧疚,悲伤等,齐涌心头。“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我认为,这就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悲伤也成享受”,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慢慢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在回忆中,仿佛时光从未走远,母亲永在!

  2.作者以前(10岁,20岁时)理解母爱吗?

  没有。

  10岁,“把她气得够呛”。

  20岁,“别浪费时间啦!”“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母亲为他做的一切,他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他只想到自己的痛苦,想“死了倒痛快”,从未想过母亲比他更痛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补充《秋天的怀念》)

  30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才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与恒久。文章读到第4段,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明显发生了变化,变得深沉。

  (等体会到了,想好好爱的时候,母亲已不在了!因此,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孝顺不能等;成功也不能等,早点让父母看到你的.进步与成功。)

  三、理解合欢树的内涵

  1.文中几次提到合欢树?找出相关内容,品读并思考其各自的寓意和内涵。

  第1次(第7段):“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通过邻居之口引出合欢树。

  第2次(第8段):讲述合欢树的来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仿佛预示着他的儿子也会像合欢树一样重获健康的希望,重获生活的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那仿佛就是她的孩子。

  第3次(第9段):想起合欢树。“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合欢树是母亲种的,在作者心中,它仿佛就是母亲的象征;再说,这些年来,作者一直未见过那棵树。

  第4次(第10,11段):再也看不见合欢树。合欢树对“我”的意义和对那个孩子的意义不尽相同:对“我”来说,合欢树意义非凡,它寄托着母亲对“我”的希望,寄托着“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2.本文题目为“合欢树”,为什么直至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全文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同时,合欢树触动了作者,是本文的写作缘由。

  3.第一段能否删去?

  不能。正是因为作者小时候作文写得好,所以以后走上写作道路并获得成功,与第三段在内容上也有呼应。

  从第1段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聪明,美丽,能干,率真,幸福。母亲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为了“我”,她放弃了她的诗和远方,牺牲了全部。

  4.本文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或“回忆我的母亲”为题?

  因为本文的写作重点不在表现母亲的好品质,而在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合欢树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引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且合欢树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合欢树》的教案 篇12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路,读懂母爱。

  2.探讨文章中情于理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探究文章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愧疚,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破解“一人一树”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二、整体感知

  抓住文章赞颂的主题——母爱

  三、品味鉴赏

  (一)读懂母爱

  1、既然是表现母爱,那自然要从母亲写起,请同学一起朗读散文第一自然段,并思考本段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在作者笔下心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文本的第一自然,作者选取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生活片段进行描写。在作者笔下,母亲活泼、开朗、要强、爱美,那时候的母亲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是幸福的。

  2、“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巨大的打击改变的不仅是我,母亲也发生了变化,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对此你有体会吗?

  明确:第二个自然段,“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迅速的'变老了,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头发。在此之外,作者还突出刻画了母亲变老的细节,那就是母亲总是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啰嗦、唠叨,不要嫌弃她动作慢了,反映慢了,也不要嫌弃她落伍了,那是因为你慢慢长大,而她正在慢慢变老。

  双腿的残疾不仅改变的不仅是史铁生的生活,这也彻底改变了母亲的命运甚至性格,母亲“变”了,而隐含在这“变”字后面的恰恰是的母亲深沉的爱。

  3、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之后,母亲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母亲说她曾经喜欢写作,并且回忆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她顶风冒雪推我去看电影,到处去给我借书。

  4、同样是谈到写作这件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映完全不同?

  明确:散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年幼且健康,我有我的生活,母亲也有着母亲的追求和美丽,看起来我和母亲的生命将要各自绽放精彩。可是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双腿的残疾不仅是我的悲剧,更是母亲的灾难。从那天气,母亲的生活完全被我所占据。

  作者笔下,母亲的命运是苦难的,但她却有着坚忍的意志,她对“我”始终默默付出毫不张扬的爱。文章一开始看起来很平淡,但在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母亲对我深深的爱的情感却是非常的真挚,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评价就曾经这样概括——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表现了母爱之深。

  板书:在叙述中流露出原初面目的情感

  5、闲笔不闲——老太太们:写母亲是为了主题的需要,作者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来描写一群老太太?作者都写了他们什么?

  明确:老太太们始终关心着“我”,她们还把“我”当孙儿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她们从来不提及我的母亲。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可是她们终于还是提了,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也正是老太太们的这次“终于”引出了母亲的合欢树。

  同时,老太太们对“我”的关心,他们那么欢迎“我”,又表现了家庭的母爱向社会的延伸。作者对母爱的表现,从一个人过渡到一类人,深刻的表现出母爱之厚,同时也完成了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的步骤。

  板书:情感经过历练趋向理性。

  (二)那棵合欢树

  1、母亲为什么会在路边挖一棵刚出土的树回家?

  明确:母亲挖的其实不是合欢树,是含羞草。母亲从来都喜欢这些东西,只是因为我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才没有了它们的位置空间。母亲喜欢含羞草,母亲不就像含羞草吗,她温柔而不张扬,美丽而不耀眼。

  2、品读语言

  (1)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2)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明确:什么是故乡,有土地有母亲才是故乡。什么是家,有母亲才是家。没有了母亲,也便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没有了母亲的倚门而望,归家何为?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即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更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又香,却失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痛苦漩涡中的作者不愿进小院看一看当年母亲种下的如今已经开花的合欢树,可等他走出这痛苦时,他对自己两年前的行为表示后悔,虽然他依旧没有回到小院,但两次的根本原因已经完全不同了,上次是因为不愿也不敢面对,这次更多的遗憾是不能自己亲自摇车进去。作者经过时间的洗刷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时,用生命品味到了人生的种种希望与失望、沉沦与拯救,不但不再痛苦,反而成了享受。——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板书: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

  3、树影和孩子

  明确:合欢树之于孩子完全没有了她之于作者的深刻的情感,也许那是他童年的玩伴,也许树影中点滴漏下的日光在他眼中五彩缤纷,我的痛苦也可成为可供玩索的回味与对象。而这也正契合了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四、小结

  母爱使我们感悟生命,生命使我们读懂了母爱。母爱因生命更显真挚,生命因母爱越发温煦。——感悟生命,读懂母爱。

  《合欢树》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方法:

  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我”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

  (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乐观、坚强、执著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结束语: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合欢树》的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第三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展示“合欢树”图片,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2、引导学生对照歌曲内容,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细节。

  3、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4、利用图片设置悬念:树与母爱(或母子深情)有何关系。 要求:1、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2、联想母亲对自己的深爱。

  3、思考:思想情感的间接表达方式

  (1)、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本课学习目的及重难点。

  二、合作探究(20-25分钟)思考如下问题:

  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课文借“合欢树”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悟文中通过朴实的语言所传达的母子深情。

  三、交流反馈。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

  2、分组讨论,确定小组发言人,回答问题。

  3、选择一个母子间对话情景,分角色表演。

  四、拓展深化。(5-10分钟)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自由发言。

  要求:1、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2、领会母爱,基于回报。

  五、实训提升(5分钟)

  布置作业:

  小作文训练(200-300字)

  叙述一件事来表达母爱,当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打算送母亲一件礼物来回报母亲。

  学生写作

  1、从细微处去发现母爱。

  2、运用象征手法。

  板书设计

  合欢树

  史铁生

  母爱子爱树:给“我”看病 为“我”借书 推“我”看电影 鼓励“我”写作

  子思母思树:悲伤也成享受 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 儿子=合欢树=母亲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反思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 相关推荐

【《合欢树》的教案】相关文章:

《合欢树》导学案07-04

中学语文课例《合欢树》的优秀教学设计06-21

七年级语文上册《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06-16

《合欢树》史铁生读后感(精选30篇)11-07

《坚强的锡兵教案》教案06-06

插花教案与反思小班教案06-16

雾 凇(教案)优秀教案06-04

教案06-03

关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