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消失的串门习俗

2022-06-19

总结消失的串门习俗

  以往,豫东这一带,有事没事爱串门。串门带给人们的是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密切,社会的和谐稳定。

  尤其是在农村,家家更是热情好客,心胸坦荡,相互信任,彼此不设防,院子的大门经常敞开着,几乎没有人大白天从房内把门闩上的。要是经常闩着大门,人们不知你在家搞什么名堂呢。大门二门都敞开,串门人咳嗽一声,或喊着主人的小名就进来了。

  串门为借东西的居多,闲话家长里短的也不少。以前的农闲季节,地里、家里都没活了,又没收音机、电视机,只剩下串门了。有时候在邻居家一待就是半天。大家哈哈一笑进了屋,聊天的内容从国家大事到家畜家禽,长篇阔论,无话不说,而且还经常抬上两句,并乐此不疲。冬天的夜晚烤着火,夏天的夜晚扇着扇子,秋天的夜晚赏着月,春天在院子里的阳光下喝着茶,这都是最快乐的时候。在阴雨天,闲着也是闲着,更是串门的好时候。在许多农村,有些人串门不分时间,爱端着饭碗,到邻居家中边吃边聊。串门时端的碗都很大,为的是不再回家盛下一碗,所以,有人见到大海碗就解嘲地说:“这是串门碗”。

  串门时,男人找男人,女人找女人,老太太找老太太,老头找老头。串门也要讲规矩,谁家媳妇生了孩子还没有满月时,不能去产妇家,当然产妇也不能去别人家;再者,男的不能去寡妇家,怕招来是非;丈夫外出了,别的男的也不能去串门。

  在农村,谁家有多少来串门的,是社会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家庭影响力的排行榜。来串门多的,不仅说明人缘好,也在村中有威信,这是被引以为荣的。

  渐渐地,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家里落锁了;渐渐地,楼房越来越多,门槛也越来越高了;渐渐地,串门习俗也消失了……

  花朝节 古代花神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畲族打尺寸

  居住在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畲族人民在“二月二”歌会和平时空闲的时间里,都喜欢打“尺寸”。“尺寸”的打法是这样的:许多人在空场上围成一个大圆圈,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根一尺多长叫做“尺”的小木棍,还有一根筷子长短叫做“寸”的小竹条。圈内人以木棍击打竹条,使竹条旋转着向前飞去,圈外的人便跑着去接。要是竹条落地,就马上拣起向圈内投去,圈内人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用木棍再将竹条击回去。圈外人如能将“寸”接住,就算得胜。得胜者便替换圈内人。这种欢乐、紧张、独特的体育活动,是怎样来的呢?这里还有个故事。

  传说700年前,畲族英雄蓝风高率领畲军在福建汀州抵抗官军的袭击。由于多数畲军是猎手出身,手执弓弩、竹箭,百发中百,把官军杀得落花流水,后来官军开来大批援兵冲杀过来。蓝风高见寡不敌众,便命令畲军渡江撤退,自己一人断后。

  双方对打一阵,官军见他英勇过人,不敢逼近,便集中弓箭手一齐向蓝风高射击。蓝风高在奋力还击中,因用力过猛,把弓弦拉断了。紧急中,他一边挥舞手中的弓弦拨挡官军射来的乱箭,一边乘船后退。官军怕他勇猛,又不知对岸虚实,不敢过江。蓝风高终于守住了汀州城。

  后来,畲族子孙为了纪念蓝风高机智、勇敢的精神,练习以弓击乱箭的本领,每逢节日或农闲时候,就围在空场上打“尺寸”。

  黄窑焰火

  黄窑的焰火过去多在旧历二月十九日晚上点放,后来也有在正月十五点放的。

  黄窑的焰火有固定、流动两种。固定的则固定在广场各种设置上,以“四门斗子射老杆”为主体。广场中心设一根七至十米的高杆称为“老杆”,“老杆”是这个主体的正中央。“老杆”上又有多层机关设置,各设置为一个小单位,白成一体,反映着一个民间故事传说的一个情节,或显示一种特殊的绝技,只要这一小单位的一个火花一经燃着,就会自动在五彩花火中山特定人物作特定的表演,十分精彩。这些小单位又各有名称,如“许状元拜塔”,“老和尚敲磬”、“水漫金山寺”等。

  “老杆”的四角各设高杆一根,较“老杆”要低三米左右,谓之“四门斗子”。所渭“斗子”,也是焰火的一个集绩点,一经点燃,彩花四射,非常好看,四个“斗子。也各有机关,多种名目,如“葡萄架”、“六郎还枪”、“火树银花”等。但每个“斗子”上的焰火将尽时,都要放出一枝特制的“大起火”,沿预先拉上的铁丝,射向“老杆”上的一个小单位,而点燃着这一小单位上的火花。

  这里有一个杨家将的传说,是整个焰火的设计依据。传说金沙滩之后,杨继业只留下两个儿子六郎、七郎,又由潘仁美挂帅去雁门关外大战北国。潘仁美为报七郎打擂伤其一于之仇,把回关搬兵的七郎诓互大帐,用酒灌醉,绑在芭蕉树上,射了一百恤八箭。杨继业在两邮山碰死在李陵碑上,六郎爬边告了御;出,八贤王才调寇水守田此案。寇准为不得罪宋王及王圮潘仁美的女儿,只将滔仁美判以充边之罪,又密计杨六郎途中拟杀,最后在树林内六郎刺了潘仁美一百单八枪,称为“六郎还枪”。

  黄窑流轧的焰火也有多种名生,“拍轧”,“火伞”、。火马”等。“抬鞭”是在一个特别的长棍上,盘挂上一扎特制的长鞭,点燃后由披着湿衣服的两人抬起飞跑,边跑边响;“火伞”是61一个特制的雨伞伞架,上面缠绕上多种鞭炮,点燃后由一个波着湿衣的举着,边转边跑边响;“火马”是竹子,木板、铁丝绑成一个类似跑驴道具的骨架,但要大得多,上面也盘缠各种鞭炮,饰成马形,由一个顶着湿被子的人钻在其中,燃着后一路窜跳,边跑边响。这三个小项目是一个组合,当他们连着跑上大街上,i刹时鞭炮齐鸣,火光一片,甚力壮观。

  黄窑焰火起于何时,这里辽右一个传说。相传清初黄窑村有一位姓黄的在邯郸县衙当了个嫡快头儿,人称黄快首。一天,知县命他在三天之内破获一起响马大案,并把要犯捉拿到县。因此案关系甚大,上面催得太紧,知县还小:他立下文书,如三日内此案得破则有重赏,三日不破就要将他问罪。黄首快次日只好骑马寻踪而去。他妻子得知后,灿诙?月十九日这天,在本村菩萨庙内为保丈夫性命许下大愿,她许给菩萨若能在三日之内让丈夫拿住罪犯,愿每年这天为菩萨点放焰火。

  且说黄快首在外费尽心血,奔波三日,连个影子也未查到,只好回县向知县请罪。他正行之间,见路旁有一小庙,那马突然作蹄不前,扬首嘶鸣,此时黄快首也是非常劳累,便下马想进庙小歇。当他一踏进庙门,便发现庙内有一人狼狈不堪,横卧地上大睡;他仔细辩认之后,发现凶器脏物件件俱在,罪犯正是此人。于是他破门而入,就地拿获,回县交差,得到了知县的重赏。

  后来,黄快首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得知妻子许愿一事,便认定这是菩萨显灵,助他破了此案,便按妻子许下的大愿于每年二月十九日在菩萨庙前大放焰火。

  自此,年年燃放,天长日久,成为惯例,全村群众也默认为村规,—直流传到现在。

  佤族祭祀拉木鼓

  拉木鼓是阿佤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凝聚人心、追求幸福、表现强悍、抒发热情的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光大,可以说,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欢节。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是佤族的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它源于母系社会中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着木鼓。千百年来,敲响木鼓,群山震荡,可以与祖先和神灵通话,可以驱凶避邪、祈求村寨平安,可以召集和激励部族成员抵御外来侵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木鼓已成为佤族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和道具。

  木鼓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赶到事先看鸡卦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几十支火枪向大树叶齐鸣,意为赶走树鬼,)后,几十个强壮的佤族汉子轮流砍伐,直到砍倒大树。树砍倒后,魔巴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以示给神树的买树钱,求树神不要怪罪。再按所需木鼓尺寸截断树干(大约2米左右的树干),凿下两个耳洞,拴上四根粗藤条。

  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途中不间断地有人加入到拉木鼓队伍中去。一个魔巴走在队伍前面撒米、酒等祭祀品,意为让路上可能伤害的小树、小草们的神灵让道,另一魔巴骑在树身上领唱,大家边拉边合唱《拉木鼓歌》。但是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木鼓拉到寨门或木鼓房后,要请专门制作木鼓的工匠开始制作木鼓。先剥去树皮,在树身上部的两侧按女性生殖器的形状(佤族的始祖安木拐是女性,因而佤族崇拜女性,将木鼓做成女性生殖器的形状)凿空四处,深浅不一,所以敲击木鼓会发出不同音阶的声调。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东乡族的家庭制度“分工”

  东乡族称家庭为“阁”,意思是“房子”.家庭称谓是祖父叫做“节堆”,或者爷爷;祖母叫做奶奶;父亲叫做阿达;母亲叫做阿娜;哥哥叫嘎嘎;姐姐叫阿伽;叔父叫阿巴;婶子叫阿姨。

  东乡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家庭由男子任家长。父亲的权威最大,其次是长子。由孤儿寡母组成的家庭,最大的男孩,无论成年与否,都可以代表家庭参加家族成员中的婚宴和其他活动。三世同堂的家庭,祖父决定一切,父亲也有很大的权限。在家庭分工上,男子是主要劳动力,承担主要农业生产与对外的活路,妇女则从事家务劳动。

  旧时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姑娘十四五岁出嫁后,便成了“泼出去的水”.由于实行家庭财产父系继承,多子多福的观念比较严重,若已婚妇女不育,丈夫可以再娶,也有的从“家伍”内部,或从其他“家伍”中过继长子。对养子称做“乔散可望”,有干儿子之意。

  旧时,封建意识和宗教观念对妇女的束缚极严,不论是“家伍”内部的聚会或是其他社会活动,妇女一概不能参加;通常不与家里的男人同屋用餐;家里来了男客要回避,只有与丈夫或妻子有血缘关系的例外。妻子如果背夫不贞,其罪不赦,丈夫可当即休妻,婴儿由女方带走。由于宗教教律等原因,决不容许有溺婴和堕胎等行为。

  子女对父母十分尊敬,赡养、孝顺父母,服从兄长,被认为是一种美德。长幼辈份界限严明,长者对幼辈有一定的权威,甚至达到强制性的地步。遇有纷争等事,爷爷、父亲、叔伯拥有绝对的决断权。分家产和继承遗产,均由长辈决定。

  • 相关推荐

【总结消失的串门习俗】相关文章:

寻找消失的爸爸活动教案07-11

辽宁结婚的习俗总结07-08

山西生育的习俗总结07-08

小寒各地饮食习俗总结07-06

各地立夏养生的习俗总结06-28

陕西旬阳地区嫁娶习俗总结07-08

本命年禁忌习俗总结07-08

大年初六的习俗总结06-28

关于预示死亡的梦境和习俗总结的说法07-08

螺丝肉消失之谜三年级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