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x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确实,“文化的力量”已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发展的软动力。同样,在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认可且充分体现于其思想、行动、言论的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总和,即价值观,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集体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实践操作和理性分析》课题研究旨在形成技术性的、可操作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法,以及有理论高度、能指导实践的班级文化观和方法论。从实践层面上讲,通过我们的实践,形成生动、活泼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理清操作步骤,确立构建良好班级文化具体操作要领。从理论层面上讲,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研究,从理论高度研究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指导自己和广大班主任老师更好地建设班级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对现代班级管理的认知水平,提高管理班级实践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探索出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班级文化的新途径。
本课题总结出了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具体操作模式,让广大班主任有方可依、有章可循,并且从理论上阐明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内容都是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涉及的。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成效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实践操作
课题组各成员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目标是让班集体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文化氛围、优秀文化精神的文化组织。以优秀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最终形成和谐班级。下面就从几个层面谈一下构建班级文化具体操作方法。
(一)构建环境文化的实践操作
环境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整齐的桌椅、整洁的环境;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定期更换的黑板报和宣传栏;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
板报作为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通过富有新意的板报创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的黑板报一般每两到三周一换,由班主任和宣传委员根据班里的情况、节假日、重要事件和活动、学校统一要求的主题等确定每期黑板报的主题。班里共分为10个作业小组,这些小组同时也是板报小组,轮流主办。比如快考试了,我们就出一期有关“学习方法”的黑板报;元旦、仲秋节等节日,我们会用板报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北京申奥成功了,我们就出一期“奥运知识”的板报;学校里举行艺术节、体育节,我们就出一期板报配合学校的活动。每个小组都形成了一批办板报的核心团队,有人搞设计,有人写字,有人画画,有人查资料。
宣传栏可设计在班级内墙上,并可延伸至教室外。如我们的宣传栏分为三部分,教室外墙、教室内墙左右两边都有。教室外面的宣传栏张贴一些展示同学风采的书法、英语作文、美术作品和配合黑板报主题一起制作的电脑报、手抄报等。内墙我们把每天读报时对同学们学习、生活有用的文章都剪了下来,每隔两到三周就更换一次。内墙宣传栏又分为很多小栏目,如“爱与责任”“创意生活”、“军事科技”、“神奇的大自然”、“幽默小品”等,把剪报的内容归类张贴,方便同学们阅读。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争相阅读。后来,我们又发动同学们一起剪报,让大家把自己感兴趣的报纸内容贴到宣传栏里,和大家共享。另外,刘明辉、安波等班教室前面黑板的右边每天由一名学生书写自创“名言”,墙壁两侧还张贴了同学的书法作品,增添了班级文化气息。
(二)构建行为文化的实践操作
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就是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决定精神文化。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班主任和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上好每周的班会课。特别是进入初三、初四以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容易出现一些早恋、逆反心理等问题。而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主要平台之一。每次班会前我们都要找任课教师、值日班长了解班级的情况,对上一周的问题作一下总结,对本周的工作提一些要求和建议,当然还要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
主题班会是班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开展课题研究到现在,我们平均每三到四周都要组织一次内容比较充实的主题班会。班会一般是由班主任和团支书来确定主题,然后的工作主要是由同学们来完成。由于课题组各成员班级经常组织主题班会,所以我们各班都形成了一支“班会小组”。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有的同学负责主持,有的同学创作一些相声、小品等节目。比如,辛慧、刘明辉、韩宗顶等班在学校的多媒体报告厅举行过“告别童年”、“亲情故事会”、“为梦想创造可能”、“我是班级小主人”等大型公开主题班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主题班会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社会实践活动是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学生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课题组设计、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和医院等场所,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了解乡土民情、调查环境变化等;济宁十三中小记者团成立并开展了多项社会实践调查,成功地实现从课堂学习,到校园活动,再到社会调查的自主活动能力飞跃;每到节假日,我们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发地到敬老院、福利院走访慰问,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汶川大地震期间,各实验班级均组织了演讲、追思会、捐款等活动,“心系灾区,众志成城”成为学生心中激荡着的神圣宣言。
(三)构建网络文化的实践操作
班级网络文化是指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使班级成员形成统一的文化人格的所有资源、行为和观念的总和,其主体内容属于班级行为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教育与引导,把互联网作为建设班级文化的工具和宣传阵地。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在鼠标的轻轻点击中,使班级成员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正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在网络上开辟德育阵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
课题组成员各班大多数同学都有电脑,能上网。几乎每个同学都有QQ号,很多同学还有自己的博客,大多数同学喜欢打电脑游戏。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对中学生上网问题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能阻止,而要引导。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健康上网,用健康、充实、有意义的内容挤占学生的游戏时间,用班级网络文化占领学生的网络阵地。辛慧、刘明辉、安波、韩宗顶、曹允格等班级还申请了班级博客和班级网络相册。我们把班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同学们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班会活动的材料和照片、转载的一些对同学们学习生活有用的网络资源等内容发到博客和相册里。班里还有几个博客管理员,和班主任一起管理博客,发表日志。现在,我们己经将班级博客和相册的密码向全班同学公开,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到博客和相册的建设中来。
课题组各成员还为班里申请了电子邮箱,同学们和学生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和班主任进行交流。另外,学校进行布置一些电子稿的作业,特别是放假期间,有许多征文、美术设计、电脑报、实践活动等方面电子稿作业。别的班都是让学生开学后用软盘带来,交给学校一一存盘,而我们几个班都是发到班级邮箱里,由班主任汇总后统一交到学校,非常方便,而且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电子稿修改以后发到博客里,或者留一些精采作品在毕业时收录到纪念册里。
(四)构建班级制度文化的实践操作
制度文化是实现班级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措施,包括班级规章制度、班集体组织形式、责任关系、目标落实程序等。
首先要确立班级目标。目标是导航灯,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与奋斗。目标的制定可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即理想。如理想目标可定为:建设一个环境高雅、举止文明、学风浓厚的班级;培养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近期目标的制定,可根据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和比赛,对全体学生做出动员,明确活动的意义,提出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目标,对学生思想行为具有明显的导航和激励作用。目标一旦制定,班主任应该和学生共同努力奋斗,鼓励全体同学树立信心,用集体力量激励他们去拼搏。而且目标一旦实现,能给师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班集体的组织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如在管理方面要注重班干部培养和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在学习方面可采用ABBC小组合作学习,即排位的方式是相邻的四名同学中包括一位优等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学困生,并开展组际竞赛,帮助学困生赶超先进。
制度建设要落实好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各项常规,包括课堂的常规、学习的常规、纪律的常规、卫生的常规、礼仪的常规等。制度建设重在落实:从小事着手,从点滴抓起,要事事、时时、处处注意班级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建议老师们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充分发动和信任学生,制定本班的常规管理方法,让班级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班级要想取得思想与学习的全面发展必须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在班级管理手段上,要做到正确处理严与宽的关系,既重视班级制度化建设,同时又要加强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这问题上,有两个常见的错误:一是强调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且以奖惩作保证,就能把班级管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严师”由于忽视了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品格,尽管制度非常严明,班内的突发事件依然很多。二是对教师情感教育的片面强调,迷信爱的力量能溶化一切,甚至不惜包庇自己所偏爱的学生。这种做法实质上把宽混同于松。实际上宽是以严为前提的,没有严作基础,宽中所显示的爱必然是一种是苍白的爱。
二、构建优秀班级文化的理性分析
(一)班级文化的定位
从文化的角度定位班级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教育在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中起关键作用,学校是教育体系中的基本组织单元,“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班级文化则是学校核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定位班级文化。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班级文化在素质教育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班级社会学是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包含离散型文化与统合型文化、制度文化与非制度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影响组织运作、发展过程中的所有文化因素及其组织内部所存在的种种文化现象统称为“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研究成果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美国的沙因认为:“组织文化就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独创、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而被作为正确的思维方式传输给新的成员,以使其在使用外部环境和内部融合过程中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感受事物。”组织文化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层到表层的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四个层面,即默许假设、共享价值观、共享行为规范、象征性活动。
(三)班级文化的层次和类型
班级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可以将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进行合并。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表层,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浅层,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物质文化即环境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质形态,其主体是有形物,是显形的文化主体。行为文化是指班集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交往方式、行为规范、典礼仪式、文化传播,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和班会活动。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管理的各种班级规约、学生行为规范、班级目标、班风口号等。精神文化是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班的整体精神面貌,是班集体在较长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班级文化的内核,决定着班集体的思维方式,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班级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班集体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班级的一种“教育场”,是班级的“精、气、神”。它赋予班集体特有的个性魅力,是班集体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如辛慧、刘明辉班的班级精神是“尊重、真诚、宽容、责任”,这一精神内化到每位班级成员心里,使七班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班集体。
(四)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
优秀班级文化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班级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它能使班集体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
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一个班的班级文化决定了该班集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双主体——班主任和学生
班主任和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双主体,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传统上班主任往往忽视学生在构建班级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出现了“学生个性随班主任”的说法。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授、改造或创造,都离不开主体所发挥的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学生的活动,班级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性、继承性,也将不再具有生命与活力。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因此,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创造潜能,从而确保班级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成为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是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的希望所在。
班级文化的双主体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民主性、生成性、发展性。民主性是指班主任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成性是指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先进文化植入的过程,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培育过程,是师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也是对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这些过程强调了师生主体的感染、体验、交流、合作,这是一种培养、教育、转化、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班级文化形成是一种扬弃与创新的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是一种创新。班级文化的发展既要不断强化师生的认同,又要不断促使师生反思与变革。
总之,班级文化一旦孕育成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它将形成班集体的性格,代表班级的气质。同时。它将深深地烙印在从这个班级走出的每个学子的成长轨迹及其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他们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辨认。学子可以离开班级,但永远离不去的,是班级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班级文化!
- 相关推荐
【班级文化的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11-09
音乐学科的课题结题报告09-15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参考09-13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范文09-16
语文市级课题结题总结06-12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5篇)09-21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精选13篇)06-22
幼儿园结题报告格式精选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