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2023-06-16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

  本节课是安排在学生们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以及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以后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们从比较中发现新知识,感受两种分数之间有着相同的特点。

  首先我出示了若干个不同的分数让同学们分一分,第一类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分数,也就是上节课几分之一的分数,而另一类就是今天要新认识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其实在我还没有出示题目之前有学生对这样的分数已经有所了解,但我觉得他们也就是能读出这些分数罢了,至于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需再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因此接下来我打算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课前让所有学生准备好了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纸,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表示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并将这一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理解巩固了几分之一分数的意义。然后再涂一份,让学生发现不只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其实就是有几个几分之一组合而成的。通过学生这一动手操作,很直观的发现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只不过取的份数不同而已。

  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们动手实践,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自己创造分数。学生们劲头高涨,人人都投入到实践当中,先是折一折,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再涂一涂,表示其中的几份,就这样设计出很多不同的分数。然后组织学生们为大家介绍自己设计出来的分数,这样就巩固了学生对于几分之几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学生们的长方形纸大小一样,最后还利用它直观的进行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们对于分数的认识。

  本节课立足以生为本,实现了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并注重对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时要多加关注后进生,耐心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2

  一、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课堂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如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等。在课堂中,教师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中,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4、1/8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1/32这个分数。又如在片断三中学生能针对不同的整体判断出?所表示的几分之一等。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借助生活中的百分数,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的开始让学生展示收集的百分数素材并进行试读,一方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既直面

  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探究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棉80%”。学生在“想---画---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百分数的意义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了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直观的认识了百分数。

  三、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本节课借助一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生疑,在争辩中明晰,从而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这种借助矛盾冲突、在相互辩论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的做法,也是知识与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体会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简捷性、优越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生活及健康教育。

  在练习的设计中,先设计了判断题,这是基础性练习;接着设计选择合适的数填空,这是一道综合性练习,再接着是一道趣味性的练习,在成语中找百分数;最后出示两条信息,让学生读了之后,谈谈感受,使学生再次体会百分数的应用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最后送给送给学生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余韵悠长,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给人一种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3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孩子们都爱做游戏,教师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分食品活动”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动机,吸引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教学时通过涂、折、画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亲身经历“分数”的探索过程,切实感悟“分数”的真正内涵;同时,设计了多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践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2、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平均分,并逐步探索出分数1/2,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或通过自己折一折,发现了哪个分数。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折出并涂色你有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了解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时平均分成4份,因此都可以用1/4来表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动手做、用眼看、自主说、认真想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

  3、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4、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估算和猜测的能力、习惯。

  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次让学生估计的和猜想的环节。第一次是“想想做做”中第3题,让学生先通过观察,估一估下面两张纸条是原来的几分之;再让学生猜测一下,照这样分下去,还会出现几分之一?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找到规律以后,大胆地猜测后面可能出现1/12和1/24。在课尾总结了本课学习的是“几分之一”的分数以后,我又让学生猜猜下一节课可能会学习怎样的分数,很多学生都猜测出要学“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和善于猜想的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分数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4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我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感受,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课堂上,我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达到了教学目标,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5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我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

  总之,这节课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6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涂画、比较、归纳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直观导入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算理,一开始我就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对长方形纸的涂色,很好的揭示这一道理。将抽象的算理与直观的示意图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算理时,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从而启发计算思维。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二、关注算理的推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新知教学时我出示“1/2×1/3”猜一猜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看一看适合分数与分数相乘吗?最后学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这时,我告诉学生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我想肯定有同学能够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接着要求学生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这个算式的意义。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也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分数相乘”计算法则的理解。

  当学生画出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从图中你能看出“1/2×1/3”的结果吗?学生一下子就说了结果1/6,然后我又出了几个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说出得数这样经过几次动手操作,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计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学法的渗透

  本课时从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是由“特殊”去引发学生的猜想,再来举例验证、然后归纳概括,力图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思想。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概括得出“分数乘分数”只要“分子不变,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计算方法,再由学生自己用画图、折纸、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验证这种计算方法,发现了“分数乘分数,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这其间渗透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样在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又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7

  在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分一分”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对4个苹果、2瓶矿泉水的分法,引出平均分,而后出示一个蛋糕让学生思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在学生理解一半的基础上引出如何用数来表示,从而揭示课题。而后认识1/2,表述它的由来。

  接下来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并表示出来,展示多种方法,之后判断1/2。让学生说出自己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1/4、1/8、1/6……引导学生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最想认识的一个分数,接着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的图形可以表示出相同的分数,相同的图形可以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同时生成1/2和1/4的大小比较。

  之后教学书写分数的方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进行一组练习后就开展眼力大比拼的游戏,书上的一道把1平均分成2、3、6份等等的练习。

  最后一组生活中的应用,设计了3组题目。第一组:法国国旗,五角星和八快巧克力组成的整体,让学生说说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题的思路比较开阔。而后是一段多美滋的广告,学生的思维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在整个课中力求把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把各知识点教学用: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涂一涂、议一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串连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 ,同时还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分数。整堂课教学比较流畅,学生操作活跃,表达积极,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欣喜之余又使我陷入了困境,这节课从表面看起来是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但其然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产生的,它与整数中的“平均分”的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理解反思的学习平台,并通过富有启发性的、互动式的对话,让他们体会到新、旧知间的联系。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教学分数中的“平均分”就不难了。可是我在教学时这一点,学生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更没有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提供充足时间,注重动手操作

  一位哲人说过:“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了,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在本课教学中,我虽多次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搭设了动手操作的舞台。如几次的“做一做”认识几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以及小组内“折一折”折出更多的份数,然后“比一比”探讨发现了什么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操作没能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在让学生动手之后就草草收场,其创造性思维也难以体现。例如:分母为奇数的分数折法,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在课堂中,我怕影响教学进度,只是把班上学习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折法进行展示,没能照顾到大多数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致使在课后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此类分数的折法。我想,这也是在以后更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状况,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够“一同前行”。

  通过这节课也反映出我在教学设计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整堂教学课我安排的内容很多,这就显得有点杂,我上课也有点赶时间,没有更好的突破难点,这样使得学生对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印象并不深刻。教学语言要自然、简练、精练。,同时,在平时还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练习。要把粉笔字写得漂亮、工整、美观。

  总之,本节课后自己有很多的收获,也清楚了自己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因此,自己还要更加的努力学习、工作。另外,希望老师们能够多多指导,给我指出我的不足,让我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有所进步。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8

  今天早上到上溪小学上了上个星期备课以来的分数认识这堂课。结合上课的动态,同学的情况和后来的辩课发生了一些想法。

  一关于情景的考虑。

  从整堂课过程来看,首先是教学情景的素材,我是采用的4个桃子、2个苹果、1个大饼,在辩课的时候陈老师提到可以就用桃子一种素材,出示4个苹果,让同学看看把这四个苹果分给二人,没人分得多少?2个!淘气又把他自身的2个平果分给爸爸和妈妈,每人分得多少?1个!妈妈也没有舍得吃,她的1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2人,每人分的多少?从而引出分数?后面陈老师又提到在这完了之后,可以继续使用大饼这个情景来继续感知二分之一!这里我就在考虑,是否还需要这样,情景的目的是在于引出分数!在使用大饼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情景,而是体会二分之一。

  二关于先有二分之一表示再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还是先体会二分之一含义在表示二分之一。

  前面的两天试教我都是先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再来认识分数。今天上课却改了,先认识分数再来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就是需要把二分之一先写出来。今天尝试让同学写,同学好像基本上都已经接触过了,所以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只有个别是用图形表示的,所以就只是展示了一下,就马上出现。依照今天的辩课的结果,就可以先到这里为止了。接着就体会的含义,完了之后再来认识分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来学习分数的各局部的名称。并可以让同学说几个分数,对应的认识一下刚才说的分数的分数的分母是什么?分子是什么?这样下来可能会更顺。

  三二分之一的解读。

  昨天在冥思苦想中想到了“半个”就是“2份当中的1份”这样一句话。觉得利用这一句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二分之一。今天贾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考虑了更多。贾老师在读二分之一的时候采用了这样一种读法:“二分”、“之一”。这样就把分数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加以体会。

  四分数的意义与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这样的含义,是否需要强调。

  记得三年前自身在上溪小学进行新教是会教的时候,就是上的浙教版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那里也有分数的意义,而且同学说的.不是特别的流畅。前面的两次试教中同学也没有着重的要求同学说一说,今天在辩课的时候有老师提到这句话需要说一说!那么在那说呢?我自身感觉可以放在第一次分完大饼的时候就让同学说一说:把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2分,每一份是它的。这样一来,估计同学在后面的教学反馈中就会比较自然,能够较好的说一说这句话。至于后面提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说表示的含义,就可以出示了较多的分数之后,认识分数的各个局部的名称之后,在进行反馈的时候。陆续的提到、……考虑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结合前面接触到的几个分数进行再一次的体会是否正确?引而考虑分数的分子呢?

  五练习的设计

  刚开始的练习下面的图形时候可以用表示,从而体会分的时候要求平均分。这个练习是否与后面的练习有所重复。从同学的心理认知上来看,同学在第一次接触到分数也就是的时候,就让同学进行体会要求平均分。而后续的练习是为了更好的体会其他分数来进一步的体会的。还有一个就是昨天晚上才加上去的练习,虽然同学的精彩很多,但是题目的要求上需要进行修改,改成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以的把分数表示出来?

  六练习的整体反馈

  以前听课的时候常听到整体练习和整体反馈,今天听了贾老师的一言整体反馈,让我对于练习的整体反馈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9

  《分饼》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在讲这节课之前,本来以为是很简单的一节课,学生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也一定会很容易,唯一的难点是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我想只要借助实物圆形图片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就会理解了,但当我讲完这节课后,才发现我的想法太简单了,我把学生想象成理想化的学生了,这部分知识虽然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还很困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割,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0

  分数除以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就内容而言相当简单,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我先让学生回顾我们前几天学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并相机在黑板上用字母表示,而后让学生根据字母形式说说计算法则,让学生体验到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探究: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先估算,然后进行尝试计算中,因为受到前两节课知识的正迁移,班级中50人中有48人做对,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直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回答非常精彩。最后学生比较“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鼓励用字母来表示。

  3、延伸:在巩固练习后我让学生做一做“6÷9”和“6÷0.25”,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整数和小数除法。

  应该来说我对这堂课是较满意的,因为我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看到了学生体验成功后的笑容;自身也体验到上课给我带来的愉悦。我高兴之余想到,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教师拥有一些先进的理念,但少了一种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恒心。只有在课堂中体现自己的新理念,那我们的新课程一定会走的更远。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1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直接给出线段图,让学生在理解图意后自己去列式。由于线段图很直观,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想到归一法的思路,也有的学生联系前面学的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来逆推,从而列出了除法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怎样把用归一法列的'算式转化成一步乘法算式,从而得到等式。教师再出题:15÷3/4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去说明算法,这样学生经历的操作、推理的实践活动已经明白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了。由于例3的教学内容是“分数除以分数”且教学思路一致,因此我以“整数除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很快就推导出12/15÷2/3=12/15×3/2,最后通过观察4个等式,学生自己归纳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交流等,经历了知识的生发、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另外这种教学思路,又是前面分数乘法应用题与后面除法应用题联系的纽带,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惟”教材。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就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2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开发潜能的过程,而影响甚至决定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就是教育者一手为学生制造的具体的学习环境,则构成这一环境的每一处细微动作,就都有可能成为决定学生一生命运的智力“开关”。由此,我们大到对同一教学内容、小到对某一教学细节不同的'处理,均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关注学习起点

  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而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需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如本节课中学生面对“分数除以分数”会自然而然地根据题型特征及相互关系,运用商不变性质转化成“分数除以整数”来计算,更有少数孩子能大胆地利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迁移类推。因此,“分数除以整数”应是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也是逻辑起点。关注并立足学生现实起点的学与教,其学是积极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富有创意的,其教则更为有效和富有针对性。

  二、拓展探究空间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我努力为学生提供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状况展示出来的时间和空间。前者根据分数除法算式本身内部的联系,学生进行简单罗列,教师稍做引导就由学生探究出学习内容。后者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他们在面对新知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储备,并对新知产生构想,做出创造性地解决。这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还学生为主动探索者: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3

  分数除以分数是在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开始的。学生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规律等等已有知识进行转换,再计算。因而教学本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回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整数可以变成分母为1的'分数的特性,进行迁移并合理猜想:分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另一个分数的倒数。然后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形式除法算式的共性,运算符号和除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计算结果没变。得出: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整节课由于组织学生得法,放手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发言踊跃、讨论热烈,也激发了他们思维的灵敏性。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没能放开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在思想上要解放。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 篇14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复习中,我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用语言概括,初步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然后让学生猜想1/2×1/4=?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1/2×1/4=1/8,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体验到结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问题:

  1、课上的很快,因此准备得有些匆忙,没有做过多准备,使得在练习和折纸验证猜想的环节花去了很多无谓的时间,直接导致后面练习十分匆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语言不够精练,没有很好调动学生,导致活动中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小。

  3、讨论1/2×1/4,1/2×3/4的结果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好,现在想来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后放手让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讨论结果,再去猜想算法。

  • 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后反思07-20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10-11

加几教学反思案例08-18

《9加几》教学课程反思08-15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设计07-22

《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反思12-07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08-13

9加几教学片段与反思08-15

9加几教师教学反思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