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2024-08-12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3篇

  篇一: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结题报告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把语文学习伸向生活,在生活中融入语文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语文教育名言,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深层联系。语文学习向生活伸延,尤其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更符合母语学习的特点,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又能为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找准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点,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生活言语实践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建构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必要性

  尽管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程,但在读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严重。语文教育面临挑战,这种挑战,一来自一些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二是因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被大量的作业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强化辅导班占据,语文学习的时间基本框定在课堂里,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这样,学生学语文被束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语文教材里。学生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历练。这是极具有害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曾说“宁静的夏季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帕大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培养“悟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既能增加学生的生活历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消除厌学情绪,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方向

  人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生存,要发展,第一学吃饭,第二学言语。要学习言语,就必须在生活中学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人的一生可以不学其他,但不能不学语文。但事实上,一个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从进入学校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着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补充和伸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依据母语学习的习得规律和语文能力形成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应该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学习母语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使用母语来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这一过程在语言学理论中被称作母语习得。学生学习言语,说到底,就是为了运用母语更好地生活。因此,学习言语,就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而不能仅限于课堂之内。事实证明,课外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活动,不论言语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就数量和范围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研究,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两个学期的课堂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10倍以上。这说明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仅靠现有的课堂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

  三、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内容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能否向生活伸延,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眼睛.

  语文学习再也不是仅仅“读教材”,再也不只锁定在教室里。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不能在沸腾的社会生活面前关上大门,画地为牢。语文教育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显然,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要在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环境不能单从表面的时间和地点上交换方式,还要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上有利于学生的言语学习。如让学生从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告、标语、地名、歌词、风俗等方面感受,分析后获得知识。

  四、语文学习与伸延生活的意义

  茅盾先生有句名言:“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课堂语文学习,通过课外阅读、写作、口语文交际、社会实践以及各种传媒等,都能够为学生语文索养的建构提供一个发展平台。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虽然语文学习可以与生活相联系,但并不就等于生活。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多是在无意识、无目的的状态下进行的,有些言语甚至是不健康的,不科学的,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在学生中传开的灰色流言:“学习苦,学习累,学习还要交学费!……。”因而,必须对学生的生活言语实践加强指导,拒绝灰色信号对学生的言语干扰,不能只顾及课堂语文学习,而置课外生活言语实践于不顾。

  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生活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与他人交往对话的情境。学生在历练中积累经验和体验,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达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就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参加生活言语实践,体验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

  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只要我们善于把面临的时空与事物和语文学习相联系,朝着语文学习向生活言语实践伸延的方向去开展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篇二:中学语文结题报告

  作者:薛海兵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4.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

  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实验始终走在网络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访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篇三: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闲暇时间自主学习

  习惯养成研究

  主持人:刘小栋

  成 员:蔡振兴 李广军 尹文军

  单 位: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第一初级中学

  电 话:13525256376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语文课堂之外,还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的最大差异是闲暇。"就学生而言,闲暇时间指除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之外的可自主管理和支配的时间,主要分布在课余和节假日当中。本研究通过对濮阳县部分初中学生闲暇时间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在课外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闲暇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自觉性差,闲暇生活呈随意性;闲暇生活质量差,闲暇知识和闲暇技能贫乏;闲暇教育开展不足,闲暇生活存在庸俗化、成人化、被剥夺等现象。学校家庭和社区应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找准闲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中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时机。利用闲暇时间学语文是每个学生语文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它,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然也就会养成。农村中学生学习资源匮乏,无法上网查资料,如何在闲暇时间实施自主学习,如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于是自2011年3月以来,我们学校语文组全体教师在王相云同志的带领下进 行了《初中语文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研究》这一濮阳市级语文课题的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建构主义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筛选设定目标,自我寻找学习内容,自我确定学习方法与途径以及自我管理学习过程是素质教育在个人能力开发上最重要的目标。

  (5)儿童心理学理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创新精神被放在了首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把学生从过去单一接受型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推上多元化轨道。

  (6)体验成功原理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有成功愿望,而且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多次成功体验可以促进儿童学习兴趣养成以及学习积极性提高,这里所指“成功”是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积极尝试的结果,是生生合作互动,师生合作互动共同提高的结果,体验成功是学生进行学习内驱力,是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产生的根本动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的基本理论、宗旨、撰写有关论文。

  2、研究中学生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与模式。

  3、研究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与课堂教学形式转变的衔接。

  4、研究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与合作、探究的关系。

  5、研究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目标。 愿学: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一定的毅力,有强烈、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乐学:视学习为一种精神需要,感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学得轻松愉快。

  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并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理解教材,能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知识的信息。

  善学:善于制定与自己风格相符的学习计划,能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关于如何开展中学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教育,广大论者各有所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由此看出,闲暇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所谓闲暇,就是闲暇时间,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学生的闲暇是指除完成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任务之外的,完全属于学生个人支配的空余时间。

  提倡“闲暇意识”、“闲暇教育”走进语文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因为新课程提倡学生要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大胆地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注入“闲暇”理念,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

  关于闲暇和闲暇教育的概念,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价值和意义,“闲暇意识”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前人已经从理论上做了较为完备和深刻的论述。本研究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闲暇意识的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语文学习中闲暇教育的做法与意义。

  王尚文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表面上看,一堂课,学生读书,教师“引导”,师问生答,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是“引诱”学生(而非引导)“请君入瓮”。学生成了记忆教师或他人思想的机器,对文本的自主认识是一片空白 2加强小学生闲暇教育中的语文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限于课本、教师、教室,无法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影响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损害了学习的自觉性,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从而妨碍了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为此,《语文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这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

  闲暇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闲暇教育即在闲暇时间内自然地和不自然地进行的、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闲暇教育,主要指学校的闲暇教育,它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闲暇教育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并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因此通过对小学生闲暇教育中语文学习的研究,开发闲暇教育这块领域,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使语文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这对新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设想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把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连为有机的一体,通过课内带动课外,课内指导课外,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乐于学语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确定目标

  (1)现状调查

  在对住校生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

  ①学生品行成长缺少引导导致个性行为缺失。

  表现一,行为自控能力弱。许多家庭父母整年外出打工,使得子女“失控”的时间更多。他们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这些老人年纪一般比较大,大都没受过正规教育,有的还体弱多病,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些老人对孙辈宠爱,放松了严格管教。正因为这样,许多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有的性情骄横,漠视校纪;有的玩性很重,上网吧、打游戏机。

  表现二,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惟我独尊,在性格特性上常常表现为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狭隘,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突出表现在寝室管理中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等自我管理能力。遇到困难就表现出脆弱心态,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

  表现三,生活依赖性强。留守学生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受到的关怀较少,使他们觉得安全感差,孤独感强。此外,很多学生在家依赖父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大多数学生初次住校,住校生的生活环境与家里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不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自己洗衣服,但又十分好强,不愿在人前示弱。

  表现四,不会独立“理财”。住校生一般对钱财的管理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一些家长给生活费的同时,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钱,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进行消费。部分学生计划不当甚至没有计划常常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把后面的伙食费提前花掉。

  通过对留守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46.3%的孩子的监护人经常和教师联系,有8%的孩子的监护人从来不和教师联系。自己感觉学习退步的学生达30.2%。71.2%的孩子经常感到孤独,而没有孤独感的孩子只占3.5%。有不安全感的学生多达60.1%。一日三餐没有规律的占7.4%,生病没人照顾的占18.8%,睡觉不规律的占10.4%,有经济问题的占4%。

  ②学生学习行为缺少引导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一些住校生年龄小,进入学校后,没有父母的监管,课余时间缺少老师监督,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基本不学习。特别是到周末基本上处在“真空”状态,有的根本不理会长辈的劝阻,与电视、电子游戏长时间相伴。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学习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4%,行为习惯一般的占30.6%,行为习惯较差的占12.5%,存在严重问题的占26.5%。而成绩优秀的只有5.6%,成绩良好的占12.4%,成绩一般的占10.2%,成绩较差的占61.4%,其中很差的占10.4%。这个数据让我们非常的心痛,不能不说这一结果与学习行为的好差存在着必然联系。长此以往,将致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最后沦为品行、学习“双差生”。

  ③校外强于校内,娱乐胜于学习。

  住校生大部分时间活动的场地只能限制在校园里,自然更喜欢校外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较紧张,加上公共设施有限致使学生更喜欢自由洒脱的周末。

  由于近年来课业负担的不断减轻,学生用于作业的时间大为减少,休息和娱乐的时间相对增加。可喜的是许多同学都能做到学习与娱乐兼顾进行。学生的娱乐是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兼而有之,但以个体活动为主。正常参与群体活动的不足总人数的一半。从问卷中可知,学生闲暇生活的内容较为丰富:有看书、看电视、写作业、做游戏,还有打电脑、下棋、画画、去同学家玩、外出旅游、野炊、做家务、为孤寡老人服务等等。然而参加公益性服务活动的人还是太少了。调查走访中学生更希望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开设球队类活动、棋类活动、舞蹈、学业指导等,并希望教师能够加以组织和指导

  A、闲暇生活指导纳入学校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

  B、建立鼓励全校人员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闲暇生活指导”的民主机制。

  C、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开展“闲暇生活指导活动”,在校本课程计划中为教师合作开展跨年级闲暇生活指导提供时间和空间。

  D、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建立长期联系,充分利用各种闲暇教育资源,开发并参与“学校一社区”共建活动。

  (2)拟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现实,我校确定了闲暇时间管理活动的目标如下:

  ①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正确的闲暇道德观;

  ②培养高效率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和技巧,积极而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构建闲暇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寻找有效的闲暇课程实施模式与教学策略;

  ④创建学校特色文化。

  2.设计活动内容及管理制度。

  (1)以优美环境陶冶人

  2011学年,我们以创建“濮阳市第四批绿色学校”和“梁庄乡一中小班化教育先进校”目标为引领,开展“净化环境,美化心灵”系列活动。在“创绿”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主题班会和举办创绿画展来宣传环保,还利用思想品德课和集会宣传环境美和心灵美的意义,从心灵上唤醒学生美化校园。通过营造环境的净化、美化、人文化,使学校成了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逐步形成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在这一学年里,我校提出“打造花香校园,培育花样少年”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在全校开展“人人爱班花,个个争班花”争做“花样少年”的活动,各班、学校定期评选“花样少年”,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体现校训中“尚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进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非常荣幸的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绿色学校”和“景宁县小班化教育先进校”。围绕这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净化了校园,还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2)以丰富课程培育人

  近年,我校开发了以《我们成长的摇篮——东坑镇中心学校》、《古老的民族——畲族》和《家乡的廊桥》等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进入课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捧。我们还将不断发掘身边的优秀素材,充实的我们的校本课程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发现家乡,热爱家乡。 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学习课本中所无法知道的知识,了解社会。

  每天午间开设20分钟写字课,配备专任指导教师,传承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写字特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学校活动,如每月一次的写字之星评比,每学期一次的写字等级考试,每学期一次的整班写字比赛等等,有些活动还成了我校的惯例。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书家故事赛等,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这样的精神文化我们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与研究传承,并且也将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研究的发展而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xx年以来,我们推出了“快乐周三”活动课程,它已经成为我校常规化的招牌项目。它曾在景宁县教育局创编的《畲乡教育》公开报道。根据学生的需求,本校教师的现实,我们确定了九大类用于闲暇教育的课程,分别是书法、象棋、文学欣赏和写作、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合唱、绘画、信息等。同时确定负责人和活动场地。

  (3)以趣味活动沟通人

  20011学年以来,在每周一的下午放学后的30分钟活动时间里,我们定期组织了“师生同乐”活动。开展了拔河、一分钟投篮和冬季越野跑等活动。这种师生同场竞技的趣味

  活动,拉近了师生、师师、生生之间的距离。

  (4)以“四开放”锻炼人

  打破班级建制,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参与活动。学校安排专人管理相关场地,为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5)以制度管理规范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不是为了制约人,更重要的是规范人影响人。学校要重视管理制度建设,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要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① 以人为本,规范完善

  要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编定规章制度要涉及方方面面,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到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在整个制度形成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意见与建议,让老师、学生真正当学校的主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台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相结合,坚持用制度塑造人,用机制发展人,用情感凝聚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

  ②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学校的制度和特有的道德标准,必须强调严格执行,不论是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再完美的规章,一旦得不到严格执行,制度所蕴涵的价值观,就如同草介朽木。学校领导要做遵守规章制度的模范,当践行道德的表率。制度原则面前公正、公平,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就有了保证。

  ③消除了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

  当代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寻求发展。有竞争必然有压力,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中,有来自学业的、生活的、交往的等,势必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需要找寻一条缓解这种紧张情绪和压力的途径。而闲暇教育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教人们如何玩得有技术,玩得有艺术,玩得有学术,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的竞争中。

  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人们学习某种知识最初都源于兴趣。闲暇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内容都遵循趣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及实用性原则,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⑤拓展人际关系,促进交流,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闲暇教育一般采取自愿的原则开展,因而人们的选择是自由的,不分任何年龄、层次,这就使人们的交际面不断的扩展,认识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文化,这将有利于人们之间真诚、友善、和睦地沟通与交流,并且这种沟通与交流是没有任何附带品的。闲暇教育的内容从历史的和现实的需要看,主要是发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诸如读书、绘画、音乐、文学创作、旅游、田园劳动、种花植草等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闲暇教育”并不排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非但不排斥,反而应当更加重视,同时也不忽视人生观的教育。在“闲暇”时间里人生观、道德观对个人的“闲暇”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提高人们审美的能力,发展个性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加速自我成长

  闲暇教育的内容有娱乐性的、知识性的、社会实践性的,因而它拓展了人们学习的范围,增加了人们学习的途径,使人们不断的增长见识,这也是终身教育的要求。闲暇教育的内容技能、技巧性尤为突出,有利于发展人们的各种业余爱好,从而促进其“全人”的发展。

  ⑦启发学生想象及创造力

  闲暇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在空闲的时间所进行的休闲活动的教育。一方面放松人们紧张的情绪,使人们在活动中放松,在活动中学会休闲;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在自由轻松的时刻,是最能迸发出思想火花的时刻,这时人们的潜在能力被最大限度的挖掘,人们的思维能力极为活跃,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⑧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闲暇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不再是单个人的,而是多个人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它所要人们体验的是在合作中寻求发展,在合作中寻求成功的喜悦;它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并非结果,它要人们在过程中发现,在过程中学习。竞争并不是单个人的竞争,而是团队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这就要求人们学会互助、学会合作。闲暇教育是一个实战的演习地,它的内容决定了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小组学习的,可以是互帮互学的师徒结对式的,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互助合作的氛围中,人们体验到闲暇文化,体验到闲暇的意义所在。

  • 相关推荐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情境教学课题结题报告02-15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11-09

小学数学动手课题操作结题报告02-22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通用5篇)04-26

音乐课题结题报告范文(通用6篇)09-23

幼儿园课题结题报告范文(通用14篇)09-03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精选11篇)11-15

项目结题报告范文02-22

结题报告范文指导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