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思路编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安排一课时完成。
【设计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大镲、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师: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大家的幸福和快乐,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板书: 声音)
【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师: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师:学贵有疑,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和条件,课堂上探究哪个问题比较合适?
生: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师: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生: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它是研究声音传播这个问题的基础。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完成课题板书。)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师: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学定教。】
(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师:现在各小组看着桌子上自己搜集的材料,包括你的文具盒和眼前的桌子,想办法让他们发出声音,我们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学生制造声音。)
师:各小组介绍自己所用的办法。
(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2、提出自己的猜想。
师:现在再来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认为对物体施加一种外力,物体就发出声音。但你用力扯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声音了吗?
(教师演示)
生:没有。
师:这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结论正确不正确?
生:不正确。
师: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3、实验探究。
师:现在再让你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前后物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使学生会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观察,注意力不再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而对物体本身的变化进行关注。】
师:在动手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一讲在探究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发放科学探究记录表,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并且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的玩法能为本课所研究的问题服务,防止发生偏离。】
师: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表,阐述各自的结论。)
师: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体在抖动、哆嗦,在震动等。在科学上,我们说物体在“振动”。
(板书: 振动)
师:振动是指物体做快速的来回运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
(板书: 声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让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上升到科学的层面。】
师:知道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你能想办法让声音停下来吗?大家亲自动手做做看。
(学生动手做。)
(交流时选择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看到了,振动停止了,声音也随之停止,这又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这叫反证法。
三、拓展活动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组声音,仔细听,分辨一下是什么声音?
(播放一组声音,让学生分辨。)
师: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出来了,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一种声音?
(学生模仿各种声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师: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猜声音”和“模仿声音”活动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扩展到本课所学内容之外的知识。为后面的提问题做好铺垫。】
师:学到这里,我想问一问,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师:看来在声音王国里,还有很多秘密,希望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关注声音,继续探究声音里面的“为什么”,老师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发现!
【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点。】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敲、打
锯、弹
摩擦 振动 声音
碰撞
吹
【教学点评】
《声音的产生》一课在执教时,通过优美的乐曲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引出了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探究声音产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制造声音实验、使物体发声实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学生制造声音到探究声音产生的实验,把选择制造声音的材料和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实验中,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在制造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做出假设。假设不是凭空猜想,而是从观察和收集资料出发,经过整理和分析产生的想像和概括。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建立假设后应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科学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手段”。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探究过程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时,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制造声音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物体施加外力这一因素上,及时加以引导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的注意力由外力转移到发声物体的变化这一根本原因上来,也就是由现象到本质,交流时对于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13篇)09-19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10篇)09-27
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反思03-07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声音》单元教学反思(精选5篇)09-25
旋转的教学设计02-16
《茶经》教学设计02-18
《国殇》教学设计12-11
《赛马》的教学设计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