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设计

2024-06-21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伤仲永》教案。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教案《《伤仲永》教案》。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内容: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后来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齐读。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

  七、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5)齐读第(3)段。

  八、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语文教案03-20

让心飞翔教案设计01-24

教案设计:破釜沉舟07-19

《天窗》优秀教案设计06-08

《杨氏之子》教案设计02-11

认识南瓜教案设计02-11

白帆音乐教案设计01-25

食物的变质教案设计02-23

《多彩的拉花》教案设计02-25

斜抛运动教案设计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