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板书

2022-06-26

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板书

  篇一:《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板书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词人生平及有关背景材料。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词人生平来深入理解词人在词中的情感;

  通过鉴赏词中的意象来体味词人的情感、词中的意境。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美,体悟情感,感受艺术表现力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知人论世,深刻体味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知人论世;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其次作为重点内容,探讨意象对传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鉴赏方法。再次,要在唯美的情境之下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探究体悟情思,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在唯美动人的音律之下,我们仿似看到了一位婀娜的女子,娇羞迷人却又愁情满怀。歌中主人公到底是何人呢?——李清照。

  她就是有着"千古才女、万古愁心"地位的一代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

  二、新课学习:

  (一)、作者生平简介。(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二)、听读,初步感知。

  1、听录音,正音,自由读。

  2、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了哪些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

  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找出相关诗句,体会意象,感受

  意境。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 “风”有何象征意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结: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追问三:“雁”有何象征意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

  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

  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四:“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五: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六:“梧桐”的象征意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雨”、“黄昏”同学们自己回去搜集相关的诗句来揣摩其意味。

  (6)小结。

  黄昏时候,雨水打在梧桐叶上,一声声一滴滴,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灵,让原本就无法控制的愁苦更加难以抑制,终于喷薄出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

  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可谓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

  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

  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

  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

  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7、配乐朗诵,再次感悟词人晚年的凄凉心境,体会情感。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词意象 的品味语言

  领悟主旨

  赏意境 析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 “绝望”: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请比较与《声声慢》的异同。

  2.利用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比较阅读鉴赏《醉花阴》,体会词人前期后期词风的不同。

  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寻 淡酒 急风寓 觅

  冷

  雁 黄花窗 梧桐细雨 愁情于景

  篇二: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首先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得到细腻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其次,引导学生自己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了解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以及他的思想感情,做到知人论世;品味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之色”,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最后,在拥有细腻情感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按照读、辨、品、背、写四步进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及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体会这首词所运用的叠字等艺术手法,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

  教学方式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初读课文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指名评价:你认为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样?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跟读,并结合以下内容品味词作情感) A、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B、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C、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置身诗境,初步体味

  1、整体感知

  在情感上,与《醉花阴》相同,词人表达的是一种“愁”绪。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以及她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2、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有人说《声声慢》是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而李清照也被称为“写愁第一高手”,那么,李清照的愁,究竟是什么呢?她又为何而愁呢?

  (出示写作背景)李清照的父亲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她18岁嫁给赵明诚,赵明诚善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她恬静的生活,卞京失守后,李清照也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病逝。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

  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明确——情愁--独居之苦家愁--丧夫之痛 国愁--亡国之恨

  这小小一个愁字,又如何道得尽女词人的痛苦和哀伤呢?一个反问加感叹句,加重了语气,也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可见愁绪深远无边

  四、再读思辨

  1、在这首词里,有一句话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

  “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2、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 环境的悲凉 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3、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 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 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

  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五、品读意象 赏析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六、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总结

  (一))鉴赏方法归纳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以后在鉴赏诗词时要注意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明确:知人论世,表现手法,典型意象的作用

  八、齐读课文,准备背诵

  九、布置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解释词语并注音

  (1) 尘香:

  (2) 梳头:

  (3) 舴艋:

  2.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 相关推荐

【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板书】相关文章:

《登高》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1篇)08-24

酸的和甜的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1篇)09-28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4篇)02-23

认识小数教学板书设计(通用12篇)09-1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板书设计(精选12篇)11-16

《火烧云》教学板书设计(通用10篇)05-23

《示儿》教案与板书设计(精选10篇)06-26

《画》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6篇)05-18

《秋天》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6篇)08-05

《天窗》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11篇)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