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教案设计

2022-06-25

各种教案设计汇编

  篇一:春野

  教学内容:欣赏《春野》 唱《春游》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歌唱,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得春景,了解中外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用恰当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表达心中对春天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3、在音乐活动中创编简短旋律,用自己的音乐方式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开展采集与创造活动。

  4、通过一系列对“春”的主体欣赏,强化对旋律的听便能力,感受个音乐要素在表现“春”的多姿多彩市的变化与作用;在对“轻音乐”和“校园歌曲”等音乐分类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地参与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知不同的音乐主体、乐句和段落的变化,体验不同音乐情绪的同时,初步分辨不同音乐体裁与形式。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 你知道那些诗词是描写春天的吗?略举一二有感情的朗诵。

  B、 让我们一起唱着《春晓》,走进温暖而明媚的春天吧。

  教师指挥二部轮唱《春晓》。

  C、 今天我们就循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2、欣赏《春野》

  A、 在《春野》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

  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

  B、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

  C、 简介班德瑞乐队和其他作品。

  D、 出示《春野》主旋律,分别用“拉、噜、哒”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句乐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 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生练习。

  3、新授歌曲《春游》

  A、 播放歌曲《春游》,请学生闭眼欣赏。

  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

  B、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七言律诗《春游》,有表情的齐读。

  C、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操作一幅“春游图”,并对自己的组合加以说明。

  D、 欣赏“春游图”,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齐读歌词。

  E、 听范唱,对比乐谱,说说歌曲中哪些地方一样?那些乐句比较像?那句完全不同?

  F、 视唱曲谱。

  G、 跟琴学唱歌曲。

  H、 处理歌曲,强弱、快慢等。

  I、 完整、熟练的演唱歌曲。

  4、课堂小结

  篇三:《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树叶”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 预习安排:

  (1)阅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A.袅袅( ) 橘颂( ) 灼灼( ) 皋( ) 恽( )寒砧( ) ......

  B.征戍( ) 庾( ) 窸窣( )( )迢远( ) 涔阳( ) ......

  C.翩( ) 荃( ) 干燥( ) 万应锭( )桅杆( ) .....

  (2)把文中涉及的诗歌名句摘抄到积累本上,并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

  2、作家简介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他的专著《诗人李白》和《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诗歌风貌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反响的创见。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3、疏通文中引用的诗句,交流预习成果(见学案)

  4、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文题为《说“木叶”》, 作者是怎样围绕“木叶”展开说理的?(弄清作者的思路和他所采用的方法)

  明确: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例举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情况 (现象)

  第3段:提出为什么用“木” (质疑)

  第4段:介绍“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为什么“木”会有这一特征 (解疑)

  第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所以,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④⑤

  ① ②③ ④⑤⑥

  ⑥

  (2)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总结说理议论方法: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

  抽象,且运用大量实例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借“木叶”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将深奥的文学理论说得通俗明白。

  六、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完成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学生讨论,教师不给出答案,激发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我们来看林庚是怎么说的。(板书题目)

  二、教学流程

  (一)迅速浏览一至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二)问题一:为什么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

  结合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如“丛生”、“绿”“密”]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问题二: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明确:就是“树叶”。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

  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为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问4: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阅读课文,“木”和“树”有哪些具体的区别呢?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明确:“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

  问5: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木”的艺术特征

  明确: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意境空阔、疏朗;

  第二“木叶”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问题三: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

  问1:引“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首诗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明确:

  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

  问2:可以想象一下:当枯叶落尽,层层叠叠微黄而干燥的落叶上,一枝枯干直指青空,这将引起我们怎样的感触和情怀呢?

  明确:萧瑟、凄凉、离人之泪、游子之情(强调暗示性存在于物与情的统一性)

  篇四:教案、反思《兔子先生的麻烦》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悦读兴趣。

  2、指导家长如何进行亲子共读的方法。

  课前交流:寒假亲子共读《爱的教育》作业反馈。

  小结:阅读并不是一种修行。亲子共读就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教学过程:

  (一) 阅读前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的这本书就是《兔子先生的麻烦》。

  师:这一页是这本书的?

  生:封面。

  师:对了!封面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信息,赶快告诉你身边的爸爸妈妈吧! 师:不知道孩子告诉你的这些,家长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呢?

  师:来,说说你和爸爸说了什么?

  生:……

  师:问问,您的孩子告诉了你什么?

  家:……

  师:封面上的这些内容往往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

  过渡:兔子先生的麻烦究竟是什么呢?一起打开书来看看吧!

  (二) 阅读时

  伴随着音乐《春野》,孩子和家长一起读《兔子先生的麻烦》

  (三)阅读后

  1、观看录像

  师:刚才看见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有些家长与孩子合作读; 还有的选择默读,这些都是亲子共读时可以采用的方法。

  师:不过,我知道有些家长和孩子还会进行交流。比如,郑文哲和他妈妈,咱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会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哪些问题呢?

  家:……

  师:你会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哪些问题呢?

  生:……

  2、交流活动

  3、反馈

  小结:这种彼此交谈,分享喜悦及心灵交流的真实感受,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都会一直留在他们心中。

  师:其实,一本图画书的正文里至少包括三种语言,由图画书表达的图画语言;由文字来传递的文字语言;由图文相结合、对照、碰撞产生的新语言,所以说图画书适应所有的人看,它会缓缓地释放,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四)总结

  师: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这节课就要结束了。

  师:这节课,你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课,有什么感受?

  生:……

  师:家长们和自己的孩子上完课,感受又是什么呢?

  师:谢谢!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收获鼓掌祝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节课先上到这,祝全家幸福!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有些期待有些惶恐!好在课堂上并没有紧张,家长和孩子们也是,认真地看着、听着、想着。。。。。。课堂中自己还有些欠缺的地方,有些问题转变一下提问方式,有些环节可以再紧凑一些。有遗憾才是美,期待下一次!

  篇五: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春》教案与反思

  一、设计理念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朱自清先生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教学理念体现如下:

  ①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

  ②联系现实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并思考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③重视互动合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阅读方式,并逐步学得合作技能。

  二、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五、教学重点

  一字一句细读文本,品读出其中意味。

  六、教学难点

  体会平凡的景色中所包含的生活诗意。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做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与“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或歌曲。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①首先请同学们闭目想象一分钟(播放班得瑞的《春野》),请问你眼前展现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

  ②师引:记得诗人雪莱曾说过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刚才的闭目想象,让我们回到了春天,春天道了,我们得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热身运动”:请你说出与“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或歌曲。

  ③生各抒己见。

  (二)解题

  ①师引:如果请你画一幅春天的画,你准备画些什么?(生答)

  ②师小结:看来,同学们眼里的春天是十分美妙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朱自清先生对“春”也是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走走看看。

  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出示朱自清PPT)

  (三)教师范读(放配音音乐)(或听朗读音频)

  生独立思考:①课文描绘了哪五副春景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什么情感?

  (四)学生整体感知,回答思考题①和②。

  (五)研读课文

  师引:你最喜欢文中的哪幅图或文中的哪些语句,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第一步:自由地、大声地在座位上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二步:与同桌比赛,谁读得更好?

  第三步:与前后桌合作,选择相同的语句来朗读比赛,并推选优胜者。

  第四步:每个合作小组选派优胜者,来挑战其他合作小组的优胜者;其它小组成员均为评委。 (完成以上步骤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评委评说前,可让朗读者先来谈谈自己这次朗读的感受或说说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朗读者在评委评说后,可让朗读者在其指导下重读一遍,看看在语气上、重音上、节奏上、感情上有无进步。

  3.必要时教师可针对某一句范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提高朗读和鉴赏水平。)

  (六)拓展延伸

  1.师引: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一下朱自清笔下春的特点吗?

  2.学生各抒己见。(提示: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充满活力的、绚丽多彩的、柔和美好的、长们充满希望的、令人振奋的等等。)

  (七)结束语

  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春天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生命的春天也是短暂的,愿同学们珍惜青春,珍惜自己的花样年华!

  九、课后反思(教学后记)

  教了二十年的语文课,朱自清的优美抒情散文《春》,已不知教了多少遍了,教材熟得都能背诵了。本节课我尝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代替老师的分析的方法教这篇课文,效果不错。

  我要求学生按“理读—品读—悟读”的步骤来欣赏这篇课文。

  第一环节是理读---构思之美。闭目想象后,让学生回忆背诵古诗中有关描写春的诗句,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的、盼望的季节,学生的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散文的构思之美。而后要求学生找出难懂字词、句。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问的可多了。有的学生问:“‘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作者为什么要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文章最后三段为什么不合成一段?”“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人?”“‘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小草是‘偷偷从土里钻出来,’而不是正明光大的?”在老师的点拨下,问题一个个被同学们相互解答了,课堂氛围异常热烈。

  第二环节是品读---语言之美。让学生任意寻找自已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几遍,然后用了这样一个句式“________段(句)好,好在________“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我先用了“春草图”做示范。学生分析评点得非常好,以往教《春》时,一段段的分析讲解,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教得很累,用了这样的句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学会了欣赏、分析。最后让学生仿说“春天像??”这时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了,一句句优美的比喻句从学生口中飞出:“春天像一个仙女,婀娜多姿。”“春天像一本百看不厌的书,每看一次都令人兴奋。“春天像一首歌,一首欢快的歌。”“春天是一幅画,五彩缤纷。”??

  第三环节是悟读——情感之美。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小节背诵。然后选取自已最喜欢的一幅春景图,按文字描写,画成图画,可以加上自已的相像,再上台把画展示并解说。学生们用彩笔画出了一幅幅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由文字变成图画,学生再次感受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点拨学生应注意观察事物才能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

  三个环节,课堂氛围一直很热烈,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一改过去课堂那种沉和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不仅掌握课文的内容,还悟得了如何学习抒情散文,学会仿句,学会欣赏、分析,这是以往教学中所不能得到的。

  通过《春》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过去语文教材中的存在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不是自主地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地质学毫无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一样“阅

  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的操练、学以致用,才能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 相关推荐

【各种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各种物质的性质总结05-16

《宿建德江》教案设计09-12

《春晓》教案设计(精选14篇)02-14

风的观测教案设计参考04-20

《文具小超市》的教案设计04-19

《蒹葭》教案设计(精选9篇)07-04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08-24

不求甚解优秀教案设计03-31

《彩点点》教案设计(精选14篇)05-07

《说“木叶”》教案设计(精选10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