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和观察水的教学反思

2024-09-20

有关神奇的水和观察水的教学反思

  篇一:《观察水》教学反思

  《观察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在这次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想法: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定位在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知器官认识物体的性质、特点,辨别清晰各种器官对物体观察产生的结果。现对这次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得地方:

  1、以学生为主体,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学生上来寻找水、教师指导认识水的特征,明确了身体各种器官观察产生的结果的描述。通过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来归纳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通过分析学生活动前后对水的性质的描述(教学活动前有的学生提到水是白色的,还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两个性质混淆理解的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明确眼睛是我们视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能嗅出物体的气味;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尝出物体的味道等。

  2、教学中师生互动融洽,学生探究兴趣、欲望持久。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表达自己理解,同时让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同学发言的不妥和需要补充的内容,教师确实保护好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轻易下结论,引导学生自己在活动分析、总结中的自己的正确认识。

  二、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1、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

  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有规律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好奇心比较强烈和积极,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完整、高度不够,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

  具体体现在:在让每一个小组到讲台前面来找水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照顾到台下更多的学生都只能进行等待,在压抑着自己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就让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充分应用自身感知手段认识事物特征的过程就显得“苍白”、“消瘦”。

  因此,在以后教学预期学习目标定位上要有足够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科学能力。

  2、教学内容偏少,活动主题不足以使学生全面认识水的基本性质。本课内容除了包括学习认识物体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等),还应该包含对水的流动性、没有固定形状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但是在此次教学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关于水的流动性的内容和活动,就显得这节课不够丰富。

  因此日后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感知更多的科学。

  篇二:《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篇三:《观察水》课堂实录、评析与反思

  《观察水》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设计:水随处可见,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但如果深入研究却会发现它有许多奇妙的性质。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水的观察,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在教材上,本人进行了筛选、整合,将本课内容分成三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官辨别5种液体分别是什么,并找出哪杯是水;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认识水有什么样的性质;安排学生猜一猜一元钱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①运用多种感官,在多种液体中鉴别出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②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性质;

  ③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准备:

   5种液体(洗洁精、酱油、水、盐水、糖水)、实验盘、一次性杯子(每组5只)、滴管、一元硬币、餐巾纸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好!在你们的实验盘中有5只杯子,里面有5种液体,帮老师辨别一下它们是什么液体。[以帮助老师的问话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望]

  生:我准备用眼睛观察,看一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我们先观察,再用鼻子闻一闻。

  生:我们先看,再用鼻子闻,如果还不能知道就讨论讨论。

  [让学生在探究之前一种理性的思考,以便在探究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汇报结果。

  生:我们发现里面有酱油和洗洁精,其他的还没有发现。

  生:这只杯子中是酱油。

  生:我们小组王建是用嘴巴尝的,我也尝了,有盐水、糖水和白开水。

  生:我尝了洗洁精,到现在嘴里还有它的味道。

  教师列出学生的发现:酱油、洗洁精、盐水、糖水、水。

  [孩子们在辨别这五种液体时,通过眼睛看、鼻子闻来判断,在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想到了去尝一尝,表现出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师:非常的敬佩大家探究的科学精神,为那些敢于尝的小朋友鼓掌。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但老师希望大家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去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请小朋友观察杯子中的水,寻找发现水的秘密,把你们的发现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学生观察水,填写实验记录表)。

  生:我们小组发现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没有味道。水是生命之源,能唤醒万物。

  生:水是淡淡的,它没有味道,没有颜色,是透明的。

  生:我们发现:①水底会出现小泡泡;②水没有味道;③水无色;④水是透明的;⑤水是生命之源;⑥水能让植物和动物生长。

  [评: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中得出水的性质,同时也讲到“水是生命之源”“能唤醒万物”等,这虽不是水的性质,但这些答案也有其价值。]

  师:从小朋友的答案中老师知道你们观察得很认真,找出了水的特征。下面我们要做一个小游戏。

  [儿童天性爱玩,可以充分挖掘材料中的“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与“玩”相结合,孩子们会兴趣盎然。]

  师:老师手中有一枚一元钱的硬币?你觉得它有什么用?

  生:可以买东西吃。

  生:可以买学习用品。

  生:可以捐给希望工程。

  师:这位小月朋友非常有爱心,今天老师手中的这枚硬币既不是用来买东西吃的,也不是捐给希望工程的,而是用它来做实验。下面请猜一猜这一元钱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

  (拿出手中的滴管滴水,让学生了解一滴水有多少)把自己猜的结果记录下来。

  生:我觉得在上面能滴5滴。

  生:14滴。

  生:20滴。

  生:我想能滴21滴半。

  师:请问这半滴怎么滴?

  生:挤的时候用力小一点(学生大笑)?

  教师一一记录学生猜的结果。

  师:有没有比猜的更多的?

  生:我猜能滴28滴。

  [猜想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判断一元钱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为学生进行探究埋下伏笔。]

  师:刚才小朋友进行了猜测,那么结果是不是和你们所猜的一样呢?

  生:不一定。

  师:你觉得该怎样做呢?

  生(齐声):做实验。

  (教师讲述滴管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点,即滴水时要慢、轻、低。)

  学生自主探究(8分钟),汇报实验结果。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带着一元钱硬币上到底能滴多少滴水这问题进行探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他们实验的信心。]

  生:我们小组43滴。

  生:我们小组51滴。

  生:我们小组61滴。(其他小组表现出惊疑、羡慕)

  师:你们滴了这么多?

  生:我们滴的时候非常轻,非常小心,小组长要求我们不能碰到桌子,所以滴了这么多。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研究的成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师:为什么每一小组滴的数据不一样呢?

  生:与我们实验时的方法有关?

  生:可能与滴管的大小有关。

  师:说得非常棒,在做实验时会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水在溢出硬币前,水的表面呈什么形状?

  生:上面的水向上弯。

  生:呈一个拱形。

  师:水的表面为什么会呈拱形呢?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我从书上看到过,好像是水的表面有张力的原理。

  师:说的非常正确(学生鼓掌)。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看法是,凡事都不能凭猜测,要体会和验证。

  生:实验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仔细做实验。

  生:我得到一个启示:事实胜于雄辩。

  [①对事物不能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判断,应通过实践来检验,②这是学生们经历的认知过程后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验,是一次认识上的升华。]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起好奇心时,就会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只有解放学生的探究思维,他们的智慧才会获得升华。

  篇四:《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但是学生对于水到底满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准确概念,就需要教师每个组快速巡查把关,这样能减少实验误差。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水溢出来不能用餐巾纸,要用抹布擦干净,渗透环保意识。

  毛细现象实验中,个别组认为包装纸壳没有毛细现象,我马上让她重做一遍实验,再次观察现象。体现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

  篇五: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目标由知识点的掌握到科学技能与精神的领悟与培养的转变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如下:

  (1)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设性解释。这项活动设计得很细致。做出解释后,进一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3)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材料看起来和学生列举的材料大体相符,在材料设计上要有结构性。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 “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还要有不能发生毛细现象的。

  做出假设是通过实验认识事物的中心环节,而它的教育价值正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一旦把假设的形成过程说清楚了,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课中,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解释活动并不到此为止,再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列举他们估计水不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明这类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上,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曲别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的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为了节省时间,把“瓶盖停在水面的中间”这一活动放在课下,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 相关推荐

【神奇的水和观察水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好玩的水》教学反思(精选5篇)06-11

关于《水》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09-26

神奇的丝瓜的教学反思03-20

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09-06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设计07-24

《水在变吗》教案07-09

《水在变吗》教案07-09

《水在变吗》教案07-09

《水在变吗》教案07-09

《水在变吗》教案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