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的归纳总结

2022-06-23

典型病例的归纳总结

  1.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由酒精中毒、皮质激素治疗和外伤引起。

  影像诊断要点:X线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股骨头和关节间隙改变,大致可分为:①早期:股骨头内出现散在的斑片状或条带状硬化区,边缘模糊;② 中期:股骨头塌陷,见混杂存在的致密硬化区和斑片状、囊状透亮区,承重部骨质增生、硬化;③ 晚期:股骨头塌陷加重,其内骨质破坏与硬化同时存在,关节间隙变窄。模糊,可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多有高密度硬化条带构成的边缘,颇具诊断特征。还可见低密度骨质破坏区。上部边缘的异常条带影,T1WI呈低信号、T2WI亦为低信号或两条内外并行的高低信号。条带影所包绕的股骨头前上部可呈四种信号特点:① 正常骨髓信号;② 长T1长T2组织信号;③ 长T1短T2组织信号;④ 混杂信号,即以上三种信号特点混合存在。MRI可直接显示髓腔组织的异常改变,与X线平片及CT相对比,MRI可较早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作出诊断。

  与关节结核鉴别:后者病程长,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广泛,病变周围无骨质增生现象。与退变性囊肿鉴别:后者多位于骨性关节面下,形态规整,无明显股骨头塌陷。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是以纤维组织大量增殖,代替了正常骨组织为特征的肿瘤样骨病变。可单骨、多骨、单肢或单侧多发。病变进展缓慢,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可引起肢体的延长或短缩,持重骨可弯曲,出现跛行或疼痛,侵犯颅面骨表现为头颅或颜面不对称及突眼等,故称为“骨性狮面”。

  影像诊断要点:四肢以股骨、胫骨、肋骨和肱骨多见。颅面骨以下颌骨、颞骨和枕骨好发。长骨病变多始于干骺或骨干并逐渐向远端扩展。在干骺愈合前常为骺板所限,较少累及骨骺。四肢躯干骨的病变X线表现有五种:① 囊状膨胀性改变;② 磨玻璃样改变;③ 丝瓜瓤样改变;④ 虫蚀样改变;⑤ 硬化性改变。以上征象常数种并存,亦可单独存在。颅骨病变主要表现为内外板和板障的骨质膨大、增厚,最常见为颅面骨的不对称增大,呈极高密度影。

  与非骨化性纤维瘤鉴别:后者病变区虽然也是透亮,但并非为磨砂玻璃样,且常为单发病灶。与骨囊肿鉴别:后者的透亮程度较高,常为中心性,对骨干形成一致性对称性膨胀。多发生在20岁以下。

  3.骨囊肿(simple bone cyst)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样骨病,大多为单房囊性病变,内充满液体。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长管状骨,尤其是肱骨和股骨近端,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因病理骨折后经X线检查发现。

  影像诊断要点:X线见病灶多呈卵圆形,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随骨的生长渐远离骨骺线,其长径与骨长轴一致,位居骨髓腔中心、很少偏心生长。囊肿沿骨干纵轻度膨胀生长,皮质变薄,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在早期,骨囊肿的骨干侧边缘常呈连续的半弧形,边界清晰,当囊肿不断增大后,则边缘变为多弧形且伴硬化缘。病理骨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因囊内液体流出,表现为皮质断裂,骨折碎片向囊内移位,即所谓骨片陷落征(fallen fragment sign)。CT显示病灶内为均匀的液体密度影,骨壳完整。MRI显示囊内容物在T1WI上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如果内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在T1WI和T2WI上均为高信号。

  与骨巨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发生在骨端,偏心性生长,多横向扩展,具有膨胀性。与嗜酸性肉芽肿鉴别:后者病灶较小,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软组织肿块,多有骨膜反应,可出现中心性死骨及倾斜的边缘。

  4.骨髓瘤(myeloma)为起源于骨髓网织细胞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根据病灶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多发者占绝大多数。40岁以上多见,好发于颅骨、脊椎、肋骨、骨盆等富含红骨髓的部位。 影像诊断要点:① 广泛性骨质疏松,脊椎和肋骨常有病理性骨折;② 多骨多发性骨质破坏,呈穿凿样,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③ 骨质硬化,较少见,影像学上又称为硬化型骨髓瘤;④ 软组织肿块,位于破坏区周围,椎旁软组织肿块很少跨越椎间盘水平;⑤ 膨胀分房性骨破坏,见于脊椎和骨盆,皮质变薄,其内见残存骨小梁,呈皂泡

  状。CT较X线能更早期显示骨质细微破坏和骨质疏松。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性分布。边缘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区,常见软组织肿块。胸骨、肋骨破坏多呈膨胀性,增强扫描肿瘤可有强化。MRI对检查病变,确定范围非常敏感。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在T1WI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病变弥漫时,为多发、散在点状低信号,分布在高信号骨髓背景内,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T2WI呈高信号。STIR序列由于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高信号较T2WI更明显。

  与转移瘤鉴别:后者病灶大小不一,边缘模糊,多不伴有骨质疏松,椎弓根受累多见,MRI表现呈更粗大颗粒状或块状均匀异常信号。与骨质疏松鉴别:后者骨皮质完整,无骨小梁缺损区,颅骨无异常改变。

  5.骨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是指骨外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多为持续性,夜间加重。

  影像诊断要点: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最常见。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常并发病理性骨折。发生于扁骨者,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骨破坏区,有融合倾向,或可见软组织肿块影。发生于椎体者椎间隙多保持完整,常累及椎弓根。成骨型多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位于松质骨内,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

  发生于椎体时,椎体常不被压缩、变扁。混合型则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转移的骨质改变。CT与X线所见相同,但比X线敏感,并能清楚显示局部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大小及邻近脏器的关系。MRI对含脂肪的骨髓组织中的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大多数骨转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脂肪抑制可以清晰显示。

  与多发性髓瘤鉴别:后者病灶大小多较一致,常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和软组织肿块,病变区多有膨胀。

  6.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是起源于软骨或成软骨结缔组织的较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分为:① 中心型;② 周围型。中心型以原发性居多,周围型常继发于骨软骨瘤,尤其是多发性骨软骨瘤。

  影像诊断要点:中心型多呈溶骨性破坏,边界欠清晰。邻近骨皮质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周围可形成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钙化影,其中环形钙化具有确定软骨来源的定性价值,周围型软骨肉瘤若为继发性,则出现良性软骨类肿瘤恶变表现;原发性者,肿瘤自骨皮质的一侧向外生长,含或不含钙化。本病例属原发性周围型软骨肉瘤。CT扫描显示非钙化部分密度可不均匀,还可见到坏死、囊变区的更低密度影。MRI上T1WI呈等或低信号,恶性度高的信号强度常更低;T2WI上,低度恶性的肿。

  • 相关推荐

【典型病例的归纳总结】相关文章:

物态变化归纳总结01-04

六年级数学分数概念归纳总结11-12

小学二年级知识点归纳05-31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知识点归纳11-04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点归纳09-16

二年级上《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12-05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要点归纳09-05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归纳08-01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重要知识点归纳08-07

二年级最新数学《观察物体》的知识点归纳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