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精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讲解《四知》
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
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
3、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5、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三、讲解《私心》
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
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着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四、拓展迁移
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
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
【原文】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古文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古文《过秦论》教案设计06-22
古文二则的教案设计06-06
古文二则教案设计06-06
古文《马说》两课时教案设计06-03
古文的教学反思报告06-19
背诵古文的技巧总结06-17
离职报告古文二篇06-19
关于《古文二则》教学反思07-08
古文学弈教案范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