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作品阅读

2022-06-08

关于报告文学作品阅读

  80年代是报告文学最为"轰动"的时期。感应着变革时代湖涌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充分发挥真实快捷反映现实生活纳文体优势,赢得了文坛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报告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主潮之一。80年代中国作协共举行四次全国性的报告文学评奖。《哥德巴赫猜想》(徐迟)、《中国姑娘》(鲁光)、《省委第一书记》(哀厚春)、《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等103篇作品获奖。1988年12月由《人民文学》、《报告文学》等百家文学刊物发起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评奖揭晓。征文历时近年,发表作品千篇。《西部在移民》(麦天枢)等百篇作品获奖。

  走向开放,是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开放,为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间,报告文学作家内在的诸种观念也发生着新变。作家的思维呈现出更多的开放性、系统性、立体性与可逆性。正是由于社会背景与创作主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80年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态势。这种全面开放主要体现在题材主旨、表现视角与结构设计三个方面。题材开放是全方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以此先导,形成了知识分子题材的报告文学热。

  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的题材渐见泛化。报告文学作家广角地摄取社会生活,既叙写改革开放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的各式人物,也能披露现实生活中各种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既注重国内题材的报告,也能放眼世界,以城外人事为其题材。王蒙《访苏心潮》、刘亚洲《恶魔导演的战争》等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既立足于现实生活取材,又把视线投向茫茫史海,在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中,捕捉具有报告价值的史料进行创作。这一类作品影响较大的有写北洋海战的《海葬》(钱钢)、写长征途中西路军妇女先锋团悲壮故事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董汉河)、以及《南京大屠杀》(徐志耕)、《志愿军战俘纪事》(大鹰)、《文坛悲歇》(李辉)等。

  伴随着题材的开放,报告文学的表现视角也发生了新变。从80年代中期开始,报告文学创作原有的某些观念受到了冲击。作家不仅从文学、新闻的视角去反映生活,而且也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等角度去观照对象。陈祖芬认为:"报告文学必将摄取更广阔的生活面,容纳更多的信息,与经济学、社会学、科技、哲学、心理学等等广结良缘。"①《挑战与机会》(陈祖芬)、《世界大串连》(胡平、张胜友)、《走出神农架》(李延国)等作品,其视角的"立交"形态十分明显。这些作品有文学的华采情韵、新闻的时效真实、也有历史的客观详考、哲学的思辨理性和社会学的明细调查等。由于报告的题材、视角发生了变异,作品的结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中期以后,报告文学作家从小格局的封闭结构模式中走出,变为灵活可控、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集纳式"、"全景化"的报告文学批量发表。这类作品,作者不再着眼于一人一事的"小景观",而是直接从宏观上统摄全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世界大串连》写到的人物有十多位,各取其片断的生活故事连织成篇。《走出神农架》采用"卡片"式结构。全篇共100节,犹如100张卡片的组合。作者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上,自由地择取表现内容,使作品负载有密集的信息量、博大的生活容量和强劲的思想力度。

  • 相关推荐

【报告文学作品阅读】相关文章:

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总结报告07-08

三五拓展式阅读课题实验报告07-11

阅读《红岩》的感想07-06

阅读《养花》的感想07-08

父母的阅读感想07-10

《回声》教案阅读06-07

经典阅读的活动计划06-18

小说阅读训练06-11

名著阅读复习07-04

小组阅读计划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