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单位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位调研报告1
自20xx年事业单位实行网上登记以来,__区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使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06个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法人登记,每年事业单位登记年检率均在90%以上。
我们通过落实机构设立、设备更新、工作力度三个到位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有力保障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机构落实到位。根据省、市编办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适时成立了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为区编办挂牌机构,主要承担全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二是年检设备更新到位。几年来,我们先后更新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档案柜等年检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三是工作力度落实到位。几年来,编办主要领导直接抓年检工作,积极参与工作计划的拟订、部署,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使登记年检工作真正做到有安排有回音。
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相对于工商管理等登记工作起步较晚,并受环境氛围、认识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自觉、主动接受年检的意识还不够强,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还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进行登记年检工作。为此,我们结合本区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全方位进行了宣传引导。一是通过下发文件和年检通知、组织年检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重点上年检的相关操作流程及上级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帮助各单位操作人员熟悉年检操作流程,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提高全区各事业单位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和法人证书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年度检验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说明公布在区编办网站及编办公共邮箱里,增加工作透明度,切实为区各事业单位做好服务工作;三是每年年检工作结束后,及时将全区上年度新设立登记、注销登记、变更登记及年检合格单位的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开办资金、经费渠道等信息及时在__报、区编办网站等媒体上进行公告,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开展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中,我们深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仅仅依靠登记管理机关一方面还不足以完全到位,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保证登记年检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是通过建立qq群等方式,加强对各事业单位年检工作的业务指导,有问题及时沟通。二是在每年一到三月份年检时,与区各主管部门沟通,请各主管部门及时督促,加强审核力度,及时按区登记局的年检日程安排进行年检登记工作;三是在具体工作中,由区登记局按照程序审核后通过年检,区技术监督局对年检合格的事业单位进行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其他相关部门依据合格、有效的`年检证书续办有关银行账户、财政开户、税务登记、社会保险、国有资产、车辆挂牌等事宜,未通过年检或未登记的事业单位一律停办或终止相关活动事宜;通过加强与各事业单位、各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使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形成开展登记年检工作的合力。
为保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我们在工作中重点把好监督管理关口:一是登记范围关。对不符合独立法人条件的,不予登记;对开办资金为负数不能承担民事责任的,暂缓登记。二是材料验收关。对各单位提供材料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严格把关,确保材料数量齐全,内容真实,数据准确,维护登记年检工作的严肃性。三是审核关。在审核时严格对照机构编制部门下发的文件逐项审查,着重对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工作情况等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更改。四是发证关。对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单位印发证书,统一编号,由领证人签字,有关资料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区登记局各留一份存档。五是资料归档关。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了档案库房,配备了相关设施,对整理的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盒加贴卷标,注明单位编号和单位名称,按法人证书号顺序排列,方便及时查阅。
一是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流于形式。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应向登记管理机关详细上报开展业务活动的情况,资产损益情况等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登记管理机关只能凭事业单位自己送来的年度分析报告进行审核,对报告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情况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往往是要求事业单位填个表,盖个章,贴个花,就算年检了。年检年审变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
二是年检工作的社会力量监督不够。年检工作是《条例》赋予登记管理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登记管理机关就是尽职尽责的开展年检年审活动,但由于信息的局限,时间的制约,条件的限制等等,既难检到事业单位的真情实况,也难审出事业单位的那些问题,年检监管工作中缺失了社会力量的监督。
三是年检成果运用没有开展开来。年检结束后,对不合格的单位,既没有影响事业单位分类、编制数量、经费渠道、变更法人代表,撤销事业单位,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年检成果束之高阁,最终导致各事业单位对年检抱无所谓的态度,使得登记管理机关威信不高,影响权威。
单位调研报告2
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进入实战阶段的第一道工序。为夯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工作基础,针对电商单位类型复杂、隐蔽性强、查找难度大的特点,xx省统计局联合xx省商务厅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赴大数据企业调研以及实地走访电商单位等方式,切实摸清全省电商单位家底,为“五经普”单位清查打牢坚实基础。
调研
部门联动,明确工作目标。xx省统计局贸经处联合xx省商务厅市运处、电商处以及大数据公司成立调研组,多次召开电商单位清查专题座谈会,就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全、搞准、抓细”电商单位信息和如何提高网络零售数据质量展开深入讨论、分析和交流。重点分析电商单位清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找准电商单位清查的着力点和主要工作目标。
实地调研,找实堵点难点。一方面,赴大数据公司调研,摸清电商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特点,了解大数据公司挖掘隐形电商单位的底层逻辑和主要手段,论证通过大数据运用查找电商单位的可行性和实操性。
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大数据公司抓取电商单位过程、方法及信息字段匹配情况,并对锁定的电商单位开展实地查找,现场分析、总结调研成果及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找准、找实隐形电商单位清查中的堵点和难点。
认真比对,夯实试点基础。调研组及时与大数据公司对接,对xx区电商单位及网络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一是明确比对样本。采用大数据公司监测的xx区电商单位与xx市提供的“三库”(统计名录库、工商库、税务库)单位比对,摸排“三库”遗漏隐形电商单位和联网直报平台单位漏统电商数据情况。二是强化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共有”单位库和“补充单位库”,再按行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按网络销售额区间值进行划分,进一步完善对比信息。三是确定合作方式。结合比对结果,与大数据公司共同研究实地摸排电商企业的方式方法,明确工作量和合作事项。
问题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结合电商企业经营特点,通过集体会商,实地摸排等方式,发现查找隐形电商单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部门信息共享不全,更新不及时。一是信息不对称。从xx区提供的“三库”单位信息来看,工商库、税务库、统计名录库之间在单位的存续状况、规模、行业等信息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二是更新不及时。通过比对,大数据公司补充的单位,均有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或经营地等基本信息,但在xx市提供的“三库”中,却无以上单位的相关信息。
电商单位类型复杂,隐蔽性强。一是大数据公司抓取的单位类型复杂,主要分为平台型、服务型、应用型、流通型、生产型、电商型等,类别、行业、范围等划分错综复杂,不易准确理解把握。二是电商单位多为无店铺经营,经营场所不固定,临时租用场所的情况较多,有效定位难度大。三是部分有实体店铺的电商,线上业务多在实体店关门之后经营,难以掌握线上经营状况。
时间相对自由,地域受限小,流动性强,即使锁定经营地或注册地,找到经营者仍困难较多。二是部分交易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入驻电商后台信息不全、不准确,不能匹配出有效查找信息。三是部分电商出于个人隐私、财富外露、补纳税额等风险考虑,配合度较低,以不再经营、本人外出、不清楚等理由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技术手段有限,监测单位存盲区。一是鉴于商业秘密因素,大数据公司目前无法抓取、监测通过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等开展交易活动的商户信息。但部分农产品销售市场活跃的地区,对小程序监测数据需求较大。二是大数据公司对补充单位的信息匹配,主要依靠商户在平台的自留信息,来源、途径较单一,无法多维度有效锁定信息错误或不全的单位。
解题
明确职责尽快试点。一是在前期初步摸排的基础上,按照“五经普”职责分工,制定电商单位清查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及时组织电商单位清查试点。二是聚焦摸排中发现的'难点、堵点问题,收集基层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形成问题清单,切实把试点抓实抓细。三是总结试点工作成果,探索途径,以点带面形成经验成果后全面推广。
优势互补更新完善信息。一是行政部门及时更新名录库,补充、完善现有库,确保共享信息及时、准确、完整。二是大数据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尽可能完善、补充“三库”中信息不全、不准、错误等单位的有效信息。三是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督促各类平台集中清理伪造、变造、冒用、过期或未及时变更等情形的无效证照,及时完善、修正入驻电商单位后台信息。
着眼关键全力挖潜。一是加强与大数据公司对接,详谈合作事宜,明确合作目标,将合作经费与大数据公司补充单位的总数、有效性等指标直接挂钩,鼓励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多途径、多方式、多维度完善数据挖掘逻辑,为无证照经营“网商”匹配出更多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二是统计部门积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解除电商单位统计数据申报顾虑,强调依法统计的重要性,增强电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对查找出达到限额以上的贸易单位,及时指导入库。
单位调研报告3
为全面掌握xx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xx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 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 %;46—50岁为 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 %;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 %;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 %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6、职务职称
(1)管理人才5377人,其中:五级职员27人,六级职员140人,七级职员2614人,八级职员1913人,九级职员及以下683人。
(2)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其中:高级1967人,中级7934人,初级及以下7257人。
(3)工勤技能人才3375人,其中:技师122人,高级工1801人,中级工897人,初级工526人,普工29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xx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xx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 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 %,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文化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四)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近3年,全区共引进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才仅80名左右,而近两年来,调出区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等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没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物质资源而忽视人才资源,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协调、战略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人才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事业单位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工作的要求。
1、进人用人的机制不活。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自主权太少,引进人才程序繁琐。如城政工程处引进一名急需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未及时办好编制、人事等手续,而离开该单位。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条条框框过多,人事管理过于集中。比如,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脱离实际,导致中、高级已聘人员数额大大超岗,基层单位矛盾突出。
2、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一些地方和部门拘泥于某些政策的条条框框,过于看重身份、学历、职称,而没有将人才评价的重点放到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上来。
3、分配激励机制不活。一些单位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高技低报酬差不多,利益分配向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人才,向有发明创造、有科研成果的优秀专技人才倾斜的力度不大。
4、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健全。全区人才培养缺乏力度,财力支撑不足,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以财力紧张为由,很少作出安排,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三是现实条件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很强。
1、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人才资源开发。近几年xx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使人才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上进展缓慢。
2、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也造成了人才流失。
3、人文环境较差。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信息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差异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与xx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家访谈”专栏,及时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三峡人才网”等方式,在区内外广泛宣传xx区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宣传xx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xx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卫生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按岗论酬、按绩论酬的分配机制,高科技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金、津贴可多于平均数的5-8倍。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区委区府重点管理好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双高”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探索制定系统的事业单位人才培训计划。二是在委托培养上取得突破。积极鼓励单位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采取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每年从在职职工中选派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使这批人才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骨干。对回原单位工作的,负责解决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三是在对口培训和挂职锻炼上取得突破。每年择优选派30名左右的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四是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每年邀请1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xx未来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的视野。
(四)完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开辟优秀人才来万的绿色通道。建议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区20xx年制定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引进单位急需的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办、人社等部门应采取限时办结的方式,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引进的正高或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安置其配偶或子女入学、就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实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辞职、离职或因要求流动被辞退后来xx区工作的,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承认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凡引进人才,其子女入学由教育部门根据其本人意愿,确保优先安排。二是提高紧缺人才的生活待遇。被聘为正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实行年薪制,并拨给足额的科研经费。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验,每年安排参加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在用车、通讯、信息资料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被聘用或安排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用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论功行赏。三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议区委、区政府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和“xx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为xx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单位调研报告4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
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
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
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四)事业单位撤并难度大。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工作难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启动。
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二、思考与建议
(一)调整规范机构设置,搞好清理整合。
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二)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规范后的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
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
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四)彻底解决合力不强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主权。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形成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六)推动事业单位配套改革。
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二是探索实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新模式,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改变财政供给方式,告别单纯“以人定费”的形式,从“养人”转变为“养事”;四是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七)管好盘活机构编制资源。
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尽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关乎全局工作方面倾斜。
单位调研报告5
国务院第252号令发布以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已开展十二年,笔者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最近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登记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供同行们商榷。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
从目前来看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主管领导和法人代表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不熟悉,他们对事业单位为什么要搞登记不清楚,所以缺乏接受登记管理的自觉性。二是事业单位法人发生变更事项没有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登记机关多次催办效果不理想,他们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反正工资财政一分不少。三是一些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他们认为登记手续办不办理没关系,反正财政也不会给单位多少钱,所以对接受登记管理缺乏热情。四是一些事业单位受主管部门牵制,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活动因而对办理法人登记手续缺乏积极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没有用足用活法人单位应有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设置上不规范从目前来看不止一个县,就是全州、全省都存在同样情况,由于机构设置不规范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部分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造成政事不分。本来事业单位职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但是因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严格限制,政府只能委托一些事业单位履行部分监督管理和执法职能。如:水政监督、鱼政管理、国土管理、劳动监察、城市监察、文化稽查等。二是机构名称不规范,事业单位名称应体现其特点,不能使用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名称,目前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名称使用××局、××公司。三是少数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设置必须要具备法人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事业单位一个人一个法人单位,登记机关在给这些单位办理法人登记手续时不好办理,虽然通过一些渠道进行变通,但按要求是不规范的。
(三)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
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主要是登记管理人员要求不严,具体表现一是各类表格填写不规范,涂改、错漏现象严重。二是开办资金不足,中介组织验资无法进行。三是年度报告数据填写不准确,乡镇站所多数没有收支帐目和报表。四是对发放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保管不当,大多数单位没有将证书公开悬挂,少数单位还出现遗失证书的现象
(四)登记管理机关监管不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是单项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线长面广,面对各类不同性质、不同规格、情况复杂的所有事业单位,要按照登记法规把这些单位规范起来的确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登记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现象,首次登记已全面完成,加之新设事业单位较少,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法人事业单位的管理。由于登记管理部门人员少,平日忙于处理日常登记、变更业务,很难经常下单位检查监督,造成监督管理难到位。二是登记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由于人员变动频繁、新进工作人员又没有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导致业务不熟悉,影响了登记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是监管手段疲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就是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违反《暂行条例》的单位要进行处罚:但是这些处罚都是政策性的,具体操作起来都很困难。如:对没有参加年审的事业单位,可以停办一切机构编制有关事项、吊销法人证书、没收印盖、撤消机构、冻结银行帐户,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相应处罚。但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承担着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我们没有权力让学校工作停止运转、让医院关门。对法人代表进行处罚也难做到,因为登记管理机关没有对干部进行处罚的权力和职能。四是登记管理机关缺少规范的法律文本,对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事项如何处罚,没有具体规范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处理条款。以上存在的问题是登记机关监管疲软、监督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是一个即具有行政管理又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它是改革后新成立的机构,在设置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登记管理机关设立时因没有行政编制,以致于一些县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是以事业单位存在,建议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改为行政机构。二是登记机关级别太低,县级登记管理机关大部分是股级或二级机构,对外开展工作难度大,也没有引起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为了加大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力度,建议提高登记机关的行政级别。三是统一规范事业单位登记机关的`名称。
(二)加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
一是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各部门都知道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登记机关要多向领导特别是分管机构编制的领导汇报。三是分期分批的对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使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对事业登记管理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领导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
(三)合理设置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法人要按照《条例》规定进行设置。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上下对应设置做法,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对于那些职能相近、机构过小的一人一站或一所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整合和规范。对于那些结构不合理、布局不恰当、服务意识差的少数事业单位应及时予以撤销。
(四)严格按登记管理法规规范登记业务
一是加强登记管理人员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学习。二是要严格按条例操作、不抢时间、不搞任务指标,合格一个办理一个,手续不全决不发证。三是对证书不按规定悬挂、乱摆、乱放或遗失证书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相应处罚。
(五)加大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位法人监管力度>
如何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监督到位,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使监督过程有章可依。二是各级领导特别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领导,要重视登记管理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同抓机构编制工作一样及时进行监督和检查,使其落到实处。三要加强登记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律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应用非常广,它是事业单位的通行证,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仅靠登记管理部门是难做到的,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十五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主动和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五是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事业单位如果违反《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登记管理机关应和纪检、组织等相关部门采取经济或行政等手段对违反《暂行条例》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处罚。
单位调研报告6
为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根据县委、县政府领导意见,我局组织专题调研组,走访了部分企业,就我县企业开展对外合作情况作了深入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尽管企业对外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县企业目前对外合作形式的主要还是以技术合作为主,其他领域上的合作还不广,程度也不深,部分企业对对外合作的认识比较模糊,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于从政策层面上给予进一步引导,激励企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对外合作的热情,发展县域经济。
一、对外合作背景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程度提高,也造就了我国经济有着20多年高速发展的辉煌,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进一步融合,国内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日益广泛,从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想要独立于全球经济发展之外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多领域的合作将是发展经济、做强做大企业的方向,只有通过对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化自身优势,弱化劣势,才能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确立自身地位,站稳脚根。
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轨迹来分析,他们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对外合作。如义乌的经济发展就是通过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产业与市场的协作,做大了本地经济,又通过国际贸易协作,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吸引国外客商来本地经营,进一
步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进一步呈多元化发展,对外合作将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体现出一个地区和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企业对外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恢复县制以来,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县工业发展起点低、总量小,长期以来形成粗放的经营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发展缓慢或数年来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出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认识提高,对对外合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技术,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技术协作,逐年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使企业产品、技术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总体来说,多数企业对开展外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认为企业规模小,对外合作的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我县企业主要对外合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技术和资金合作。环达漆业公司通过招投标形式,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共同承接并研发的“纳米改性轿车面漆研究开发项目”,获得我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出资290万元,并享有主自知识产权。项目的核心技术——纳米二氧化硅浆体制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专业纳米二氧化硅浆体制作的德国莎哈利本化学有限公司的认可。目前产品已投放市场,在二汽、江铃汽车制造企业使用,德国公司已与环达公司达成浆体销售意向,已上报德国莎哈利本化学有限公司总部批准,作为其浆体生产基地。绿得农化公司提供一定资金及设备,直接将研发中心放在浙江大学,每年总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少于200万元,在设备技术上与巨化公司协作,经常性的组织科技人员到衢化取经学习,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草甘磷原粉占全国产量的10,80以上供出口,销达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阿根庭、以色列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效益排名同行第三,同类排名第九,通过对外技术合作,产品产业链也延长,污染物排放减少,经济效益增加。
2、人才与资本合作。恒达纸业公司的总经理姜文龙利用自身专业人才身份,引进了温州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造纸项目,姜文龙占股15,总公司占股85,到目前已累计引进投资资金亿元。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接装原纸(水松原纸)国内市场占有份额30,公司自主开发的医药透析纸作为国家级新产品,替代了进口,国
内市场占有份额达25。公司下步还将考虑装饰原纸等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原纸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作些考虑,在产品技术、管理及经济效益上已成为我县造纸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样如xxx纸业公司、华邦纸业公司及其他一批企业都是因为我县具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才促使外地企业主到我县投资办厂。
3、产品加工合作。主要在电子及机械五金行业
上开展的比较广泛,如001公司、新西帝公司通过发展外加工企业或组建参股、控股子公司协作形式为公司产品配套,向上延伸产业链。康龙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防盗紧固件螺帽,已成功申请了专利,从普通螺帽销售价7000多元/吨上升到防盗螺帽售价30000多元/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单个可以新增500万元销售收入,其上游产品也以外协加工为主,目前有2家企业与康龙公司有加工协作关系。莱德桑公司生产的整机配件也与遂昌一家企业有外协加工关系,通过外协企业为公司产品加工配件。顺通公司起初就是作为衢州几家生产风动机械产品企业的外协加工单位,生产空气压缩包,以外协加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单位调研报告7
单位清查是经济普查进入实战阶段的第一道工序。为夯实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工作基础,针对电商单位类型复杂、隐蔽性强、查找难度大的特点,xx省统计局联合xx省商务厅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赴大数据企业调研以及实地走访电商单位等方式,切实摸清全省电商单位家底,为“五经普”单位清查打牢坚实基础。
一、调研
(一)部门联动,明确工作目标。xx省统计局贸经处联合xx省商务厅市运处、电商处以及大数据公司成立调研组,多次召开电商单位清查专题座谈会,就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全、搞准、抓细”电商单位信息和如何提高网络零售数据质量展开深入讨论、分析和交流。重点分析电商单位清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找准电商单位清查的着力点和主要工作目标。
(二)实地调研,找实堵点难点。一方面,赴大数据公司调研,摸清电商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运营特点,了解大数据公司挖掘隐形电商单位的底层逻辑和主要手段,论证通过大数据运用查找电商单位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大数据公司抓取电商单位过程、方法及信息字段匹配情况,并对锁定的`电商单位开展实地查找,现场分析、总结调研成果及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找准、找实隐形电商单位清查中的堵点和难点。
(三)认真比对,夯实试点基础。调研组及时与大数据公司对接,对xx区电商单位及网络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一是明确比对样本。采用大数据公司监测的xx区电商单位与xx市提供的“三库”(统计名录库、工商库、税务库)单位比对,摸排“三库”遗漏隐形电商单位和联网直报平台单位漏统电商数据情况。二是强化数据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共有”单位库和“补充单位库”,再按行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按网络销售额区间值进行划分,进一步完善对比信息。三是确定合作方式。结合比对结果,与大数据公司共同研究实地摸排电商企业的方式方法,明确工作量和合作事项。
二、问题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结合电商企业经营特点,通过集体会商,实地摸排等方式,发现查找隐形电商单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门信息共享不全,更新不及时。一是信息不对称。从xx区提供的“三库”单位信息来看,工商库、税务库、统计名录库之间在单位的存续状况、规模、行业等信息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二是更新不及时。通过比对,大数据公司补充的单位,均有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或经营地等基本信息,但在xx市提供的“三库”中,却无以上单位的相关信息。
(二)电商单位类型复杂,隐蔽性强。一是大数据公司抓取的单位类型复杂,主要分为平台型、服务型、应用型、流通型、生产型、电商型等,类别、行业、范围等划分错综复杂,不易准确理解把握。二是电商单位多为无店铺经营,经营场所不固定,临时租用场所的情况较多,有效定位难度大。三是部分有实体店铺的电商,线上业务多在实体店关门之后经营,难以掌握线上经营状况。
(二)时间相对自由,地域受限小,流动性强。即使锁定经营地或注册地,找到经营者仍困难较多。部分交易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入驻电商后台信息不全、不准确,不能匹配出有效查找信息。部分电商出于个人隐私、财富外露、补纳税额等风险考虑,配合度较低,以不再经营、本人外出、不清楚等理由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四)技术手段有限,监测单位存盲区。一是鉴于商业秘密因素,大数据公司目前无法抓取、监测通过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等开展交易活动的商户信息。但部分农产品销售市场活跃的地区,对小程序监测数据需求较大。二是大数据公司对补充单位的信息匹配,主要依靠商户在平台的自留信息,来源、途径较单一,无法多维度有效锁定信息错误或不全的单位。
三、解题
(一)明确职责尽快试点。一是在前期初步摸排的基础上,按照“五经普”职责分工,制定电商单位清查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及时组织电商单位清查试点。二是聚焦摸排中发现的难点、堵点问题,收集基层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形成问题清单,切实把试点抓实抓细。三是总结试点工作成果,探索途径,以点带面形成经验成果后全面推广。
(二)优势互补更新完善信息。一是行政部门及时更新名录库,补充、完善现有库,确保共享信息及时、准确、完整。二是大数据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尽可能完善、补充“三库”中信息不全、不准、错误等单位的有效信息。三是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督促各类平台集中清理伪造、变造、冒用、过期或未及时变更等情形的无效证照,及时完善、修正入驻电商单位后台信息。
(三)着眼关键全力挖潜。一是加强与大数据公司对接,详谈合作事宜,明确合作目标,将合作经费与大数据公司补充单位的总数、有效性等指标直接挂钩,鼓励公司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多途径、多方式、多维度完善数据挖掘逻辑,为无证照经营“网商”匹配出更多有效、准确、全面的信息。二是统计部门积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解除电商单位统计数据申报顾虑,强调依法统计的重要性,增强电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对查找出达到限额以上的贸易单位,及时指导入库。
单位调研报告8
文明机关(单位)创建活动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作风更加优良、服务更加优质、业绩更加优秀,近年来,将乐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激情创业、先行先试、追赶主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创五优争先行”和开展“四百活动”为主题,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努力把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实干型、服务型、开拓型、廉洁型机关,为推动将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县机关(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县机关(单位)创建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共17个、县级文明单位31个。文明机关(单位)的创建,已经成为机关部门争先创优、推进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县直机关文明创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近日,县文明办党支部课题组以创五优争先行半年督查为契机,深入全县58个机关(单位)以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调研,认真听取了各单位开展创建机关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了解掌握了创建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实效,以及目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基层单位一起,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创建活动、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意见。
一、创建文明机关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点
文明机关创建活动作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近年来机关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内容、拓展外延、提升水平,逐步形成和积累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做法,呈现了四个主要特点:
(一) 组织领导不断加强,文明机关创建的共识已经形成。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文明机关在实际工作中的先进表率和示范带头作用日益显现,其居高的综合性荣誉称号地位,为越来越多的单位所认识,创建热情不断提高。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在: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把创建各级文明机关(单位)作为本单位、本部门重要奋斗目标,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二是组织健全,责任明确。各单位落实了成立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挂帅、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的要求,使创建工作得到了保障。三是统筹安排,制订创建计划,明确创建目标和活动的内容。总的来说,凡已进入创建行列的单位,大都已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干部职工人人参与的创建格局,达到了创建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有载体、有成效的“五有”基本要求。
(二)创建载体不断创新,文明机关的内涵在创建中进一步丰富。一是以细胞创建为载体,夯实文明单位创建的基础。各创建单位将创建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认真组织开展了文明科(室)、文明岗位、文明站所、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二是以重大活动节庆为载体,丰富文明单位创建的内容。在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举办迎春文艺晚会、广场文艺演出,丰富机关文化生活,展示机关精神风貌。三是以群团活动为载体,拓展文明单位创建的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家庭、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举办职工联谊、职工运动会等,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以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开展一帮一联双创双挂、结对帮扶、社区联建联创、捐资助贫等活动,积极为帮扶对象办好事、办实事,提升机关干部职工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五是以行业创建为载体,提升文明单位创建的综合实力。积极参与部门、行业开展的作风建设年、三服务一推进、岗位大练兵、岗位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创新的载体为创建文单位不断注入着新的活力。
(三)工作理念更加明确,文明单位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树立。各单位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营造优美环境”创建理念,抓住机关作风建设这个主线,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大家普遍的做法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注重内容,兼顾形式。坚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软件与硬件建设上,注重软件,兼顾硬件。狠抓作风的转变,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三难”现象和办事不公、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等问题。采取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办公秩序、严格制度管理、实行文明用语、组织舆论监督等措施手段,切实改善机关服务态度和提高办事效能。同时,辅以积极改善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从硬件设施上提高机关的文明程度。在创建的对象上,以与群众接触最多、直接服务于民的重点部门和业务窗口为主要对象,促使加大创建力度,加快创建步伐,为整个县直机关的创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创建机制逐步健全,创建活动更加注重与单位实际工作的结合。创建工作中,各单位努力做到坚持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创建单位都很注意把创建的成效体现在业务工作完成的质量上,以创建促工作,以工作促创建。
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凡是创建活动抓得有力的单位,都是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推动机关自身发展,最终要靠制度管人管事,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在创建过程中,各单位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在提高服务效能方面,建立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严格实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阳光操作,增强工作透明度和群众信任度。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方面,建立和实行了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干部学习考勤制度、干部培训制度、干部轮岗竞岗制度、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领导责任追究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等,推动了机关业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齐头并进、均衡发展。
二、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走访,我们深切地感到,虽然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个别单位创建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一是个别单位领导在认识上仍有偏差。常有人认为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容易出政绩,而文明创建是软任务,难以见成效,因此常以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创建工作。有空时抓一抓,没空时放一放;想起时重视一下,平时推给分管领导了事;上级检查考核时突击补课,做些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加以应付。创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两张皮”,使机关的文明创建工作常常沦为政绩工程的装饰和点缀。二是个别单位发动不广泛,参与面不广。开展创建活动仅是个别负责同志的事情,干部职工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调查反映,有部分干部职工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三是重检查验收不重实际工作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单位平时开展创建工作存有目标淡化、载体弱化、工作虚化情况,不能积极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一到验收生编硬造,使创建工作流于形式。
(二)创建工作的延续性不强,层次不高。目前机关单位创建省、市级文明单位的只有21个,仅占22%。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创建基础不同。机关部门人员结构、财力物力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有比较系统、延续、融合的机关文化,人员集中工作稳定,开展创建活动驾轻就熟,容易见成效,有些单位经费匮乏,在硬件投入等方面心有余力不足,致使创建工作滞后迟缓。二是认识程度不同。对创建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有一块文明单位牌子,能装门面即可,再上台阶欲望不强,动力不足。三是创新意识不浓,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方法单一、思路狭窄、载体不活、创建的效果不明显,提高水平,上台阶不易。
(三)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领导机制不完善,创建时能体现其作用,长期作用的延续性体现不够。二是保障机制不完善,有些单位创建经费难以保障,在开展活动、硬件投入等方面心有余力不足,影响创建工作。三是动力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积极性。四是深化机制不完善,创建工作抓经常、经常抓的意识不够。
三、深化创建,促进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这次调查显示,文明机关创建对于促进中心工作的有效率为69%。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全面、持续、有效地做好文明机关创建工作,就要求在创建的理念、内容、质量、力度、重点等方面不断深化。
(一)深化创建理念。随着文明机关创建工作的深入,对于创建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文明机关创建是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道德素质、精神境界、发展意识有效手段;充分认识到创建文明单位,不仅是改善部门面貌,树立部门形象,创造优美环境,推进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建设和谐机关,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文明机关创建工作的开展,把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跨越式发展上来。
(二)深化创建内容。一是创新活动载体。要从实际、实用、有效出发,进一步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创建活力。二是突出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是创建文明单位的一个实际内容,也是社会、群众的迫切要求,县直机关各级文明单位应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方面,走在全市机关的前头,做出表率和示范。三是改善服务条件。调查中发现,有些单位的办公条件相当简陋,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了单位形象。因此,创建文明机关在强调工作实绩、软件建设的同时,需要有配套的硬件设施来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水平。
(三)确保创建质量。文明单位创建是个动态的治理过程,创建成功不表示永远先进,需要不断完善内容,不断提高标准,不断巩固发展,提升层次。一要严格创建标准。要严格按照文明机关创建标准和评分细则要求进行创建,做到结合实际、抓住重点、兼顾全面。二要严格评选。一方面严格评选程序,检查评选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做到严格把关,严格标准,严格评审,公正公平。另一方面要以群众满足度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扩大评选的范围,增强评选的真实性。三要对文明机关进行跟踪治理。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指导,注重发现典型经验及时推广,注重对各单位创建前后工作的指导,提高创建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平时的监管督查力度,解决“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现象,拓展多渠道的监管方式,发挥群众监管的作用。三是要切实实施文明单位动态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复查考核的届期制、末位淘汰制,该警告的警告,该摘牌的摘牌,切实保障文明单位的质量。
(四)突出创建重点。首先要抓好重点部门、重点窗口的建设,把行政执法部门,把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办事机构作为创建的重点。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加突出办事效率,其次要突出作风建设的重点,在为民办实事,提高办事效率上下功夫。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真正体现文明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实现和谐机关的目的。
(五)加大创建力度。一是提升创建的层次。目前机关位创建省、市级文明单位只有21个,仅占22%,提高创建层次的潜力很大,因此,要制定相关的创建规划,确定升级进位的创建目标,形成持之以恒的创建机制;二是实行上下联动,积极指导基层开展活动,把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向基层所站延伸,扩大创建的范围,拓展创建的覆盖面。三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确保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持续不断地有效开展。落实奖惩措施,对文明机关坚持实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进一步调动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从而使文明机关的创建真正成为机关工作科学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
单位调研报告9
社保部门作为政府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一个窗口单位,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他的认可和接受。单位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单位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有效载体,其功能发挥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单位的整体公众形象。
一、当前社保单位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充分认识到单位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树立起了单位文化建设的鲜明旗帜,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发展和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积极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窗口,帼国文明岗等活动,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爱岗敬业,服务奉献。同时开展新春团拜活动和送温暖活动、读书活动、登山、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体育比赛和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文体活动培育了单位的文体骨干力量,既达到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又很好地展示了团队精神,提高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由于单位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的时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尚未形成品牌
有的单位还没有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认识和重视,没有把单位文化看作是促进单位发展的文化支撑和持久动力,仅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普通工作任务加以完成,缺乏单位文化品牌建设的观念和意识。有的单位搞文化建设热热闹闹,文化标语牌板和专栏画廊随处可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注重表面和形式,脱离单位实际,单位文化建设没有入脑入心,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二)实践过程中文化建设规划性不够
表现在:一是单位领导对文化品牌的建设缺乏宏观设计,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根据单位和工作实际对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二是很多单位没有形成基于品牌的工作和服务理念,单位各部门、层次的员工都不关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本单位品牌建设有什么影响,品牌文化价值观没有深入职工头脑;三是由于习惯于过去的做法,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设的责任轻率地下放到基层单位,上级单位对对下级单位的文化建设全局缺乏力度。
(三)文化建设缺乏有效运作机制,无具体的统一行动口号
各地区社保文化运作机制不一样,有的单位成立单位文化部具体操办有关事宜,有的则由党群工作部(宣传群工部)具体负责,有的则由各职能部门自主执行,所以文化建设形式百花齐放,千秋各异。由于文化建设涉及社保部门的各个层面以及各条各块,缺乏统一的运作机制和具体行动口号导致协调不力,整体推进的部署难以实现,文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急功近利,文化建设投入少
有的单位领导在重视单位文化建设的同时,以急切的心态对待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以图在自己的任期内出现明显的文化建设的效果。我们知道,单位文化建设是有一个长期积淀的漫长过程,没有持久的耐心、专心、细心,没有细致的推动工作,是不可能实现良好效果的。
二、社保单位开展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健康和谐的单位文化有利于整体形象的全面提升
社保部门的职工,既有大量的社保机构的相关工作需要管理、监督,更要面对本地区数十万的参保职工。特别是在一线的筹资人员和社保费用报销结算人员,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常常要在严格执行政策和各方人情招呼的夹击中作出取舍。在繁杂琐碎中日复一日地机械操性工作,这些因素的叠加,就会给人员队伍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保经办机构的管理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发挥单位文化建设的功效,将单位文化建设作为管理者的一种追求贯穿于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但要总结适合自己单位的服务宗旨、管理理念、职工精神面貌的特质,及时上升为全体员工行为准则和一致要求,而且要由此发扬光大,在管理者和职工以及单位之间形成相互理解、共存共荣的良性关系,才能全面提升单位的社会形象。
(二)成熟的单位文化有利于与服务监管对象的`沟通
社保部门面对的是参保单位和职工个体,各项政策执行的主动权常常在社保职工的手中,相对于明显处于弱势的参保职工而言,行为规范、服务至上的理念就显得尤其突出。良好的单位文化建设及业已形成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约束每一个职工的行为,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高尚的单位文化有利于增加职工队伍的认同感
单位文化是社保部门宝贵的、潜在的无形资产,每一个职工都希望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是个健康、和谐、高尚的环境,只有通过良性氛围的营让职工产生一种对单位的依存和认同感,增强员工社保事业的忠诚程度,愿意为单位的一切正确行为作出自己的努力,才能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四)社保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先进的单位文化是单位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和单位是人的集合体,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先进、健康向上的单位文化对单位的经营管理、生产方式以及员工的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社保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文化品牌建设战略,促进社保文化建设
(一)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加强社保队伍建设,提高社保队伍整体素质,树立社保形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利益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保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引导社保人继续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坚守社保职业道德规范,提高社保服务水平。从而讴歌社保人精神,展示社保人的精神,使社会各界了解社保、关注社保、支持社保和正确应用社保;才能使社保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社保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
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工作制度不仅在组织内外传递社保组织文化信息,而且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保组织文化,形成与时俱进的社保文化。从基础做起,建立健全基层社保机构和部门社保机构,使社保文化得以延伸,建立健全社保工作制度,建立规范化的实施办法及操作流程,使社保文化建设得到保障。同时改善和提高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基层社保工作者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中高效地完成社保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使得社保品牌能真正名副其实。
(三)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作为社保主体的社保人,不仅是社保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社保精神文化塑造者。只有最大限度发挥社保人的主体作用,才能促进工作优质高效开展,推动社保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社保文化建设活动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个体除了按照国家政策给予经济上的关照外,还应从精神上给予关照。重视保障对象的思想动态及内心真实的需求,及时给予辅导及满足。只有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促进社保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社保人真正做到“奉献社保”,真正把社保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把社保的品牌打响。
(四)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要加强宣传
加强对社保品牌的宣传,首先,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当地的主流报刊、杂志、电视作为传播社保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加强社保文化的宣传;其次,利用社保信息、分析报告、内部刊物,进步加强社保文化宣传;再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社保文化和社保知识的平台:最后,通过各种培训或会议,进一步向单位、基层传达什么是社保组织,使社保的价值深入人心,并由此指导和规范社保人的行为。
(五)实施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不断开拓创新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社保文化建设的源泉;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保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社保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保品牌战略必须不断创新社保方法制度。通过社保管理体制改革,构筑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障社保信息的客观采集和高效运行,满足政府、公众和社会需要的社保行政管理机制,使社保工作朝着上级认可、领导认可、群众认可的目标前进。
总之,社保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一个观念的灌输,需要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才能达到观念文化建设的效果。随着社保事业的发展,社保文化建设还必须沿着社保部门长远发展的目标方向不断进行修正,以确保所建设的社保文化能很好地支持和促进社保向着理想目标发展。社保文化品牌建设贯穿于社保文化建设的始终,不是一个一句话、一个口号的提出就可以了,她需要社保人长期的坚持不懈——诚信服务、爱岗奉献,才能使社会各界了解社保、关心社保、支持社保和正确应用社保,才能促进社保文化不断前进。
单位调研报告10
今年上旬,参加了立白集团,安踏体育,以及戴尔公司的招聘会,对以下单位的用人要求做出如下总结。
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与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后的评价和满意度
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毕业生群体各方面情况是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及适应程度如何,还能够影响这些单位现在和今后是否继续招聘相关院校的毕业生。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的评价
1、个人品质方面在所调查的用人单位中,以上的单位对。遵纪守法。道德修养,诚信度。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这三方面均能达到。对“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参加集体等活。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评价很高,很多单位对我校学生在工作中的朴实和踏实精神给予了肯定。
2、专业素质方面立白集团和安踏体育的为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知识面很好和。其原因是我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学科交叉,增设不同学科选修课。增强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单位进行实地实岗的生产实习,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了知识面。
3、基础知识方面立白集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较好,但是戴尔公司认为学生的外语水平一般。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相关课程学习。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不成问题。虽毕业生能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欠缺,在听、说、写。译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在外语教学上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利用好专业外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和科研实践及毕业研究锻炼学生的外文文献查阅、翻译和消化利用能力。
4、个人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为较好。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领导、应变、公关、交际、口头表达、写作等各方面能力,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三、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比较看重。
以上的方面和结果如下:工作负责踏实、敬也精神,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与勇气均为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应变能力各,竞争意识与挑战意识,人文素养,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经历和语言表达能力各生源户籍所在地。由此可看出,学校声望和户籍等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四、调查结果的`启示
1、加强素质教育现代社会需要邪种。诚信为本。才智并举,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干不败之地。学校要精心组织多种学生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文娱、体育话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并注意与专业培养相结合。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傲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建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2、继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项以知识传授、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精神陶冶为实践内容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首先。要继续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其次。素质教育要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注意知识的更新,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重点加强对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方法、能力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实际的过程中,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
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含艰苦创业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单位调研报告11
过去,由于单位的财务与会计职能结合比较紧密,许多单位往往不分财务和会计人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和会计岗位,将会计职能从单位分离出来,把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适应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的需要,把繁琐复杂、专业性强的会计工作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分离出来,目的是更有利于报账员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但从实际运行来看,部分单位的领导及报账员由于对此项工作缺乏足够认识,支持配合不够,认为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全部由结算中心处理,于是忽视了对单位报账员的管理,出现了单位经费使用效益低、固定资产管理乱、坐支现金随意性大、往来款挂账项目多且长期不清理等现象,从而弱化了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给结算中心的核算和监督也增加了难度,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放松单位报账员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单位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仍归原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等都是单位报账员管理的内容。但从现状看,许多单位由于放松了对报账员的管理,结果带来一系列问题:
1、不利于单位经费的管理。实行集中核算,其实只是将单位报账员从繁杂的算账、记账等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预算安排、资金筹措、给领导当好参谋与财务管理上来,更好的从事“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报账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理财水平,现在大部分核算单位只设了报账员一人来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可是许多报账员从未从事过财务工作,由于不熟悉财务制度,无法合理安排、使用单位经费。如部分单位总是抱怨经费不够,埋怨结算中心管的太严,其实并不是单位缺乏资金,而是单位报账员平时经费开支没有按照预算安排使用,或者是报销费用列支的科目不当,将经常性经费和专项经费混合使用,一些本应列入专项的费用却列入经常性经费支出,而单位的经常性资金预算安排往往并不是很宽松,这样势必造成经常性经费紧张,专项经费却是高高挂起,甚至有的专项经费到年终还是放在那分文未动的现象。如某单位20*年的专项资金项目有30多个,到年底有好些项目资金原封未动,而这些项目当年都已经完成,实际上是单位平时将这些专项费用列入了经常性经费支出。特别是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对报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两者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监督;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政服务水平。但要确保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单位必须配备懂财政、财务管理知识,了解和熟悉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报账员,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一、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前奏,它的编制涵盖了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细化到了按预算科目划分的各收支明细项目。第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重点是指标管理,从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到国库支付等都是指标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其实都是进一步细化了单位预算,进而严格控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三类资金指标,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不管部门预算的编制还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都需要单位有懂业务、高素质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配合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单位的经费使用、安排等都和报账员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报账员业务能力不强,或者不重视对报账员的管理,势必不利于单位的经费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2、不利于单位现金的管理。过去结算中心给单位平时使用的备用金,是根据单位业务量的大小来核定的,一般结算中心给单位核定的备用金只有几千元,供单位3—5天日常开支周转之用。报账员对现金的收付和保管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条例,不得随意坐支、挪用现金,单位每天收入的现金必须及时上解银行,不得挪用、截留或者坐支。20*年实行公务卡之后,虽然报销是通过公务卡核算,但是仍然发现部分单位的报账员对现金管理不重视,特别是有现金收入的单位,挪用、坐支现金随意性大,如部分单位长时间不来结算中心报支,或者一月只来一两次,但一来结算中心报账却是好几万现金,这就说明报账员把单位的各种现金收入留在手中,坐支现金,而不是及时上缴银行。
3、不利于往来款的管理。往来款是指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临时性待结算款,包括暂存、暂付款,应收、应付款,代管、代扣款,代收、代垫款等。往来款主要用于单位涉及往来款业务时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纳入本单位收入支出管理的款项列入往来款项;而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不适用收费票据,而又非往来款的其他财务性质的收入(属应税的项目,房租等),如果单位报账员不熟悉业务,或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的往来款项和收入性质不分,单位只要涉及收入不能适用收费票据,就全部使用往来款票据,本应是收入而误入往来账户,或是往来款而当作收入列入本单位经费,就会混乱单位经费支出,造成账务核算的不准确。某单位的往来款项目多而杂,明细项目多达几十个,如其中“代收书款”项目每年只是代收代缴,可是报账员不懂财务制度,来结算中心报账时列支不正确,加上时间长、转手人员多等原因,往往难以清理,最终形成呆账。
4、不利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单位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从目前核算单位的资产管理来看,由于单位的财产物资和会计核算相分离,结算中心负责单位的资产核算工作,不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实物资产,而单位是资产的直接使用、管理者,必须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相符。原先大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都是由报账员负责,自从会计核算移交后,有些核算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能概念模糊不清,以为资产管理全部是结算中心的事,放松了对资产管理,根本未设资产明细台账;另外有些核算单位对一些毁坏、丢失、报废固定资产或者对一些无偿调入、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到结算中心进行资产核销、增加等账务处理,于是出现了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等现象,更有些单位随意转让、划拨固定资产,如果报账员没有认真加以管理,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结算中心方面:实行集中核算后,报账员是单位和结算中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如放松对报账员的管理,给结算中心也带来不良影响:
1、降低工作效率。目前单位报账员基本只有一个人,且许多是由不具备财务基础知识的办公室、人事部门等人兼职,由于不熟悉财务知识,不了解相关财经制度,因此来结算中心报账时,单据书写不规范、不完整;常常混淆经常性、专项、往来款等款项性质,另外结算中心工作量大,又对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活动不是很了解,这些都给结算中心的审核和核算工作带来不便,大大降低了结算中心的工作效率。
2、加大监督管理难度、增加风险。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结算中心审查单位支出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是建立在单位报账员审核和领导签批的基础之上,由于会计主体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结算中心往往只能就凭证的规范性进行审查,不易查明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如果单位报账员思想品德不佳,业务素质不强,防冒领导笔迹在单据上签字来结算中心报销,用合法凭证虚列支出套用现金;或者对单位的现金收入(如收费性、往来款等收入)不及时上缴,私自挪用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结算中心对单位财务监督的难度和风险。
二、加强单位报账员管理的对策
(一)单位要重视对报账员的管理
1、思想上重视对报账员的管理。按照“三个不变”原则,结算中心只担负核算和监督职责,而不能代表单位行使会计主体职责,故单位领导不能认为会计日常的记账、支付工作都移到了结算中心,单位就不再履行会计职能,发生财务违法违纪行为不再承担法律责任,从而削弱报账员的管理。正确认识报账员是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单位领导要树立三种意识;即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是削弱单位财务管理,而是进一步促进财务规范化;不是改变会计主体,而是财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不是降低单位理财水平,而是需要配备素质更强的专职报账员。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资金运转;根据预算和单位用款计划及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做好单位固定资产、往来款项管理等都需要单位报账员来完成,而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所以不能放松对报账员的管理。
2、增强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规范报账员管理。单位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和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内部财务业务规范,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单位撤消了会计机构,但不能说明报账员的管理也可以不要了,相反加强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仍是各预算单位不可推卸的职责,这就要求报账员有更良好的业务素质。由于单位一切的经济往来首先还是通过单位自己管理,如对原始凭证的初审,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财务规定,是否真实合法;同时还要做好经费预算、固定资产和往来款项管理;正确执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这些都要求单位有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对报账员的管理。
3、严格现金的管理。要规范收费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管理,建立现金日记账制度。坚持现金收入日清月结,不能坐支现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抽查制度,防止报账员长期占用现金,或挪用现金,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结算中心配合单位加强报账员的管理
1、加强宣传,相互支持。加大对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宣传与解释工作,使单位领导和报账员认识到,实行集中核算改革是政府加强财政管理的行为,是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转移,而不是削弱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单位负责人仍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单位仍有义务和责任搞好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单位不能削弱对报账员的管理。同时结算中心应定期或不定期(如每年抽出一个月等)深入单位,到核算单位了解并参与其经济业务活动,帮助单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约束机制,帮助和督促单位领导加强对报账员的管理。
2、加强培训,提高报账员的素质。报账员负责单位的报账工作、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会计信息传递等工作,其业务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算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结算中心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其的培训工作,进行经常性交流和沟通,如举行业务学习、培训班,帮助报账员开展往来款项的清理、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及时告知新的财务管理政策,对单位报账员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认真出谋划策,帮助解决,进一步提高单位报账员的业务水平。
3、建立报账员信息反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报账员的交流会等,聆听报账员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或不定期的上门走访、沟通,探讨会计集中核算进程中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单位重视报账员的管理。
4、加强单位备用金的管理。监督单位日常现金收入是否及时上缴,是否有坐支、挪用现金现象,严格备用金管理,对违反有关财务规定的给予警告、通报、拒绝报销,规范报账员的行为。
(三)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单位加强报账员管理
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不定期对单位报账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使单位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单位报账员的管理。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单位财务开支的审计监督,促进单位加强对报账员的管理。如对在有效执行财政法规,提高经费使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报账员给予奖励,对于掩盖事实,违反财务制度等违法行为的,应予以严惩。
单位调研报告1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各级政权机构履行各项职能和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特点数量大、分布广、单位多。虽然经过多年的逐步规范管理,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问题,如账实不符、存量不清、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不科学等。为此,财政部门紧密围绕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际业务,研发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我县于20xx年开始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几年的实际运用,发现我县在信息系统使用、功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先进管理手段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使用亟待加强。
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挂放于县财政局内网。该系统运用现代化计算机管理手段,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预算管理和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有机的结合到一体,并通过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维护、申报、审批等多个环节的全程跟踪,实现针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而达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实时动态化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的目的。
系统设计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并遵循横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纵向“中央-省-市-县-乡”的框架进行。其功能包括资产卡片管理、资产配置管理、资产使用管理、资产处置管理、产权登记管理、资产评估管理、资产收益管理、资产报表管理和查询分析等。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财政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分别进行。
系统期初数据录入于20xx年12月底,现有416户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据系统统计汇总,截至目前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22.64亿元,其中:土地1.02亿元,房屋15.74亿元,其他通用设备2.48亿元,专用设备1.48亿元,交通运输设备0.76亿元,文物和陈列品0.1亿元,图书和档案0.28亿元,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0.87亿元。
通过几年的实际运用,在系统使用者和系统自身方面,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1、使用效率低下。据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汇总统计,至目前期初录入单位为416户,但正常使用该系统的单位数不足10%,信息系统资源严重闲置,使用效率极其低下。而且,由于我县资产信息系统挂放于县财政局内网,许多未与财政部门联网的行政事业单位更是无法使用该系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系统效率的发挥。
2、数据相对静态。我县资产信息系统的期初数录入于20xx年,至今尚不足10%单位对系统的期初数进行更新,系统数据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系统的功能与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
3、联动使用缺乏。 虽然资产信息系统只是一款软件,但其许多功能体现于系统之外,如资产配置、处置、申报、审批等,需要资产占有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相互配合,联动使用。实际中,单位的正常使用尚且不够,更无从谈起联动使用,因此,资产信息系统有时成为高挂于天边的美丽彩虹。
1、系统操作繁琐。由于软件研发的局限性,系统的部分操作系不够简洁。如纠错操作比较繁琐,一旦发现系统中卡片基础数据错误,不能直接进行修改,必须删除卡片后方可重新录入,卡片的资产代码也因此需重新录入。
2、安装环境苛刻。由于资产信息系统只限于xp操作系统中使用,对于新出现的操作系统,如win7等,则不能作为资产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其安装使用环境非常苛刻。
3、软件功能不足。通过实际运用,发现软件还不够齐全。主要有:(1)批量功能:即系统只有“批量录入”功能没有“批量删除”功能。批量固定资产在“批量录入”后发现错误,只能逐张删除卡片。(2)选项固定。如应固定录入人员权限,确定其无权审核;应设定系统自动生成资产代码,无需手工录入,防止卡片重号。(3)查询功能。由于录入时固定资产的分类名称与资产的实际名称有出入,实际中查找固定资产不便。(4)系统衔接。由于财务系统与资产信息系统的相对独立,没有做到两个系统的有效衔接,因此,固定资产等通用数据不能做到两者的直接接口,即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录入固定资产等数据,在资产信息系统中还需重新录入,不仅增加工作量,而且可能导致因不同录入人员录入数据而产生的差误。
根据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所导致: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系统、深刻的认识,存在着重钱轻物的思想,尤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仍停存在着注重购买、轻视管理的现象,导致家底不清,处置不当,配置混乱,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下。如有的单位办公大楼已落成多年,但一直没有办理基建决算,账面没有该固定资产的体现。在此意识之下,根本无从谈起利用信息系统达到有效管理资产的目的,信息系统甚至被束之高阁。
资产管理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系统工作,涉及到各行政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信息系统只是资产管理的一个载体和纽带。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和纽带,在现有环境下,还缺乏一定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如资产违规处置、配置失衡、数据更新滞后等制约措施,使财政部门似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内容繁杂、工作量大,技术性强,除了具备一定的财务和资产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因此,需强化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至目前,软件
公司和主管及财政部门的专业培训未能及时跟进,以至于操作中的许多问题难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资产信息系统的应用。
根据资产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为充分系统功能,真正做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达到服务于财政管理的目的,提出如下完善措施。
资产信息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个现代化手段,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财政部门、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大宣传资产管理重要性的力度,把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其次要充分宣传资产信息系统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对信息系统认知的前提下,需强化软件培训。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配备情况来看,配备专职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不足10%,基本为兼职人员。要想资产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必须以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为前提。为此,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采取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软件培训,逐步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
虽然资产信息系统只是一款操作软件,但要真正达到通过软件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目的,需要辅以相关的配套、制约措施。1、出台资产配置标准。通过资产配置标准规定,合理调节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备水平,并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使用效益。2、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将各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之中,通过部门预算合理控制单位无序购置资产行为。3、资金拨付控制。通过资金拨付环节,对未按规定进行资产购置、处置等,并未通过资产信息系统进行处理的,以缓拨、停拨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制约。
为保证资产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将真实的资产数据录入资产信息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为切实解决系统数据更新滞后问题,需建立健全资产信息及时更新机制。如通过一些列规章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变更后三天内必须进行资产信息更新;财政专管员审批各单位资产采购事项时,必须登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对申报单位进行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核查;通过定期登录后台,导出信息,统计财政专管员登录情况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变更情况,从而实现资产管理系统的动态管理。
为达到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目的,需规范系统操作流程。对资产配置、处置等资产管理行为实行网上申请、审核、审批,建立每一环节相互依托、相互链接机制,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和动态监控,以技术手段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控制资产运营风险。
解决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对软件功能进行完善。
1.升级端口。财务管理系统体现的是单位固定资产账面情况,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则更偏向单位固定资产的实物情况,将两个系统对接,在资产系统中录入卡片后直接可在财务软件中自动生成固定资产的记账凭证,有助于把好“账卡相符”关,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有效衔接,也大大减轻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重复录入固定资产信息及数据核对的工作量。
2.审批功能。把处置审批记录以及自行处置记录设置为可以在同一功能下查询出来,方便用户直观地查看处置历史记录;增加处置审批流程的明细记录信息和最终审批记录信息查看功能,并可以打印记录信息;系统支持按资产是否达到使用年限设置不同的审批流程。
3.提醒功能。一方面,增加重复数据提醒核对功能,即当单位有多个人录入数据时,系统可对重复或类似的数据进行检测,在入账前给出提醒,避免重复录入卡片;另一方面,在系统日志中设置“提醒”模块,时时将用户更新的每一个操作体现于此,并滚动显示。
4.查询设定。用户进行卡片查询或汇总查询时,在查询条件设置中选择资产分类名称时,设定系统只显示在用的分类名称,不显示未使用到分类名称,方便用户选择。
5.审核功能。即在系统中增加各单位上报、汇总数据,主管部门审核(能够显示审核部门、审核人,审核后不能修改)数据后,财政部门方可查阅的控制程序。
单位调研报告13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从试点到正式运行已经十多年了,虽然相关工作逐步规范,现正推行登记档案规范管理,实行网上登记,整个登记管理工作正在向着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的方向迈进,但目前还是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事业单位登记热情不高,登记质量不高,管理监督力度不大,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将直接影响登记管理工作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业单位独立性差是长期困扰法人登记的瓶颈。有的单位财务不独立,还是由其主管部门管理,或者财政部门为了工作的需要只认可部门统一预算管理;有的工作难自主;有的有职无权或责权脱钩;有的从业人员少,其法人资格值得考量,难免使法人登记难规范。正是如此部分单位认为登记实质作用不大,“登记”和“不登记”对事业单位运行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公益性强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更是如此。
第二、执法监督管理职能弱是滞阻登记管理的关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赋予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职能太弱,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监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能部门的协作和制约,缺乏监督管理的自主性、强制性和决定性作用。
第三、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当前登记管理乏力的根本。登记管理法律依据不够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一直在“暂行”中,监督手段操作性不强。而且目前年检的法定时间相对较短,法定代表人的管理滞后,单位资产(开办资金)变更频繁等都值得探讨和研究。
针对目前工作现状,面对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克服和解决,怎样使从事的工作有味、有为且有位,需要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除了抓好登记管理宣传教育和工作队伍建设以外,更要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推进登记管理规范化。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三个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1、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坚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联合人大内司委、政府法制办及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登记管理执法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检查的`范围和内容。实施“行政执法通知”制度,作为日常监督手段,对违反有关法规要求的行为进行及时通知整改,对情节严重的依法进行处理。
2、进一步加强证书监管。对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监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走访和联络,同时对上级有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共商监管举措。确定《证书》监管联络员,以编委名义聘任,坚持一年召开一次会议,一年进行一次检查,更好地落实证书使用制度。同时,制定事业单位印章管理办法,明确事业单位的印章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制发。
3、进一步加强法人代表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监督管理办法,抓好法人代表教育管理,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法人代表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法人代表队伍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养。建立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异动变更的,及时由管理机关和审计部门联合审计,对未进行审计的不予受理年检。通过抓“一把手”工程,增强工作执行力。
二、增强四种意识,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增强质量意识。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努力提高登记管理和年检年审的工作质量,致力“四求”,即程序上求规范、监督上求依法、材料求充实、管理上求实效,达到“四统一”,即统一专用印章、统一执法公文、统一材料要求、统一质量标准。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在工作上强化以主管部门、乡镇为主进行督促落实。
三是增强统筹意识。从工作部署上力避上年忙下年闲、一年为年检的工作格局,坚决避免把登记管理作为阶段性的工作去抓,按轻重缓急,以年检年审、登记管理、行政执法、档案内务管理四条主线进行,全年统筹规划,力争出效果、出特色。从工作管理上把登记管理与机构编制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事业机构的设立、撤并、职能调整以及主要负责人的调配等都必须与事业单位登记挂钩,相互协作,齐抓共管。
四是增强法律意识。登记管理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要使全社会都树立法人意识、法律意识,要以行政执法手段推进法人登记管理,真正变“要我登记”为“我要登记”。有意识地抓好登记管理行政执法和监督工作,落脚点放在证书使用、牌章规范、法人运行、社会信用、实际效用上。
三、围绕六个目标,推进规范管理
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六化”目标内容,推进规范化管理。即:
①登记程序化。规范和完善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程序,年检年审程序,用示意图形式对外公开,严格按程序办事,接受社会监督。
②管理法制化。制定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行政许可项目实施办法,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用法律手段推动登记管理工作。
③监督常态化。把年检年审作为监督的重要手段,确实抓紧抓好,建立联合执法检查机制,长期执行行政执法通知制度,确定职能部门监管联络员,把监督手段贯穿于登记管理始终,不断完善日常监督机制。
④服务具体化。开展上门服务活动,咨询服务活动,评先评优活动,强化服务意识,依法保护事业单位法人合法权益。
⑤档案科学化。建立文本档案,电子档案,长期和日常管理台帐,完善软件系统管理,建立方便、科学、快捷的登记管理档案,提高档案质量和利用效能。
⑥内务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力求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事。
单位调研报告14
从“一支笔审批”到“多支笔会审”
------对改革当前行政单位经费“一支笔”审批的思考
当前,我国行政单位财务开支一般是实行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的办法,即:由单位负责人(或分管财务的负责人或者局长办公会)对有关的单据进行审核签,再由财务人员据以报销,我们征稽系统也是如此。应当承认,这种财务开支的审批办法,对于改变以前财务管理政出多门的状况,强化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开支的责任,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高度集权式的审批机制,已经不符合《会计法》中提出的有关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不利于会计人员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两权”的监督,不利于财务公开的顺利实施,不利于群众参与监督,财务管理形成了新的漏洞。如不及时加以改革,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廉政建设和党群关系,影响到《会计法》的顺利贯彻实施。
现代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再青睐集权式的审批机制,而是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实行多级审核和全方位的监督。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及财务公开和“两权”监督的原则,改革当前“一支笔审批”制度,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职工代表三方组成的“财务开支审核小组”,由以前的“一支笔审批制”改为“多支笔会审制”。所谓“多笔会审”,即要求单位的每一笔开支(1000元以上),事先要预算填申报单,经局长办公会同意后方可开支;报销时,首先由会计人员审核开支单据的合法性及规范性;再由职工代表对资金流向的合理性、真实性进行审核签;再由单位负责人审批签;最后由会计核对入帐,经费开支由“暗箱操作”变成了“阳光作业”,这样既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还领导一个清白。会计人员审核是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职工代表会审是财务公开的需要,单位负责人审批则体现其对单位经济活动决策的权威性和责任,以上三方签作为开支单据报销入账的必备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这种“多笔会签”式的财务开支审批机制,通过多设关口、关口前移、层层把关、共同负责,达到民主理财、监督理财、科学理财,从本局的运行情况看,半年来拒绝白条89张,金额达14256元,拒绝非正式票据入帐24笔,金额为2.74万元,其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保障《会计法》的顺利贯彻实施。《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其中,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局提出的加强“两权”监督中对行政管理权的监督中也提到了严格资金审批制度。“多笔会签”式的财务审批机制,作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优点就在于在经办、审核、监督、批准各个环节引进了“牵制机制”,做到了财务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分离和相互监督,由从以前的决策,监督的一体化改为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
二、有利于会计人员监督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堵塞财务管理漏洞。《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但在“一支笔审批”的机制下,往往是先审批后审核,会计人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实行“多笔会签”的审批制度,把关口前移,先由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也就把好了财务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可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防止违规票据入账,堵塞财务开支的漏洞,从而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有利于推行财务公开,加强财务管理的群众监督。对于财务公开,党中央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但在“一支笔审批”的机制下,单位的财务公开往往成为墙报上专栏里的大数,财务开支透明度不高,群众监督的力度不够,党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往往会产生很多的误解和矛盾。实行“多笔会签”的审批制度,群众直接参与到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不仅可以增强单位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的观念,防止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进一步堵塞漏洞,还可以在干群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失去监督的权利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互相攀比,互相吃请、铺张浪费之风比较盛行。如何加强党风廉改建设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实行“多笔会签”的理财机制,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的决策权不变,但对其执行的结果则是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增加了群众监督的层次。单位财务开支不再是“一把手”“一人说了算”,从而能够从源头上遏制不正之风,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有利于严格预算管理,节约经费支出。在经费管理上,行政单位普遍推行了预算管理,每笔费用开支是否必要,数额是否真实,有无正当资金来源,都必须按预算经会计、职工代表、单位负责人“多笔会审”。经费支出由原来的“先批后审、先用后报”变成了“先审后批、批了再用”,变事后反映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一些超标准、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改变了行政单位负责人“老板”式的花钱作风和大手大脚的习惯,减少了费用开支,避免了损失浪费。
单位调研报告15
一、基层安全员的重要作用
基层安全员作为地勘单位安全监管网络中的末梢神经和安全工作的兵头将尾,不仅是一线生产岗位的直接操作者,也是安全生产的基层管理者,是开展安全监督的基础和主体,是基层安全生产的把关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安全生产政策法规、规定和措施,都要通过安全员进行具体落实,基层的安全工作情况也要靠安全员向上级进行反馈,安全员起着联系上下之间、协调岗位之间的关键作用。基层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他们最清楚,安全工作的酸甜苦辣,他们体会最深。正是他们的奉献和付出,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自己的那份责任才使目前的安全稳定局面成为可能。
二、地勘单位基层安全员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中存在执法缺位现象,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基层安全生产中执法缺位的现象是个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目前地勘单位安全员管理体制,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很多单位安全员的工资关系、劳资关系都在公司、分队(项目)里,公司、分队(项目)领导有权雇佣或撤换安全员。安全员是对公司、分队(项目)领导负责,而不是对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现场隐患的整改,需要公司、分队(项目)领导签字,他若不签这个字,安全员有可能左右为难,出现既不敢得罪顶头上司又不敢向上级汇报的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决隐患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安全员没有人权,也没有财权,怎么去解决?此外,有些单位设备安全运行状况存在对内不对外、对下不对上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员即使发现了安全隐患,往往因不敢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而疏于监督和整改。隐患解决不了就有造成安全事故的可能。
(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地勘单位安全员队伍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安全专业知识缺乏、监督水平不高等现象。有的安全员身兼多职,没有精力抓好安全工作;有的安全员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不合理,“边摸边学,边学边干”;有的安全员年龄偏大,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有一定的困难,日常主要是凭经验开展工作;有的安全员技能单一,难以驾驭日益复杂的安全生产局面,有些单位安全员培养不能满足需要,存在安全员队伍老的老、小的小,新老交替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总体来说,地勘单位基层安全员队伍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素质不强,科技人才缺乏,法律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安全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安全员责权利不平衡,队伍的稳定性不足
安全员是一个劳心又劳力的活,部分基层安全员既是一线生产人员又是安全管理人员。许多单位的安全员还是工人岗位,享受工人待遇,工资待遇与其他人员没有差距,奖金则受公司、分队(项目)效益制约,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安全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待遇偏低相比,安全员不受重视则是造成安全员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安全员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得不到一个展示的机会,觉得这个工作不太受重视,这个行当没前途,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四)部分安全员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
因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存在部分安全员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的现象。造成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管理真空等问题,影响到安全监督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神圣性。有些安全员没有认清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安全工作抱有侥幸心理、盲目情绪;有些安全员被“一切都会逢凶化吉、一切都是瞬间”的消极情绪所支配,对需要加强防范的重点部位、容易出事故的重要环节心中无数,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八个字的重要含义在认识上含糊不清,甚至是不在乎,抱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从事安全工作。这样的安全员从事安全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一)积极探索创新,改革现行安全员管理体制
一直以来,由于地勘单位安全生产情况复杂,安全员的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一些体制不能充分发挥安全员的积极性和应有的作用,给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被动,如何充分调动基层安全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个别单位对此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这些有益经验,笔者提出改革现行体制的总体思路如下:在单位内部实行安全员垂直管理,从任命、责任考核到奖金分配都应由单位统一管理,基层安全员由单位统一委派,以此建立和树立安全执法的权威和力度。安全员不再对公司、分队(项目)领导负责,而是对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员的工资和奖金不受公司、分队(项目)领导及公司、分队(项目)效益制约,由单位按照安全员考核制度完成年度考核后按绩效发放。由单位安全管理机构行使对安全员的行政约束权,公司、分队(项目)领导如果撤换安全员必须经过单位安全管理部门批准。一旦发现安全员中有不称职者,可由单位直接罢免,而无须经过公司、分队(项目)领导的批准。
(二)加强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安全员队伍
基层安全员不懂技术和管理肯定是不行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要针对基层安全员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基层安全员的教育培训,要按照分类分专业的原则,对症下药,梯度推进,最大程度地发掘安全员队伍的潜能,逐步推进他们的理论素养、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素质的全面提高。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落实培养措施,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单位自身的安全教育培训机构,采取在职学习、脱产培训、知识讲座等,为基层安全员充电;鼓励安全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加学习,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安全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为安全生产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通过教育培训使学习成为安全员队伍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安全员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只有人人都接受教育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安全员队伍,才能为实现安全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提高待遇和地位,保持安全员队伍的稳定性
针对目前基层安全员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提高待遇是增加基层安全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对工作做得好的,要在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荣誉,岗位安排上给机会,以增强安全员岗位的吸引力,公司、分队(项目)安全员的待遇不应低于公司、分队(项目)领导助理。良好的用人机制是安全员队伍成长的前提和保障,要营造有利于安全员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坚持以绩论能原则,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使安全员干有目标、干有评价、干有奔头;领导的重视是安全员开展工作的'重要和必要的保障,领导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基层安全员,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必须深入了解,从工作上帮助解决安全员的实际困难,从思想上打开安全员放手大干的包袱,使安全员真正感到受到重视,这个职业有前途,能够实现人生目标,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安全工作中去。
(四)提高安全员责任心,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要提高安全员的责任心,必须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安全员的选拔要到位。注重从政治品德好、业务技能好、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好的年轻职工中选拔培养安全员。通过组织考察、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等多种途径选拔安全员,做到不拘一格,从源头上把好关;二是思想教育要到位。思想决定意识,要加强对安全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消除妄自菲薄的心理,尽好自己职责。三是考核激励要到位。建立健全安全员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具体来说,要完善安全员工作责任制,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责任、量化指标,做到行有方向、干有标准;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日常考核工作机制,把考核结果与个人经济利益和岗位晋升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兑现及时;建立安全员评选评优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优秀安全员评比表彰活动,对其工作业绩给予鼓励、肯定,对有突出贡献的安全员要大力宣传表彰,形成“安全员工作光荣”的氛围,以此调动安全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五)加快人才培养,保持安全员良性更替机制在基层安全员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安全员这个工作“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因为这个工作不是任何人一朝一夕就能掌握、能精通的,这需要一个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鉴于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严肃性,培养一个合格的安全员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时间。因此单位应把安全员培养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长期的培养计划,纳入人才发展整体战略之中,同步规划、同步运作、同步实施。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式,使接替者提前进入角色,尽快熟悉本职岗位,平稳完成安全员的更新接替。
安全员作为基层安全生产的把关人,角色虽小,但责任重大。地勘单位要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充分调动安全员特别是基层安全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为起安全生产建立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单位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单位调研报告07-27
单位调研报告07-09
单位调研报告02-20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01-12
单位调研报告15篇02-05
单位调研报告(20篇)07-21
单位调研报告精选15篇02-05
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08-04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