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单位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单位调研报告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它也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这项工作,近年来,各级编办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条例》、《细则》),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但是,随着登记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难点和问题不断凸现出来,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问题和现状:
其一、认识不到位,登记意识不强。一些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年不年检不碍事,法律意识淡薄,登记意识不强,不清楚自己作为事业单位法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也因之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其二、默守成规,循规蹈矩。登记方面存在就登记而登记的现象,过多地认识都只停留在资料的收取上,从而轻视了规范的登记工作应该按照申报、评估、论证、审批的程序进行,过于放宽了登记的条件、降低了登记的门槛,首次登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想这可能是州内各县(市)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在登记的过程中出现了看似简单的问题简单化处理,譬如对宗旨和业务范围规范、用语方面,只要对于《须知》上己有规定的,照抄照搬,无可厚非,而有些事业单位特别近几年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本身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的需要而设置,其宗旨和业务范围无章可循,我们总不能随意东拚西凑,更不能断章取义,严格地讲,在设立登记的时候就应该将其规定得详尽一些、用语应该规范准确一些,窃以为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这关系到以后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时间久了,问题就会呈现得比较明显和突出。
其三、重登记轻管理的思想没有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把登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而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只要把日常的三大登记工作作好了,就完成了全部工作的大半,殊不知登记是前提,管理才是重点,有时抑或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走下去了,也只是走走看看,没有实质性动作。比如说年检工作,只要基层事业单位交上年检资料,在证书上贴上年检标识,随意地确定一个年检级别,一切就算完事,故而一场年度审检工作下来,没有取得其应有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再如,变更登记,也仅局限于《法人证书》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多的是单位名称或法定代表人的变更,没有结合机构编制事项(如机构升格、增加编制等)进行审核。
办法与对策:
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地开展工作:
一要规范程序,严把质量。严格按照《条例》对事业单位登记对象、范围、条件、类型、程序、公告和证书管理的明确规定进行登记,把握标准,做到规范、有序、合法;
二要加强舆论宣传,提高事业单位依法登记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把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以会代训、横幅标语、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让全社会都了解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的程序、目的和意义,提高对登记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还要举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培训班,不定期地组织事业单位及其法人代表认真学习事业单位登记方面的政策法规文件,提高法定代表人的认识,增强法人意识,增强依法登记意识,切实维护法规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事业单位依法登记的自觉性。
三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要坚持“走下去、请进来”相结合,带着问题经常深入基层事业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基层事业单位的围绕公益目标开展工作情况、经营活动状况以及制约其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为其排忧解难,以促其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是完善措施,强化监督。要转变观念,树立登记是前提,管理是重点的意识,不断拓展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的空间,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
①年检工作一定要把握其强制性、时限性、真实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着重搞好对法人资格和年检级别的审查、界定,加强对机构编制事项、业务范围和活动方式的审查。
②进一步拓展监督管理的空间,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范围应该包括:事业单位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的,不按照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抽逃开办资金的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协同工商、税务、财政、银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合同履行情况、社会投诉情况以及受到表彰情况进行适时适度地追踪监管。
③积极开展对事业单位的维权服务活动,切实保障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为事业单位脱离襁褓,步入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最后,敝以为就是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事业单位在线”管理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当此事业单位网上登记全面推开之时,这对我们登记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服务质量和水平态度都会要求更高,条件成熟的时候,说不到哪一天我们的工作就在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了。因此,从现在起,我们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应该>文秘站:
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能够方便基层、方便服务对象,要使服务对象能够便捷地了解登记管理的程序以及办证的时限,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权限,以更好地服务基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单位调研报告2
车桥镇现有人口6.4万,辖20个村党(总)支部,目前行政编制33名,实有行政工作人员32人,缺编1人。其中党委正副书记4人,政府正副镇长4人,人大正副主席1人,纪委书记1人,党政办公室10人,财政办公室2人,社会事务办公室4人,农村经济办公室6人。行政编制比年减少15.4%,实有行政工作人员比年减少8.6%。7个事业单位有编制42名,实有工作人员45人,超编3人。其中农技推广中心编制18名,实有工作人员17人;劳动保障服务站编制2名,实有工作人员2人;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编制4名,实有工作人员4人;计划生育服务站编制5名,实有工作人员7人;村镇建设服务站编制6名,实有工作人员8人;企业服务站编制6名,实有工作人员6人;治安联防队编制1名,实有工作人员1人。
整体超编7.1%,但同年相比,在编制上减少32.25%,实有工作人员减少43.75%。领导职数16名,实有副乡级以上领导干部11人,此外有副科级以上非领导干部(指协理员)6人。所有编制全部定编到人,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机构和编制全部在乡镇公布,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名单全都在乡镇公布。在公布方式上,对行政编制人员是依据上级组织部门的文件,及时在全镇三级干部大会上宣读,对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是依据上级人事部门的介绍信,及时在相关会议上宣读。在财政经费支出上~年为717.38万元,剔除人员增资,公益性事业建设和招商引资支出,实际支出比年减少11%;今年1-8月份财政支出98.76万元,剔除增资因素支出比年同期减少11.2%,总之我镇自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从机构编制核定,实有工作人员人数都有明显下降,在财政支出上从相对值来比有所增加,但绝对值是减少的。
一、严格按照上级改革要求,把人员精减到位
对行政在编和事业在编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在年的十、十一两个月,我们统一按照上级的布署,对行政在编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改革,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通过述职、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程序对行政在编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定岗定职。通过这次改革行使政编制由39名减到33名,减少15.4%,实有人员由35人减到28人,减少20%;事业单位编制由62人减到48人,减少22.6%,实有人员由80人减到50人,减少37.5%。在~年又由区委、区政府统一组织,对原农业技术服务站、畜牧兽医服务站、农机服务站、农经服务站进行改革,统一合并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统一考试的方法实行竞争上岗,使这四单位的编制由原来的48人减到41人,减少14.6%,实有工作人员由原来的50人减到42人,减少16%。
二、严格按照上级核定的编制要求,把人员的'岗位明确到位
经过改革,编制和工作人员减少了,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仍需由人来完成,事情仍需由人来做,在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又坚决执行核定编制数的条件下,机构设置、人员岗位合理安排就非常重要。一是改革原有办公室设置。按职责综合分类,设立五大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财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村经济办公室,各办公室主任由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各办公室内部既有明确分工,又可以统一调配、统筹安排好各项工作。二是对某些岗位实行兼职。比如我们由农业科员兼任纪检委员,由人大秘书兼任综治科员,由司法科员兼任计生科员,由青年干部兼任妇联干事,由班子成员兼任党政办秘书。三是采取职能合并。比如将信访科员的职能合并给纪检委员,取消信访科员岗位。
单位调研报告3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有效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县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经济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按照条条管理、块块分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加大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用人单位367户,涉及职工26472人(在职19686人,退休6711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283户,涉及职工15957人(在职11654人,退休4303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84户,涉及职工10515人(在职8032人,退休2408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15957人,欠缴保费46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7327人,欠缴保费506.8万元;参加医疗保险15957人;参加工伤保险946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6690人,欠缴保费437.5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2323人,欠缴保费47.71万元;参加医疗保险3476人,欠缴保费264.4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3257人,欠缴保费18.27万元;参加生育保险2301人,欠缴保费15.2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个别企业未参加社会保险.一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在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员工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意识,由此减弱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我县的外来企业中较为突出.
(二)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县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有些初始运行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三)存在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失业、工伤风险较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积极性较高,而不愿参加失业、工伤保险.我县大多数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半工半农较多,因此多以土地为保障,所以参保缴费意识淡莫,只求多挣点钱,从而存在尽量少参保甚至不参保现象.
(四)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企业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想方设法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五)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参保管理困难.目前,我县相当部分企业的员工大多属于临时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社保经办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职工人数,多数老板都会以此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务工人员不愿参保.
(六)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人员参保困难.由于我县企业改革的进程较慢,而且原来单位欠费时间较长,企业长期处于关闭、停产阶段,间断缴费情况存在,而这些单位的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私企去打工,他们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而又与新单位形成了实际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非常棘手.
(七)社会保险政策的盲点导致部分人员参保较困难.在实行社会保险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三社企业(铁器社、缝纫社、补鞋社)人员,未能参加社会保险,在企业关闭破产后,失去了退休费来源.现在年老体弱多病,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去年,省政府虽出台了川办发185号文件,解决原国有、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老有所养问题,一次性参保缴费额近4万元,因这部分人员无力支付所交的巨额保险费,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缴费较困难,反应出制度、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扩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征缴,搞好宣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商、税务部门应搞好监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缴费的执法检查、监督等工作都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用人单位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在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目前阻碍社会保险缴费进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社区组织、厂矿企业、社保主管部门和其他宣传机构,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社区、村开设社会保险咨询站点,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牢固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第三、以灵活的政策引导参保.我们应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针对地方经济、企业劳动用工的实际特点,采取灵活适用的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参保,例如对农民工数量多,经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采取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新农保政策引导其参保.同时要加大改制力度,尽快让那些停产破产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及时做好重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工作.
第四、求真务实,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营企业参保扩面工作.民营企业保险扩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一方面,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分部分批推进这项工作,从少到多,从局部逐步扩展,最终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如果不顾企业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增加失业、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民营制企业扩面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业员工和老企业新增的员工及时分批参加社会保险,争取做到不漏新企业、不漏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实现最终全覆盖的目标.
单位调研报告4
实习期间,我实习的方向是新闻采编,以新闻采访为主,主要参与各级内参的写作。
由于是实习记者,我的工作要比正式记者的工作时间更加烦琐,但是实习期间总体感觉很舒服,整天都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并不累,但也偶有例外要出去跑跑。
我在报社的时政专题部,任务主要是围绕时事新闻开展,而我涉及的面几乎都是外界所说的负面新闻。刚开始并不是太明白新闻正面和负面到底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区分?怎么样使负面新闻产生的反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通过认真地向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并从中观摩其工作过程,我更清楚了记者要做的工作:策划新闻选题,跟编辑部人员交流意见,编前会讨论决定选题方向,采访写作,听取部门编委会修改意见,编辑排版。
参与写作内参的工作,每天都是整理材料,接听投诉电话,核实新闻准确性,提交编委会审议决定要不要做,怎么样做。在实习过程中,部门主任老师和同事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不仅是在采编这份工作上,在为人处事方面和接人带物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在实习,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计调的一些基本礼仪和工作事项,尤其是酒桌上的一些礼仪,也对新闻业务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对接热线和投诉信的这份工作上:首先,记者在讲话和接电话时应该礼貌、大方、体贴对方,每个电话,每个确认,每个提问,都要充满感情,以体现合作的诚意,而提问要讲求技巧,尤其是一下不幸的诉说,更要人性化,注重新闻以外也要讲求人道主义,赢得对方的好感,以换取对方的信任与合作;
其次,记者一定要细致地阅读群众发来的上访信,重点是把信息的准确性,新闻背景,新闻事件和人物的具体信息搞清楚,挖掘新闻价值和更多的新闻线索,这方面一定要细致耐心,有新闻敏感度。此外,涉及数字问题时,更要确保准确,要多跟当事人核实;
第三,接热线和上访信的主要任务.尽管事物烦琐,但记者头脑必须时刻清醒,逐项核实,弄不好就会有麻烦。所以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还要特别注意要做到"快",采访的速度往往代表报社的作业水平,一定要争分夺秒,快速行动。二要"准",即准确无误,不能模棱两可,是似而非.;再有,做一份内参不容易,往往要求质量要好,事情较为严肃,亟待解决,采访在其中往往发挥很大作用,因此,记者要多备几套不同的采访方案,以适应不同采访情况的出现;
最后,记者不仅要具有正常作业的采访手段,还要善于学习,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动态,以提高作业水平,以求更快,更准,如要掌握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从中寻找线索等。
报社的总编室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做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我觉得这句话十分有道理。作为中国记者协会的机关报,它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做新闻,更多的要有鞭策,作用,要敢于做媒体的先锋。首先,新闻稿件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内涵,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它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全局出发采写新闻。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记者的作用是引导舆论导向,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第三,要关注民生,贴近生活,替老百姓说话办事。在我看来,这是老百姓需要的新闻,也是媒体存在最重要的作用和必要性。同时,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发现别的媒体不曾发现的而且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新闻。现在的新闻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似乎再有创新突破很难,其实不然。很多好的线索好的新闻都隐藏在百姓们关心反映的小事中。很多记者都曾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或者听到老百姓抱怨、反映过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新闻报却抓住了这个事件,把它写成了精彩的新闻。这篇稿件看似平常,内容写法上也很一般,但是反映的事情却是其他媒体忽视的,第一次有人把它的内幕写出来,给老百姓开了一张明白的“清单”,在内容上进行了突破创新,是很可贵的。
单位调研报告5
一、“四名一文一传”单位在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基本情况
二、“四名一文一传”单位在灭火救援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防设施不齐全
消防设施不齐全,常见于无室内消火栓,不具备灭火系统等,处于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火灾,无异于没有武器的士兵,任由宰割;部分地方情况稍好,却也存在着重大隐患,不定期检查的消防设施,时间久了,也只是摆设品,在面对真正的危险时毫无作用。要把消防工作的灭火救援能力建设做好的前提,该从各单位自身防范作为基础,做到基本的“小火能灭,大火能跑”,而不应该撒手不管,自身不重视,直到火焰苗头燃烧,才来亡羊补牢,求救119。我们该树立正确意识,从自身懂得消防,合理的配备各种消防设施,维护各种消防设施,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二)面对名镇等较大对象时责任难以落实、地况复杂,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的问题仍然突出。像对名镇名城等较大对象进行管理时,情况较为复杂。不仅存在火源电源管理不到位、整片区域消防通道不畅通、内部消防安全管理不规范、人员职责不清等问题,安全发展的红线意识尚未牢固树立起来,一些地方消防投入不足,公共消防设施欠账大;少数部门对行业消防安全重视不够,不愿管不想管,隐患问题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但往往由于责任主体缺位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单位尤其是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甚至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问题十分普遍。消防工作的法治化建设还不理想,由于区划变更等问题,造成一些领域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真空断档,留下大量隐患;针对人员密集场所的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缺乏明晰的政策措施和实用管用的手段方法,未出台规范性,指导性意见,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部分地区难以改造,消防监督力量不足
少数地区文化信仰根深蒂固,甚至受到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人员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不愿配合工作,或者多为形势主义,左耳进右耳出,无法从人员的思想上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为了消防工作的持续建设,面对这种情况,这往往需要消防工作人员的及时监督,但任务多,责任杂,难以落实,此项工作仍任重道远。少数监督干部要承担多家社会单位的监管指导任务,完全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消防安全监管的面大盲点多,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与消防安全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且由于目前我区消防大队人员均为派驻形式,在监督执法及火灾调查中受到执法身份未明确等问题制约,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
三、加强文山市“四名一文一传”单位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的总结建议
(一)不断提升指战员灭火救援能力
加强指战员业务能力,提高熟练度,能更快、更准确、更有力的完成任务,锻炼强大队伍是一条无止境的明路。不仅提升业务能力,更要规范、有纪律的开展相关训练。要立足实战需求和辖区实际状况,考虑到偏远村寨道路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弱等因素,对各单位周边道路、消防水源、建筑结构、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的分布和重点区域进行了熟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及时修订完善灭火救援预案。并且进一步严肃队伍纪律,开展队伍作风整顿,严格执勤值班制度,确保人员在岗在位、履职尽责,定期组织联合拉动演练,充分用好周边消火栓、器材箱等固定消防设施,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快速反应、立即处置。
(二)制定合理方案,实施有效,加强管理。
合理的方案,是前进的方针;有效的管理,是落实的前提。拥有过硬队伍实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方向的选择和精确的管理。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灭火救援演练、安全隐患排查等多种措施,完善基础消防设施,提升了“四名一文一传”抵御火灾风险的'能力,坚决遏制群死群伤、火烧连营等事故发生。但仍需不断强化责任落实,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部门职责要求,强化落实行业部门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重点督促文物古建筑、传统村落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推动文物古建筑单位完善消防基础设施,一是明确责任,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文旅、住建、古管局、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细分行业部门共同责任和行业领域监管责任,主动作为,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统筹安排,集中开展专项检查。结合火灾防控重点和“四名一文一传”消防安全工作,紧盯古城古镇、文物建筑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检查,严防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三是紧盯重点,加强人防物防技防。通过建设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微型消防站等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形成自防自救、区域联防体系,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强化群防群治措施,切实有效提升战斗力。四是压实责任,加大整治惩处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尽快明确整改方案、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对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彻底整治风险隐患,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力争隐患“清零”。防火责任人员名单、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消防设施器材等情况逐一排查登记造册,并规范日常消防安全及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管理。并针对“四名一文一传”单位场所火灾扑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技战术研究,开展部门联合实战演练,提升队伍实战处置能力。
(三)提高消防意识,提前预防,抓好隐患。
做好防火,就是把火焰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对相关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扑救初起火灾业务训练,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因地制宜设置消防宣传栏、橱窗,张贴警示案例、逃生自救知识海报,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放置宣传知识手册,并在重点部位、重要场所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引导群众关注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文物建筑、传统村落消防安全。要加强消防检查和管理,因为年代久远,古建筑绝大部分未经过消防审核验收,因此一定要安排专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一旦发现消防设施损坏或者电器线路故障,要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建筑内要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设备,并保持设备完整有效;要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一但发生火灾时,可以顺利逃生;要谨慎用火用电,首先,不要在严禁用火的地方生火做饭,灶房选址一定要远离古建筑或文物集中地地方,炉灶不能靠近易燃、可燃物,使用时必须有专人照管,使用后应立即清除。可以将在店内焚香、点蜡烛、点油灯改为在殿堂之外的安全地带设置焚香炉,清专人看管,做到人走火灭,并将每天清理的残余蜡烛、香头挖坑掩埋防止死灰复燃。我们只有立足于预防和控制,千方百计地消除各种火灾因素,防止火灾发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古建筑远离火灾,才能让这些民族遗产永远地流传下去。
单位调研报告6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公司的发展本质是人的发展,公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做好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有利于公司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进步。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组织运转绩效、使组织获得和增强竞争优势、维持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员工的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员工个人的发展以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方面创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员工的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公司的效率和价值。而且增强员工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使得员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是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培训可以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使员工更有干劲和热情。调查对象概况
调查对象全称
************有限责任公司
调查对象地址
总部地址:**************
分店地址:**************
调查时间
20xx****************
二、公司的基本情况
***************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电脑及电脑周边产品的销售和维护的电脑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清华同方、HP、联想电脑,HP、佳能、京瓷、理光打印机,复印机,松下一体机,HP服务器,用友财务软件哈密代理商/服务站,网络,数码产品,耗材,LED屏,监控等。公司分销售部、售后服务部、工程部,一共3个部门,公司员工30多人。
依靠公司总经理的成熟技术、先进的运营模式及诚信的售后服务,把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继而成为*****数一数二的电脑公司,同时迅速的抢占*****的广大市场,获得的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公司现阶段的培训主要还是在岗前培训,在一般情况下,新员工被录用后,只是对其进行很简单的岗位知识介绍及一些基础的岗位技能培训,且培训时间过短,有些员工虽然在培训时学得很好,但到了实际岗位上,还是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技术也随之在发展,而公司却
忽视了对老员工的在职培训,一些员工认为,他们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几年了,对一些技能已经掌握得很熟了,没有培训的必要,而公司的领导也没有注意到在职培训的重要性。这样就造成了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公司的培训理念不变。
公司的培训老师定期对公司所有员工进行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业务知识及技术方面的培训,更好的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制度和在工作主要各项业务技巧及相应的技术,让员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公司会对每位员工进公司前,进行本公司文化服务理念培训,使每位新员工都能了解公司的现状。以公司文化渲染,使新入职人员更好更快的了解公司、认同公司、提升公司认同感为主要目的;同时帮助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公司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公司也会定期对售后部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使得他们更好更快的了解各项技能的运用。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员工及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长期以往只会导致公司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
下降。
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业务培训上,多以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理想。
目前培训工作以被动参加的较多,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更多的时候是应付公司的任务,真正认真学习的人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公司生存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估,因而在以后的培训中无法进行更合理有效的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四、培训问题原因
新进公司的员工只接受到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3天左右。然后就开始独立工作。而且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实施培训关键是看培训后的效果。培训部门虽然重视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培训结果如何却不太关心,这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果却不好。一些员工在培训时确实有很好的成绩,但在工作中的绩效却远远不如一些刻苦工作却没有好成绩的员工。这样一来,经过培训的员工反而没有给公司带来
多大的利益,反而浪费了时间和人力。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加强对员工和部门领导的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
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发挥出来,自觉的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尽量做好。让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管理的内容和员工的心声,以便更好的管理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应有明确的培训策略,并有公司从上到下的支持。培训策略不仅要表明公司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而且要使员工对各种培训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公司还要向员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员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员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
单位调研报告7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是对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资格的确认,是《民法通则》规定的三种法人登记之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证”,也是其开展有关业务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行证”。提高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形成用证、验证的氛围,对开展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一段时间,笔者对xx县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二十个相关部门一一进行了调查走访,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座谈,查询了他们的一些工作细节和资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证书的使用效用,是摆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现状
一、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二十个相关部门中,只有人民银行、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三个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查验工作。人民银行在给事业单位开立银行基本帐户、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给事业单位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时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前置条件,把关较严,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给少数事业单位核发《营业执照》前严格查验了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业务范围和经费来源情况。其余十七个部门在相关业务工作中均不够重视法人证书查验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认识不高,认为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一样,都是国家的(国有),从‘生’(设立)到‘死’(撤销)都是国家包办,行政机关不需要注册登记,事业单位也一样,因而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没有多大意义。二是少数部门没有明确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未开展此项工作,他们不熟悉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只按照各自线上的规定要求办事。三是少数部门在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中有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的要求,但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列入日程工作的安排,没有把法人证书作为一项重要的材料要求提交并存档,因而形成了“查不查验一个样,有证无证一样办”的局面。
二、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操作上很不规范。开展了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工作的相关部门在操作上也很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作风,明知道有查验法人证书的要求,但把要求置之脑后,凭经验和印象给人办事,常说的一句话“自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那些单位是不是法人心里很清楚”。二是查验程序形同虚设,有的部门是要求提供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复印件,有的部门是要求在相关的表格中填写法人证书的号码和有关内容,但实际上提不提供、填不填写都无所谓。问及他们,他们认为对他们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多大影响。三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提交的材料不准确,有几个部门要求提交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都是组织机构代码证,他们认为有代码证就应是法人机构,但我们认为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前置条件是法人证书,但它不能证明一个机构的法人资格和相关内容。还有些部门查验事业单位的身份主要是看有没有县编委的批文,有批文就认可。提交的材料比较随意,个别部门要求提交事业单位的身份材料就是由本单位出具的证明。
三、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缺乏监督和管理。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部门有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国税局、地税局等中央军,有工商、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省、市管部门,还有一系列县管部门,他们各自以线上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为准。在法人证书查验工作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的随意性很强,离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要求甚远。目前,没有一个机构就此项工作对这些部门实施有效监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由于人员少、地位低,对其监管泛力。
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搞高社会共识
“我们办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好象没有什么作用?”,“事业单位是编委批文设立的,查验证书有什么意义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这样的责问和质疑,觉得有必要就事业单位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其要义,才能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变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首先,要明确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对事业单位进行依法治理的需要;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是防止政府“越位”,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是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动,搞高社会共识。一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深度宣传,让《条例》精神贯穿到基层、深入到人心。二是建立并落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定期培训制度”和“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开展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学习,是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使法定代表人由了解法规政策条款转变为主动申报登记和年检的自觉行为。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十分必要,相互学习和监督,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法动,提高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
二、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建立监督制约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养成查证用证的习惯,不能“有证无证一样办”。要认真落实中央15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并履行好自已的职责。如银行、质监部门要在办理事业单位开立银行帐户和办理机构代码证时把事业法人证书作为前置条件;国土、房地产部门要在事业单位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和申请减免有关土地使用规费、办理房屋产权证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条件;公安、司法机关在办理事业单位公章和办理诉讼事宜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身份和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工商部门在给有关事业单位办理“营业执照”和物价部门在给事业单位办理“收费许可证”时要查验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等等。建议中央各相关部委结合各线的工作实际出台具体的规范的查证用证的管理办法,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形成跟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一样的使用效用,“无证”就办不成事。其次,加强监督,建立并实施考核评估管理办法。由编委会协调和监督相关部门的查证用证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双文明考核工作中去,由编委会制定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并组织考核工作,将考核成绩纳入年度双文明考核总成绩中,在年度评选优秀单位和优秀行政负责人活动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在考核中,对不查验证书的予以通报,对因未查验证书而出现不良的社会影响的应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查证用证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一是要积极推行政事、事企分开,明晰产权,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真正的自主权我国的事业单位大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大都是行政机关的附属,基本没有赋予其自主权。因而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法人资格,进而影响到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成效。要通过政事、事企分开,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将经营性职能转为企业,凸显公益性和服务性职能,明晰产权。二是要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在立法和制度建设上相对于企业法人登记还有许多不完善不严密的地方,也是造成事业单位法人实效性不大的原因之一。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参与法人登记的资格和条件,要将真正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事业单位登记起来,将不具备法人资格条件的事业单位拒之门外,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现象,严格落实事业单位法人年审制度,提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严肃性和法规性。通过法人登记工作自身将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彰显出来。三是落实事业单位法人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事业单位自我发展事业单位所具有的公益性和服务性是区别于企业和社团的显著标志,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法人在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应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以支撑其发挥公益和服务的作用,让事业单位认识到办证是有用的,真正发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
单位调研报告8
一、村情简介
x村位于x乡的东北部,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村民小组x户,x人。
x年,脱贫攻坚活动开始,统计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人,其中低保户x户,五保户x户,其他贫困户x户。
二、主要工作成绩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局“脱贫攻坚”工作组与村两委共同努力、集思广益,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六大工程”制定相关措施,帮助贫困户脱贫。
一是安全饮水工程。
在x新建集中供水设施一处,其他平困户则采取维修水池,架设水管,解决安全饮水工程。
二是扶贫安居工程。
结合国家扶贫搬迁相关政策,为x户贫困户新建住房。
三是基本生活水准提升工程。
对需进行基本生活水准提升的贫困户,通过“阳光超市”八大件资助,合作医疗报销等形式解决。
四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程。
进行道路改造,采取国家项目补助以及村集体和村民自筹形式解决。
五是家庭子女成长培养工程。
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采取村民自筹,村集体以及帮扶单位慰问形式解决。
六是户户增收工程。
采取劳动结业培训,扶持发展特色养殖,景观植物种植等形式增收。
经过村集体和驻村工作组共同近两年的努力,现成功帮助其中一半贫困户脱贫。
三、扶贫攻坚工作难点
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全村脱贫的工作目标,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程度低,致富技能少。
未脱贫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2、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x村位于x县最北端,与南x交界,距离x乡二十余公里,距x县城五十多公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往返。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3、抵御灾害病残风险能力差。
部分贫困户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有的贫困户家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还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难以脱贫。还有的贫困户由于家中子女正接受高等教育,学费、生活费数目大,导致家庭负担重。
4、劳动力匮乏,收入水平低。
现有贫困人口很大部分为户口与子女分离的老人、残疾人、常年病人等,大多年纪大、身体差,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生产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不管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均比较困难,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下一步做法
1、加强就业培训。
一是介绍有条件的贫困户参加县人社局及相关企业的业务技能培训,掌握就业技能。
二是结合村民实际开展各种短期技能培训,采取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3、是加强产业扶持。
坚持特色种植、养殖,大力扶持农户香菇种植和黑山鸡养殖,采取村集体提供种子、种苗、技术等手段帮助贫困户进行种植和养殖。
将有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到黑山鸡养殖合作社中来,做好销售服务工作,扩大销售范围,确保贫困户增收。
4、加强政策保障。
一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二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
单位调研报告9
为全面掌握xx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思路,xx区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了一次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一、全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区有713个事业单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507个,差额财政拨款 88个,经费自理93个;核定编制28581名,其中,全额财政拨款19454名,差额财政拨款5893名,经费自理2933名,企业化管理301名。事业单位拥有人才24548人,其中管理人才5377人,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技能人才3375人。
(二)结构分类
1、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124人、占比例约为0.5%;大学本科学历为8998人、占比例约为36.7%;大学专科学历为5366人、占比例约为21.9%;中专学历为8543人,占比例约为34.8%;高中及以下学历为4948人,占比例约为14.2%。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为277人。
2、年龄结构。35岁以下为7841人,占比例约为31.9%;36—40岁为4510人,占比例约为18.4%;41—45岁为4794人,占比例约为19.5 %;46—50岁为 3109人,占比例约为12.7 %;51岁以上为4294人,占比例约为17.5%。平均年龄40.5。
3、区域层级。区属16199人,占比例约为性67 %;52个乡镇(街道)8349人,占比例约为33 %。
4、行业分布。教育系统12503人,占比例约为50.9 %人;卫生系统4772人,占比例约为19.4%人;农业系统2115人,占比例约为8.6%;其它系统5158人,占比例约为21%。
5、性别比例。男性15008人,占比例约为61.1%;女性9540人,占比例约为38.9%。男女比例为1.57:1。
6、职务职称
(1)管理人才5377人,其中:五级职员27人,六级职员140人,七级职员2614人,八级职员1913人,九级职员及以下683人。
(2)专业技术人才16475人,其中:高级1967人,中级7934人,初级及以下7257人。
(3)工勤技能人才3375人,其中:技师122人,高级工1801人,中级工897人,初级工526人,普工29人。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xx区人事人才工作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局面。
但是,由于xx区处于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竞争压力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全区现有总人口 173万人,而事业单位人才仅24548人,占总人口数比为1.42 %,从比例上看,远远不能满足于全区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够合理。事业单位人才中,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有13491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达55%。本科以上学历有9122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37.27%,研究生以上学历仅有124人,占事业单位人才比例0.5%。二是人才行业分布不够合理。全区传统产业人才相对比较丰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4%。而新兴特色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比较匮乏,从事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的人才数量少,特别是审计、外语、经济管理、规划、盐化工等重点支柱产业领域的人才显得尤为紧缺。三是技能人才文化素质低。全区事业单位技术工人3375人,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偏低,有2819人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四是地域分布不够合理。城镇和待遇较高的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过多,而乡镇和条件较差的事业单位分布较少。
(三)吸引人才的软环境缺乏优势。一是人才政策环境缺乏吸引力。地区经济气候影响了人才资源开发,人才投入明显不足,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强。二是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造成了人才流失。三是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全区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按职称、级别等因素进行分配的制度,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使得“按劳取酬”、“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等新型分配方式在很多事业单位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比如,乡镇事业单位因为规格低,管理岗位和专技职数受限,想上又上不去,待遇较差,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竞争机制缺乏。注重人才为我所有,不注重人才为我所用;有些单位注重引进外部人才,忽视发挥内部人才的作用,挫伤了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造成一边引进一边流失的现象;公平、公正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和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四)人才流失仍然比较严重。近3年,全区共引进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才仅80名左右,而近两年来,调出区外专业技术人才近100人。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也有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力等主观因素。
一是缺乏对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一些单位的领导没有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物质资源而忽视人才资源,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协调、战略研究、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人才工作很多时候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二是事业单位管理现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工作的要求。
1、进人用人的机制不活。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自主权太少,引进人才程序繁琐。如城政工程处引进一名急需的硕士研究生,由于未及时办好编制、人事等手续,而离开该单位。另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人才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条条框框过多,人事管理过于集中。比如,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办法脱离实际,导致中、高级已聘人员数额大大超岗,基层单位矛盾突出。
2、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一些地方和部门拘泥于某些政策的条条框框,过于看重身份、学历、职称,而没有将人才评价的重点放到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上来。
3、分配激励机制不活。一些单位和地方在分配上的“大锅饭”、平均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技高技低报酬差不多,利益分配向从事智力密集型劳动的人才,向有发明创造、有科研成果的优秀专技人才倾斜的力度不大。
4、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健全。全区人才培养缺乏力度,财力支撑不足,一些单位在人员进修、继续教育方面往往以财力紧张为由,很少作出安排,使相当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得到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相当严重。
三是现实条件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很强。
1、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人才资源开发。近几年xx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使人才在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上进展缓慢。
2、工资待遇偏低。与同类城市相比,目前xx收入水平偏低,影响了人才引进,也造成了人才流失。
3、人文环境较差。由于地理条件、交通、信息方面缺乏比较优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差异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成长,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建议和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区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措施,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队伍建设与xx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逐渐使“爱才、重才、容才、护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开辟“专家访谈”专栏,及时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利用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三峡人才网”等方式,在区内外广泛宣传xx区引进和吸纳优秀人才的有关政策,宣传xx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xx区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教育、卫生和文化艺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规律,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培养方式、激励措施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按岗论酬、按绩论酬的分配机制,高科技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的奖金、津贴可多于平均数的5-8倍。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分类管理体制,区委区府重点管理好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双高”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之外,探索制定系统的事业单位人才培训计划。二是在委托培养上取得突破。积极鼓励单位利用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根据单位发展的需要,采取单位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每年从在职职工中选派人员进行委托培养,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使这批人才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骨干。对回原单位工作的,负责解决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三是在对口培训和挂职锻炼上取得突破。每年择优选派30名左右的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市培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四是举办经济发展论坛。每年邀请10名左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就xx未来的发展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广大干部的视野。
(四)完善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开辟优秀人才来万的绿色通道。建议结合实际重新修订区20xx年制定的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引进单位急需的全日制研究生、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办、人社等部门应采取限时办结的方式,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对引进的正高或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安置其配偶或子女入学、就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实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对辞职、离职或因要求流动被辞退后来xx区工作的,经人社部门核准后,承认其原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工龄连续计算。凡引进人才,其子女入学由教育部门根据其本人意愿,确保优先安排。二是提高紧缺人才的生活待遇。被聘为正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博士研究生,用人单位可实行年薪制,并拨给足额的科研经费。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由用人单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验,每年安排参加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在用车、通讯、信息资料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被聘用或安排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的实用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实行论功行赏。三是对优秀人才进行重奖。建议区委、区政府设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和“xx突出贡献人才奖”,每两年对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为xx区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
单位调研报告10
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部署,我公司党委近期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的方式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员工思想状况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员工思想状况现状
基层各单位、项目部和广大员工能基本认识到外部大环境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员工队伍能够客观的认识当前企业的发展形势,绝大部分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愿意和企业一起共度难关;大多数员工都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但对工资待遇、工地生活等方面希望又一定的改善;广大干部员工都愿意对目前公司的发展状况积极的献计献策,对公司做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能主动配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们对目前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缺乏危机感和面对危机的勇气。
(二)、员工们虽然对公司的的调整政策和措施有所了解,但是对具体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不清楚。
(三)、绝大部分员工愿意和企业一起共度难关,但是对于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四)、员工对目前的工资待遇、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比较低,个别部门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
三、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让广大的干部员工全面深刻的认识到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增加员工的危机感。同时也要让广大员工认识到危机只是暂时的,企业具备克服困难的实力,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和努力。
(二)、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要让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监督管理中来,企业的`生死存亡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员工要对企业定制的相关措施深刻了解,并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要随时关心和监督。
(三)、增强员工对岗位职能的认知。要牢固树立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当前形势下的员工工作作出正确的引导。培养员工迎接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让员工在困难情况下,能坚定信心、坚守岗位,为公司走出困境尽自己的努力。
(四)、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要切实了解员工当前的需求,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尽可能的提升员工的福利保障。对部分有拖欠工资行为的单位,要尽快进行解决处理。着力改善基建员工的工地生活状况,领导要对基建员工多关心和慰问。
在新的困难和压力面前,我们企业的员工的思想状况总的来说还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员工都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企业走出困境很有信心。我们要继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归属感,确保企业能走出困境,持续稳定的发展。
单位调研报告11
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效率,也严重地制约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已全面展开,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
一、主要问题
当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市场经济不能并轨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需要,同时也制约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制约不力。
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结构,导致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出现不尽合理的地方。有些事业单位因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职责任务、工作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职能萎缩,编制闲置,一定程度上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另一方面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得不到调剂,特别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重点领域编制资源得不到动态调整,使得编制资源不能全面发挥其应有作用,阻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编制管理法津法规体系不尽完善。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条例和法规,但具体到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方面还是缺乏严格的控制措施。有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核定无操作标准和依据,只是根据当前的工作情况所谓的“量体裁衣”,致使主管部门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编制核定时上下联系、左右攀比;有些事业单位设立以达标为要挟,以审批资金为“诱饵”,造成机构设置重复、职能交叉。不但增加财政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
(二)缺乏法人资格,阻碍自身发展。
部分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的资格,其任务由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办公地点不明确,人员混用,财务不分,行政机关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这样的事业单位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能靠财政“吃饭”、政府“喂奶”、主管部门“输血”生存。致使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弱化、萎缩,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求自身发展的步伐。
(三)政事、事企不分,工作效率不高。
一是有些事业单位享受着事业单位的待遇,却从事着与政府部门一致的行政管理事务,甚至还拥有比一般政府部门更大的行政权力。一些并非法定承担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执行着由主管部门直接或间接转移过来的行政职能。二是有的事业单位本身拥有执法权力,全部或者大部分受国家财政资金的供养,却仍然从事经营活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三有些事业单位占用着国家资源,享受着财政扶持,却未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服务,积极公正地履行应尽职责。
(四)事业单位撤并难度大。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要求,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部分事业单位将面临着撤并,人员编制核销、核减和安置。对应该撤销或整合的事业单位,很少有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自己主动提出进行撤销整合,而是以上级部门批资金、上项目等为理由,要求保持现有事业单位,或者一味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反对撤销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加大了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工作难度。
(五)改革配套政策迟迟不能启动。
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涉及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养老保险、人员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会保障,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局,致使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转企改制等配套政策迟迟未能出台,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二、思考与建议
(一)调整规范机构设置,搞好清理整合。
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按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搞好清理整合。一是坚决撤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有的职能萎缩甚至消失,已经无所作为;有的运转艰难,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有的依靠财政拨款养人,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名存实亡,长期无人员、无资产、不运作。对这此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其人员按政策进行妥善分流和安置。二是合理合并。有些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有的职能相近或交叉。对这类单位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予以合并。三是调整布局。对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通过清理整合,逐步界定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机构名称、人员编制和经费形式。
(二)全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
根据国家和省市对事业单位的有关分类标准,本着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清理规范后的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行政类事业单位,依法调整界定职能任务,整合精简机构编制,严格规范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举办单位主体的多元化。此类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政策引导、依法监督、搞好服务,重点管好其领导班子或法定代表人,监管其国有资产的
保值增值。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政策办法,搞好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改企转制,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法人地位。
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不得以事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虽然得以全面推进,但其他配套政策法规滞后,事业单位仍处于主管部门的附属地位,与市场接轨的“准入证”作用也没能充分发挥,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进程。许多事业单位习惯于按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办事,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主动参与的少,不愿意面向社会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缺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
(四)彻底解决合力不强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三者虽然都主张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尽量控制或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则往往是站在事业发展,同时也站在维护本位利益的立场上尽量保留和发展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常常充当事业单位的代言人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协调者等角色。事业单位自身则希望通过改革在既得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供给,同时又能获得自主权。这三者难以形成合力。所以只有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委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决策,才能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形成合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改革必须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不能给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尤其不能象以往改革那样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因此,需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解决好改革前后新老退休人员待遇的平稳过渡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衔接办法,切实解决人员身份转换以及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问题;四是要解决好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认真研究以单位、行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人员安置政策,对达到一定年龄或工作年限的职工,研究较为宽松的提前退休政策。
(六)推动事业单位配套改革。
一是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二是探索实行公共财政“购买服务”新模式,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向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三是改变财政供给方式,告别单纯“以人定费”的形式,从“养人”转变为“养事”;四是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七)管好盘活机构编制资源。
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前提下,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核减职能减少、工作任务不饱和单位的人员编制。尽量把有限的编制资源向重大民生保障方面倾斜,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向关乎全局工作方面倾斜。
单位调研报告12
国务院第252号令发布以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已开展十二年,笔者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最近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登记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供同行们商榷。
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
从目前来看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认识不足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四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主管领导和法人代表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不熟悉,他们对事业单位为什么要搞登记不清楚,所以缺乏接受登记管理的自觉性。二是事业单位法人发生变更事项没有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登记机关多次催办效果不理想,他们认为登不登记无所谓,反正工资财政一分不少。三是一些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他们认为登记手续办不办理没关系,反正财政也不会给单位多少钱,所以对接受登记管理缺乏热情。四是一些事业单位受主管部门牵制,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活动因而对办理法人登记手续缺乏积极性,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没有用足用活法人单位应有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规范
事业单位设置上不规范从目前来看不止一个县,就是全州、全省都存在同样情况,由于机构设置不规范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部分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造成政事不分。本来事业单位职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但是因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严格限制,政府只能委托一些事业单位履行部分监督管理和执法职能。如:水政监督、鱼政管理、国土管理、劳动监察、城市监察、文化稽查等。二是机构名称不规范,事业单位名称应体现其特点,不能使用行政单位和企业单位名称,目前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名称使用××局、××公司。三是少数事业单位规模过小,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设置必须要具备法人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事业单位一个人一个法人单位,登记机关在给这些单位办理法人登记手续时不好办理,虽然通过一些渠道进行变通,但按要求是不规范的。
(三)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
法人登记手续不齐全主要是登记管理人员要求不严,具体表现一是各类表格填写不规范,涂改、错漏现象严重。二是开办资金不足,中介组织验资无法进行。三是年度报告数据填写不准确,乡镇站所多数没有收支帐目和报表。四是对发放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保管不当,大多数单位没有将证书公开悬挂,少数单位还出现遗失证书的现象
(四)登记管理机关监管不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是单项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的线长面广,面对各类不同性质、不同规格、情况复杂的所有事业单位,要按照登记法规把这些单位规范起来的确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对事业单位的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登记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重登记轻管理现象,首次登记已全面完成,加之新设事业单位较少,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法人事业单位的管理。由于登记管理部门人员少,平日忙于处理日常登记、变更业务,很难经常下单位检查监督,造成监督管理难到位。二是登记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由于人员变动频繁、新进工作人员又没有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导致业务不熟悉,影响了登记业务的正常开展。三是监管手段疲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就是对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和管理,对违反《暂行条例》的单位要进行处罚:但是这些处罚都是政策性的,具体操作起来都很困难。如:对没有参加年审的事业单位,可以停办一切机构编制有关事项、吊销法人证书、没收印盖、撤消机构、冻结银行帐户,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相应处罚。但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承担着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我们没有权力让学校工作停止运转、让医院关门。对法人代表进行处罚也难做到,因为登记管理机关没有对干部进行处罚的权力和职能。四是登记管理机关缺少规范的法律文本,对违反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事项如何处罚,没有具体规范性、合法性、有效性的处理条款。以上存在的问题是登记机关监管疲软、监督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的地位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是一个即具有行政管理又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它是改革后新成立的机构,在设置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登记管理机关设立时因没有行政编制,以致于一些县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是以事业单位存在,建议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改为行政机构。二是登记机关级别太低,县级登记管理机关大部分是股级或二级机构,对外开展工作难度大,也没有引起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视,为了加大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力度,建议提高登记机关的行政级别。三是统一规范事业单位登记机关的名称。
(二)加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
一是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各部门都知道事业法人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登记机关要多向领导特别是分管机构编制的领导汇报。三是分期分批的对事业单位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使法人代表和分管领导对事业登记管理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领导对这项工作引起重视。
(三)合理设置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作为一级法人要按照《条例》规定进行设置。要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那种上下对应设置做法,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对于那些职能相近、机构过小的一人一站或一所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整合和规范。对于那些结构不合理、布局不恰当、服务意识差的少数事业单位应及时予以撤销。
(四)严格按登记管理法规规范登记业务
一是加强登记管理人员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规的学习。二是要严格按条例操作、不抢时间、不搞任务指标,合格一个办理一个,手续不全决不发证。三是对证书不按规定悬挂、乱摆、乱放或遗失证书的事业单位法人要进行相应处罚。
(五)加大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位法人监管力度>
如何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监督到位,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使监督过程有章可依。二是各级领导特别是登记管理机关的主要领导,要重视登记管理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同抓机构编制工作一样及时进行监督和检查,使其落到实处。三要加强登记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律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应用非常广,它是事业单位的通行证,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仅靠登记管理部门是难做到的,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十五部委《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主动和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五是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规范事业单位行为、保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事业单位如果违反《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登记管理机关应和纪检、组织等相关部门采取经济或行政等手段对违反《暂行条例》的事业单位法人进行处罚。
单位调研报告13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有效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县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经济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按照条条管理、块块分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加大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用人单位 367 户,涉及职工 26472 人(在职 19686 人,退休 6711 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 283 户,涉及职工 15957 人(在职 11654 人,退休 4303 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 84 户,涉及职工 10515 人(在职 8032 人,退休 2408 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 15957 人,欠缴保费 468 万元;参加失业保险 7327 人,欠缴保费 506。8 万元;参加医疗保险 15957 人;参加工伤保险 946 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 6690 人,欠缴保费 437。56 万元;参加失业保险 2323 人,欠缴保费 47。71 万元;参加医疗保险 3476 人,欠缴保费 264。45 万元;参加工伤保险 3257 人,欠缴保费 18。27 万元;参加生育保险 2301 人,欠缴保费 15。25 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个别企业未参加社会保险。一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在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员工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意识,由此减弱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我县的外来企业中较为突出。
(二)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县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有些初始运行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三)存在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失业、工伤风险较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积极性较高,而不愿参加失业、工伤保险。我县大多数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半工半农较多,因此多以土地为保障,所以参保缴费意识淡莫,只求多挣点钱,从而存在尽量少参保甚至不参保现象。
(四)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企业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保证利润的最大化,想方设法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五)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参保管理困难。目前,我县相当部分企业的员工大多属于临时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社保经办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职工人数,多数老板都会以此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务工人员不愿参保。
(六)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人员参保困难。 由于我县企业改革的进程较慢,而且原来单位欠费时间较长,企业长期处于关闭、停产阶段,间断缴费情况存在,而这些单位的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私企去打工,他们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而又与新单位形成了实际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非常棘手。
(七)社会保险政策的盲点导致部分人员参保较困难。 在实行社会保险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三社企业(铁器社、缝纫社、补鞋社)人员,未能参加社会保险,在企业关闭破产后,失去了退休费来源。现在年老体弱多病,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去年,省政府虽出台了川办发 185 号文件,解决原国有、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老有所养问题,一次性参保缴费额近 4 万元,因这部分人员无力支付所交的巨额保险费,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缴费较困难,反应出制度、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对扩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征缴,搞好宣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商、税务部门应搞好监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缴费的执法检查、监督等工作都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用人单位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在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目前阻碍社会保险 缴费进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社区组织、厂矿企业、社保主管部门和其他宣传机构,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社区、村开设社会保险咨询站点,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要抓好正、反典型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牢固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第三、以灵活的政策引导参保。我们应以国家的政策
法规为依据,针对地方经济、企业劳动用工的实际特点,采取灵活适用的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参保,例如对农民工数量多,经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采取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新农保政策引导其参保。同时要加大改制力度,尽快让那些停产破产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及时做好重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工作。
第四、求真务实,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营企业参保扩面工作。民营企业保险扩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一方面,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分部分批推进这项工作,从少到多,从局部逐步扩展,最终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如果不顾企业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增加失业、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民营制企业扩面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业员工和老企业新增的员工及时分批参加社会保险,争取做到不漏新企业、不漏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实现最终全覆盖的目标。
单位调研报告14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民银行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党校第28期春季干部进修班组成调研组,对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银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拆借中心(下称外汇中心)、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造币)和昆山钞票纸业有限公司(昆钞公司)等人民银行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
一、当前人民银行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各单位党委能够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及人民银行总行的各项部署,切实履行党委的主体责任,发挥思想政治优势、组织工作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围绕中心工作,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廉政等各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发挥了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系统和单位各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强化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从系统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和部署党的建设工作。
1、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为分管工作直接责任人,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中国银联党委注重落实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具体责任。一方面抓责任分解,把党建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班子成员。另一方面,为保证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分子公司党组织书记党建责任目标,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一把手”的综合考核范围。要求各级党组织“一把手”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意识。通过压实责任、及时督导、定期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完善党建工作机制。
2、建立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联系制度,完善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党建的工作机制。外汇中心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业务对口支部,参加支部活动,与党群众保持沟通交流,加强对支部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基层党员思想的了解。20xx年,党委书记先后参加8个支部12次党建活动。
3、加强考核监督,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昆钞公司以党支部达标活动为载体,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坚持对支部工作季度检查、严格考核。同时积极引导各党支部深入开展更符合部门实际,能够切实解决部门工作的难点和突出问题、更具针对性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内主题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党支部的工作活力。
4、扎实推进民主管理,形成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营造健全、和谐的党内组织生活氛围。
一是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各单位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式,明晰职责权限,确定议事规则,科学进行决策。昆钞公司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及总公司总体部署,始终坚持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思路,在与时俱进中完善工作措施,在实事求是中提升工作境界,与行政一道,深入研讨企业定位,发展模式等深层次问题,认真研究企业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并根据企业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公司内涵式发展,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实行党务公开。各单位党委结合单位实际,相继制定了党务公开有关规定,对纳入公开目录的文件、简报和党务材料主动予以公开,确保党务公开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建立领导接待日工作制度,定期接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5、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确保班子协调高效运转。中国银联制定了《中国银联党委会议事规则》、《中国银联总裁办公会议事规则》,并一步优化授权管理。在《中国银联“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对公司各项授权进行全面梳理,并优化各项权限分配,明晰重大决策事项的关键审批程序和权限。通过授权管理,加大授权力度,明确了公司各级干部应有的授权和应负的责任,实现了权责匹配,有效提高了决策效率。
(二)强化理论武装,从思想上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各单位党委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着重从思想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法纪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全面贯彻落实单位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单位的各项改革与发展。
一是坚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各单位党委认真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相应的年度学习计划以保证学习制度的落实,及时组织学习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战略思想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总行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吃透精神,把握实质,明确方向。昆钞公司在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求中心组成员把理论学习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专家辅导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中国银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两到三个分子公司,以问题为导向,直接到一线抓党建、解难题,注重找员工单独沟通,同服务对象直接交谈,以更好地了解情况,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在坚持日常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活动的同时,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实际,采取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昆钞公司通过自行编写学习材料,经常性地举办形势报告会、研讨会、党员轮训、道德讲堂、故事会、演讲等方式组织学习,每次学习后,党员均在《党员学习笔记》上进行记录,并要求撰写学习体会或感悟文章,每季度由党委职能部门进行集中检查,确保学习落实到位。外汇交易中心通过制定“党支部和党员年度学习计划”,组织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要求党员按季度确定学习专题、内容,为支部提供教材、资料、讲座视频等学习支持,利用“交易中心党建网”、“CFETS悦读”微信平台和宣传板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岗位核心价值理念,提高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中国银联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利用网络学院“党政学习”平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激发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严三实”活动开展以来,中国银联各基层党组织纷纷开展了“金点子”建言、微信读书会、读书日、主题征文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
三是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养。针对党务干部大部分年轻、“两肩挑”、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各单位党委把党员干部的培养放在重中之中,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和锻炼工作机制,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养力度。一是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努力培养一批了解单位发展战略、市场意识强、复合型的干部。中国银联20xx年以来共交流干部12名。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党务干部理论素养。20xx年以来,中国银联通过集中轮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引导各级干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的同时,哪里有机构,就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哪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单位党委的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一是健全基层党组织,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全覆盖。面对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各单位党委把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措施。中国银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分子公司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等党建工作制度,按照党章和新时期中央的`对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要求,制定了系统内部党组织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二是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各单位党委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根据各单位工作实际,及时明确各基层党组织的目标任务,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把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是选好配好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如何,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能否发挥作用。各单位党委把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重点。中国银联长期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能上能下的原则优化干部队伍,搭建团结、互补、有战斗力的党组织班子,并在每个党组织中明确纪检干部,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
(四)强化制度建设,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保障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普遍制定和完善了“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分析和党领导干部民主生活、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外汇中心还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施办法》、《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和《党支部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促进了制度效力和功能作用的发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强化了内部监督,增强了党员制度意识,形成了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党员队伍建设,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党员是党的基本细胞,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是正确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单位党委重大决策落实的主力军。因此,各单位党委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高度重视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加强对入学积极分子的培养。昆钞公司在党员发展中坚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从公司青年职工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把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把生产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方针以及“一线、一流,青年、骨干”的发展重点,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做好党发展工作,切实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中国银联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把“四关”:一把程序关。在申请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发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中,认真执行“一培养、两票决、两预审、两公示”程序。一培养:既接收预备党员必须经过理论培训并考试合格;两票决,即对发展对象转为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由全体党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两预审,既对发展对象实行党支部、基层党委从下至上,逐级审查;两公示,即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要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党员的监督。二把入口关。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将近两年至少有一次考核为优秀作为发展为预备党员的必要条件。三把培养关。规范相关制度,强化各党支部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小组、联系人、党员和群众的培养督促作用。注重日常培训和熏陶,实行“N+1”结对帮扶制度,确定2名正式党员包抓培养1名积极分子,从思想、业务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培养。定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支部会议和列席组织生活会,切实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四把结构关。在落实好年度发展党员调控计划基础上,重点发展高层次人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在生产一线优秀青年中发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五把督查关。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纪律,坚持谁培养、谁发展、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党委、党支部、培养考察人的责任,把从严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确保发展的党员都是先进分子,不断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
(六)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干部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
各单位党委严格落实党中央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狠抓任务落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监督责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单位党委把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日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监督、同检查、同考核。及时签订《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强化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突出“管理好班子、带好队伍”重要职责。中国银联在20xx年通过“五个一”的工作思路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即一个信息系统、一支纪检监察队伍、一套考核机制、一套制度办法。通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确定全年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明确42项具体任务的责任内容和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工作目标。
二是强化日常管理,认真落实任职谈话、诫勉谈话、函询、谈心交心等经常性管理制度,对党员干部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为了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单位党委严格落实政策,通过考核评价、内部审计、重要情况报告、问责等措施,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全方位监督。同时各单位党委还能通过电话、邮箱、访谈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20xx年,中国银联进行任职谈话7人、函询2人,对个别违反组织原则、损害公司利益的党干部,及时免去领导职务,真正把干部监督的规定落到了实处。
三是修订廉洁风险防控指南,将各单位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班子成员的领导责任明确列入职权目录,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力列为风险点。
(七)强化文化载体,围绕核心理念,营造和谐、高尚的文化氛围
各单位党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单位的管理中,利用各种形式和载体,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是选树先进典型,树立学习标杆。各单位党委注重从基层党员和重大任务、特殊岗位及关键岗位中发现、选树先进典型,并积极进行宣传报道,总结提炼具有较大影响的各类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中国银联严格把控优秀党员评选程序和标准,坚持把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促进党组织团结,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较高专业工作水平,勇于开拓创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上一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保证优秀共产党员真正发挥先锋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先进典型的感染力和引领力。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单位党委结合各单位党员和工作的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先争优活动,凝聚了人心,为党员干事创业提供了平台。昆钞公司党委根据单位年轻人多的特点,组织各党支部开展了“一岗一区、党员双责”,“攻坚克难、党员争先”,“党员突击队”,“党员奉献日”等活动,拓宽了党支部发挥作用的渠道,起到了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达到了信息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沟通,能力在一线培养,作风在一线转变的要求。
三是重塑企业精神,强化企业理念。把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是各单位强化经营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了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和品牌功能。昆钞公司在职工中积极倡导“成事之胸怀、成功之愿望、成人之美德、成就之能力”和“合心谋事、合力共事、合作共赢、合和发展”的“四成四合”精神,并以此来指导公司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班子建设,为青年职工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当前人民银行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弱化现象。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已经实现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面对新形势下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一切工作重心都要围绕实现经济效益来开展,对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在各单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对待学习上,被动学的多,主动学的少,满足于上级的部署和安排,上上辅导课、听听报告、看看录像片或电影,更热衷于外出参观考察,把集中学习代替了自学,把自学变成了不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对党建工作存在偏见。认为党建工作占时间、费人力、耗钱财,企业只要搞好生产就行了,党群部门可有可无,造成党务工作滞后于业务工作,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党务干部得不到合理使用。大部分党务人员为兼职人员,由于在使用干部时主要倾向于业务素质和能力,业务强的干部有前途,因而兼职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在工作中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业务技术的钻研上,而对党务工作则敷衍应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中存在底气不足、做事不硬等问题。因而各单位中普遍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党务人员以兼职人员为主,缺乏必要的党务工作经验和党建工作知识。在所调查的四家单位中,从人员构成来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党务部门的党务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由于实行“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也解决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实现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监督、同考核的有机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懂业务又懂党务的“多面手”并不普遍。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大部分都是业务干部出身,在选配提拔干部时,虽然能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但在操作上和选拔对象上主要还是注重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在各单位中,热爱党务工作、事业心强的专职党务干部普遍缺乏。在职能部门及其党务人员中,由于受上级核定的编制限制,加上各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都设立了党务部门,配备了党务人员,但党务部门基本都是与其他业务部门合署办公,党务人员自然也就由业务干部兼职了。
从基层党组织设置来看,由于坚持了基层党支部按单位和部门设置或跨部门设置,使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延伸,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了党建工作服务于业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和其他党务干部,基本上也是由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兼任,真正既懂业务又懂党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更是一个突出问题。
(三)党建工作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过于传统,缺乏吸引力和创新。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多数单位的党建工作仍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一是以会议形式和转发文件布置工作,以看材料和听取汇报来检查落实情况,工作是否真正落实,落实效果怎么样,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二是工作方式上以说教为主,内容和形式上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三是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要求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只讲奉献和大局,不讲索取和利益,忽视了人的客观需求,特别是对表达正当诉求的回应不及时,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因而在人们心中产生抵触情绪。
(四)党员思想意识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网络的普及,党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因而党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状况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中,各级党组织虽然能够严把程序关和入口关,但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入党积极分子真正能够端正入党动机,确保他们不仅形式上入党,更能够从思想上入党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简单、形式单调、创新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员队伍的思想实际,特别是青年党员尤为严重,党员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拓宽领域、创新方式和增强效果等方面加以探索,寻求更为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银行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理论灌输和教育,提高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目前党建的政策要求上来看,党建工作要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考核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也能够坚持业务工作部署到那里,党建工作就服务延伸到哪里,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交汇在业务工作最薄弱环节,实现有机的结合、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业务工作有实有虚,党建工作从虚到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或多或少对业务工作实的、存在的问题,很少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行能力等方面去找原因,谈客观的多,讲主观的少;谈外部的多,讲内部的少,党建工作在业务问题外面打转。因此,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项长期教育和灌输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一系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破解实与虚的问题,使党建真正融入到业务工作中。
(二)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提高党建工作技术含量。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重大决策的前沿阵地,既要结合业务发展“抓班子、带队伍、促业务”,更要聚焦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以此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折射出党员在思想、作风和能力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因此,必须结合业务工作,创新工作载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认真思考和谋划,提高党建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的水平,在推动业务工作上展现党建工作的价值和成效。
(三)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研究,保持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仅需要思想认识正确到位,更需要面对党员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创造性地搭建工作平台,寻求有力抓手,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创新,改变“应景式”的工作方法和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套路,因此,加强对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实现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是当前做好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四)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能力。党务工作者不仅是党的骨干力量,也是业务工作的骨干力量。正确的目标战略、合适的方法路径和能干的党务工作队伍“三位一体”,才能有效地贯彻好党的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重大部署,使任务得到落实、问题得到解决、成效得以显现、经验得以总结。党建工作如何支持和保障业务工作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方略和顶层设计,需要战略思想、规则部署、方案措施、视野思路,更要有一支规模稳定、忠诚尽责的党务工作队伍,需要一支既懂业务技术,又懂党务工作政策的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以业务为主、以效益为先的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的挑战和问题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加强对党务工作队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党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
单位调研报告15
在推进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人员聘用制“入轨”任务后,如何尽快健全和完善岗位设置和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单位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是当前各级人事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新疆##回族自治州的实践和探索给人以启迪。
几点实践经验
理清改革工作思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人员聘用,二是岗位管理。为实现这两个目标,##州在20xx至20xx年第一轮改革实现聘用制入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将改革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岗位设置和管理上来。20xx年出台了《关于推进自治州单位改革的意见》,将“健全以岗位管理为主的新型管理制度”作为20xx-2007年第二轮单位改革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结合自治州实际,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自治州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应遵循的原则、程序,以及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单位在制定新一轮人员聘用(任)实施方案前必须先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同时强化制约措施,对没有审批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的单位,相关部门暂不办理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及工人等级晋升等手续,确保了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施岗位分类管理提供操作“平台”。单位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针对单位三类岗位及人员如何具体管理,20xx年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州单位职员管理暂行办法》、《##州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管理实施办法》和《##州单位工人岗位(等级)聘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对单位各类岗位的界定、工作性质、设置原则、条件、监督管理,以及本类岗位人员的任职资格、职务等级、职务晋升、聘任程序、考核培训、工资福利等做出统一、详细的要求,为顺利实施岗位分类设置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操作“平台”和政策依据。
几点体会与思考
岗位设置必须在核定的编制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范围内进行。
“以编定岗”是岗位设置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测。把编制管理与岗位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单位科学合理配置在职人员,不断规范用人行为;有利于实现“因人设岗,盲目用人”向“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的转变,同时还可有效控制超编进人,减轻财政供养负担,岗位设置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现有岗位及人员状况,并妥善分流安置超编待岗人员。
在制定岗位设置和管理方案时,单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发扬民主的原则,应以原岗位设置情况和三类人员岗位现状为基础,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对重新设置各类岗位的性质、工作量、工作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
运作中,既要保证岗位的相对连续性,充分体现人岗相宜,又要避免岗位设置中的`“盲目性”和混岗现象,为今后顺利实施方案,产生岗位效能奠定基础。对因机构合并、精简等原因造成的单位超编待岗人员,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中,应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可实行过渡岗管理办法,通过“只出不进”、“自然减员”、“内部退养”等方式逐步削减,平稳过渡。
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后必须实行“竞聘上岗”和“公开招聘”。
实行人员竞聘上岗是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自身要求和“落脚点”,只有竞聘上岗,才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有效调动聘用人员的积极性,以此达到因岗择人、按岗聘用的改革初衷和目的,否则,将事与愿违。
单位岗位因聘用人员退休、终止或解除合同等原因出现人员空缺时,除在单位或本系统内部通过竞聘上岗和轮岗交流的方式调剂解决外,应按照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实现岗位与人员最合理、最优化的组合,形成岗位管理与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单位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单位调研报告07-27
单位调研报告02-20
用人单位调研报告04-07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01-12
单位调研报告(20篇)07-21
单位调研报告精选15篇02-05
单位职工食堂调研报告01-08
事业单位调研报告15篇01-12
实习单位调研报告(通用13篇)04-30